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屏上的坐标点仍在闪烁,红光映照着李维的脸。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没有立刻动作,而是盯着那段刚刚捕捉到的通信残片——一段持续0.3秒的加密脉冲,频率与量子信标完全吻合。
“他们试机了。”他说,“但不是为了确认位置。”
陈默站在符文阵边缘,钢笔尖轻触金属台面,空气中泛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波动。“是为了测试响应机制。”他接上话,“他们在试探我们有没有反制能力。”
林小满已经重新连接了神经重塑仪,传感环贴合手腕,皮肤下隐约有金光流动。她没抬头,声音冷静:“如果只是观察,不会用生物密钥加密传输。这是一次指令验证。”
李维点头,调出后台协议层的数据流图谱。跳跃频段的轨迹像断续的闪电,在屏幕上划出不规则的折线。常规破解系统刚接入就被强制退出,防火墙自毁程序已启动三次。
“他们用了双层嵌套加密。”他低声说,“外层是动态跳频,内层绑定了活体生物特征码。除非拿到操作者本人的神经信号样本,否则暴力破解需要七十二小时以上。”
“我们没有七十二小时。”陈默看向终端时间——凌晨三点二十一分。距离杀手小队可能发动攻击的时间,不足九小时。
他抬起右手,将钢笔插入实验台下方的符文节点。增幅器嗡鸣一声,符文阵缓缓亮起,形成一个封闭的能量回路。震荡发生器随之共振,输出功率降至最低,仅维持基础预警功能。
“现在开始,所有数据交互走低辐射通道。”他说,“切断外部接口,屏蔽一切主动信号发射。”
李维立即执行,机械键盘接入本地局域网,远程模块全部离线。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块钛合金屏蔽板,盖在主控芯片上,防止电磁泄露被远程捕获。
林小满则调出早前从废弃基地带回的暗鸦组织行为数据库。她将监控中六名可疑人员的动作节奏、通信间隔、换岗规律逐一输入分析模型,试图找出指挥链的决策模式。
“他们的通信节奏有规律。”她说,“每次指令下发前,会有一次短暂的静默期,平均持续1.7秒。这不是技术延迟,是人为确认过程。”
陈默闭眼,意识接入星轨。信息洪流瞬间涌入脑海,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过去十二小时所有活动轨迹的空间重构。三组人交替前进,始终保持视野覆盖护林站方向,每一次移动都精确卡在监控刷新间隙。
“这不是普通侦察。”他睁开眼,“他们在模拟战场感知体系。目标明确,行动窗口锁定在某个特定时间节点。”
李维此时已完成通道封锁,开始尝试反向渗透。他启用星轨提供的高维压缩算法,将截获的碎片化数据进行拓扑重构。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一组隐藏在噪声中的逻辑节点,像是某种指挥中枢的投影结构。
“找到了。”他声音压低,“他们的主控节点不在现场,而是在后方某个中继站。前线小队接收指令后,再通过生物密钥二次验证才能执行。”
“代号呢?”陈默问。
“‘灰隼’。”李维快速翻阅解码结果,“攻击序列分为三级:一级为干扰,二级为压制,三级为清除。我们的名字出现在清除名单第一位。”
屏幕上跳出一份行动计划草案,虽经多重伪装,但仍能辨识出核心内容:
> **行动代号:破晓**
> **执行时间:06:37**
> **目标优先级:**
> 1. 摧毁实验室能源中枢
> 2. 控制数据核心服务器
> 3. 捕获主要研究人员(标注姓名)
“明天早上六点三十七。”林小满念出时间,眉头皱紧,“那个时刻……正好是我们计划进行魔法-科技共振实验的峰值阶段。”
