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镇抚带人查抄济世堂的喧嚣如瘟疫般迅速蔓延了整个省城。那扇被暴力踹开的朱漆大门,满地狼藉的药材碎片,碎裂的瓷瓶,特别是那块被刀鞘劈裂、最终被无数官靴践踏过的“妙手回春”牌匾,成了这场风暴最刺眼的注脚。官府的通缉告示、江湖的悬红令、加上昨夜里老猎户在茶馆活灵活现的“目击”,早已将“妖女苏明霞”的恐怖形象钉入人心。如今济世堂的废墟,便是最直观、最不容辩驳的“铁证”。
流言的风向彻底变了。
“啧啧,瞧瞧,那济世堂被抄得可真干净!赵镇抚亲自带兵去的!搜出了好多邪门歪道的东西!” “可不是嘛!听说了吗?搜到了她研究那什么‘九萼幽蓝’妖花的笔记!白纸黑字!还有秘制的邪药‘雪魄膏’!寒气逼人,不是妖法是什么?” “天爷!亏我以前还觉得她心善!现在想想,她治那些怪病,见效快得不正常!该不会真是拿别人的命填的吧?” “告示上说了,她身边那个林静水就是她炼药失败的‘药人’!可怜啊,好好一个人,被她折腾得人不人鬼不鬼,现在一起被通缉,怕是要死在山里喂狼了…” “死?那是便宜他们!偷皇陵的东西,按律该千刀万剐!”
议论声充斥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曾经受过苏明霞恩惠的人们,此刻陷入了巨大的沉默和恐慌。那份曾经的感激,在铺天盖地的污名、骇人听闻的“证据”和悬在头顶的“连坐”威胁下,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合时宜。
城东,一处狭窄的小院。妇人王氏紧紧搂着怀里的孩子,眼神惊恐地看着丈夫将一张褪色的药方——那是苏明霞当年开给她久咳不愈的婆婆的药方——颤抖着塞进了炉膛里。火焰瞬间吞噬了纸页,也吞噬了那段被治愈的过往。孩子懵懂地问:“娘,苏大夫给的药方,为什么烧掉?” 王氏猛地捂住孩子的嘴,声音带着哭腔的颤抖:“别…别问了…以后不许再提这个人!她是…是妖女!要害我们全家的!”
城西,一间原本热闹的肉铺门口,生意冷清了许多。铺主李三,那个曾被苏明霞妙手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壮汉,此刻脸色阴沉。两个穿着体面、眼神却闪烁的“街坊”凑过来,压低了声音: “李三哥,听说你以前病得快死,是那苏妖女救的?花了多少钱啊?该不会…她用了什么邪法,在你身上留了后手吧?” “就是!官府悬赏万两白银!你要是知道点什么…比如她平时爱去采药的山头…或者有没有提过什么‘蓝色妖花’…报上去,不仅能拿赏钱,说不定还能请高人破了身上的邪法呢!” 李三握着剔骨刀的手青筋暴起,眼神剧烈挣扎。一面是救命之恩,一面是巨额赏金和“邪法”的恐惧。最终,贪婪和恐惧压倒了良知。他喉头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地开口:“…她…她好像提过…断龙峡…断龙峡深处…有片老林子,毒虫多…但…但好药也多…” 两个“街坊”眼中精光一闪,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迅速消失在人群中。李三颓然靠在油腻的案板上,不敢看周围那些鄙夷或同情的目光,只觉得心口像压了一块冰冷的巨石。
人心易变,世态炎凉。苏明霞苦心经营多年、以血汗和医术浇灌的“苏神医”之名,在这风暴之中,如同烈日下的残雪,迅速地、不可挽回地崩塌、消融。她不再是悬壶济世的菩萨,而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提之便色变的索命妖邪!她的画像贴在城墙上,模糊却充满“邪气”的眼睛,成了无数人午夜梦回的恐惧源头。
夕阳的余晖带着一种迟暮的惨淡,无力地涂抹在济世堂的残骸上。碎木、残药、尘土混合着一种绝望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围观的人群早已散去,只剩下几个胆大的顽童在废墟边缘探头探脑,很快也被大人厉声呵斥着拉走。
在街角一处不起眼的、堆满杂物的阴影里,一个穿着破旧蓝布衫、蹲在地上仿佛在打盹的乞丐,懒洋洋地抬起了头。他的眼神浑浊,脸上满是污垢,但耳朵却不易察觉地微微动了动。
就在这片死寂的废墟边缘,靠近一条狭窄的巷子口,一位须发皆白、拄着藤杖的老者,正牵着他约莫七八岁的孙儿慢慢走过。老者看着济世堂的破败景象,浑浊的老眼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悯和痛苦。他停在巷口,久久地望着那片狼藉,一声极低、极沉重、饱含了沧桑与无奈的叹息,从他干瘪的嘴唇里艰难地溢出,如同秋风中最后一片枯叶的坠落:
“…唉…作孽啊…”
小孙子仰起头,好奇地问:“爷爷,您叹什么气呀?这破房子怎么了?”
