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室的灯光在倒计时跳转后骤然调亮,屏幕边缘泛起一圈冷白色的辉光。陈默的手指悬停在断电开关上方三秒,确认无线模块彻底离线,才缓缓收回。那行“清算启动”的提示早已消失,但系统日志里残留的数据包碎片仍在闪烁红点。
“信号源切断了。”李维盯着自己的终端,瞳孔颜色微微波动,“最后一次跃迁路径终止于湘西北,坐标落在一片废弃雷达站旧址范围内。”
林小满正将采样仪从通风口移开,屏幕上显示的能量残余曲线趋于平直。“没有持续泄露,对方只用了单次脉冲式传输,像是……预设程序自动触发。”
陈默点头,走到中央控制台前,解锁二级权限面板。他输入一串由符文转化而来的密钥,星轨的声音随即在他意识中响起,带着低频震颤:“检测到外部威胁等级提升至‘临界突破’,建议立即启动战略推演协议。”
“开始吧。”他说。
星轨的运算线程瞬间展开,全息投影自桌面升起,呈现出一张动态的风险图谱。五条主线迅速成形:电磁压制、傀儡渗透、认知干扰、供应链封锁、舆论攻击。每一条都标注了历史发生率、资源消耗指数与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
“Emp打击的可能性最高。”李维指着第一条,“他们上次用过折叠舱潜入,说明具备小型化高能装置携带能力。如果配合高空投放,可以在不进入防御圈的情况下瘫痪电力系统。”
“但我们的主电源已经切换为独立供能。”林小满补充,“除非他们能同时摧毁地下备用电池组和魔法储能阵列,否则无法真正切断动力。”
“所以他们会选第二条路。”陈默目光落在“傀儡渗透”上,“物理入侵成本低,隐蔽性强。只要有一个节点被控制,就能形成内应。”
星轨继续输出数据:根据过往行动模式分析,敌方最可能采取复合手段——先以电磁干扰制造混乱,再派遣经过基因改造的执行体混入外围安保队伍,最后通过植入芯片远程激活,完成内部破坏。
“时间窗口是七十二小时。”陈默说,“倒计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作战节奏的宣告。”
他转向两人:“我们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三件事:第一,建立反制通道;第二,重构信任链;第三,让他们知道,我们不只是被动接招。”
林小满立刻调出芯片设计界面。“我可以把符文频率嵌入微型发射单元,做成贴片式干扰器。一旦侦测到异常控制信号,就自动释放共振波,打乱他们的同步频率。”
“叫它‘光幕-1型’。”陈默取出钢笔,旋开笔帽,在空中勾勒出一组闭合回路。银色光痕悬浮片刻,随即被星轨捕获并转化为可执行的电路模型。“以这支增幅器为核心,构建便携发射阵列。你负责频率调制,我来做结构适配。”
李维已经开始拆解机械键盘外壳。“我会在内网部署动态混淆算法,所有访问请求都会触发随机数据流反弹。哪怕他们破解了防火墙,看到的也只是不断变化的假数据库。”
“不止如此。”陈默走到墙边的安全柜前,取出一个密封盒,“我们还要设陷阱。”
盒子里是一批空白存储卡,表面没有任何标识。他拿起其中一张,在边缘轻轻一抹,一层肉眼难辨的魔粉均匀附着。“这些卡会通过不同渠道流入黑市,里面装着伪造的‘山影计划’核心参数。只要有人读取,就会激活追踪程序。”
“蜜罐升级版。”李维嘴角微扬,“等他们以为拿到了真东西,反而会被我们顺着网络爬回去。”
“对。”陈默将卡片重新封存,“这次不是为了抓人,是为了定位指挥节点。他们敢启动倒计时,就一定会派人来确认进展。”
林小满忽然抬头:“但如果对方根本不在地球呢?”
