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三国:东汉战神,融合韩信闯天下》

  当红翎卫突现城头,辽东统帅神色骤凝。

  先前未见这支精锐,难以判定其是否驻守小辽水防线。

  此刻骤然现身,令他心生不安——

  若玄菟王有意藏兵至此方投入战场,不过徒增伤亡;

  倘若红翎卫原本就驻守河道,则意味着……

  辽东水师恐已全军覆没。

  辽东郡主将心生疑虑:这怎么可能?

  他暗自思忖,此次派遣水师奇袭小辽水关卡的部署极为隐秘。辽阳城驻守的赤血军兵力有限,在抵御主力强攻之余,根本抽不出太多军力驻守小辽水。区区三百赤羽卫,绝无可能守住关隘。

  可每当望见城头闪动的赤色盔缨,他心中便涌起莫名的不安。

  "速去查探小辽水战况,一有消息即刻回报!"他厉声对传令兵喝道。

  当传令兵带回"下游发现大量我军浮尸,未见战船"的禀报时,主将眼中精光乍现——莫非水师已突破关卡,直取高勾骊?

  他不由抚掌大笑:"难怪赤羽卫撤回城头助战!看来水师已然得手!"

  "鸣金收兵!"主将当即下令。

  随着铜钲声响彻战场,久攻不下的辽东大军如潮水般退去。

  城垛之上,赤血卫万夫长挥刀斩落最后一名敌首,望着突然退却的敌军,眉头微蹙。

  之前的多次进攻中,敌军从未如此迅速撤退。

  更反常的是,这次攻势的强度远超以往十倍有余。

  堪称近月来最猛烈、最骇人的一次进攻。

  投入这般兵力,怎会草草收兵?

  太史慈沉吟稍许道:"敌军或许已得知小辽水战况,明白继续强攻只会徒增伤亡,对攻陷辽阳城无益。"

  刘玄凝视着城外撤退的敌军,平静道:"若知晓辽东水军溃败,他们反倒会发起更疯狂的进攻。"

  "既然已付出沉重代价,他们不介意再牺牲更多。"

  "辽东水军覆灭后,他们已无退路可选。"

  "唯有攻破辽阳城,才能挽回败局。"

  "此刻主动撤退,只说明一件事——"

  "敌帅误以为辽东水军突破了小辽水防线。"

  "以为战略目标达成,自然不愿再作无谓牺牲。"

  太史慈思索后恍然:"主公英明,是末将思虑不周。"

  刘玄拍了拍他肩头:"子义智勇兼备,不损一兵便击溃辽东水军,实为帅才。"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百将易得,统帅难求。"

  "假以时日,你必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而非寻常将领。"

  太史慈闻言动容,抱拳郑重道:"蒙主公器重,末将定当竭力达成主公示望。"

  刘玄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城外驰归的赤血铁骑。

  此役虽胜,赤血铁骑亦遭重创。

  虽未清点具体伤亡,但估算不少于两百骑。

  相较于歼敌数量,这损失微不足道。

  却是赤血铁骑成军以来,首现伤亡。

  此前折损,皆属赤血卫。

  (

  赤焰铁骑素来所向披靡,从未遭遇过这般惨重损失。

  长矛阵对骑兵的压制效果实在惊人。

  即便强如赤焰铁骑这样的精锐之师,也难逃此劫。

  若对方亦是百战雄师,赤焰铁骑的折损恐怕更为惨烈。

  伤亡数字很快呈报上来。

  正如刘玄预料,赤焰铁骑折损近二百五十人。

  赤焰卫的伤亡反倒较少,仅有百人左右。

  "长矛阵..."

