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将防水文件袋塞进战术背包侧袋,拉链合上的瞬间发出一声短促的金属摩擦音。他抬头看了眼窗外渐暗的天色,安保人员还在清理b区外围的残骸,焦糊味混着夜风灌入走廊。主控台终端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过20:17,星轨刚刚传回最后一组信号轨迹分析结果——那艘位于东海的移动平台,仍在向西南方向航行。
“李维。”陈默开口,声音不高,但穿透了控制室里低频运转的散热风扇声,“你留下,盯住海上动向。一旦对方启动高功率发射阵列,立即触发‘光幕’反制协议。”
李维的手指停在机械键盘边缘,虹膜颜色微微波动。“你们去猫儿岭?现在就走?”
“坐标不会等我们。”陈默解开校服袖口的扣子,从内衬夹层抽出一支银灰色钢笔,轻轻旋紧笔帽,“能量碎片里的密码指向湘西北,误差范围不足三十米。这不是巧合。”
林小满已经背好采样箱和便携终端,眼镜片在屏幕冷光下泛着淡蓝反光。“我重新校准了红外扫描仪的波段参数,能应对地下设施常见的信号屏蔽环境。”
陈默点头,拿起挂在椅背上的冲锋衣。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半包葡萄糖片,这是星轨连续调用后的必需补给。他没再说话,转身推开了指挥中心的门。
三小时后,越野车在一条废弃土路上戛然停下。前方山体陡峭,树影交错,GpS信号自二十分钟前彻底中断。导航屏上只剩一片灰白噪点。
“干扰源强度超出民用标准。”林小满收起手持设备,望向远处起伏的山脊,“不是自然磁场异常。”
陈默打开笔记本,页面上是星轨解析出的修正算法。他对照着1980年代地质勘探图的扫描件,手指划过一处标记为“猫儿岭雷达站旧址”的区域。“原始坐标被做了偏移处理,真实入口在这条断裂带西侧。”
李维通过加密频道传来最后一句确认:“东海平台航速未变,十八节,持续逼近大陆架。你们的时间窗口最多七十二小时。”
通讯切断。
三人背上装备,徒步进入密林。脚下腐叶堆积,每一步都陷进湿软的泥土中。林小满打开头灯,光束扫过一棵倒伏的老松,树干根部嵌着一根锈蚀的金属桩——表面刻有细密纹路,与能量碎片边缘的符文结构一致。
“人为布置的监测点。”她低声说。
陈默蹲下,用钢笔尖轻触符文凹槽。一股微弱的能量反馈顺着笔身传入手臂,星轨随即在意识中生成一组数据流:**频率残留值 4.7thz,调制方式与‘山影’指令包吻合。**
“这里曾是信息节点。”他说,“不止一个。”
再行进两公里,地势突然下沉。一道半掩于岩壁中的金属门框出现在视线尽头。门体严重变形,边缘焊缝崩裂,铭牌几乎完全腐蚀,仅剩几个模糊笔画可辨——“科研九所·禁入”。
林小满取出频谱仪,检测到门内仍有极低水平的能量余波,周期性脉冲,间隔五秒一次。
“电力系统没完全死。”她说。
陈默取出增幅器,在门框四周快速勾画一道闭合符文。随着最后一笔完成,空气中泛起轻微涟漪,像是热浪扭曲了视线。下一秒,通道深处传来一声沉闷的解锁响动。
他们走进去。
内部通道呈倾斜向下走势,墙面布满锈蚀管道,部分区域水泥剥落,露出内部钢筋网。照明早已失效,只有应急指示灯残存的荧光涂料在黑暗中泛着幽绿。空气滞闷,带着陈年潮湿的霉味。
在一间坍塌的档案室里,他们找到了第一批纸质文件。纸张脆化,字迹因水渍晕染而模糊不清,多数无法阅读。林小满取出红外扫描仪,逐页照射残页背面,将可识别的墨迹转化为数字图像上传至本地缓存。
“这些术语……”她盯着终端屏幕,“‘维度耦合系数’、‘量子态锚定’,这不是普通科研记录。”
李维则在另一侧发现了一台未完全损毁的终端主机。外壳破裂,主板裸露,但他拆下接口模块后,用机械键盘接入临时电源和读取程序。十分钟后,一段日志被恢复出来:
> 【项目代号:山影】
> 阶段性试验失败,能量回流导致三名实验员神经崩溃。建议终止陆基测试,转移至深海平台继续研究。
> ——记录时间:2009年6月14日
