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蒸汽机取得的成果后,朱元璋龙颜大悦,那平日里严肃的面容此刻满是欣喜之色,当即大手一挥,给了赵翥和陶成道二人丰厚赏赐。
这赏赐究竟是什么,暂且按下不表,总之是实实在在地给予了二人荣耀与恩宠。
而这两位尚书大人,在朝堂之上已然算得上是走到了官宦生涯的巅峰。
再进一步,那便只能封爵了。
可惜朱元璋对于爵位的把控极为严格,轻易不会授予。
但朱元璋也并非全然不给二人机会,他对二人放了个口子,着重强调要让他们尽快把蒸汽机运用到实际当中,还要仔细地改良,力求让这新奇之物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一听朱元璋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等他们干的好了就有机会封爵,二人眼中顿时光芒大盛,当即拍着胸脯表示,定会全力以赴,好好干一场,绝不让皇帝陛下失望。
之后,赵翥恭敬地给朱元璋汇报了一下最近水泥厂的工作进展。从原料的采集到烧制的流程,再到成品的质量把控,赵翥条理清晰地一一讲述。
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时而提出一些问题,赵翥也都对答如流,君臣二人就在这工作汇报之中,对水泥厂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等赵翥汇报完,陶成道又凑过来说道:“陛下,臣这边还有一事禀报。”
“说!”
“陛下,臣之前不是喜欢研究飞天嘛,后来有一次去东宫跟太子汇报工作的时候侥幸碰到了国师,然后臣便和国师简单聊了几句......”
陶成道一边说着,一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还带着一丝兴奋。
原来,那日在东宫,陶成道与高阳秋相遇。两人寒暄几句后,陶成道便忍不住将自己对飞天的痴迷和研究说了出来。
高阳秋听后,微微思索片刻,便给陶成道讲了一些关于热气球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还提及了一些制作的要点。
当然了,高阳秋并没有把陶成道最后的结局告诉他。
虽然敬重陶成道这个飞天第一人,但是高阳秋总不好跟他说,他是死在了飞天的路上吧?
陶成道当时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等从东宫出来后,陶成道便回家把高阳秋说的那些都记了下来。
他并不知道高阳秋是后世来人,朱标等人自然也不会与他说这件事。
也是从那会开始,陶成道默默开始了飞天研究。
经过数月的钻研与尝试,他终于造出了简易版热气球。
等陶成道说完,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与惊喜。
当下,他一把抓过陶成道的手,激动问道:“陶爱卿,你是说,你研究出了热气球?”
“是的,陛下。”陶成道一脸认真点头后,便邀请朱元璋去研部看一看。
其实都不用他邀请,当老朱得知陶成道已经造出了简易版热气球,就是冲着兴趣,老朱也是要去看一看究竟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飞天,代表着突破与超越,象征着人力所能达到的新高度,其意义不言而喻。
即便是朱元璋已经在后世坐过了飞机,但是如果大明出现了第一个能飞天的物件,那也是足够让他振奋的。
话不多说,朱元璋直接带着一众侍从,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陶成道在研部的试验场地。
等来到研部,朱元璋便见一个巨大的球体矗立在那里,周围摆放着一些制作工具和材料。
球体下方有一个燃烧的装置,正呼呼地冒着热气。
“这便是热气球?”朱元璋围着球体走了一圈,眼中满是好奇与探究。
“陛下,正是。”陶成道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只要点燃下方的燃料,热空气上升,便能带动这球体升空。”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期待,“那便即刻试飞,朕要亲眼见证这神奇一刻。”
随着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命令,研部众人紧张而又兴奋地忙碌起来。
随着燃料的不断燃烧,热气越来越足,球体开始微微晃动。
“陛下,准备就绪。”陶成道大声说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一声令下,热气球缓缓升起。
当然,大家别误会,这里坐上热气球的不可能是朱元璋。
毕竟这个热气球是大明的第一个实验产物,朱元璋自然不会立于危墙之下。
不过为了验证这热气球的效果,朱元璋也派了人上去。
派去的人是一名锦衣卫,是二虎换来的。
这名锦衣卫之前哪见过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
从登上热气球开始,此人便紧紧抓住吊篮边缘,好像生怕掉下去一样。
不过渐渐的,随着热气球升空,这锦衣卫壮着胆子开始站起身来,最后甚至还开始俯瞰着下方逐渐变小的人群和大地。
“我升天了!我升天了!列祖列宗在上,我王丽春出息了呀!”
风呼呼地吹过,这名叫王丽春的锦衣卫激动地大喊声音也在高空回荡。
随着热气球越升越高,视野也愈发开阔,王丽春看到了远处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还有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农田和村庄。
这是他从未有过的视角!
半刻钟后,热气球缓缓下降,最后直至平稳地落在了地面。
王丽春从吊篮中走出,脸上还带着一股子难言的兴奋笑容。
不过他马上就反应了过来,自己不能傻乐。当即,他就开始给朱元璋描述起在热气球上看到的场景。
“好好好,陶爱卿,此乃大功一件!”得到信息确认后,朱元璋拍了拍陶成道的肩膀,高兴道,“朕定会重重赏赐你。”
接着,他又给二虎说道,“二虎,那小子不错,看赏!”