  刘玄剑眉紧蹙,虽击退敌军却难展欢颜。

  太史慈劝慰道:"主公,长矛阵本就是为克制异族铁骑所创。赤焰铁骑在被围困之下仍创下三十比一的战损比,纵观古今都堪称大捷。"

  此役敌方折损逾七千,确是一场辉煌胜利。

  但在刘玄眼中,任何赤焰铁骑的伤亡都不可容忍。

  这意味着不败神话已被打破,震慑力必将衰减。

  眼下唯有加倍操练,提升铁骑战力。

  同时需要丰富兵种配置。

  当前赤焰军仅有铁骑、护卫与弓手三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若能完善兵种协同,必将爆发更强战力。

  当然,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或许陈宫精通如何操练兵种间的协同作战,毕竟身为一流谋士。

  "主公,末将指挥不当,甘愿受罚。"

  张飞单膝跪地,神情懊悔地说道。

  刘玄伸手扶起他,肃然道:"赤血铁骑并非不败之师,折损在所难免。自组建之日起,本王便预见到会有今日。即便由我亲率铁骑,面对长枪兵与辽东骑兵的合围,结局也未必能比你更好。你不必过于自责。但所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必须详实记录,待战事平息,本王要亲手将他们的英名镌刻在英雄碑上。此外,需尽快安葬烈士 ** ,同时妥善收存他们的赤血战甲——将来会有新的战士继承这些铠甲,继续完成未竟的使命。阵亡将士的抚恤务必足额发放,其子女可优先入玄菟学院求学。若你心中仍有亏欠,便亲自为他们主持葬礼吧。"

  "末将领命。"

  张飞郑重应声,随即起身离去。他明白主公所言极是——此刻最实在的报答,就是亲手安葬这些战友,细心整理他们的战甲。

  太史慈暗自感慨:玄菟王以仁德治军,这种作风已深刻影响了麾下将领。君主视兵如子,将领们在长期熏陶下自然也会爱兵恤民。更难得的是,以张飞这般刚烈的性子,竟也在玄菟王的感化下显出了细微变化。

  望着城外正在清扫战场的赤血军,太史慈转向刘玄请示:"主公,如今敌军误以为辽东水师已突破小辽水防线,我们接下来该如何部署?"

  刘玄略作沉思,答道:"敌军既存此误判,在获知水师惨败前应当不会强攻辽阳,这正给了我们喘息之机。"

  本文已按要求

  "你既以火攻克敌制胜,那本王便用水攻之计全歼敌军。"

  "水攻?"

  太史慈面露疑惑:"据我所知,辽阳城附近仅有东侧小辽河与西侧大辽河。"

  "小辽河距敌营甚远,难以实施水攻。如此一来,唯有大辽河可选。"

  "敌军驻地毗邻大辽河,若在此处开凿沟渠、修筑堤坝,极易暴露行踪。"

  "一旦计划泄露,敌军必趁虚攻打辽阳城。届时非但不能水淹敌军,反令城池陷入危局。"

  刘玄赞许道:"子义果然深谋远虑。确如所言,大辽河不宜行事。"

  "但本王计划在小辽河择地实施此计。"

  太史慈不解:"小辽河位于城东,敌营却在城西。两处相距甚远,如何引敌入彀?"

  "辽东主力正攻玄莬郡,其郡治襄平城兵力空虚。若我军突袭襄平,辽东郡守必调兵回防。"

  [

  辽 ** 袭战策

  太史慈凝视地图良久,沉声道:"赤血军突袭襄平,以其实力足以对郡治形成致命威胁。辽东太守惊恐之下,必将调兵回防。"

  "现今襄平周边兵力尽出,不是围攻辽阳就是进犯候城。路途遥远,辽东军唯有权衡利弊,调辽阳城外之敌回援。"

  手指划过沙盘,太史慈继续分析:"辽阳敌军回援仅两条路线:一是沿大辽水迂回至辽队城,再转道襄平;二是横渡小辽水直抵襄平。前者耗时费力,必选后者。"

  说到此处,太史慈眼含精光:"若在其必经之路筑坝设伏,必能全歼敌军。小辽水远离敌营,又无城池环伺,最宜设伏。主公此计当真神鬼莫测。"

