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上,朱标向前迈出一步,眼神中满是自信与期待,对着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说道:
“父皇,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坚固耐用的特性,无疑是修建驰道的绝佳之选。儿臣以为,若我大明想要尽快修建驰道,就应该在全国各地挑选位置优厚之地,建设水泥厂。您想啊,这驰道乃是连接我大明各地的血脉,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朱元璋微微坐直身子,眼神专注地听着朱标的讲述。
朱标继续慷慨陈词:“这一来,水泥可作为主要修路之基,能让驰道更加坚实平坦,大大缩短各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来,即便驰道修建完毕,水泥还可作修建城墙以及住宅修缮的根本。有了水泥,城墙会更加坚固,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百姓的住宅也能得到更好的修缮,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所以儿臣恳请父皇,放开水泥的限制,不能仅仅让应天府擅专!”
听了朱标的发言,朱元璋轻轻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认可。
但很快,他又缓缓地摇了摇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否定道:“太子这话虽然有理,但也有不妥之处!水泥的含金量你也清楚,它可是我大明如今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扩建一个水泥厂,中间需要很多步骤,绝非易事。从选址到采购设备,从招募工匠到技术培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谋划,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说着,朱元璋站起身来,在龙椅前缓缓踱步,继续说道:“像太子所说,在我大明州府选定合适的地点建立水泥厂,虽然确实能加快推动水泥产量增加,从而满足驰道供应。可这选址以及扩建就不是个易事。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密度都不尽相同,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并非易事。而且,贸然在各地扩建水泥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管理的混乱。所以,此事不妥,咱觉得还有待商榷!”
等朱元璋说完,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下方左列之首的李善长微微眯起眼睛,心中思索着。
他清楚,此时该他站出来了。
于是,等朱元璋回身坐在龙椅上后,他不紧不慢地出列,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
“陛下,臣倒是觉得,太子的出发点是好的,最起码能够加速我大明的发展。太子目光长远,心系国家,提出这样的建议也是为了我大明的千秋大业着想。而且太子既然说扩产一事,想必接下来还有后招,臣倒是觉得陛下应该给太子一个诉说的机会。”
看到李善长站出来打配合,朱元璋心中暗笑,这个老小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奸猾啊。
不过,这本来就是之前商量好的。
而朱标此时见自己的搭子出来站台了,也赶忙拱手,再次说道:“父皇,韩国公说的不错,儿臣既然敢如此说,儿臣也是心中有成算的,恳请父皇再给儿臣一个说话的机会,听听儿臣这个计策如何。”
话说到这儿,戏也就演得差不多了,朱元璋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嗯,既然如此,太子你述说看,咱听听是否合理。”
朱标定了定心神,说道:“父皇,儿臣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儿臣打算先让工部派出专业的人员,对全国各地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当地的资源、交通、人口等因素,筛选出最适合建设水泥厂的地点。然后,由朝廷出面,与当地的家族或者富商合作,共同出资建设水泥厂。朝廷可以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富商则负责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资金和人力的问题,又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而且,儿臣还计划在每个水泥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水泥厂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工匠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确保水泥的质量。另外,儿臣建议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水泥厂的生产和销售,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市场混乱.....”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舒缓。等朱标说完,他微微点头,说道:“太子所言,倒是有些道理。不过,此事重大,还需从长计议。这样吧,你先让工部把详细的方案制定出来,咱们再仔细商议。”
朱标连忙拱手道:“儿臣遵旨。儿臣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我大明的水泥厂一定能够遍地开花,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朝会结束,朱标直接留下了一些人开小会,准备议定水泥厂的事情。
高阳秋此时也来到了大明,他带着一些招标的案例和方法给了刚从前庭回来的朱元璋。
对于现代汉字,朱元璋现在也已经认了个七七八八了,因此他直接拿起来就看。
不一会,朱标来到了后庭,看到高阳秋已经过来了,而自己父皇正在看着一份资料,他心知,这就是高阳秋所说的招标资料。
许久之后,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资料,看向了高阳秋笑道:“秋啊,你还别说,按照这么搞,我大明可以短时间内发展啊,而且如果按照这种招标的套路在整个大明多招标几家,那很快咱那个把驰道修到边关的想法就能够完成啊!”
这时,朱标走了进来,看了一眼桌上的招标计划,然后对高阳秋说道:“秋哥,我在前庭留了几个人,我觉得还是你跟我出去一趟吧,你把这个思路跟大家说一说,你看怎么样?”