陈默看着时间戳,眼神一凝。
这个日期,正是周振海对外宣布“新能源材料研发受阻”的同一周。而公开资料中,他从未提及任何与“山影”相关的项目。
“他在撒谎。”林小满低声说,“而且不是一个人在行动。”
主控室废墟位于基地最深处。天花板塌陷了一角,电缆垂落如枯藤。中央操作台上散落着几块硬盘,其中一块保存完好,接口类型古老,属于上世纪末军用标准。
更引人注目的是硬盘外壳贴着的一张手写标签,字迹潦草却有力:
**“若非‘渡鸦’许可,切勿启动。”**
李维伸手想取,被陈默拦住。
“别碰。”他说,“标签本身可能是陷阱。这种级别的保密措施,不会只靠一张纸。”
他退后两步,取出钢笔,在空中缓慢绘制一组探测符文。符文成型后悬浮片刻,随即向硬盘投射出一道极细的光束。星轨开始扫描其表面分子结构,寻找隐藏的触发机制。
与此同时,陈默在墙角发现了半幅撕毁的研究架构图。图纸材质特殊,防火防潮,残留部分显示了一个名为“维度锚点工程”的分支计划,其核心能量模型与他们手中能量碎片的波动特征完全匹配。
“这不是失败项目。”陈默声音低沉,“是被迫中止。”
他调出星轨模拟界面,输入已知时间节点与信号来源。系统比对后得出结论:该基地最后一次运行时间为五年前,关闭指令来自境外Ip地址,经过三次跳转后,源头定位在太平洋某海域——与当前东海移动平台的航线高度重合。
“有人提前撤离了。”林小满说,“并且带走了关键数据。”
“不是撤离。”陈默纠正,“是转移。他们把实验从陆地搬到了海上,换个更隐蔽的地方继续。”
李维完成了硬盘封装,用绝缘材料层层包裹。“这东西不能在现场读取。我们需要专用读取设备,还得建立物理隔离环境。”
“回程路线必须绕开主干道。”陈默望向通道尽头的黑暗,“他们知道我们在查‘山影’,只要我们离开这里,就会成为目标。”
林小满合上终端,红外扫描仪的指示灯由红转绿。她将设备收回背包,动作利落。
“接下来呢?”
陈默站在主控室中央,目光落在那幅残破的架构图上。图中有一处被刻意划去的名字,只剩半个拼音首字母“d”。
他没有回答。
星轨在他意识中悄然提示:**检测到微弱信号反射,源自地下三层,频率与‘渡鸦’标签墨水成分共振。**
他的手指缓缓握紧钢笔。
林小满正要再次询问,头顶的混凝土忽然传来一声极轻的震动。
像是某种设备,刚刚启动。
        “李维。”陈默开口,声音不高,但穿透了控制室里低频运转的散热风扇声,“你留下,盯住海上动向。一旦对方启动高功率发射阵列,立即触发‘光幕’反制协议。”
李维的手指停在机械键盘边缘,虹膜颜色微微波动。“你们去猫儿岭?现在就走?”
“坐标不会等我们。”陈默解开校服袖口的扣子,从内衬夹层抽出一支银灰色钢笔,轻轻旋紧笔帽,“能量碎片里的密码指向湘西北,误差范围不足三十米。这不是巧合。”
林小满已经背好采样箱和便携终端,眼镜片在屏幕冷光下泛着淡蓝反光。“我重新校准了红外扫描仪的波段参数,能应对地下设施常见的信号屏蔽环境。”
陈默点头,拿起挂在椅背上的冲锋衣。衣服口袋里还装着半包葡萄糖片,这是星轨连续调用后的必需补给。他没再说话,转身推开了指挥中心的门。
三小时后,越野车在一条废弃土路上戛然停下。前方山体陡峭,树影交错,GpS信号自二十分钟前彻底中断。导航屏上只剩一片灰白噪点。
“干扰源强度超出民用标准。”林小满收起手持设备,望向远处起伏的山脊,“不是自然磁场异常。”
陈默打开笔记本,页面上是星轨解析出的修正算法。他对照着1980年代地质勘探图的扫描件,手指划过一处标记为“猫儿岭雷达站旧址”的区域。“原始坐标被做了偏移处理,真实入口在这条断裂带西侧。”
李维通过加密频道传来最后一句确认:“东海平台航速未变,十八节,持续逼近大陆架。你们的时间窗口最多七十二小时。”
通讯切断。
三人背上装备,徒步进入密林。脚下腐叶堆积,每一步都陷进湿软的泥土中。林小满打开头灯,光束扫过一棵倒伏的老松,树干根部嵌着一根锈蚀的金属桩——表面刻有细密纹路,与能量碎片边缘的符文结构一致。
“人为布置的监测点。”她低声说。