陈默眼神一沉。共振实验是当前最关键的一步,若成功,可实现魔法符文与微型芯片的长期稳定耦合。一旦中断,前期所有校准都将作废,至少延误四十八小时。
“他们算准了。”他说,“选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动手——设备全开,防御分散,能量场不稳定。”
李维迅速比对实验进度表。“我们现在还差三项校准未完成。如果强行提前,系统负荷会超过安全阈值,可能导致核心熔毁。”
“如果不提前,”林小满接道,“等他们攻进来,整个实验室都会被瘫痪。”
沉默在房间里蔓延。红光依旧,三人影子投在墙上,像三座凝固的雕像。
陈默忽然抬手,拔出钢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符文轨迹。星轨立即响应,将数学模型具象化为三维投影,悬浮于实验台上方。
“启用备用能源模块。”他说,“把主实验负载转移到地下隔离舱,降低主实验室暴露风险。”
李维立刻调出供电系统图,找到深埋地下的应急储能单元。那是一组从旧科研基地拆回的高密度电池阵列,原本用于极端环境供能。
“可以分流百分之六十的负载。”他说,“但隔离舱的冷却系统还没完全调试好,长时间运行可能会过热。”
“顾不上了。”陈默转向林小满,“你来主控端,用血脉能量稳定共振频率。我能撑住增幅器输出,但精度不够。”
林小满点头,摘下手腕传感环,重新贴合电极片。她的指尖微微发烫,那是能量流动的征兆。“我需要十分钟完成神经同步。”
李维则开始编写诱饵程序。他利用震荡发生器残留的信号特征,伪造出一组虚假的数据流,模拟主服务器正在高强度运算的状态。
“我把假信号源设在西侧废弃仓库。”他说,“那边有旧电缆残留,容易制造电磁热点。只要他们扫描,就会误判为主目标。”
陈默走到符文阵中央,开始重新布设陷阱。他将几段短效符文嵌入外围地面,连接震荡发生器的延迟触发机制。一旦有人接近,系统不会立即反应,而是等待三秒后再释放定向干扰脉冲。
“形成假核心-真战场结构。”他说,“让他们以为突破成功,实际上落入预设节奏。”
林小满此时已完成神经同步,坐到主控台前。她双手搭在操作面板上,体内能量缓缓注入系统。监测屏上,共振曲线开始趋于平稳。
“第一项校准开始。”她说,“预计耗时八分钟。”
李维同时激活诱饵信号,屏幕上显示虚假数据流正以每秒两千兆的速度传输。他还在其中植入了一段循环日志,记录着“核心模块已激活”的假消息。
“他们要是深挖,会发现不对。”他说,“但只要争取到十分钟,就够了。”
陈默站在实验台旁,右手插进裤兜,紧握钢笔。生物电能仍在缓慢恢复,但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小时不能再注射葡萄糖——过度依赖会损伤神经系统。
时间一分一秒推进。
三点四十六分,地下隔离舱完成对接,主系统开始转移负载。
四点零三分,第二项校准通过,共振效率提升至87%。
四点十九分,李维截获新一轮通信片段。杀手小队确认收到“目标活跃信号”,其中一支分队开始向西侧移动。
“诱饵生效了。”他低声说。
陈默没有放松。他知道敌人不会只派一路人马,真正的主攻一定藏在暗处。
他走到预警圈边缘,检查符文陷阱的稳定性。增幅器轻微震颤,反馈正常。只要对方使用高能设备突破,系统会在瞬间释放干扰脉冲。
林小满额头渗出细汗,能量输出已持续近二十分钟。她的呼吸变得沉重,但手指始终稳在控制键上。
“最后一项校准准备就绪。”她说,“倒计时十秒。”
陈默站到她身后,左手搭在震荡发生器开关上。李维也停下所有其他操作,双眼紧盯通信监控。
十、九、八……
实验室陷入死寂。
七、六、五……
李维的右眼因长时间盯屏布满血丝,但他仍死死盯着数据流。
四、三……
林小满咬住下唇,体内能量全面激活。
二……
陈默的手指落在开关边缘。
一——
系统启动。监测屏上,共振曲线猛然拉升,突破临界值,稳定在94.6%。
