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台上的钢笔仍在震颤,银光从笔帽缝隙中渗出,像一道即将破茧的星河。金属台面因持续的能量共振泛起细微波纹,仿佛整座实验室的物理结构都在被某种高维意志轻轻叩击。陈默的手掌仍紧握着笔身,掌心灼痛未散,那不是温度带来的烧伤,而是生物电能在高速抽离时引发的神经刺痛——星轨的警告在意识深处回荡:“接触阈值已达78%,建议终止同步。”
他没有松手。
张建国跪在地上,双拳砸向地面,指节渗血。他的嘴唇颤抖着,却发不出声音。方才那段被转化成可听频率的女童歌声——《浏阳河》的片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尘封十年的记忆闸门。那不是幻觉,也不是数据伪造,那是他女儿临终前,在病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哼出的旋律。
林小满迅速将项链贴近量子计算机接口,指尖在键盘上划出残影。她没有看张建国,也没有问陈默是否还能撑住,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屏幕上那团混沌翻滚的数据流上。三十六维度魔法阵的残余波形正以每秒上千次的频率坍缩又重组,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剧烈的噪声尖峰,像是某种活体意识在挣扎。
“神经信号模型……正在反向推演。”她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劫持者的脑波图谱出现了环形拓扑结构——和克莱因瓶一致。”
李维的机械义眼早已关闭,高温警报在系统底层持续闪烁。但他仍通过备用线路接入主控台,灰蓝色的左眼瞳孔收缩成针尖大小,捕捉着数据流中最细微的异常波动。
“不是巧合。”他说,“生物芯片不是简单的控制装置,它是微型维度容器,把人的意识压缩进一个无法逃逸的拓扑空间里。”
陈默终于松开钢笔。
屏障瞬间成型,一层近乎透明的符文薄膜自笔尖扩散,将整张实验台包裹其中。空气在屏障边缘发生轻微扭曲,光线折射出彩虹般的色散效应。这是他用最后三秒的星轨同步时间构建的高维隔离场,足以阻断魔法波动对外界的污染。
“切断所有外部通信。”他开口,声音沙哑却稳定,“启动本地量子纠缠网络,仅限内部终端连接。”
林小满立即执行。主控台的六块显示屏同时黑屏,随即重新点亮,切换为离线模式。数据流不再依赖外部服务器,而是通过她项链与陈默钢笔之间的量子纠缠态进行闭环传输。两件魔法增幅器形成了一个微型的、自洽的信息宇宙。
就在此时,屏幕中央的脑波图谱完成重构。
一个完整的、闭合的环形结构悬浮在三维坐标系中,表面流转着无数微小符文,每一个都对应着劫持者某一刻的决策节点。它不像传统神经网络那样呈树状分叉,而是像莫比乌斯带一样,起点即是终点,选择即是宿命。
“这就是他们的控制机制。”林小满低声说,“芯片把人变成了算法的一部分——每一次行动,都是预设路径上的必然结果。”
陈默闭眼,星轨的声音再次响起:“提取多维试炼场中周振海的三十种未来行为模式,注入混沌算法核心,作为初始变量集。”
他不是在请求,而是在命令。
星轨没有回应,但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直接冲入他的意识。那是他在第84章中经历过的未来碎片:周振海站在量子卫星阵列前引爆自毁程序;周振海身穿战甲撕裂大气层;周振海跪在一座废墟教堂中,手中握着一支与张建国相同的符文钢笔……三十个未来,三十种人格,三十条可能的轨迹。
这些数据本该无法被常人处理,但此刻,它们被星轨以魔法符文的形式编码,直接嵌入陈默脑中的混沌算法模型。
“开始建模。”他说。
林小满将三十六维度魔法阵的结构重新排列,按照克莱因瓶的拓扑逻辑构建闭环反馈回路。每当算法预测失败,系统便会自动调用下一个未来路径的数据进行修正,形成一种自我演化的预判机制。
屏幕上,劫持者的虚拟模型开始移动。
第一次模拟,算法预测他会向左转,实际动作却是右扑——失败。
第二次,预测右扑,实际原地蹲下——失败。
第三次,预测蹲下,实际跃起——失败。
但第四次,当模型再次跃起时,系统提前0.3秒标红了其肩部肌肉的电信号变化,并在虚拟空间中同步预演了其落地后的攻击轨迹。
“成功了。”李维低语。
几乎在同一瞬间,主控屏右下角闪过一串红色编码:UR-0987-wARN。
编码只存在了0.07秒,随即消失。
“这不是系统生成的。”林小满迅速调取日志,“是外部信号反向注入——来自生物芯片本身的隐藏协议。”
陈默睁开眼,瞳孔中残留着银色纹路。“他们知道我们在看。”
张建国缓缓站起,脸上泪痕未干,眼神却已恢复锐利。他抹去嘴角的血迹,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图纸——那是他十年前设计的第一代神经调控装置草图,也是后来被周振海窃取并改造为生物芯片的基础原型。
“我要去控制中心。”他说,“那是我的实验室,我的设备,我的罪。”
“你去就是送死。”陈默盯着他,“他们已经不是人,是算法的执行终端。”
“那又怎样?”张建国冷笑,“我女儿死的时候,也没人告诉我该不该呼吸。”
林小满突然抬头:“等等——预判系统可以实时追踪他们的动作轨迹!我们可以制定突袭路线,避开所有预设防御节点!”
