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停在宫门前,沈知微并未立刻下马。她望着眼前巍峨的城楼,阳光照在琉璃瓦上泛出金光,百姓的欢呼如潮水般涌来,却仿佛隔着一层薄雾。她指尖轻轻抚过剑柄上的新痕,那一道划伤还带着战场的粗粝感。
裴砚翻身下马,转身朝她伸出手。
她将手放入他掌心,稳稳落下。两人并肩步入宫门,身后旌旗卷起尘烟,礼炮三响,宫门闭合。
三日后,太和殿设宴,庆功大典。
百官列席,衣冠齐整,殿内灯火通明。沈知微着深青色凤纹长裙,发间仍只簪一支白玉簪,坐于主位侧席。她姿态端凝,不言不笑,却自有威仪流转。几位老臣目光扫过她,又迅速移开,交头接耳之声微不可闻。
她不动声色,指尖轻触杯沿,启动“心镜系统”。
【“庶女出身,竟敢与皇后之位比肩……”】
【“可她在战场上执旗冲锋,连敌将都退了三步……”】
她垂眸,将茶盏缓缓送至唇边,一饮而尽。
这时,裴砚起身,殿内顿时安静。
他立于高台之上,玄色龙袍衬得身形挺拔如松。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此役北狄退兵,雁门重归,非朕一人之功。皇贵妃随军出征,亲临战阵,将士称颂,百姓传名。今乱已平,国需安定,宫不可无主。”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有人低头不语,有人暗自交换眼神。一名礼部老臣刚要开口,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按住手臂。
沈知微微微一笑,举杯起身:“愿我朝永昌,四海清平。”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动作从容,避开了所有关于立后的话题。
就在此时,系统震动——
【检测到心声:“这江山,终与你共守。”】
三秒静默。
她指尖微颤,眼底掠过一丝温光。这不是第一次听他心动,却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无声的方式,听见他最深处的承诺。
她放下酒杯,见裴砚欲再开口,便抬手轻轻覆上他的手背。
动作极轻,却坚定。
“待天下太平,再议不迟。”她说。
裴砚看着她,眸光深邃。片刻后,他反握了一下她的手,终究未再多言。
宴席继续,气氛渐缓。有年轻官员低声议论前线战况,提起沈知微冲阵执旗一幕,语气中满是敬意。也有老臣冷眼旁观,却不复先前那般咄咄逼人。
夜渐深,灯火映红殿宇。
宴会散去,百官陆续退出。沈知微与裴砚并肩走出太和殿,立于汉白玉阶前。夜风拂面,带着初春的凉意。
她悄然环顾四周,确认无人靠近,最后一次启动系统,目光落在裴砚身上。
【“她总在等人伤害她……可这一次,换我护她周全。”】
她心头一暖,脚步微微偏移,肩头轻轻靠上他肩头半寸。
裴砚没有动,只是缓缓抬起另一只手,将她披风往上拉了拉,遮住颈侧被风吹起的一缕碎发。
随即,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十指交扣。
月光洒落,两人的影子投在石阶上,交错相融,宛如并蒂莲生。
远处钟鼓楼传来晚钟三响,宫门缓缓闭合。
翌日清晨,凤仪宫。
沈知微坐在案前,翻阅各地呈报。一份来自户部的折子引起她的注意——“修缮冷宫井台”一项支出仍未销账,款项流向不明。她指尖在纸页边缘顿了顿,未作声张,只将其抽出,单独置于案角。
午时,裴砚遣人送来一道御批:准许皇贵妃调阅六部三年内所有工程拨款明细。
她合上折子,抬头看向窗外。
一只青雀落在檐下,啄了两下瓦片,振翅飞走。
午后,她召来心腹宫人,低声吩咐几句。那人领命而去,脚步轻快。
傍晚,乾元殿侧阁。
裴砚正在批阅奏章,见她进来,抬眼示意她坐下。
“今日户部递来的账目,你看了?”他问。
“看了。”她点头,“有些地方,像是故意留下的破绽。”
“你是说,有人想引我们去查?”
