马蹄声停在宫门外。
沈知微的手指刚从唇边落下,殿前铜铃骤响。一名斥候滚下马背,铠甲染血,扑跪在丹墀之下,双手高举虎符令箭。
“陛下!玉门关急报——裴昭余党勾结西域七国,已破边外三堡!烧民舍,劫粮道,百姓四散逃亡!”
大殿死寂。
裴砚站在御案前,掌心按着刀柄,指节泛白。他没动,也没说话,但肩背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
沈知微看着那支沾血的令箭被内侍呈上,指尖微微一缩。她想起昨夜密报上的三个字:**粮仓空**。如今边关告急,粮道被劫,内外夹击,时机精准得像是早已算好。
她抬眼看向裴砚:“有人等这一天很久了。”
裴砚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传五军都督、兵部尚书、枢密院主官,一个时辰内,乾清殿议事。”
内侍领命飞奔而出。
沈知微转身走向侧案,提起笔,在空白纸上写下“西域”二字。墨迹未干,禁军统领已披甲而入,盔上有尘,脸上带伤。
“回禀陛下,三堡守军全数战死,无一生还。敌军用火油焚墙,攻势狠绝,不似寻常劫掠。”
裴砚眯起眼:“可查出是哪几国联军?”
“初步探报,龟兹、于阗未见动静,但疏勒、焉耆、高昌三地铁骑尽出,另有两支番兵旗号不明,极可能是北狄残部混入。”
沈知微听着,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她闭了闭眼,心镜系统悄然启动,扫向殿中几位重臣。
兵部尚书心头闪过一句:“若调京营西征,粮草撑不过半月……户部这副烂摊子,根本补不上缺口。”
一位老将心中默念:“西域诸国向来互不统属,这次竟能齐出,背后必有联络之人——莫非是裴昭旧部打通了关节?”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舆图上。
西域广袤,城邦林立,贫瘠之地靠盐铁活命。大周多年来封锁北境商路,只为防他们私通敌国。可若换个角度想——他们为何非要跟着裴昭余党打这一仗?
不是为了忠心,是为了利益。
她站起身,走到殿中央。
“诸位。”她的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停下议论,“我们一直以为,裴昭余党藏身荒漠,不过是苟延残喘。可他们现在能调动七国兵马,说明什么?”
无人应答。
“说明他们给了别人好处。”她继续说,“西域缺粮少盐,唯我大周有之。若我们不开市,他们就只能抢。可如果我们开市呢?”
兵部尚书皱眉:“娘娘,此时议通商,岂非示弱?”
“不是示弱。”她说,“是分化。”
她指向舆图上的龟兹与于阗:“这两国历来亲周,只因惧怕强邻,不敢表态。若我们许他们北境三市通商之权,免税三年,再派使臣携丝绸盐铁前往慰问,他们会不会倒戈?”
殿内一片静默。
裴砚盯着舆图看了许久,忽然问:“若他们拿了好处,转头又与敌军合流呢?”
“那就不是通商。”她答,“是悬赏。”
她转向众人:“我们可以明发榜文,凡斩敌将一级者,赏绢百匹;凡献敌首者,赐田五十亩,免赋十年。若整城归附,朝廷可派驻教官,助其兴学修渠。”
老将眼中一亮:“这样一来,西域小国自会权衡利害。谁愿意替裴昭卖命,谁只想换口饭吃,立刻就能分清。”
兵部尚书仍犹豫:“可粮草……实在难支大军远征。”
沈知微看向裴砚:“不必出兵。”
“只要守住玉门关、阳关、敦煌三大要塞,拖住主力。其余事,交给使者和榜文去做。”
裴砚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河西走廊。
“你说得对。”他低声道,“敌人最希望我们倾巢而出,耗尽国力。我们偏不中计。”
他转身下令:“即刻调陇右精兵五千,增援玉门关;命敦煌守将加固城墙,囤积滚木礌石,不得擅自出战。另选八名干练使臣,携带诏书、盐引、绸缎,分赴龟兹、于阗、鄯善三国。”
他又顿了顿:“再拟一道榜文,张贴于北境各关隘,让所有胡商都看清楚——帮朝廷,活得更好。”
众臣领命退下。
沈知微站在原地,手中握着刚刚写好的策略草案。纸页边缘已被她捏得微皱。
裴砚走过来,拿起那张纸看了一眼,直接盖上随身玺印。
“就按这个办。”他说。
她点头,将草案交予内侍送往中书省誊抄。
殿外风势渐猛,吹得旗幡猎猎作响。远处传来铁甲碰撞声,禁军正在集结。
沈知微走到窗边,看见一队骑兵疾驰而出,马背上绑着卷轴——那是送往边境的调令。
她忽然想起什么,低声问:“皇庄押运的那批粮车……查到是谁下的手了吗?”
