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还未散尽,沈知微踏进宫门时,风正从长廊尽头卷过来。她刚从海边回来,衣袖上还带着咸湿的气息。守在宫道两侧的太监低头垂手,没人敢抬头看她一眼。
慈宁宫里灯火通明。太后已经撑了三天,脉象断断续续。裴砚站在床前,脸色沉得像铁。他听见脚步声,回头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只是让开位置。
沈知微走到帷帐边。太后面色灰白,呼吸浅得几乎看不见起伏。她的手指微微动了动,似乎想抓什么。旁边礼部尚书立刻递上笔墨,动作熟练得像是早有准备。
“遗诏……”太后睁开眼,声音轻得像风吹纸片,“传位三子裴砚。”
她说完这句话,抬起手,颤巍巍地接过朱笔。手腕抖得厉害,但还是把字写完了。最后一笔落下时,她的手一松,笔掉在锦被上,滚出一道红痕。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伸手去接诏书。他的指尖沾了点墨,在卷轴边缘轻轻一抹,动作极快,像是整理褶皱。
沈知微看着他袖口露出的一抹暗紫色。那种墨她认得,遇光会变色,常用来改文书。她不动声色,慢慢走近,假装替太后拉了拉被角,顺势碰了一下尚书的手腕。
【若裴昭登基,我便是国丈……女儿明年就及笄了……】
三个呼吸的时间,那句话在她脑子里响过就消失了。她退后半步,站直身子。
“陛下。”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都听清了,“请留步。”
裴砚转头看她。
她伸手抽出遗诏,举到灯下:“诸位都看看,‘三子’这两个字边上还有墨晕,是刚写的痕迹。谁要是敢动一个字,就是当着太后的面篡改先旨。”
大殿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礼部尚书脸色变了变:“娘娘这话什么意思?这是太后亲笔所书,我不过帮忙收存,怎会有不轨之举?”
“那你刚才改的是什么?”沈知微盯着他,“紫毫墨只能用一次,重写就会显影。你现在擦也擦不掉。”
尚书猛地抬头:“你胡说!这墨是宫中特供,哪来的显影之说!”
沈知微没答话,只看向裴砚:“拿一碗清水来。”
太监急忙端上来。她将诏书一角轻轻浸入水中。几息之后,原本平整的“三”字边缘泛起一层淡紫纹路,像是被火燎过的纸。
“这就是证据。”她说。
裴砚盯着那道紫痕,眼神一点点冷下去。他走上前,一把夺过尚书手中的笔盒,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藏着一支双管笔,外层写着“御用”,内层空着,残留一点紫墨。
“你身为礼部主官,掌典仪法度,竟敢在此时动摇国本?”他的声音低得像压着雷。
尚书扑通跪下:“陛下明鉴!老臣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是她——是沈氏诬陷于我!”
“忠心?”沈知微冷笑,“你女儿与裴昭私通信件的事,三个月前就被截下了。你以为没人知道?”
尚书浑身一震,抬头瞪她,眼里全是惊恐。
裴砚不再犹豫。他抽出腰间佩剑,寒光一闪,剑刃直接劈下。血喷出来,溅在白色帷幔上,像打翻的朱砂。
尚书倒在地上,眼睛还睁着。两名侍卫进来,拖着尸体出去。没人说话,只有血滴落在青砖上的声音。
太后在床上轻轻喘了口气,嘴角动了动,像是笑了。她抬手,指了指桌上的纸笔。
沈知微连忙扶住她的手,把笔放进她手里。太后用尽力气,又写下两个字:“正统。”
然后,她的手垂了下来。
心跳没了。
沈知微替她合上双眼,轻轻说了句:“您放心,这个天下,不会乱。”
裴砚跪在灵前,双手捧起遗诏,一字一句念了出来:“朕以一身承天地之命,立嗣以德,非以亲。三子裴砚,克己复礼,平乱安邦,实乃天命所归。自即日起,正位东宫,继统为君,万民共仰,四海咸服。”
念完,他把诏书放在太后胸口,磕了一个头。
外面天已微亮。宫人开始准备入殓。沈知微站在角落,看着那张写满“正统”的纸被收进金匣。她知道,这份诏书会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庙门前,百年不毁。
但她也知道,有人永远不会承认这件事。
裴昭虽死,可他留下的念头还在。那些以为能借乱上位的人,还在暗处等着机会。
她走出灵堂,迎面吹来一阵风。宫灯还在燃着,光影晃在墙上,像水波一样荡。
偏殿里,太后的《女诫》残页摊在桌上,只写了半行字。沈知微取出手帕,盖在上面。帕子素净,没有绣花,也不香,就这么静静地覆住了纸页。
她转身走向内殿,脚步很轻。
身后传来脚步声。裴砚跟了上来,手里拿着那份遗诏。
“你觉得,她为什么到最后都不认裴昭?”他问。
“因为她知道。”沈知微停下,没回头,“一旦开了口,就会有人拿‘血脉’当借口,挑战你的位置。她宁愿背负偏心的骂名,也要守住这一线规矩。”
裴砚沉默了一会:“可她是我的母亲。”
“也是太后。”她说,“有时候,身份比血缘更重要。”
他没再说话。
沈知微继续往前走。宫道很长,两旁的灯笼依次熄灭。她走到拐角处,忽然听见身后一声轻响。