短暂沉默。
“你是说,周远舟那样的存在?”李维问。
“他的消失方式不符合任何已知科技。”林小满声音平稳,“而‘观测者协议’的符号出现在这里,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势力关注着我们。也许‘清算’不是单纯的报复,而是一场筛选。”
陈默盯着风险图谱中尚未激活的第五条分支——“舆论抹黑”。境外媒体一旦介入,公众质疑将动摇合作单位的信心。比起物理攻击,这种软性瓦解更难防御。
“不管他们是人还是别的什么。”他开口,“只要还遵循信息传递的规则,我们就有的打。”
他按下通讯静音键,开启离线广播模式。“从现在起,所有对外联络改用纸质备忘录传递,经由三层加密验证后方可生效。研究进度转入隐蔽模式,任何人不得提及‘山影’二字。”
星轨开始运行三级威胁预测模型。随着计算深度增加,陈默的呼吸略微变重,额角渗出细汗。林小满察觉异样,迅速从抽屉里取出葡萄糖片递过去。
他接过,没说话,嚼了几下咽下。几秒钟后,眼神恢复清明。
“继续。”他对星轨下令。
推演进程推进至67%,警报轻响。系统标记出两个高危交汇点:一处在四十八小时后,预计发生定向电磁脉冲袭击;另一处在六十三小时,可能出现伪装成维修人员的渗透体。
“时间太紧。”李维皱眉,“我们没法同时应对两线进攻。”
“那就让它们撞在一起。”陈默冷笑,“把Emp的预期落点设为我们故意暴露的配电节点,提前布设诱导弹头。等他们发动攻击时,反向引爆,逼出隐藏在暗处的操作终端。”
“同时。”林小满接话,“我们在通风管道和货梯入口布置‘光幕-1型’原型机,覆盖整个b区。任何携带远程控制芯片的生命体进入范围,都会触发干扰。”
“完美。”李维敲下回车键,“蜜罐服务器已上线,虚假数据库正在模拟日常访问流量。只要他们伸手,灯就会亮。”
陈默走回主控台,打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只有两个文档:一个是“诱饵计划”的完整流程图,另一个是手写笔记扫描件,记录着关于猫儿岭坐标的初步测算结果。
他删除了后者,并将前者移入星轨加密层。
“真正的研究不怕黑暗。”他低声说,“但我们也不能一直躲在暗处。”
林小满完成了最后一组频率校准,屏幕上跳动的波形终于稳定下来。她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放入测试槽,按下启动键。一圈微弱的蓝光扩散开来,实验室内的无线信号强度瞬间下降42%。
“有效。”她说。
李维的机械键盘指示灯开始规律闪烁,代表蜜罐系统进入待命状态。他靠在椅背上,右眼琥珀色的虹膜映着屏幕冷光,左眼则渐渐恢复灰蓝。
“就等他们来了。”
陈默坐在控制台前,手中握着尚未完全充能的“光幕-1型”原型机。设备外壳还有些发烫,能量读数停留在58%。他没有急着继续调试,而是静静看着倒计时数字跳动。
71:12:33。
门锁指示灯突然由红转绿。
        “信号源切断了。”李维盯着自己的终端,瞳孔颜色微微波动,“最后一次跃迁路径终止于湘西北,坐标落在一片废弃雷达站旧址范围内。”
林小满正将采样仪从通风口移开,屏幕上显示的能量残余曲线趋于平直。“没有持续泄露,对方只用了单次脉冲式传输,像是……预设程序自动触发。”
陈默点头,走到中央控制台前,解锁二级权限面板。他输入一串由符文转化而来的密钥,星轨的声音随即在他意识中响起,带着低频震颤:“检测到外部威胁等级提升至‘临界突破’,建议立即启动战略推演协议。”
“开始吧。”他说。
星轨的运算线程瞬间展开,全息投影自桌面升起,呈现出一张动态的风险图谱。五条主线迅速成形:电磁压制、傀儡渗透、认知干扰、供应链封锁、舆论攻击。每一条都标注了历史发生率、资源消耗指数与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
“Emp打击的可能性最高。”李维指着第一条,“他们上次用过折叠舱潜入,说明具备小型化高能装置携带能力。如果配合高空投放,可以在不进入防御圈的情况下瘫痪电力系统。”
“但我们的主电源已经切换为独立供能。”林小满补充,“除非他们能同时摧毁地下备用电池组和魔法储能阵列,否则无法真正切断动力。”
“所以他们会选第二条路。”陈默目光落在“傀儡渗透”上,“物理入侵成本低,隐蔽性强。只要有一个节点被控制,就能形成内应。”
星轨继续输出数据:根据过往行动模式分析,敌方最可能采取复合手段——先以电磁干扰制造混乱,再派遣经过基因改造的执行体混入外围安保队伍,最后通过植入芯片远程激活,完成内部破坏。