裴砚站在她身后半步,声音冷了下来:“户部账册被烧了一角,但底档还在。押运路线本该保密,却提前泄露。目前怀疑……有人里外呼应。”
她闭了闭眼。
心镜系统再次启动,扫向刚退下的几位大臣。大多数人心里慌乱,唯有兵部一名侍郎,心头闪过一句话:“只要战事一起,漕运混乱,那批黑账就能彻底抹掉。”
她睁开眼,没有声张。
这时候不能乱。
内政未清,外患已至,敌人就是要逼他们自乱阵脚。
她转身走向御案,提笔写下新的条陈:**严查漕运司官员出入记录,凡近十日请休者,一律扣留审问**。
笔尖顿了顿,她又加了一句:**查兵部值房夜间值守名册,调取三日内进出人员名单**。
写完,她将纸推到案前。
裴砚走过来,看了一眼,抬手召来禁军统领。
“按皇后所令,立刻去办。”他说,“一个都不能漏。”
统领抱拳领命,转身大步离去。
殿内只剩两人。
沈知微望着舆图上的西域疆域,久久未语。
裴砚站在她身旁,忽然开口:“你总是能在最乱的时候,找出一条路。”
她摇头:“我不是找路的人。我只是知道,有些人怕的不是打仗,而是账本被人翻开。”
他低笑一声:“所以你不动刀,只动笔。”
她抬头看他:“刀能杀人,笔能诛心。”
外面传来第三阵马蹄声,比之前更急。
一名边军校尉冲进大殿,单膝跪地:“启禀陛下!疏勒王遣使求见,已在宫门外候旨!”
沈知微眼神一凝。
裴砚冷笑:“来得倒是快。”
她迅速思索片刻,低声说:“此人若真代表疏勒王,不该单独前来。极可能是裴昭安排的试探——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慌了。”
裴砚问:“见不见?”
“见。”她说,“但不要让他进殿。”
她转向内侍:“传令下去,命使者在午门外等候。就说陛下正议军机,稍后召见。另外……准备一份礼单,丝绸二十匹,盐百斤,明日送往于阗使馆。”
内侍领命而去。
裴砚看着她:“你是想让他带消息回去?”
“不是想。”她说,“是一定要。”
她走到殿门口,望向宫外天际。乌云压城,风沙扑面。
“让他们知道。”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我们不怕打仗。”
“我们怕的,是没人讲理。”
禁军统领站在殿外台阶上,手按刀柄,望着远方烟尘滚滚。
沈知微站在高处,手中攥着那份《联小国抗西域策》。
风掀动她的袖口,露出内衬缝线——那里藏着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粮道有鬼**。
沈知微的手指刚从唇边落下,殿前铜铃骤响。一名斥候滚下马背,铠甲染血,扑跪在丹墀之下,双手高举虎符令箭。
“陛下!玉门关急报——裴昭余党勾结西域七国,已破边外三堡!烧民舍,劫粮道,百姓四散逃亡!”
大殿死寂。
裴砚站在御案前,掌心按着刀柄,指节泛白。他没动,也没说话,但肩背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
沈知微看着那支沾血的令箭被内侍呈上,指尖微微一缩。她想起昨夜密报上的三个字:**粮仓空**。如今边关告急,粮道被劫,内外夹击,时机精准得像是早已算好。
她抬眼看向裴砚:“有人等这一天很久了。”
裴砚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传五军都督、兵部尚书、枢密院主官,一个时辰内,乾清殿议事。”
内侍领命飞奔而出。
沈知微转身走向侧案,提起笔,在空白纸上写下“西域”二字。墨迹未干,禁军统领已披甲而入,盔上有尘,脸上带伤。
“回禀陛下,三堡守军全数战死,无一生还。敌军用火油焚墙,攻势狠绝,不似寻常劫掠。”
裴砚眯起眼:“可查出是哪几国联军?”
“初步探报,龟兹、于阗未见动静,但疏勒、焉耆、高昌三地铁骑尽出,另有两支番兵旗号不明,极可能是北狄残部混入。”
沈知微听着,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她闭了闭眼,心镜系统悄然启动,扫向殿中几位重臣。
兵部尚书心头闪过一句:“若调京营西征,粮草撑不过半月……户部这副烂摊子,根本补不上缺口。”
一位老将心中默念:“西域诸国向来互不统属,这次竟能齐出,背后必有联络之人——莫非是裴昭旧部打通了关节?”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舆图上。
西域广袤,城邦林立,贫瘠之地靠盐铁活命。大周多年来封锁北境商路,只为防他们私通敌国。可若换个角度想——他们为何非要跟着裴昭余党打这一仗?
不是为了忠心,是为了利益。
她站起身,走到殿中央。
“诸位。”她的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停下议论,“我们一直以为,裴昭余党藏身荒漠,不过是苟延残喘。可他们现在能调动七国兵马,说明什么?”
无人应答。
“说明他们给了别人好处。”她继续说,“西域缺粮少盐,唯我大周有之。若我们不开市,他们就只能抢。可如果我们开市呢?”
