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漏进来,落在实验台上的金属片上。它依旧静静地躺在隔离舱里,表面泛着某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幽暗光泽。陈默站在操作台前,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屏幕上一串串复杂的数学公式正以极快的速度被重新排列组合。
“星轨。”他低声唤道。
【是的,宿主。】魔法精灵的声音像是从宇宙深处传来,带着低频的嗡鸣,【你正在尝试将魔法阵列与量子纠缠理论融合,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模型。】
“不是尝试。”陈默目光未动,“是必须成功。”
林小满推门进来时,实验室的灯光正好切换成暖黄模式。她手里抱着一本笔记本,发梢还沾着清晨露水的气息。她的视线扫过屏幕上的公式,眉头微微皱起:“你在重写那篇论文?”
“《自然》期刊退回了初稿。”陈默没有抬头,“理由是‘数据逻辑自洽但缺乏现实解释框架’。”
“他们看不懂。”林小满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草图,“他们以为魔法只是幻想,而我们……是在用数学描述另一个维度。”
“所以我要让他们看懂。”陈默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静,“魔法不是奇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物理法则。如果我们能用量子态叠加来解释符文的共振效应,就能让它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林小满看着屏幕上那一行行逐渐成型的公式,忽然伸手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纸张哗啦一声翻开,一张潦草的草图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由六边形和圆弧构成的结构,线条交错之间,竟与陈默刚刚构建的魔法阵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等等。”她的声音微颤,“这……我好像画过。”
陈默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那页纸上,瞳孔微微收缩。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几个月前的一个夜晚,林小满伏案做题,笔尖无意识地在空白处勾勒出这个图案,仿佛某种本能的记录。
“星轨。”他再次唤道。
【该图形最早出现在第40章中,芯片表面克莱因瓶结构的变体。目前尚未发现其原始来源。】
“你什么时候画的?”陈默问。
“高三模拟考前几天吧。”林小满指着角落里的日期,“那天晚上我在解一道拓扑学题,突然觉得脑子里有什么东西在跳动,就随手画了下来。”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陈默的声音变得低沉,“这不是巧合。”
林小满沉默了几秒,然后缓缓点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共享了同一个灵感源。”
“或者更准确地说,”陈默的目光落在隔离舱中的金属片上,“我们的意识,曾短暂地与某种更高维的存在产生过共鸣。”
夜色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亮如白昼。两人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电子元件混合的味道。林小满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盯着眼前的低频共振装置。
“准备好了。”她低声说。
陈默将一枚刻有符文的铜环放入装置中央,启动程序。一圈圈淡蓝色的能量波纹在空气中扩散开来,如同湖面泛起的涟漪。与此同时,他将一段新编写的魔法公式输入控制系统,使其与量子态叠加模型同步运行。
“开始测试。”他说。
林小满按下启动键,整个装置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能量波纹迅速增强,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干涉场。而在铜环的中心,符文开始发光,像是回应某种召唤般缓缓旋转起来。
“符文频率稳定,量子态同步率98.7%。”林小满快速报出数据,“能量波动曲线与预测模型吻合。”
陈默紧盯着屏幕,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钢笔的笔身。他知道,这一刻,他们正在跨越一条看不见的边界——从魔法到科学,从信仰到实证。
“再加一级功率。”他说。
林小满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做了。装置的嗡鸣声陡然升高,能量场骤然扩张,几乎要触及天花板。而在铜环的中心,符文的旋转速度加快,形成了一道微型漩涡。
“注意!”林小满突然喊道。
就在漩涡达到顶点的瞬间,一道微弱的光弧从铜环中跃出,直击实验室另一侧的金属墙。墙壁上顿时出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焦痕,边缘呈现出诡异的螺旋状。
“成功了。”陈默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林小满愣在原地,眼中闪过一丝震惊:“我们……真的让魔法进入了现实。”
“不。”陈默缓缓摇头,“是我们证明了魔法从未离开过现实。”
他走到铜环前,仔细观察那些仍在缓慢旋转的符文。它们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等待着被解读。而他心中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清晨,陈默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提交至《自然》期刊。这一次,他删除了所有关于“魔法”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高维信息投影”、“非线性时间波动”、“量子态共振模型”等术语。整篇论文看起来像是一篇标准的理论物理研究,除了其中某些公式的排列方式,隐隐透露出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逻辑美感。
林小满坐在旁边,翻看着自己那页草图,忽然开口:“你觉得……这些符号,会不会是一种语言?”