对于朱标这个小要求,高阳秋自然是不会拒绝,他当即点头,“叔,那我陪标弟出去看看,给大家所以说这件事情怎么办。”
        “父皇,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坚固耐用的特性,无疑是修建驰道的绝佳之选。儿臣以为,若我大明想要尽快修建驰道,就应该在全国各地挑选位置优厚之地,建设水泥厂。您想啊,这驰道乃是连接我大明各地的血脉,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朱元璋微微坐直身子,眼神专注地听着朱标的讲述。
朱标继续慷慨陈词:“这一来,水泥可作为主要修路之基,能让驰道更加坚实平坦,大大缩短各地之间的通行时间,促进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来,即便驰道修建完毕,水泥还可作修建城墙以及住宅修缮的根本。有了水泥,城墙会更加坚固,能够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百姓的住宅也能得到更好的修缮,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所以儿臣恳请父皇,放开水泥的限制,不能仅仅让应天府擅专!”
听了朱标的发言,朱元璋轻轻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认可。
但很快,他又缓缓地摇了摇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否定道:“太子这话虽然有理,但也有不妥之处!水泥的含金量你也清楚,它可是我大明如今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扩建一个水泥厂,中间需要很多步骤,绝非易事。从选址到采购设备,从招募工匠到技术培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谋划,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说着,朱元璋站起身来,在龙椅前缓缓踱步,继续说道:“像太子所说,在我大明州府选定合适的地点建立水泥厂,虽然确实能加快推动水泥产量增加,从而满足驰道供应。可这选址以及扩建就不是个易事。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密度都不尽相同,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并非易事。而且,贸然在各地扩建水泥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管理的混乱。所以,此事不妥,咱觉得还有待商榷!”
等朱元璋说完,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下方左列之首的李善长微微眯起眼睛,心中思索着。
他清楚,此时该他站出来了。
于是,等朱元璋回身坐在龙椅上后,他不紧不慢地出列,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
“陛下,臣倒是觉得,太子的出发点是好的,最起码能够加速我大明的发展。太子目光长远,心系国家,提出这样的建议也是为了我大明的千秋大业着想。而且太子既然说扩产一事,想必接下来还有后招,臣倒是觉得陛下应该给太子一个诉说的机会。”
看到李善长站出来打配合,朱元璋心中暗笑,这个老小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奸猾啊。
不过,这本来就是之前商量好的。
而朱标此时见自己的搭子出来站台了,也赶忙拱手,再次说道:“父皇,韩国公说的不错,儿臣既然敢如此说,儿臣也是心中有成算的,恳请父皇再给儿臣一个说话的机会,听听儿臣这个计策如何。”
话说到这儿,戏也就演得差不多了,朱元璋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嗯,既然如此,太子你述说看,咱听听是否合理。”
朱标定了定心神,说道:“父皇,儿臣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儿臣打算先让工部派出专业的人员,对全国各地进行详细的勘察,根据当地的资源、交通、人口等因素,筛选出最适合建设水泥厂的地点。然后,由朝廷出面,与当地的家族或者富商合作,共同出资建设水泥厂。朝廷可以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富商则负责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资金和人力的问题,又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而且,儿臣还计划在每个水泥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水泥厂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同时,加强对工匠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确保水泥的质量。另外,儿臣建议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水泥厂的生产和销售,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市场混乱.....”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舒缓。等朱标说完,他微微点头,说道:“太子所言,倒是有些道理。不过,此事重大,还需从长计议。这样吧,你先让工部把详细的方案制定出来,咱们再仔细商议。”
朱标连忙拱手道:“儿臣遵旨。儿臣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我大明的水泥厂一定能够遍地开花,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朝会结束,朱标直接留下了一些人开小会,准备议定水泥厂的事情。
高阳秋此时也来到了大明,他带着一些招标的案例和方法给了刚从前庭回来的朱元璋。
对于现代汉字,朱元璋现在也已经认了个七七八八了,因此他直接拿起来就看。
不一会,朱标来到了后庭,看到高阳秋已经过来了,而自己父皇正在看着一份资料,他心知,这就是高阳秋所说的招标资料。
许久之后,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资料,看向了高阳秋笑道:“秋啊,你还别说,按照这么搞,我大明可以短时间内发展啊,而且如果按照这种招标的套路在整个大明多招标几家,那很快咱那个把驰道修到边关的想法就能够完成啊!”
这时,朱标走了进来,看了一眼桌上的招标计划,然后对高阳秋说道:“秋哥,我在前庭留了几个人,我觉得还是你跟我出去一趟吧,你把这个思路跟大家说一说,你看怎么样?”
对于朱标这个小要求,高阳秋自然是不会拒绝,他当即点头,“叔,那我陪标弟出去看看,给大家所以说这件事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