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反击-《K线之外》

  账户解冻的提示,弹出屏幕时,林小雨的指尖,悬在键盘上顿了三秒,那道压得“观势工作室”喘不过气的枷锁,终于随着监管部门的,核查结论彻底解开。办公室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落在柯景阳紧绷的肩线上,却没有驱散他眼底的寒意。

  “被动挨打,只会死得更惨。”柯景阳将核查报告打印出来,纸页边缘被他捏得发皱,“他们敢用莫须有的罪名,堵我们的路,就得承受真相反噬的代价。”

  林小雨点头时,桌上的咖啡,还冒着热气。几天前账户被冻结、负面舆情铺天盖地时,他们连正常的交易都做不了,客户电话被打爆,同行明里暗里的嘲讽,像针一样扎人。现在监管,还了他们清白,轮到他们把藏在暗处的黑手,拽到阳光下了。

  “赵锋那边,该联系了。”柯景阳点开通讯录,指尖停在“赵记者”的名字上。这位财经记者,是之前唯一愿意,听他们辩解的媒体人,当时柯景阳拿出的,初步证据不够充分,赵锋只说“等你有实锤,我必深挖”。现在,实锤来了。

  他没有动林小雨那份,标注“核心机密”的完整报告,那是工作室,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他用三个通宵,从报告里,提炼出最致命的部分:黑石资本利用高频交易,实施“幌骗交易”的技术轨迹。

  这份名为《黑石操纵手法揭秘》的材料,每一页都藏着锋芒:

  订单流截图里,每秒数千笔的巨额挂单,像幽灵般闪现又消失,毫秒级的撤单记录,清晰标注着“非正常交易行为”;

  资金流向对比图,用红绿色块,划出明显界限,黑石账户在“抽干某板块流动性”前10分钟的资金,集中入场,与流动性枯竭后的,疯狂收割形成刺眼对比;

  攻击点位总结表里,前高压力位、整数关口、财报发布窗口期,被红圈标出,旁边备注着“近半年内,黑石高频交易,重点狙击时段”;

  最具杀伤力的是,量化分析页:黑石异常撤单率,高达98.7%,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20倍,数据下方附着,交易所公开的订单编号,可随时溯源。

  “这不是猜测,是铁证。”柯景阳将材料压缩包发给赵锋,附带的消息,只有一句话,“不需要偏袒,只需要让市场看见真相。”

  赵锋的电话,在半小时后打来,语气里满是震惊:“这些数据,够掀翻黑石的遮羞布了!我这就组团队,今晚通宵出稿!”

  次日清晨六点,财经圈,还没从沉睡中苏醒,一篇标题为《揭开高频黑手:数据起底黑石资本,疑似操纵市场新手法》的深度调查,已在以“敢言”闻名的《财经锐眼》平台上线。文章没有多余的煽情,只用图表,和数据说话:从下单时序分析,到资金异常流动轨迹,再到受损投资者的匿名案例,每一环,都扣得严丝合缝,把黑石资本藏在高频交易,背后的“收割手法”扒得干干净净。

  上午九点股市开盘时,这篇文章,已像炸雷般在金融圈炸开。

  各大财经媒体的编辑,踩着上班点追更,《证券时报》《第一财经》第一时间转载,标题直接加上“监管应彻查”的呼吁;

  财经自媒体博主,连夜制作解读视频,用动画演示“幌骗交易,如何割散户韭菜”,评论区瞬间被“原来我上次亏的钱,是这么没的”“黑石太黑了”的留言刷屏;

  投资者论坛里,之前抹黑“观势工作室”的帖子,被顶到角落,取而代之的,是“联名举报黑石”的征集帖,不到两小时,就凑齐了上千个签名;

  连高校金融系的教授,都转发文章,附言“这是高频交易监管漏洞的典型案例,该补上了”,一场关于“高频交易合规性”的讨论,从金融圈蔓延到全网。

  办公室里,林小雨刷新着舆情数据,嘴角终于有了笑意:“舆论彻底反过来了,黑石现在估计慌了。”

  柯景阳望着屏幕上“严查黑石”的热搜词条,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他想起几天前,黑石资本通过柯文阳,散布谣言时的嚣张,想起账户被冻结时,客户流失的焦虑,眼底的寒意,渐渐化为冷冽的锋芒。

  “他们不是喜欢,用舆论当武器吗?”柯景阳拿起手机,对着窗外的晨光轻声说,“现在,该让他们尝尝,被千夫所指的滋味了。”

  阳光落在,他身后的白板上,上面用红笔写着一行字:“防守结束,反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