陈默蹲下,用钢笔尖轻触符文凹槽。一股微弱的能量反馈顺着笔身传入手臂,星轨随即在意识中生成一组数据流:**频率残留值 4.7thz,调制方式与‘山影’指令包吻合。**
“这里曾是信息节点。”他说,“不止一个。”
再行进两公里,地势突然下沉。一道半掩于岩壁中的金属门框出现在视线尽头。门体严重变形,边缘焊缝崩裂,铭牌几乎完全腐蚀,仅剩几个模糊笔画可辨——“科研九所·禁入”。
林小满取出频谱仪,检测到门内仍有极低水平的能量余波,周期性脉冲,间隔五秒一次。
“电力系统没完全死。”她说。
陈默取出增幅器,在门框四周快速勾画一道闭合符文。随着最后一笔完成,空气中泛起轻微涟漪,像是热浪扭曲了视线。下一秒,通道深处传来一声沉闷的解锁响动。
他们走进去。
内部通道呈倾斜向下走势,墙面布满锈蚀管道,部分区域水泥剥落,露出内部钢筋网。照明早已失效,只有应急指示灯残存的荧光涂料在黑暗中泛着幽绿。空气滞闷,带着陈年潮湿的霉味。
在一间坍塌的档案室里,他们找到了第一批纸质文件。纸张脆化,字迹因水渍晕染而模糊不清,多数无法阅读。林小满取出红外扫描仪,逐页照射残页背面,将可识别的墨迹转化为数字图像上传至本地缓存。
“这些术语……”她盯着终端屏幕,“‘维度耦合系数’、‘量子态锚定’,这不是普通科研记录。”
李维则在另一侧发现了一台未完全损毁的终端主机。外壳破裂,主板裸露,但他拆下接口模块后,用机械键盘接入临时电源和读取程序。十分钟后,一段日志被恢复出来:
> 【项目代号:山影】
> 阶段性试验失败,能量回流导致三名实验员神经崩溃。建议终止陆基测试,转移至深海平台继续研究。
> ——记录时间:2009年6月14日
陈默看着时间戳,眼神一凝。
这个日期,正是周振海对外宣布“新能源材料研发受阻”的同一周。而公开资料中,他从未提及任何与“山影”相关的项目。
“他在撒谎。”林小满低声说,“而且不是一个人在行动。”
主控室废墟位于基地最深处。天花板塌陷了一角,电缆垂落如枯藤。中央操作台上散落着几块硬盘,其中一块保存完好,接口类型古老,属于上世纪末军用标准。
更引人注目的是硬盘外壳贴着的一张手写标签,字迹潦草却有力:
**“若非‘渡鸦’许可,切勿启动。”**
李维伸手想取,被陈默拦住。
“别碰。”他说,“标签本身可能是陷阱。这种级别的保密措施,不会只靠一张纸。”
他退后两步,取出钢笔,在空中缓慢绘制一组探测符文。符文成型后悬浮片刻,随即向硬盘投射出一道极细的光束。星轨开始扫描其表面分子结构,寻找隐藏的触发机制。
与此同时,陈默在墙角发现了半幅撕毁的研究架构图。图纸材质特殊,防火防潮,残留部分显示了一个名为“维度锚点工程”的分支计划,其核心能量模型与他们手中能量碎片的波动特征完全匹配。
“这不是失败项目。”陈默声音低沉,“是被迫中止。”
他调出星轨模拟界面,输入已知时间节点与信号来源。系统比对后得出结论:该基地最后一次运行时间为五年前,关闭指令来自境外Ip地址,经过三次跳转后,源头定位在太平洋某海域——与当前东海移动平台的航线高度重合。
“有人提前撤离了。”林小满说,“并且带走了关键数据。”
“不是撤离。”陈默纠正,“是转移。他们把实验从陆地搬到了海上,换个更隐蔽的地方继续。”
李维完成了硬盘封装,用绝缘材料层层包裹。“这东西不能在现场读取。我们需要专用读取设备,还得建立物理隔离环境。”
“回程路线必须绕开主干道。”陈默望向通道尽头的黑暗,“他们知道我们在查‘山影’,只要我们离开这里,就会成为目标。”
林小满合上终端,红外扫描仪的指示灯由红转绿。她将设备收回背包,动作利落。
“接下来呢?”
陈默站在主控室中央,目光落在那幅残破的架构图上。图中有一处被刻意划去的名字,只剩半个拼音首字母“d”。
他没有回答。
星轨在他意识中悄然提示:**检测到微弱信号反射,源自地下三层,频率与‘渡鸦’标签墨水成分共振。**
他的手指缓缓握紧钢笔。
林小满正要再次询问,头顶的混凝土忽然传来一声极轻的震动。
像是某种设备,刚刚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