老者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孙儿的头顶,动作迟缓而温柔。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片废墟上,声音低沉得如同梦呓,却又带着一种穿越了岁月和谣言的、固执的坚持,清晰地传入了阴影中那双竖起的耳朵里:
“孩子…记住…那个地方…住过一个…好人…她叫苏大夫…苏明霞…”
老人顿了顿,混浊的眼中似乎有水光闪动,声音更轻,却字字千钧:
“…她…不是那样的人啊…”
这句话,带着一个老人阅尽世情的洞察和不肯随波逐流的良知,在黄昏的冷风中,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坚定。
阴影里,那个“乞丐”原本懒散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他微微侧头,目光如同淬毒的针,精准地锁定了巷口那对祖孙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极其阴冷、充满算计的弧度。
风掠过济世堂的废墟,卷起几片破碎的药方纸屑,打着旋儿,最终无力地落在那块半掩在尘土和碎木中的牌匾碎片上。碎片上,那个被污血浸染的“春”字,在夕阳最后的余晖里,刺目地闪烁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悬壶仁心被彻底埋葬的冬天。
流言的风向彻底变了。
“啧啧,瞧瞧,那济世堂被抄得可真干净!赵镇抚亲自带兵去的!搜出了好多邪门歪道的东西!” “可不是嘛!听说了吗?搜到了她研究那什么‘九萼幽蓝’妖花的笔记!白纸黑字!还有秘制的邪药‘雪魄膏’!寒气逼人,不是妖法是什么?” “天爷!亏我以前还觉得她心善!现在想想,她治那些怪病,见效快得不正常!该不会真是拿别人的命填的吧?” “告示上说了,她身边那个林静水就是她炼药失败的‘药人’!可怜啊,好好一个人,被她折腾得人不人鬼不鬼,现在一起被通缉,怕是要死在山里喂狼了…” “死?那是便宜他们!偷皇陵的东西,按律该千刀万剐!”
议论声充斥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曾经受过苏明霞恩惠的人们,此刻陷入了巨大的沉默和恐慌。那份曾经的感激,在铺天盖地的污名、骇人听闻的“证据”和悬在头顶的“连坐”威胁下,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合时宜。
城东,一处狭窄的小院。妇人王氏紧紧搂着怀里的孩子,眼神惊恐地看着丈夫将一张褪色的药方——那是苏明霞当年开给她久咳不愈的婆婆的药方——颤抖着塞进了炉膛里。火焰瞬间吞噬了纸页,也吞噬了那段被治愈的过往。孩子懵懂地问:“娘,苏大夫给的药方,为什么烧掉?” 王氏猛地捂住孩子的嘴,声音带着哭腔的颤抖:“别…别问了…以后不许再提这个人!她是…是妖女!要害我们全家的!”
