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引着李景隆穿过几重回廊,再转过一道雕花月洞门,便见一位身着中年太监立在正厅阶前。
这太监面容方正,眼神沉稳,正是太子朱标身边最得力的大太监李纯。
李纯上前一步,略一拱手,声音不高不低道:\"曹国公世子,咱家在此等候多时了。\"
李景隆刚要还礼,正厅内已传来一声带着笑意的呼唤:\"二丫头来了?\"
这声音李景隆再熟悉不过,正是他仰慕不已、被太祖皇帝倚为肱骨的国师高阳秋!
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腰间玉带,整了整衣襟,快步跨进门槛。
厅内景象让他暗自咋舌,只见厅内正中间铺着明黄色软垫的梨花木大椅上,端坐着身着明黄色常服的太子朱标,朱标左手边的紫檀木椅上,坐着一位面容俊逸的年轻男子,正是高阳秋。
再下首两侧的梨花木客座上,依次坐着三位王爷,秦王朱樉面色微沉,眉宇间带着几分不耐;晋王朱棡眼神锐利,正上下打量着他;燕王朱棣则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深邃,让人看不透心思。
三人皆是身着蟒袍玉带,气势逼人,整个厅堂内无形中透着一股皇家特有的威压。
\"小侄见过太子表叔,见过国师大人,见过二表叔、三表叔、四表叔!\"
李景隆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撩袍跪倒,以头触地,行了个标准的大礼。
这里就不得不说李景隆这个人很聪明。
他行礼的时候,先将朱标放在首位,既合乎礼制,又不着痕迹地向储君表了忠心。
接着,他把高阳秋放在第二位,毕竟高阳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李景隆可是听他老子李文忠说起过。
而且据李景隆观察,别说朱樉等王爷了,就连朱标这个常务副皇帝都对高阳秋很客气,因此他直接就在心中给几人划分了地位。
李景隆行礼的时候,高阳秋转头对朱标笑道:\"标弟你看,我说二丫头这孩子最是机灵懂礼吧,就他这个年纪,谁能把这分寸拿捏的这么到位?\"
闻言,朱标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景隆身上,带着几分审视,也有几分温和。
对于李景隆的小心思,在做之人都是人精,当然也都看得明白。不过众人都知道他是对的,因此也没人点破。
\"九江,起来吧。地上凉。\"
朱标作为储君,他可没有叫人臣子小名的习惯,因此他称呼李景隆依旧是九江,而不是跟高阳秋他们一样,称呼二丫头。
李景隆起身时,只觉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
这满屋子的皇帝亲儿子和干儿子,个个都是跺跺脚能让朝堂震动的人物呀,他怎么能不紧张?
强压下心头的紧张,李景隆垂手立在厅中,姿态恭谨,目光平视前方,不敢有丝毫僭越。
\"九江,近来在国子监学业如何?孤早前听你爹说起,貌似你最近颇为用功?\"
朱标端起茶盏,慢悠悠地呷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李景隆。
\"承蒙表叔挂念,\"李景隆腰杆挺得笔直,语气诚恳道,\"小侄在国子监每日研习经史子集,聆听先生教诲,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颇有心得,更明白身为臣子,当以家国为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他在国子监确实也学了些东西,但更多的学的是高阳秋从现代拿回来的那一套。
至于说四书五经,李景隆当真是看都懒得看一眼。
听李景隆这么说,朱标顿时来了兴趣。他放下茶盏,目光中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道:\"哦?既如此,那孤便考考你,看你这'心得'是真是假。\"
李景隆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
但他脸上却依旧从容不迫,微微躬身道:\"请表叔赐教,小侄定当尽力作答。\"
\"你且听好,\"朱标缓缓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八字如何注音?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字在此当读何音?作何解?\"
见朱标竟是考起了拼音,李景隆悬着的心顿时放下大半。
这拼音他早下了苦功,当初听闻是国师大人所创,他便觉得此乃新奇有用之物,每日都最少要花一个时辰练习。
\"回表叔,‘天’注音为tiān,‘地’注音为di,‘玄’注音为xuán,‘黄’注音为huáng;‘宇’注音为yu,‘宙’注音为zhou,‘洪’注音为hong,‘荒’注音为huāng。‘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为’字在此处读wéi,意为‘是’,整句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见李景隆不仅准确读出了拼音,还顺带解释了字义,这倒是引得朱标眼中赞许之色更浓。
高阳秋也抚掌笑道:\"不错不错,二丫头果然聪慧,看来是用了心的。\"
说着,他从案上拿起一本蓝布封皮的书,只见这书的封面上写着\"商业之道\"四个大字。
将书递给李景隆,高阳秋笑着说道:
\"这本《商业之道》,你拿回去仔细研读。
书中要是有不解之处,你可以查阅之前学堂给你们发的《洪武字典》。
这样吧,给你三天时间,然后你再来我这里,我听听你的见解。
要是你到时候能通过我的考验,我就给你许一份好差事。\"
\"谢国师厚爱,小侄定当仔细研读,不负所托。三日后,我定给国师和众位表叔一个满意的答复!\"
高阳秋这话,让李景隆只觉入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看着李景隆如此上道,朱标语气温对他道:\"九江,你是我皇室嫡亲,此番这般,也是你舅老爷的意思,孤望你切莫辜负了我等的一片苦心,也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我大明的国之栋梁。\"
\"小侄谨记表叔教诲!\"李景隆再次躬身,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应道。
退出国师府时,冬日的阳光将李景隆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低头看着手中的《商业之道》,他心中燃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雄心......