  刘玄颔首补充:"更有妙处。若襄平告急的消息传至候城前线,敌军必生惧意。待我们歼灭辽阳之敌后,便可假戏真做直取襄平。届时候城敌军必回师救援,围城之困自然瓦解。"

  太史慈心悦诚服:"主公运筹帷幄,末将自愧弗如。"

  刘玄郑重交代:"子义,此计关乎辽阳存亡,务必要隐秘行事。"

  太史慈单膝跪地:"末将立军令状,万死不辞。"

  刘玄扶起爱将,温言道:"本王信你。"

  "必不负所托。"太史慈抱拳应命。

  太史慈拱手一礼:"主公若无其他指示,末将先行告退。"

  刘玄微微颔首:"速去调集赤血、赤羽二卫行动,务必赶在敌军获知辽东水师溃败前完成任务。待卿凯旋。"

  太史慈郑重抱拳,转身率领三百赤羽卫及万余赤血卫悄然离去。此刻辽阳城内仅余五千赤血铁骑驻守,若敌军大举来攻,恐难支撑。所幸太史慈率军撤离时未曾惊动对岸之敌。

  小辽水发源于辽山,向西南蜿蜒流经玄菟国境,最终在辽队城南五十里处汇入大辽水。这条水道连通着玄菟与辽东两郡,其交界处有一座必经石桥。

  太史慈率军抵近石桥西岸,在辽阳城方向勘得一处险要地势,遂命万余名赤血卫开挖沟堑,三百赤羽卫往来警戒。全军隐蔽施工,未露形迹。

  与此同时,张飞已率赤血铁骑完成战场扫除事宜。他怀抱阵亡将士遗留的战甲登上城楼复命:"禀主公,阵亡同袍皆已安葬,名录俱已造册。这些便是将士们遗留的赤血战甲。"

  刘玄凝视着那些残破的甲胄深深躬下身去。张飞、林飞与众将士见状,亦纷纷向这些染血的战甲行礼致敬——它们承载着玄菟勇士的不朽英魂。

  刘玄缓步上前,指尖轻抚过每一副战甲。随着他掌心掠过,那些破损的甲片竟在神秘力量作用下逐渐恢复如新。赤血战士虽逝,但赤血军魂永存。

  时光流转,新的赤焰勇士终会崛起,接过前人旗帜,继续守护玄菟大地,庇佑汉家儿女。

  这正是赤焰军团不朽的精神传承。

  太史慈日夜督工,壕沟堤坝以惊人速度延展成形。

  然而敌方并非愚钝之辈,辽东水师覆灭的讯息迟早会传入其耳中。

  届时敌军必会暴怒,倾全力猛攻辽阳城隘。

  眼下辽阳驻军除赤焰铁骑外,尽数投入水利工程,如何抵御强敌来犯?

  太史慈必须争分夺秒——赶在敌军察觉水师败绩前,完成水利工程并蓄足水攻所需水量。

  这项任务艰巨异常。

  当辽阳城赤焰军挥汗如雨时,襄平城郡守府外晃来一名布衣少年。他拎着酒壶,步履蹒跚。

  "站住!醉汉速离,此乃郡守重地!"卫兵横戟阻拦。

  少年打了个酒嗝,熏得卫兵们掩鼻退避。他却嬉笑道:"劳烦通传郡守,襄平城破在即,及早逃命为上。"

  卫兵们哄然大笑:"疯言乱语!再敢造谣,便押你去吃牢饭,看你还怎么饮酒!"

  少年慌忙护住酒壶:"这可比杀头还难受。不过我说真的——玄菟大军已逼近襄平城。你们若延误军情,城破之时,谁来担责?"

  卫兵们被这番言语震住。彼此商议后,终究不敢怠慢,急忙入内禀报。

  一名侍卫盯着少年说道:"老实待着,别动歪心思。敢耍花招,叫你尸骨无存。"

  少年仰头灌了口酒,咧嘴一笑:"放心,我惜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