“成功了。”林小满松了口气,身体微微晃了一下。
“别松懈。”陈默盯着屏幕,“他们还没动。”
李维突然抬手,指向通信监控窗口。一条新指令刚刚上传,加密等级极高,但传输路径出现了微妙偏移。
“他们在调整计划。”他说,“主攻方向变了。”
        “他们试机了。”他说,“但不是为了确认位置。”
陈默站在符文阵边缘,钢笔尖轻触金属台面,空气中泛起一圈微不可察的波动。“是为了测试响应机制。”他接上话,“他们在试探我们有没有反制能力。”
林小满已经重新连接了神经重塑仪,传感环贴合手腕,皮肤下隐约有金光流动。她没抬头,声音冷静:“如果只是观察,不会用生物密钥加密传输。这是一次指令验证。”
李维点头,调出后台协议层的数据流图谱。跳跃频段的轨迹像断续的闪电,在屏幕上划出不规则的折线。常规破解系统刚接入就被强制退出,防火墙自毁程序已启动三次。
“他们用了双层嵌套加密。”他低声说,“外层是动态跳频,内层绑定了活体生物特征码。除非拿到操作者本人的神经信号样本,否则暴力破解需要七十二小时以上。”
“我们没有七十二小时。”陈默看向终端时间——凌晨三点二十一分。距离杀手小队可能发动攻击的时间,不足九小时。
他抬起右手,将钢笔插入实验台下方的符文节点。增幅器嗡鸣一声,符文阵缓缓亮起,形成一个封闭的能量回路。震荡发生器随之共振,输出功率降至最低,仅维持基础预警功能。
“现在开始,所有数据交互走低辐射通道。”他说,“切断外部接口,屏蔽一切主动信号发射。”
李维立即执行,机械键盘接入本地局域网,远程模块全部离线。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块钛合金屏蔽板,盖在主控芯片上,防止电磁泄露被远程捕获。
林小满则调出早前从废弃基地带回的暗鸦组织行为数据库。她将监控中六名可疑人员的动作节奏、通信间隔、换岗规律逐一输入分析模型,试图找出指挥链的决策模式。
“他们的通信节奏有规律。”她说,“每次指令下发前,会有一次短暂的静默期,平均持续1.7秒。这不是技术延迟,是人为确认过程。”
陈默闭眼,意识接入星轨。信息洪流瞬间涌入脑海,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过去十二小时所有活动轨迹的空间重构。三组人交替前进,始终保持视野覆盖护林站方向,每一次移动都精确卡在监控刷新间隙。
“这不是普通侦察。”他睁开眼,“他们在模拟战场感知体系。目标明确,行动窗口锁定在某个特定时间节点。”
李维此时已完成通道封锁,开始尝试反向渗透。他启用星轨提供的高维压缩算法,将截获的碎片化数据进行拓扑重构。屏幕上逐渐浮现出一组隐藏在噪声中的逻辑节点,像是某种指挥中枢的投影结构。
“找到了。”他声音压低,“他们的主控节点不在现场,而是在后方某个中继站。前线小队接收指令后,再通过生物密钥二次验证才能执行。”
“代号呢?”陈默问。
“‘灰隼’。”李维快速翻阅解码结果,“攻击序列分为三级:一级为干扰,二级为压制,三级为清除。我们的名字出现在清除名单第一位。”
屏幕上跳出一份行动计划草案,虽经多重伪装,但仍能辨识出核心内容:
> **行动代号:破晓**
> **执行时间:06:37**
> **目标优先级:**
> 1. 摧毁实验室能源中枢
> 2. 控制数据核心服务器
> 3. 捕获主要研究人员(标注姓名)
“明天早上六点三十七。”林小满念出时间,眉头皱紧,“那个时刻……正好是我们计划进行魔法-科技共振实验的峰值阶段。”
陈默眼神一沉。共振实验是当前最关键的一步,若成功,可实现魔法符文与微型芯片的长期稳定耦合。一旦中断,前期所有校准都将作废,至少延误四十八小时。
“他们算准了。”他说,“选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动手——设备全开,防御分散,能量场不稳定。”