“前提是你们听指挥。”陈默看向张建国,“这不是赎罪仪式,是战术行动。你的情绪会破坏量子纠缠的稳定性。”
张建国死死盯着他,拳头紧握。
陈默没有退让。他走到主控台前,调出那段女童歌声的原始声谱图,将其转化为一段可编辑的频率序列,然后输入战术终端。
“听这个。”他说,“这是你女儿最后的声音。如果你现在冲进去送死,这段音频就会成为她的终章。”
空气凝固。
张建国的手指微微发抖。
陈默按下播放键。
《浏阳河》的旋律再次响起,轻柔、断续,带着呼吸机节奏的底噪。张建国膝盖一软,重重跪在屏障外缘。他的额头抵住符文薄膜,像是在触碰一道无法跨越的时空之墙。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破碎,“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没能救下女儿的父亲。”
“那就用计算去救人。”陈默说,“不是靠愤怒,不是靠悔恨,而是靠这一套能预判0.3秒未来的系统。”
林小满迅速将预判网络接入三人佩戴的战术终端。微型投影在他们眼前展开,实时显示着控制中心内五名劫持者的位置、心跳频率、肌肉电信号,甚至脑内芯片的能量波动曲线。
“攻击窗口只有四分半钟。”她说,“等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同步协议,系统就会失效。”
陈默点头:“行动代号‘破环’,目标:摧毁主控芯片,切断维度链接。”
张建国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从实验台下取出一把改装过的电磁脉冲枪。枪身刻着一行小字:“给未来的孩子们,一个不用怕黑的夜。”
“我听你的。”他对陈默说,“但最后一击,让我来。”
陈默没回答,只是将钢笔插入战术背心的专用插槽。笔尖朝上,像一柄尚未出鞘的剑。
三人走向电梯。
林小满最后回头看了一眼主控台。屏幕上,预判系统正稳定运行,劫持者的动作轨迹被标记为绿色虚线,清晰可辨。但在画面最深处,某个未被激活的节点突然闪烁了一下——那是最后一名劫持者的心脏位置。
她按下同步键,将数据流锁定。
就在这一刻,那名劫持者胸口的乌鸦刺青骤然亮起,幽红光芒穿透衣物,如同活物般蠕动。
紧接着,全队通讯频道内响起机械合成音,冰冷、整齐,毫无情绪波动:
“协议激活,警告等级:红。”
        他没有松手。
张建国跪在地上,双拳砸向地面,指节渗血。他的嘴唇颤抖着,却发不出声音。方才那段被转化成可听频率的女童歌声——《浏阳河》的片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尘封十年的记忆闸门。那不是幻觉,也不是数据伪造,那是他女儿临终前,在病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哼出的旋律。
林小满迅速将项链贴近量子计算机接口,指尖在键盘上划出残影。她没有看张建国,也没有问陈默是否还能撑住,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屏幕上那团混沌翻滚的数据流上。三十六维度魔法阵的残余波形正以每秒上千次的频率坍缩又重组,每一次重构都伴随着剧烈的噪声尖峰,像是某种活体意识在挣扎。
“神经信号模型……正在反向推演。”她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劫持者的脑波图谱出现了环形拓扑结构——和克莱因瓶一致。”
李维的机械义眼早已关闭,高温警报在系统底层持续闪烁。但他仍通过备用线路接入主控台,灰蓝色的左眼瞳孔收缩成针尖大小,捕捉着数据流中最细微的异常波动。
“不是巧合。”他说,“生物芯片不是简单的控制装置,它是微型维度容器,把人的意识压缩进一个无法逃逸的拓扑空间里。”
陈默终于松开钢笔。
屏障瞬间成型,一层近乎透明的符文薄膜自笔尖扩散,将整张实验台包裹其中。空气在屏障边缘发生轻微扭曲,光线折射出彩虹般的色散效应。这是他用最后三秒的星轨同步时间构建的高维隔离场,足以阻断魔法波动对外界的污染。
“切断所有外部通信。”他开口,声音沙哑却稳定,“启动本地量子纠缠网络,仅限内部终端连接。”
林小满立即执行。主控台的六块显示屏同时黑屏,随即重新点亮,切换为离线模式。数据流不再依赖外部服务器,而是通过她项链与陈默钢笔之间的量子纠缠态进行闭环传输。两件魔法增幅器形成了一个微型的、自洽的信息宇宙。
就在此时,屏幕中央的脑波图谱完成重构。
一个完整的、闭合的环形结构悬浮在三维坐标系中,表面流转着无数微小符文,每一个都对应着劫持者某一刻的决策节点。它不像传统神经网络那样呈树状分叉,而是像莫比乌斯带一样,起点即是终点,选择即是宿命。