“也可能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抹干净。”
裴砚冷笑一声:“那就让他们继续演。等他们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再收网。”
她颔首:“臣妾已在东宫安插可靠之人,若有人借修缮之名调动工匠出入,第一时间能知晓。”
两人沉默片刻。
裴砚忽然道:“你说,等这一切都结束了,你想做什么?”
她抬眼看他。
“我不知道。”她说,“或许回江南走一趟。听说姑苏的春樱开了,很美。”
他低笑:“你也会想看花?”
“不是为了赏花。”她淡淡道,“是为了确认一件事——当年我死的地方,如今是不是已经长出了新树。”
裴砚神色微敛,没有接话。
良久,他伸手握住她的手:“不会让你再出事。”
她没答,只是轻轻回握了一下。
夜色渐浓,宫灯次第亮起。
她起身告退,裴砚送她至殿外。
临别时,他忽道:“明日早朝,我会正式下旨,追封你在战场上的功绩。不必推辞。”
她停下脚步,回头看他一眼:“若陛下执意如此,臣妾唯有谢恩。”
她转身离去,步履平稳。
裴砚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回廊尽头。
深夜,凤仪宫书房。
烛火摇曳,沈知微取出一张密信,展开细看。纸上只有寥寥数字:“井台之下,三层砖动。”
她盯着那行字,良久未动。
随后,她提笔在旁边写下一行小字:“勿动,待令。”
吹干墨迹,将纸投入铜盆,点燃。
火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夜风涌入,吹熄了桌上一支蜡烛。
远处,乾元殿的灯火仍亮着。
她静静望着那一点光,直到眼皮微沉。
正欲转身,袖中突然滑出半页残纸——是昨日从户部折子里抽出的附件,边缘烧焦,似曾被人刻意损毁。她捡起一看,目光骤然一凝。
上面有一行极小的字迹,几乎难以辨认:
“三月初七,夜半,棺出西角门。”
裴砚翻身下马,转身朝她伸出手。
她将手放入他掌心,稳稳落下。两人并肩步入宫门,身后旌旗卷起尘烟,礼炮三响,宫门闭合。
三日后,太和殿设宴,庆功大典。
百官列席,衣冠齐整,殿内灯火通明。沈知微着深青色凤纹长裙,发间仍只簪一支白玉簪,坐于主位侧席。她姿态端凝,不言不笑,却自有威仪流转。几位老臣目光扫过她,又迅速移开,交头接耳之声微不可闻。
她不动声色,指尖轻触杯沿,启动“心镜系统”。
【“庶女出身,竟敢与皇后之位比肩……”】
【“可她在战场上执旗冲锋,连敌将都退了三步……”】
她垂眸,将茶盏缓缓送至唇边,一饮而尽。
这时,裴砚起身,殿内顿时安静。
他立于高台之上,玄色龙袍衬得身形挺拔如松。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此役北狄退兵,雁门重归,非朕一人之功。皇贵妃随军出征,亲临战阵,将士称颂,百姓传名。今乱已平,国需安定,宫不可无主。”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有人低头不语,有人暗自交换眼神。一名礼部老臣刚要开口,却被身旁同僚轻轻按住手臂。
沈知微微微一笑,举杯起身:“愿我朝永昌,四海清平。”
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动作从容,避开了所有关于立后的话题。
就在此时,系统震动——
【检测到心声:“这江山,终与你共守。”】
三秒静默。
她指尖微颤,眼底掠过一丝温光。这不是第一次听他心动,却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无声的方式,听见他最深处的承诺。