“时间窗口是七十二小时。”陈默说,“倒计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作战节奏的宣告。”
他转向两人:“我们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三件事:第一,建立反制通道;第二,重构信任链;第三,让他们知道,我们不只是被动接招。”
林小满立刻调出芯片设计界面。“我可以把符文频率嵌入微型发射单元,做成贴片式干扰器。一旦侦测到异常控制信号,就自动释放共振波,打乱他们的同步频率。”
“叫它‘光幕-1型’。”陈默取出钢笔,旋开笔帽,在空中勾勒出一组闭合回路。银色光痕悬浮片刻,随即被星轨捕获并转化为可执行的电路模型。“以这支增幅器为核心,构建便携发射阵列。你负责频率调制,我来做结构适配。”
李维已经开始拆解机械键盘外壳。“我会在内网部署动态混淆算法,所有访问请求都会触发随机数据流反弹。哪怕他们破解了防火墙,看到的也只是不断变化的假数据库。”
“不止如此。”陈默走到墙边的安全柜前,取出一个密封盒,“我们还要设陷阱。”
盒子里是一批空白存储卡,表面没有任何标识。他拿起其中一张,在边缘轻轻一抹,一层肉眼难辨的魔粉均匀附着。“这些卡会通过不同渠道流入黑市,里面装着伪造的‘山影计划’核心参数。只要有人读取,就会激活追踪程序。”
“蜜罐升级版。”李维嘴角微扬,“等他们以为拿到了真东西,反而会被我们顺着网络爬回去。”
“对。”陈默将卡片重新封存,“这次不是为了抓人,是为了定位指挥节点。他们敢启动倒计时,就一定会派人来确认进展。”
林小满忽然抬头:“但如果对方根本不在地球呢?”
短暂沉默。
“你是说,周远舟那样的存在?”李维问。
“他的消失方式不符合任何已知科技。”林小满声音平稳,“而‘观测者协议’的符号出现在这里,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势力关注着我们。也许‘清算’不是单纯的报复,而是一场筛选。”
陈默盯着风险图谱中尚未激活的第五条分支——“舆论抹黑”。境外媒体一旦介入,公众质疑将动摇合作单位的信心。比起物理攻击,这种软性瓦解更难防御。
“不管他们是人还是别的什么。”他开口,“只要还遵循信息传递的规则,我们就有的打。”
他按下通讯静音键,开启离线广播模式。“从现在起,所有对外联络改用纸质备忘录传递,经由三层加密验证后方可生效。研究进度转入隐蔽模式,任何人不得提及‘山影’二字。”
星轨开始运行三级威胁预测模型。随着计算深度增加,陈默的呼吸略微变重,额角渗出细汗。林小满察觉异样,迅速从抽屉里取出葡萄糖片递过去。
他接过,没说话,嚼了几下咽下。几秒钟后,眼神恢复清明。
“继续。”他对星轨下令。
推演进程推进至67%,警报轻响。系统标记出两个高危交汇点:一处在四十八小时后,预计发生定向电磁脉冲袭击;另一处在六十三小时,可能出现伪装成维修人员的渗透体。
“时间太紧。”李维皱眉,“我们没法同时应对两线进攻。”
“那就让它们撞在一起。”陈默冷笑,“把Emp的预期落点设为我们故意暴露的配电节点,提前布设诱导弹头。等他们发动攻击时,反向引爆,逼出隐藏在暗处的操作终端。”
“同时。”林小满接话,“我们在通风管道和货梯入口布置‘光幕-1型’原型机,覆盖整个b区。任何携带远程控制芯片的生命体进入范围,都会触发干扰。”
“完美。”李维敲下回车键,“蜜罐服务器已上线,虚假数据库正在模拟日常访问流量。只要他们伸手,灯就会亮。”
陈默走回主控台,打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只有两个文档:一个是“诱饵计划”的完整流程图,另一个是手写笔记扫描件,记录着关于猫儿岭坐标的初步测算结果。
他删除了后者,并将前者移入星轨加密层。
“真正的研究不怕黑暗。”他低声说,“但我们也不能一直躲在暗处。”
林小满完成了最后一组频率校准,屏幕上跳动的波形终于稳定下来。她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放入测试槽,按下启动键。一圈微弱的蓝光扩散开来,实验室内的无线信号强度瞬间下降42%。
“有效。”她说。
李维的机械键盘指示灯开始规律闪烁,代表蜜罐系统进入待命状态。他靠在椅背上,右眼琥珀色的虹膜映着屏幕冷光,左眼则渐渐恢复灰蓝。
“就等他们来了。”
陈默坐在控制台前,手中握着尚未完全充能的“光幕-1型”原型机。设备外壳还有些发烫,能量读数停留在58%。他没有急着继续调试,而是静静看着倒计时数字跳动。
71:12:33。
门锁指示灯突然由红转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