李维迅速比对实验进度表。“我们现在还差三项校准未完成。如果强行提前,系统负荷会超过安全阈值,可能导致核心熔毁。”
“如果不提前,”林小满接道,“等他们攻进来,整个实验室都会被瘫痪。”
沉默在房间里蔓延。红光依旧,三人影子投在墙上,像三座凝固的雕像。
陈默忽然抬手,拔出钢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符文轨迹。星轨立即响应,将数学模型具象化为三维投影,悬浮于实验台上方。
“启用备用能源模块。”他说,“把主实验负载转移到地下隔离舱,降低主实验室暴露风险。”
李维立刻调出供电系统图,找到深埋地下的应急储能单元。那是一组从旧科研基地拆回的高密度电池阵列,原本用于极端环境供能。
“可以分流百分之六十的负载。”他说,“但隔离舱的冷却系统还没完全调试好,长时间运行可能会过热。”
“顾不上了。”陈默转向林小满,“你来主控端,用血脉能量稳定共振频率。我能撑住增幅器输出,但精度不够。”
林小满点头,摘下手腕传感环,重新贴合电极片。她的指尖微微发烫,那是能量流动的征兆。“我需要十分钟完成神经同步。”
李维则开始编写诱饵程序。他利用震荡发生器残留的信号特征,伪造出一组虚假的数据流,模拟主服务器正在高强度运算的状态。
“我把假信号源设在西侧废弃仓库。”他说,“那边有旧电缆残留,容易制造电磁热点。只要他们扫描,就会误判为主目标。”
陈默走到符文阵中央,开始重新布设陷阱。他将几段短效符文嵌入外围地面,连接震荡发生器的延迟触发机制。一旦有人接近,系统不会立即反应,而是等待三秒后再释放定向干扰脉冲。
“形成假核心-真战场结构。”他说,“让他们以为突破成功,实际上落入预设节奏。”
林小满此时已完成神经同步,坐到主控台前。她双手搭在操作面板上,体内能量缓缓注入系统。监测屏上,共振曲线开始趋于平稳。
“第一项校准开始。”她说,“预计耗时八分钟。”
李维同时激活诱饵信号,屏幕上显示虚假数据流正以每秒两千兆的速度传输。他还在其中植入了一段循环日志,记录着“核心模块已激活”的假消息。
“他们要是深挖,会发现不对。”他说,“但只要争取到十分钟,就够了。”
陈默站在实验台旁,右手插进裤兜,紧握钢笔。生物电能仍在缓慢恢复,但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小时不能再注射葡萄糖——过度依赖会损伤神经系统。
时间一分一秒推进。
三点四十六分,地下隔离舱完成对接,主系统开始转移负载。
四点零三分,第二项校准通过,共振效率提升至87%。
四点十九分,李维截获新一轮通信片段。杀手小队确认收到“目标活跃信号”,其中一支分队开始向西侧移动。
“诱饵生效了。”他低声说。
陈默没有放松。他知道敌人不会只派一路人马,真正的主攻一定藏在暗处。
他走到预警圈边缘,检查符文陷阱的稳定性。增幅器轻微震颤,反馈正常。只要对方使用高能设备突破,系统会在瞬间释放干扰脉冲。
林小满额头渗出细汗,能量输出已持续近二十分钟。她的呼吸变得沉重,但手指始终稳在控制键上。
“最后一项校准准备就绪。”她说,“倒计时十秒。”
陈默站到她身后,左手搭在震荡发生器开关上。李维也停下所有其他操作,双眼紧盯通信监控。
十、九、八……
实验室陷入死寂。
七、六、五……
李维的右眼因长时间盯屏布满血丝,但他仍死死盯着数据流。
四、三……
林小满咬住下唇,体内能量全面激活。
二……
陈默的手指落在开关边缘。
一——
系统启动。监测屏上,共振曲线猛然拉升,突破临界值,稳定在94.6%。
“成功了。”林小满松了口气,身体微微晃了一下。
“别松懈。”陈默盯着屏幕,“他们还没动。”
李维突然抬手,指向通信监控窗口。一条新指令刚刚上传,加密等级极高,但传输路径出现了微妙偏移。
“他们在调整计划。”他说,“主攻方向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