她放下酒杯,见裴砚欲再开口,便抬手轻轻覆上他的手背。
动作极轻,却坚定。
“待天下太平,再议不迟。”她说。
裴砚看着她,眸光深邃。片刻后,他反握了一下她的手,终究未再多言。
宴席继续,气氛渐缓。有年轻官员低声议论前线战况,提起沈知微冲阵执旗一幕,语气中满是敬意。也有老臣冷眼旁观,却不复先前那般咄咄逼人。
夜渐深,灯火映红殿宇。
宴会散去,百官陆续退出。沈知微与裴砚并肩走出太和殿,立于汉白玉阶前。夜风拂面,带着初春的凉意。
她悄然环顾四周,确认无人靠近,最后一次启动系统,目光落在裴砚身上。
【“她总在等人伤害她……可这一次,换我护她周全。”】
她心头一暖,脚步微微偏移,肩头轻轻靠上他肩头半寸。
裴砚没有动,只是缓缓抬起另一只手,将她披风往上拉了拉,遮住颈侧被风吹起的一缕碎发。
随即,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十指交扣。
月光洒落,两人的影子投在石阶上,交错相融,宛如并蒂莲生。
远处钟鼓楼传来晚钟三响,宫门缓缓闭合。
翌日清晨,凤仪宫。
沈知微坐在案前,翻阅各地呈报。一份来自户部的折子引起她的注意——“修缮冷宫井台”一项支出仍未销账,款项流向不明。她指尖在纸页边缘顿了顿,未作声张,只将其抽出,单独置于案角。
午时,裴砚遣人送来一道御批:准许皇贵妃调阅六部三年内所有工程拨款明细。
她合上折子,抬头看向窗外。
一只青雀落在檐下,啄了两下瓦片,振翅飞走。
午后,她召来心腹宫人,低声吩咐几句。那人领命而去,脚步轻快。
傍晚,乾元殿侧阁。
裴砚正在批阅奏章,见她进来,抬眼示意她坐下。
“今日户部递来的账目,你看了?”他问。
“看了。”她点头,“有些地方,像是故意留下的破绽。”
“你是说,有人想引我们去查?”
“也可能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抹干净。”
裴砚冷笑一声:“那就让他们继续演。等他们觉得万无一失的时候,再收网。”
她颔首:“臣妾已在东宫安插可靠之人,若有人借修缮之名调动工匠出入,第一时间能知晓。”
两人沉默片刻。
裴砚忽然道:“你说,等这一切都结束了,你想做什么?”
她抬眼看他。
“我不知道。”她说,“或许回江南走一趟。听说姑苏的春樱开了,很美。”
他低笑:“你也会想看花?”
“不是为了赏花。”她淡淡道,“是为了确认一件事——当年我死的地方,如今是不是已经长出了新树。”
裴砚神色微敛,没有接话。
良久,他伸手握住她的手:“不会让你再出事。”
她没答,只是轻轻回握了一下。
夜色渐浓,宫灯次第亮起。
她起身告退,裴砚送她至殿外。
临别时,他忽道:“明日早朝,我会正式下旨,追封你在战场上的功绩。不必推辞。”
她停下脚步,回头看他一眼:“若陛下执意如此,臣妾唯有谢恩。”
她转身离去,步履平稳。
裴砚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回廊尽头。
深夜,凤仪宫书房。
烛火摇曳,沈知微取出一张密信,展开细看。纸上只有寥寥数字:“井台之下,三层砖动。”
她盯着那行字,良久未动。
随后,她提笔在旁边写下一行小字:“勿动,待令。”
吹干墨迹,将纸投入铜盆,点燃。
火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夜风涌入,吹熄了桌上一支蜡烛。
远处,乾元殿的灯火仍亮着。
她静静望着那一点光,直到眼皮微沉。
正欲转身,袖中突然滑出半页残纸——是昨日从户部折子里抽出的附件,边缘烧焦,似曾被人刻意损毁。她捡起一看,目光骤然一凝。
上面有一行极小的字迹,几乎难以辨认:
“三月初七,夜半,棺出西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