兵部尚书皱眉:“娘娘,此时议通商,岂非示弱?”
“不是示弱。”她说,“是分化。”
她指向舆图上的龟兹与于阗:“这两国历来亲周,只因惧怕强邻,不敢表态。若我们许他们北境三市通商之权,免税三年,再派使臣携丝绸盐铁前往慰问,他们会不会倒戈?”
殿内一片静默。
裴砚盯着舆图看了许久,忽然问:“若他们拿了好处,转头又与敌军合流呢?”
“那就不是通商。”她答,“是悬赏。”
她转向众人:“我们可以明发榜文,凡斩敌将一级者,赏绢百匹;凡献敌首者,赐田五十亩,免赋十年。若整城归附,朝廷可派驻教官,助其兴学修渠。”
老将眼中一亮:“这样一来,西域小国自会权衡利害。谁愿意替裴昭卖命,谁只想换口饭吃,立刻就能分清。”
兵部尚书仍犹豫:“可粮草……实在难支大军远征。”
沈知微看向裴砚:“不必出兵。”
“只要守住玉门关、阳关、敦煌三大要塞,拖住主力。其余事,交给使者和榜文去做。”
裴砚缓缓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河西走廊。
“你说得对。”他低声道,“敌人最希望我们倾巢而出,耗尽国力。我们偏不中计。”
他转身下令:“即刻调陇右精兵五千,增援玉门关;命敦煌守将加固城墙,囤积滚木礌石,不得擅自出战。另选八名干练使臣,携带诏书、盐引、绸缎,分赴龟兹、于阗、鄯善三国。”
他又顿了顿:“再拟一道榜文,张贴于北境各关隘,让所有胡商都看清楚——帮朝廷,活得更好。”
众臣领命退下。
沈知微站在原地,手中握着刚刚写好的策略草案。纸页边缘已被她捏得微皱。
裴砚走过来,拿起那张纸看了一眼,直接盖上随身玺印。
“就按这个办。”他说。
她点头,将草案交予内侍送往中书省誊抄。
殿外风势渐猛,吹得旗幡猎猎作响。远处传来铁甲碰撞声,禁军正在集结。
沈知微走到窗边,看见一队骑兵疾驰而出,马背上绑着卷轴——那是送往边境的调令。
她忽然想起什么,低声问:“皇庄押运的那批粮车……查到是谁下的手了吗?”
裴砚站在她身后半步,声音冷了下来:“户部账册被烧了一角,但底档还在。押运路线本该保密,却提前泄露。目前怀疑……有人里外呼应。”
她闭了闭眼。
心镜系统再次启动,扫向刚退下的几位大臣。大多数人心里慌乱,唯有兵部一名侍郎,心头闪过一句话:“只要战事一起,漕运混乱,那批黑账就能彻底抹掉。”
她睁开眼,没有声张。
这时候不能乱。
内政未清,外患已至,敌人就是要逼他们自乱阵脚。
她转身走向御案,提笔写下新的条陈:**严查漕运司官员出入记录,凡近十日请休者,一律扣留审问**。
笔尖顿了顿,她又加了一句:**查兵部值房夜间值守名册,调取三日内进出人员名单**。
写完,她将纸推到案前。
裴砚走过来,看了一眼,抬手召来禁军统领。
“按皇后所令,立刻去办。”他说,“一个都不能漏。”
统领抱拳领命,转身大步离去。
殿内只剩两人。
沈知微望着舆图上的西域疆域,久久未语。
裴砚站在她身旁,忽然开口:“你总是能在最乱的时候,找出一条路。”
她摇头:“我不是找路的人。我只是知道,有些人怕的不是打仗,而是账本被人翻开。”
他低笑一声:“所以你不动刀,只动笔。”
她抬头看他:“刀能杀人,笔能诛心。”
外面传来第三阵马蹄声,比之前更急。
一名边军校尉冲进大殿,单膝跪地:“启禀陛下!疏勒王遣使求见,已在宫门外候旨!”
沈知微眼神一凝。
裴砚冷笑:“来得倒是快。”
她迅速思索片刻,低声说:“此人若真代表疏勒王,不该单独前来。极可能是裴昭安排的试探——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慌了。”
裴砚问:“见不见?”
“见。”她说,“但不要让他进殿。”
她转向内侍:“传令下去,命使者在午门外等候。就说陛下正议军机,稍后召见。另外……准备一份礼单,丝绸二十匹,盐百斤,明日送往于阗使馆。”
内侍领命而去。
裴砚看着她:“你是想让他带消息回去?”
“不是想。”她说,“是一定要。”
她走到殿门口,望向宫外天际。乌云压城,风沙扑面。
“让他们知道。”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我们不怕打仗。”
“我们怕的,是没人讲理。”
禁军统领站在殿外台阶上,手按刀柄,望着远方烟尘滚滚。
沈知微站在高处,手中攥着那份《联小国抗西域策》。
风掀动她的袖口,露出内衬缝线——那里藏着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粮道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