她回头。
裴砚站在原地,手里诏书的一角被风吹起,拍在手臂上。他低头看着那份纸,很久没有动。
沈知微收回目光,抬脚迈过门槛。
门在她身后缓缓合上。
        慈宁宫里灯火通明。太后已经撑了三天,脉象断断续续。裴砚站在床前,脸色沉得像铁。他听见脚步声,回头看了她一眼,没说话,只是让开位置。
沈知微走到帷帐边。太后面色灰白,呼吸浅得几乎看不见起伏。她的手指微微动了动,似乎想抓什么。旁边礼部尚书立刻递上笔墨,动作熟练得像是早有准备。
“遗诏……”太后睁开眼,声音轻得像风吹纸片,“传位三子裴砚。”
她说完这句话,抬起手,颤巍巍地接过朱笔。手腕抖得厉害,但还是把字写完了。最后一笔落下时,她的手一松,笔掉在锦被上,滚出一道红痕。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伸手去接诏书。他的指尖沾了点墨,在卷轴边缘轻轻一抹,动作极快,像是整理褶皱。
沈知微看着他袖口露出的一抹暗紫色。那种墨她认得,遇光会变色,常用来改文书。她不动声色,慢慢走近,假装替太后拉了拉被角,顺势碰了一下尚书的手腕。
【若裴昭登基,我便是国丈……女儿明年就及笄了……】
三个呼吸的时间,那句话在她脑子里响过就消失了。她退后半步,站直身子。
“陛下。”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都听清了,“请留步。”
裴砚转头看她。
她伸手抽出遗诏,举到灯下:“诸位都看看,‘三子’这两个字边上还有墨晕,是刚写的痕迹。谁要是敢动一个字,就是当着太后的面篡改先旨。”
大殿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礼部尚书脸色变了变:“娘娘这话什么意思?这是太后亲笔所书,我不过帮忙收存,怎会有不轨之举?”
“那你刚才改的是什么?”沈知微盯着他,“紫毫墨只能用一次,重写就会显影。你现在擦也擦不掉。”
尚书猛地抬头:“你胡说!这墨是宫中特供,哪来的显影之说!”
沈知微没答话,只看向裴砚:“拿一碗清水来。”
太监急忙端上来。她将诏书一角轻轻浸入水中。几息之后,原本平整的“三”字边缘泛起一层淡紫纹路,像是被火燎过的纸。
“这就是证据。”她说。
裴砚盯着那道紫痕,眼神一点点冷下去。他走上前,一把夺过尚书手中的笔盒,打开一看,里面果然藏着一支双管笔,外层写着“御用”,内层空着,残留一点紫墨。
“你身为礼部主官,掌典仪法度,竟敢在此时动摇国本?”他的声音低得像压着雷。
尚书扑通跪下:“陛下明鉴!老臣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是她——是沈氏诬陷于我!”
“忠心?”沈知微冷笑,“你女儿与裴昭私通信件的事,三个月前就被截下了。你以为没人知道?”
尚书浑身一震,抬头瞪她,眼里全是惊恐。
裴砚不再犹豫。他抽出腰间佩剑,寒光一闪,剑刃直接劈下。血喷出来,溅在白色帷幔上,像打翻的朱砂。
尚书倒在地上,眼睛还睁着。两名侍卫进来,拖着尸体出去。没人说话,只有血滴落在青砖上的声音。
太后在床上轻轻喘了口气,嘴角动了动,像是笑了。她抬手,指了指桌上的纸笔。
沈知微连忙扶住她的手,把笔放进她手里。太后用尽力气,又写下两个字:“正统。”
然后,她的手垂了下来。
心跳没了。
沈知微替她合上双眼,轻轻说了句:“您放心,这个天下,不会乱。”
裴砚跪在灵前,双手捧起遗诏,一字一句念了出来:“朕以一身承天地之命,立嗣以德,非以亲。三子裴砚,克己复礼,平乱安邦,实乃天命所归。自即日起,正位东宫,继统为君,万民共仰,四海咸服。”
念完,他把诏书放在太后胸口,磕了一个头。
外面天已微亮。宫人开始准备入殓。沈知微站在角落,看着那张写满“正统”的纸被收进金匣。她知道,这份诏书会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庙门前,百年不毁。
但她也知道,有人永远不会承认这件事。
裴昭虽死,可他留下的念头还在。那些以为能借乱上位的人,还在暗处等着机会。
她走出灵堂,迎面吹来一阵风。宫灯还在燃着,光影晃在墙上,像水波一样荡。
偏殿里,太后的《女诫》残页摊在桌上,只写了半行字。沈知微取出手帕,盖在上面。帕子素净,没有绣花,也不香,就这么静静地覆住了纸页。
她转身走向内殿,脚步很轻。
身后传来脚步声。裴砚跟了上来,手里拿着那份遗诏。
“你觉得,她为什么到最后都不认裴昭?”他问。
“因为她知道。”沈知微停下,没回头,“一旦开了口,就会有人拿‘血脉’当借口,挑战你的位置。她宁愿背负偏心的骂名,也要守住这一线规矩。”
裴砚沉默了一会:“可她是我的母亲。”
“也是太后。”她说,“有时候,身份比血缘更重要。”
他没再说话。
沈知微继续往前走。宫道很长,两旁的灯笼依次熄灭。她走到拐角处,忽然听见身后一声轻响。
她回头。
裴砚站在原地,手里诏书的一角被风吹起,拍在手臂上。他低头看着那份纸,很久没有动。
沈知微收回目光,抬脚迈过门槛。
门在她身后缓缓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