城西,一间原本热闹的肉铺门口,生意冷清了许多。铺主李三,那个曾被苏明霞妙手从鬼门关拉回来的壮汉,此刻脸色阴沉。两个穿着体面、眼神却闪烁的“街坊”凑过来,压低了声音: “李三哥,听说你以前病得快死,是那苏妖女救的?花了多少钱啊?该不会…她用了什么邪法,在你身上留了后手吧?” “就是!官府悬赏万两白银!你要是知道点什么…比如她平时爱去采药的山头…或者有没有提过什么‘蓝色妖花’…报上去,不仅能拿赏钱,说不定还能请高人破了身上的邪法呢!” 李三握着剔骨刀的手青筋暴起,眼神剧烈挣扎。一面是救命之恩,一面是巨额赏金和“邪法”的恐惧。最终,贪婪和恐惧压倒了良知。他喉头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地开口:“…她…她好像提过…断龙峡…断龙峡深处…有片老林子,毒虫多…但…但好药也多…” 两个“街坊”眼中精光一闪,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迅速消失在人群中。李三颓然靠在油腻的案板上,不敢看周围那些鄙夷或同情的目光,只觉得心口像压了一块冰冷的巨石。
人心易变,世态炎凉。苏明霞苦心经营多年、以血汗和医术浇灌的“苏神医”之名,在这风暴之中,如同烈日下的残雪,迅速地、不可挽回地崩塌、消融。她不再是悬壶济世的菩萨,而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提之便色变的索命妖邪!她的画像贴在城墙上,模糊却充满“邪气”的眼睛,成了无数人午夜梦回的恐惧源头。
夕阳的余晖带着一种迟暮的惨淡,无力地涂抹在济世堂的残骸上。碎木、残药、尘土混合着一种绝望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围观的人群早已散去,只剩下几个胆大的顽童在废墟边缘探头探脑,很快也被大人厉声呵斥着拉走。
在街角一处不起眼的、堆满杂物的阴影里,一个穿着破旧蓝布衫、蹲在地上仿佛在打盹的乞丐,懒洋洋地抬起了头。他的眼神浑浊,脸上满是污垢,但耳朵却不易察觉地微微动了动。
就在这片死寂的废墟边缘,靠近一条狭窄的巷子口,一位须发皆白、拄着藤杖的老者,正牵着他约莫七八岁的孙儿慢慢走过。老者看着济世堂的破败景象,浑浊的老眼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悯和痛苦。他停在巷口,久久地望着那片狼藉,一声极低、极沉重、饱含了沧桑与无奈的叹息,从他干瘪的嘴唇里艰难地溢出,如同秋风中最后一片枯叶的坠落:
“…唉…作孽啊…”
小孙子仰起头,好奇地问:“爷爷,您叹什么气呀?这破房子怎么了?”
老者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孙儿的头顶,动作迟缓而温柔。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片废墟上,声音低沉得如同梦呓,却又带着一种穿越了岁月和谣言的、固执的坚持,清晰地传入了阴影中那双竖起的耳朵里:
“孩子…记住…那个地方…住过一个…好人…她叫苏大夫…苏明霞…”
老人顿了顿,混浊的眼中似乎有水光闪动,声音更轻,却字字千钧:
“…她…不是那样的人啊…”
这句话,带着一个老人阅尽世情的洞察和不肯随波逐流的良知,在黄昏的冷风中,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坚定。
阴影里,那个“乞丐”原本懒散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他微微侧头,目光如同淬毒的针,精准地锁定了巷口那对祖孙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极其阴冷、充满算计的弧度。
风掠过济世堂的废墟,卷起几片破碎的药方纸屑,打着旋儿,最终无力地落在那块半掩在尘土和碎木中的牌匾碎片上。碎片上,那个被污血浸染的“春”字,在夕阳最后的余晖里,刺目地闪烁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悬壶仁心被彻底埋葬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