“当然。”陈默点头,“只是我们还没学会怎么读它。”
她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晨曦洒落在玻璃上,折射出一片金色的光芒。远处的操场上,早起的学生已经开始晨跑,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真实。
可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接下来呢?”她问。
“继续。”陈默站起身,走向隔离舱,“我们还有太多未知需要验证。”
林小满点点头,合上笔记本,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那一刻,她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某种坚定的力量。
就像那些旋转的符文一样,他们也正在进入某种全新的状态——既非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魔法,而是两者的交汇点。
一个真正的“现实魔法”的起点。
(完)
        “星轨。”他低声唤道。
【是的,宿主。】魔法精灵的声音像是从宇宙深处传来,带着低频的嗡鸣,【你正在尝试将魔法阵列与量子纠缠理论融合,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模型。】
“不是尝试。”陈默目光未动,“是必须成功。”
林小满推门进来时,实验室的灯光正好切换成暖黄模式。她手里抱着一本笔记本,发梢还沾着清晨露水的气息。她的视线扫过屏幕上的公式,眉头微微皱起:“你在重写那篇论文?”
“《自然》期刊退回了初稿。”陈默没有抬头,“理由是‘数据逻辑自洽但缺乏现实解释框架’。”
“他们看不懂。”林小满把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草图,“他们以为魔法只是幻想,而我们……是在用数学描述另一个维度。”
“所以我要让他们看懂。”陈默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静,“魔法不是奇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物理法则。如果我们能用量子态叠加来解释符文的共振效应,就能让它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林小满看着屏幕上那一行行逐渐成型的公式,忽然伸手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纸张哗啦一声翻开,一张潦草的草图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由六边形和圆弧构成的结构,线条交错之间,竟与陈默刚刚构建的魔法阵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等等。”她的声音微颤,“这……我好像画过。”
陈默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那页纸上,瞳孔微微收缩。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几个月前的一个夜晚,林小满伏案做题,笔尖无意识地在空白处勾勒出这个图案,仿佛某种本能的记录。
“星轨。”他再次唤道。
【该图形最早出现在第40章中,芯片表面克莱因瓶结构的变体。目前尚未发现其原始来源。】
“你什么时候画的?”陈默问。
“高三模拟考前几天吧。”林小满指着角落里的日期,“那天晚上我在解一道拓扑学题,突然觉得脑子里有什么东西在跳动,就随手画了下来。”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陈默的声音变得低沉,“这不是巧合。”
林小满沉默了几秒,然后缓缓点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共享了同一个灵感源。”
“或者更准确地说,”陈默的目光落在隔离舱中的金属片上,“我们的意识,曾短暂地与某种更高维的存在产生过共鸣。”
夜色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亮如白昼。两人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电子元件混合的味道。林小满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盯着眼前的低频共振装置。
“准备好了。”她低声说。
陈默将一枚刻有符文的铜环放入装置中央,启动程序。一圈圈淡蓝色的能量波纹在空气中扩散开来,如同湖面泛起的涟漪。与此同时,他将一段新编写的魔法公式输入控制系统,使其与量子态叠加模型同步运行。
“开始测试。”他说。
林小满按下启动键,整个装置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能量波纹迅速增强,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干涉场。而在铜环的中心,符文开始发光,像是回应某种召唤般缓缓旋转起来。
“符文频率稳定,量子态同步率98.7%。”林小满快速报出数据,“能量波动曲线与预测模型吻合。”
陈默紧盯着屏幕,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钢笔的笔身。他知道,这一刻,他们正在跨越一条看不见的边界——从魔法到科学,从信仰到实证。
“再加一级功率。”他说。
林小满犹豫了一下,还是照做了。装置的嗡鸣声陡然升高,能量场骤然扩张,几乎要触及天花板。而在铜环的中心,符文的旋转速度加快,形成了一道微型漩涡。
“注意!”林小满突然喊道。
就在漩涡达到顶点的瞬间,一道微弱的光弧从铜环中跃出,直击实验室另一侧的金属墙。墙壁上顿时出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焦痕,边缘呈现出诡异的螺旋状。
“成功了。”陈默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林小满愣在原地,眼中闪过一丝震惊:“我们……真的让魔法进入了现实。”
“不。”陈默缓缓摇头,“是我们证明了魔法从未离开过现实。”
他走到铜环前,仔细观察那些仍在缓慢旋转的符文。它们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等待着被解读。而他心中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清晨,陈默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提交至《自然》期刊。这一次,他删除了所有关于“魔法”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高维信息投影”、“非线性时间波动”、“量子态共振模型”等术语。整篇论文看起来像是一篇标准的理论物理研究,除了其中某些公式的排列方式,隐隐透露出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逻辑美感。
林小满坐在旁边,翻看着自己那页草图,忽然开口:“你觉得……这些符号,会不会是一种语言?”
“当然。”陈默点头,“只是我们还没学会怎么读它。”
她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晨曦洒落在玻璃上,折射出一片金色的光芒。远处的操场上,早起的学生已经开始晨跑,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真实。
可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接下来呢?”她问。
“继续。”陈默站起身,走向隔离舱,“我们还有太多未知需要验证。”
林小满点点头,合上笔记本,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那一刻,她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某种坚定的力量。
就像那些旋转的符文一样,他们也正在进入某种全新的状态——既非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单纯的魔法,而是两者的交汇点。
一个真正的“现实魔法”的起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