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未知势力察觉:星际的窥视-《学神霸业:科技魔途》

  主机发出短促提示音,右下角弹出“接收缓冲区溢出”的警告窗口。

  陈默的手指立刻按在主控台边缘。他没有动钢笔,也没有说话,而是盯着那串脉冲波形看了三秒。线条短促、规律,间隔精确到毫秒级,不是随机干扰。

  “这不是我们发的。”李维抬头,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也不是外部接入。”

  林小满已经站起身,绕过实验台走到主屏前。她调出内存映射图,发现那段信号直接写进了核心芯片的保留区域,跳过了所有输入端口。

  “物理隔离失效了。”她说。

  陈默下令切断全部外部能源接口。备用电池组启动,实验室灯光短暂闪烁后恢复稳定。主控台切换至离线模式,所有网络协议关闭,连内部局域网也断开连接。

  可那串脉冲还在继续。

  李维迅速调取系统日志。他翻查过去十分钟的所有进程记录,确认没有任何远程登录痕迹,也没有硬件异常触发点。他打开底层驱动监控,发现一个微小的数据写入动作正在持续发生——地址是0x7F000000,属于未分配内存空间。

  “它自己进来的。”李维声音压低,“像是……从里面长出来的。”

  陈默闭眼,意识接入星轨。一串符文在他脑海中浮现,那是高维信息识别协议。星轨开始扫描信号结构,三秒后传回警告:检测到被动观测印记。

  他睁开眼,“对方在看我们。”

  “谁?”林小满问。

  “不知道。”陈默看着屏幕,“但这个信号不是用来传递内容的,是用来标记反馈的。每一次我们处理数据,它就知道了。”

  李维立刻调出深空电磁波监测系统。他输入半人马座a方向坐标,检索近七十二小时内的频谱变化。数据库返回一组异常周期波,频率与当前脉冲高度吻合,时间差不超过两分钟。

  “这波段之前被军方标记为‘背景扰动’。”他说,“没人当回事。”

  “现在它是钥匙。”陈默说,“我们破解星际信号的时候,它就在记录我们的行为模式。”

  林小满转向量子屏蔽舱。她取出一块六面体晶片,这是上次魔法引擎测试后残留的能量载体。她将晶片放入屏蔽舱中心,启动共振阻断程序。符文阵列在舱壁亮起,形成封闭场域。

  “如果信号能穿透物理隔离,那就把它关进笼子里。”她说。

  李维同步操作,把存储脉冲的核心芯片物理拆卸下来,接入屏蔽舱专用读取端口。数据流被截断,主屏幕上的波形停止跳动。

  但三秒后,新的脉冲出现在另一块备用芯片上。

  “它会迁移。”李维盯着日志,“只要系统通电,它就能找到路径。”

  陈默站在原地没动。他把手伸进口袋,摸到钢笔的金属笔身。温度比刚才高了些,说明星轨仍在运行后台协议。

  “它不怕魔法。”他说,“也不怕科技。但它需要载体。没有设备,它就无法显现。”

  “那就全断电。”李维说,“彻底黑掉。”

  “不行。”林小满摇头,“一旦断电,我们也会丢失已捕获的数据。而且下次重启时,它可能直接嵌入启动程序。”

  陈默点头。“我们需要一个假环境。让它以为还在正常运行,实际上已经被隔离。”

  李维眼睛一亮,“虚拟沙箱?”

  “不只是虚拟。”陈默说,“要真实和虚假混合。用一台独立主机模拟我们的研究进度,放出错误数据引它上钩。真正的解析工作转移到地下掩体进行。”

  “我可以做诱饵系统。”李维说,“加载一组伪研究成果,比如假装我们成功破解了跨维度通讯协议。”

  “还要加上失败记录。”陈默补充,“让它看到我们挣扎、犯错、放弃。越像越好。”

  林小满调出屏蔽舱的监控画面。她发现每当她调整符文频率,舱内晶片就会微微震动一次。这种反应不是能量共振,更像是某种回应。

  “它在学习。”她说,“我们在做什么,它就在学什么。”

  李维停下敲击键盘的动作。“那它现在已经知道我们发现了它?”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陈默走到主控台前,重新插入钢笔。这一次他没有启动任何运算程序,而是让星轨释放一段极低强度的信息扰动。这是高维伪装信号,模仿普通系统待机状态下的背景噪声。

  屏幕上没有任何变化。

  但他知道,那个存在已经收到了。

  “从现在起,所有对外输出的研究成果都是假的。”他说,“真正的进展不再联网,不再记录在公共服务器上。每一个实验步骤,只存在于我们三个人的记忆里。”

  李维关闭了所有远程备份通道。他拆下硬盘,用激光蚀刻工具在表面刻出断裂纹路,然后放进屏蔽柜。接着他建立了一套新的本地化操作系统,不接入任何外部网络,甚至连时间戳都手动设置。

  林小满开始重构量子传感器。她把探测灵敏度调低百分之九十,制造出“设备受损”的假象。同时她在能源舱外加装一层惰性材料,掩盖真实的能量输出曲线。

  “他们会以为我们的研究卡住了。”她说。

  “最好让他们觉得我们快放弃了。”陈默说。

  他取出笔记本,在纸上写下几行参数。这些是故意暴露的错误公式,看似接近突破,实则根本无法运行。他把纸放在桌面显眼位置,然后拍了一张照片,上传到内部共享目录——这是唯一保留的“联网”动作,也是唯一的陷阱入口。

  李维看着那张照片被系统自动同步到云端,轻声说:“它会来看的。”

  “一定会。”陈默说,“因为它想知道我们还能走多远。”

  星轨传来一条新信息:检测到三次微弱反馈脉冲,来源方向仍未锁定,但波动特征与半人马座a区域高度一致。

  陈默没有立即回应。他走到窗边,拉开遮光帘。外面是深夜,天空看不见星星。城市灯光太亮,盖住了所有星光。

  但他知道,那边有人在看。

  李维完成了沙箱系统的初始化。他在界面上打出一行字:“项目停滞,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建议终止后续投入。”

  系统自动打上时间戳,上传至共享目录。

  林小满最后检查了一遍屏蔽舱。她确认所有真实数据已被转移,核心芯片处于完全静默状态。她按下关闭按钮,舱门密封,红灯亮起。

  “我们现在是盲的。”她说,“看不到外面,也希望他们看不到我们。”

  陈默站在主控台前,手握钢笔。他调出星轨的隐蔽通信协议,准备启动三级静默流程。

  就在这时,主屏幕突然闪了一下。

  原本已经断开连接的量子阵列,自行重启。

  波形图重新出现,还是那串脉冲。

  间隔不变,节奏稳定。

  但这一次,它的末尾多了一个额外的节拍。

  短,快,精准。

  像是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