等二虎带着王丽春下去后,陶成道这才谦虚道:“陛下过奖,皆是陛下洪福齐天,臣不过是谨遵国师教诲,才有此成果。”
一旁跟着来看热闹的工部尚书赵翥也上前恭喜道,“陛下,今日这热气球升空,实乃我大明之盛事,日后定能传为佳话。”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错,这热气球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我大明国力昌盛、人才辈出的象征。”
        这赏赐究竟是什么,暂且按下不表,总之是实实在在地给予了二人荣耀与恩宠。
而这两位尚书大人,在朝堂之上已然算得上是走到了官宦生涯的巅峰。
再进一步,那便只能封爵了。
可惜朱元璋对于爵位的把控极为严格,轻易不会授予。
但朱元璋也并非全然不给二人机会,他对二人放了个口子,着重强调要让他们尽快把蒸汽机运用到实际当中,还要仔细地改良,力求让这新奇之物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一听朱元璋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等他们干的好了就有机会封爵,二人眼中顿时光芒大盛,当即拍着胸脯表示,定会全力以赴,好好干一场,绝不让皇帝陛下失望。
之后,赵翥恭敬地给朱元璋汇报了一下最近水泥厂的工作进展。从原料的采集到烧制的流程,再到成品的质量把控,赵翥条理清晰地一一讲述。
朱元璋听得频频点头,时而提出一些问题,赵翥也都对答如流,君臣二人就在这工作汇报之中,对水泥厂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等赵翥汇报完,陶成道又凑过来说道:“陛下,臣这边还有一事禀报。”
“说!”
“陛下,臣之前不是喜欢研究飞天嘛,后来有一次去东宫跟太子汇报工作的时候侥幸碰到了国师,然后臣便和国师简单聊了几句......”
陶成道一边说着,一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还带着一丝兴奋。
原来,那日在东宫,陶成道与高阳秋相遇。两人寒暄几句后,陶成道便忍不住将自己对飞天的痴迷和研究说了出来。
高阳秋听后,微微思索片刻,便给陶成道讲了一些关于热气球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还提及了一些制作的要点。
当然了,高阳秋并没有把陶成道最后的结局告诉他。
虽然敬重陶成道这个飞天第一人,但是高阳秋总不好跟他说,他是死在了飞天的路上吧?
陶成道当时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等从东宫出来后,陶成道便回家把高阳秋说的那些都记了下来。
他并不知道高阳秋是后世来人,朱标等人自然也不会与他说这件事。
也是从那会开始,陶成道默默开始了飞天研究。
经过数月的钻研与尝试,他终于造出了简易版热气球。
等陶成道说完,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与惊喜。
当下,他一把抓过陶成道的手,激动问道:“陶爱卿,你是说,你研究出了热气球?”
“是的,陛下。”陶成道一脸认真点头后,便邀请朱元璋去研部看一看。
其实都不用他邀请,当老朱得知陶成道已经造出了简易版热气球,就是冲着兴趣,老朱也是要去看一看究竟的。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飞天,代表着突破与超越,象征着人力所能达到的新高度,其意义不言而喻。
即便是朱元璋已经在后世坐过了飞机,但是如果大明出现了第一个能飞天的物件,那也是足够让他振奋的。
话不多说,朱元璋直接带着一众侍从,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陶成道在研部的试验场地。
等来到研部,朱元璋便见一个巨大的球体矗立在那里,周围摆放着一些制作工具和材料。
球体下方有一个燃烧的装置,正呼呼地冒着热气。
“这便是热气球?”朱元璋围着球体走了一圈,眼中满是好奇与探究。
“陛下,正是。”陶成道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只要点燃下方的燃料,热空气上升,便能带动这球体升空。”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期待,“那便即刻试飞,朕要亲眼见证这神奇一刻。”
随着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命令,研部众人紧张而又兴奋地忙碌起来。
随着燃料的不断燃烧,热气越来越足,球体开始微微晃动。
“陛下,准备就绪。”陶成道大声说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一声令下,热气球缓缓升起。
当然,大家别误会,这里坐上热气球的不可能是朱元璋。
毕竟这个热气球是大明的第一个实验产物,朱元璋自然不会立于危墙之下。
不过为了验证这热气球的效果,朱元璋也派了人上去。
派去的人是一名锦衣卫,是二虎换来的。
这名锦衣卫之前哪见过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儿?
从登上热气球开始,此人便紧紧抓住吊篮边缘,好像生怕掉下去一样。
不过渐渐的,随着热气球升空,这锦衣卫壮着胆子开始站起身来,最后甚至还开始俯瞰着下方逐渐变小的人群和大地。
“我升天了!我升天了!列祖列宗在上,我王丽春出息了呀!”
风呼呼地吹过,这名叫王丽春的锦衣卫激动地大喊声音也在高空回荡。
随着热气球越升越高,视野也愈发开阔,王丽春看到了远处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还有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农田和村庄。
这是他从未有过的视角!
半刻钟后,热气球缓缓下降,最后直至平稳地落在了地面。
王丽春从吊篮中走出,脸上还带着一股子难言的兴奋笑容。
不过他马上就反应了过来,自己不能傻乐。当即,他就开始给朱元璋描述起在热气球上看到的场景。
“好好好,陶爱卿,此乃大功一件!”得到信息确认后,朱元璋拍了拍陶成道的肩膀,高兴道,“朕定会重重赏赐你。”
接着,他又给二虎说道,“二虎,那小子不错,看赏!”
等二虎带着王丽春下去后,陶成道这才谦虚道:“陛下过奖,皆是陛下洪福齐天,臣不过是谨遵国师教诲,才有此成果。”
一旁跟着来看热闹的工部尚书赵翥也上前恭喜道,“陛下,今日这热气球升空,实乃我大明之盛事,日后定能传为佳话。”
朱元璋点了点头,“不错,这热气球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我大明国力昌盛、人才辈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