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捷报传宫阙-《顶级带娃:我给朱元璋带大孙》

  “大捷!大捷!”

  应天府的大街小巷,一名身着劲装的骑兵纵马疾驰,口中高呼着胜利的喜讯。

  那声音划破长空,穿透市井的喧嚣,传进每一个人的耳中。

  “征西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吐蕃全境归属大明!”

  皇宫之内,奉天殿中。

  朱元璋正坐在龙案后,专注地批着奏折。

  他眉头微皱,目光在奏章上扫过,手中的朱笔不时落下,留下一道道朱红的痕迹。

  这时,总管太监金英匆匆从外面进来,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喜呀!”

  朱元璋放下朱笔,抬头看向金英,难得地开了一句玩笑话:“哦,你这老鬼,给咱说说何喜之有?莫不成是咱标儿又给咱添大孙了?”

  在朱元璋的心中,能称得上大喜之事的,无非就两个。

  其一乃是开疆拓土,哪个皇帝不渴望打下大大的一片疆土,供后人敬仰,让自己的威名传颂千古?朱元璋同样不例外,他对于领土同样有着执着。

  其二,能让朱元璋兴奋的便是子孙满堂,这是他小农思想的必然产物。

  朱元璋熟读历史,深知自己将来会有二十六个儿子。可儿子虽够了,孙子却还嫌不够。

  当然,朱元璋这里的孙子仅仅指着他跟马皇后所出之子的儿子。

  至于其他的庶子,朱元璋只会把地盘分给他们,至于孙子辈如何,朱元璋也无暇顾及。

  然而孙子就不一样了。他朱元璋心怀壮志,加之听上高阳秋的话,要把整个世界都打下来,为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为了让他的儿子跟孙子有各自生存的一席之地?

  在朱元璋看来,大明本土自不必多说,这绝对是朱标这一脉的。

  所以说,为了自家儿子将来不起冲突,或者说是为了将来子孙后代即便起冲突也把肉烂在锅里的道理,朱元璋要让自家儿孙占领整个世界!

  见朱元璋不知想到了什么,整个人有些走神,一旁的金英小心翼翼地唤道:“陛下?”

  “嗯?”朱元璋回过神来,对着金英笑道,“你这个老鬼说吧,咱听着呢。”

  “老奴要恭喜陛下,征西军大捷!”金英先是对着朱元璋拱手道了个喜,这才接着继续道,“中山侯派回来的信使说,我大明征西军现已攻下拉萨,灭吐蕃王室,并已收服吐蕃大大小小部落二十八个……”

  还不等金英说完,朱元璋已经霍然起身,眼中闪过惊喜与激动的光芒,大声问道:“报信之人呢?把他带来咱这儿,咱要好好问问他!”

  等那信使被匆匆带到奉天殿的时候,朱元璋大步上前,目光紧紧锁住信使,急切地问道:“快,与咱详细说说征西军是如何攻下拉萨的?吐蕃如今的局势究竟怎样?”

  信使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将一路上所见所闻,以及征西军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一一详细道来。

  朱元璋听得时而点头,时而握拳,脸上的神情随着信使的讲述不断变化,心中对征西军的战绩愈发满意,同时也对吐蕃地区未来的治理有了初步的构想。

  下午,朱元璋特意在奉天殿召开了临时朝会。

  整个奉天殿内气氛庄重,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

  众大臣不清楚,皇帝陛下为何要突然召开朝会,难不成是有什么大事?

  站在首位的韩国公李善长,看着提前来到龙椅侧方的朱标一脸喜色,他心中大致猜出了朱元璋为什么要召开这个临时朝会。

  不一会,朱元璋从殿后来到了前殿,他龙行虎步走到龙椅前坐下,李善长偷偷看了一眼,只见这家伙说句春风满面也不为过。

  反正李善长觉得,自己之前娶了个十六岁的小妾,都没有朱元璋此时看着得意。

  这让他更是确定了,事情果然如他猜测的那般。

  没让众人多等,朱元璋直接就向着众人宣布了征西军的战果。

  接着,他没有废话,直接让金英把那个骑兵叫来了殿中给大家具体讲讲。

  很快,报信骑兵被传唤进来。

  众人看去,只见这小子貌不惊人,但一站到殿中,却仿佛换了个人似的,讲起话来口若悬河。

  他讲述起了征西军的赫赫战功,那生动的描述,仿佛将众人带到了激烈的战场。

  “咱大明征西军一到拉萨城下,那吐蕃人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咱的枪炮打得晕头转向。”

  “那些吐蕃兵,平日里耀武扬威,可一看到咱征西军的枪,吓得腿都软了。”他继续说道,“甚至说后面吐蕃无论什么部落,只要听到大明就闻风丧胆。”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朝堂上一众勋贵大臣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然而,朱元璋却在这笑声中陷入了沉思。

  听到这人再次说起现代热武器对于战场的决定性作用,这让朱元璋越发重视巴铁那个武器作坊。

  以往打仗,都有一个战损比一说,就拿大明跟元朝最轻松的一场战役来说,大明十二万兵马对阵北元八万人马,那场战役中,大明也伤亡了三万余人,而收获也仅仅是斩杀北元四万余人,最后还让他们突围了三万多。

  而这次呢?

  仅仅是蓝玉的先锋军,凭借着一个枪炮营和无人机配合,就能直逼拉萨。

  可想而知,现代的先进武器对于目前的大明到底有多么重要。同时,这也让朱元璋意识到这些武器对于巩固大明江山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时代,只要有枪就是王道。

  想到这儿,朱元璋等传信兵说完下去后,对着研部尚书陶成道问道:

  “陶爱卿,之前国师交给你的那些枪炮样品,你们研部研究的如何了?”

  “陛下,我研部兵器局现在还在大力研究。国师给的那些玩意儿太过于精妙,尽管有图纸,但目前时日尚短,我研部现在凭借图制倒是能组装起来了,只不过有些吃力!”

  听到陶成道这么说,朱元璋叹了口气。

  他不可能完全怪研部没用,毕竟那些枪炮是远超这个时代的产物,研部现在经过一周多的研究,能把这东西按照图纸组装起来,已经很是不错了。

  “传朕旨意,着研部加大对兵器局的扶持,就算是暂时制作不出国师给的那武器,也务必要尽快把之前我大明的火铳改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