        这太监面容方正,眼神沉稳,正是太子朱标身边最得力的大太监李纯。
李纯上前一步,略一拱手,声音不高不低道:\"曹国公世子,咱家在此等候多时了。\"
李景隆刚要还礼,正厅内已传来一声带着笑意的呼唤:\"二丫头来了?\"
这声音李景隆再熟悉不过,正是他仰慕不已、被太祖皇帝倚为肱骨的国师高阳秋!
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腰间玉带,整了整衣襟,快步跨进门槛。
厅内景象让他暗自咋舌,只见厅内正中间铺着明黄色软垫的梨花木大椅上,端坐着身着明黄色常服的太子朱标,朱标左手边的紫檀木椅上,坐着一位面容俊逸的年轻男子,正是高阳秋。
再下首两侧的梨花木客座上,依次坐着三位王爷,秦王朱樉面色微沉,眉宇间带着几分不耐;晋王朱棡眼神锐利,正上下打量着他;燕王朱棣则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目光深邃,让人看不透心思。
三人皆是身着蟒袍玉带,气势逼人,整个厅堂内无形中透着一股皇家特有的威压。
\"小侄见过太子表叔,见过国师大人,见过二表叔、三表叔、四表叔!\"
李景隆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撩袍跪倒,以头触地,行了个标准的大礼。
这里就不得不说李景隆这个人很聪明。
他行礼的时候,先将朱标放在首位,既合乎礼制,又不着痕迹地向储君表了忠心。
接着,他把高阳秋放在第二位,毕竟高阳秋对于大明的重要性,李景隆可是听他老子李文忠说起过。
而且据李景隆观察,别说朱樉等王爷了,就连朱标这个常务副皇帝都对高阳秋很客气,因此他直接就在心中给几人划分了地位。
李景隆行礼的时候,高阳秋转头对朱标笑道:\"标弟你看,我说二丫头这孩子最是机灵懂礼吧,就他这个年纪,谁能把这分寸拿捏的这么到位?\"
闻言,朱标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景隆身上,带着几分审视,也有几分温和。
对于李景隆的小心思,在做之人都是人精,当然也都看得明白。不过众人都知道他是对的,因此也没人点破。
\"九江,起来吧。地上凉。\"
朱标作为储君,他可没有叫人臣子小名的习惯,因此他称呼李景隆依旧是九江,而不是跟高阳秋他们一样,称呼二丫头。
李景隆起身时,只觉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
这满屋子的皇帝亲儿子和干儿子,个个都是跺跺脚能让朝堂震动的人物呀,他怎么能不紧张?
强压下心头的紧张,李景隆垂手立在厅中,姿态恭谨,目光平视前方,不敢有丝毫僭越。
\"九江,近来在国子监学业如何?孤早前听你爹说起,貌似你最近颇为用功?\"
朱标端起茶盏,慢悠悠地呷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李景隆。
\"承蒙表叔挂念,\"李景隆腰杆挺得笔直,语气诚恳道,\"小侄在国子监每日研习经史子集,聆听先生教诲,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颇有心得,更明白身为臣子,当以家国为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他在国子监确实也学了些东西,但更多的学的是高阳秋从现代拿回来的那一套。
至于说四书五经,李景隆当真是看都懒得看一眼。
听李景隆这么说,朱标顿时来了兴趣。他放下茶盏,目光中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道:\"哦?既如此,那孤便考考你,看你这'心得'是真是假。\"
李景隆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
但他脸上却依旧从容不迫,微微躬身道:\"请表叔赐教,小侄定当尽力作答。\"
\"你且听好,\"朱标缓缓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八字如何注音?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字在此当读何音?作何解?\"
见朱标竟是考起了拼音,李景隆悬着的心顿时放下大半。
这拼音他早下了苦功,当初听闻是国师大人所创,他便觉得此乃新奇有用之物,每日都最少要花一个时辰练习。
\"回表叔,‘天’注音为tiān,‘地’注音为di,‘玄’注音为xuán,‘黄’注音为huáng;‘宇’注音为yu,‘宙’注音为zhou,‘洪’注音为hong,‘荒’注音为huāng。‘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为’字在此处读wéi,意为‘是’,整句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见李景隆不仅准确读出了拼音,还顺带解释了字义,这倒是引得朱标眼中赞许之色更浓。
高阳秋也抚掌笑道:\"不错不错,二丫头果然聪慧,看来是用了心的。\"
说着,他从案上拿起一本蓝布封皮的书,只见这书的封面上写着\"商业之道\"四个大字。
将书递给李景隆,高阳秋笑着说道:
\"这本《商业之道》,你拿回去仔细研读。
书中要是有不解之处,你可以查阅之前学堂给你们发的《洪武字典》。
这样吧,给你三天时间,然后你再来我这里,我听听你的见解。
要是你到时候能通过我的考验,我就给你许一份好差事。\"
\"谢国师厚爱,小侄定当仔细研读,不负所托。三日后,我定给国师和众位表叔一个满意的答复!\"
高阳秋这话,让李景隆只觉入手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
看着李景隆如此上道,朱标语气温对他道:\"九江,你是我皇室嫡亲,此番这般,也是你舅老爷的意思,孤望你切莫辜负了我等的一片苦心,也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我大明的国之栋梁。\"
\"小侄谨记表叔教诲!\"李景隆再次躬身,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应道。
退出国师府时,冬日的阳光将李景隆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低头看着手中的《商业之道》,他心中燃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