“这就是他们的控制机制。”林小满低声说,“芯片把人变成了算法的一部分——每一次行动,都是预设路径上的必然结果。”
陈默闭眼,星轨的声音再次响起:“提取多维试炼场中周振海的三十种未来行为模式,注入混沌算法核心,作为初始变量集。”
他不是在请求,而是在命令。
星轨没有回应,但一股庞大的信息流直接冲入他的意识。那是他在第84章中经历过的未来碎片:周振海站在量子卫星阵列前引爆自毁程序;周振海身穿战甲撕裂大气层;周振海跪在一座废墟教堂中,手中握着一支与张建国相同的符文钢笔……三十个未来,三十种人格,三十条可能的轨迹。
这些数据本该无法被常人处理,但此刻,它们被星轨以魔法符文的形式编码,直接嵌入陈默脑中的混沌算法模型。
“开始建模。”他说。
林小满将三十六维度魔法阵的结构重新排列,按照克莱因瓶的拓扑逻辑构建闭环反馈回路。每当算法预测失败,系统便会自动调用下一个未来路径的数据进行修正,形成一种自我演化的预判机制。
屏幕上,劫持者的虚拟模型开始移动。
第一次模拟,算法预测他会向左转,实际动作却是右扑——失败。
第二次,预测右扑,实际原地蹲下——失败。
第三次,预测蹲下,实际跃起——失败。
但第四次,当模型再次跃起时,系统提前0.3秒标红了其肩部肌肉的电信号变化,并在虚拟空间中同步预演了其落地后的攻击轨迹。
“成功了。”李维低语。
几乎在同一瞬间,主控屏右下角闪过一串红色编码:UR-0987-wARN。
编码只存在了0.07秒,随即消失。
“这不是系统生成的。”林小满迅速调取日志,“是外部信号反向注入——来自生物芯片本身的隐藏协议。”
陈默睁开眼,瞳孔中残留着银色纹路。“他们知道我们在看。”
张建国缓缓站起,脸上泪痕未干,眼神却已恢复锐利。他抹去嘴角的血迹,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图纸——那是他十年前设计的第一代神经调控装置草图,也是后来被周振海窃取并改造为生物芯片的基础原型。
“我要去控制中心。”他说,“那是我的实验室,我的设备,我的罪。”
“你去就是送死。”陈默盯着他,“他们已经不是人,是算法的执行终端。”
“那又怎样?”张建国冷笑,“我女儿死的时候,也没人告诉我该不该呼吸。”
林小满突然抬头:“等等——预判系统可以实时追踪他们的动作轨迹!我们可以制定突袭路线,避开所有预设防御节点!”
“前提是你们听指挥。”陈默看向张建国,“这不是赎罪仪式,是战术行动。你的情绪会破坏量子纠缠的稳定性。”
张建国死死盯着他,拳头紧握。
陈默没有退让。他走到主控台前,调出那段女童歌声的原始声谱图,将其转化为一段可编辑的频率序列,然后输入战术终端。
“听这个。”他说,“这是你女儿最后的声音。如果你现在冲进去送死,这段音频就会成为她的终章。”
空气凝固。
张建国的手指微微发抖。
陈默按下播放键。
《浏阳河》的旋律再次响起,轻柔、断续,带着呼吸机节奏的底噪。张建国膝盖一软,重重跪在屏障外缘。他的额头抵住符文薄膜,像是在触碰一道无法跨越的时空之墙。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破碎,“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没能救下女儿的父亲。”
“那就用计算去救人。”陈默说,“不是靠愤怒,不是靠悔恨,而是靠这一套能预判0.3秒未来的系统。”
林小满迅速将预判网络接入三人佩戴的战术终端。微型投影在他们眼前展开,实时显示着控制中心内五名劫持者的位置、心跳频率、肌肉电信号,甚至脑内芯片的能量波动曲线。
“攻击窗口只有四分半钟。”她说,“等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同步协议,系统就会失效。”
陈默点头:“行动代号‘破环’,目标:摧毁主控芯片,切断维度链接。”
张建国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从实验台下取出一把改装过的电磁脉冲枪。枪身刻着一行小字:“给未来的孩子们,一个不用怕黑的夜。”
“我听你的。”他对陈默说,“但最后一击,让我来。”
陈默没回答,只是将钢笔插入战术背心的专用插槽。笔尖朝上,像一柄尚未出鞘的剑。
三人走向电梯。
林小满最后回头看了一眼主控台。屏幕上,预判系统正稳定运行,劫持者的动作轨迹被标记为绿色虚线,清晰可辨。但在画面最深处,某个未被激活的节点突然闪烁了一下——那是最后一名劫持者的心脏位置。
她按下同步键,将数据流锁定。
就在这一刻,那名劫持者胸口的乌鸦刺青骤然亮起,幽红光芒穿透衣物,如同活物般蠕动。
紧接着,全队通讯频道内响起机械合成音,冰冷、整齐,毫无情绪波动:
“协议激活,警告等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