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蓝星之问-《文娱教父:从直播打赏开始》

  三天后,苏轩接到了一个电话。

  “轩辕先生,研究院的选址已经确定了。”

  李德明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听起来有些疲惫。

  “这么快?”

  苏轩放下手中的吉他,走到落地窗前。

  “委员会很重视这个项目。地点在郊区的科技园区,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影视基地,现在改造成了多媒体研究中心。”

  苏轩挑了挑眉。

  影视基地?这个选择倒是出人意料。

  “明天下午三点,研究院第一次会议。”

  李德明继续说道,“您需要确定首个项目的具体方案。”

  挂断电话后,苏轩转身看向正在厨房准备午餐的顾稀。

  这几天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普通人的生活节奏,甚至开始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料理。

  “委员会的动作比我想象的要快。”

  苏轩说道。

  顾稀手中的动作停了一下。

  “研究院的事情?”

  “明天就要开第一次会议了。”

  苏轩走进厨房,看着她笨拙地切着蔬菜,“你要一起去吗?”

  “我?”

  顾稀抬起头,“我不是研究院的人。”

  “从明天开始,你就是了。”

  苏轩接过她手中的刀,动作熟练地处理着剩下的蔬菜,“研究院需要一个助理,负责日常事务和协调工作。”

  顾稀愣住了。

  “可是我没有相关的经验…”

  “经验可以学,重要的是你了解我的工作习惯。”

  苏轩头也不抬,“而且,让一个前特工当助理,应该没人敢轻易招惹吧?”

  第二天下午,他们来到了郊区的研究院。

  改造后的影视基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但内部设施焕然一新。

  各种先进的录音设备、摄影器材、后期制作工作站一应俱全。

  会议室里已经坐着几个人。

  除了李德明,还有几个苏轩没见过的面孔。

  “轩辕先生,为您介绍一下团队成员。”

  李德明起身,“这位是林晓雨,纪录片导演,拍摄过多部获奖作品,是导演组的代表。”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人点头致意。

  她看起来三十出头,眼中有种职业纪录片人特有的锐利。

  “张伟,后期制作专家,后期组的代表。”

  一个略显肥胖的中年男人憨厚地笑了笑。

  “还有音响工程师小陈,摄影师老王,也分别是各自小组的代表。”

  李德明逐一介绍着。

  “这位是我的助理,顾稀。”

  苏轩点点头,也简单介绍了顾稀,她的真实身份该知道的早已知晓,不知道的现在也没必要知道。

  会议正式开始后,李德明首先发言。

  “研究院的首个项目,委员会希望能够展现蓝星文明的独特魅力,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

  苏轩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着桌面。

  “我有个想法。”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制作一部纪录片,名字叫《蓝星之问》。”

  苏轩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大屏幕前,“不是歌颂,不是宣传,而是提问。”

  林晓雨皱起眉头。

  “什么样的问题?”

  “比如,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生活的这颗星球吗?”

  苏轩在屏幕上画了一个圆圈,“比如,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

  这个提案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李德明清了清嗓子。

  “轩辕先生,这个方向是否有些…敏感?”

  “敏感?”

  苏轩转过身,“思考不应该是敏感的。如果连思考都要谨小慎微,那我们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顾稀在角落里默默记录着会议内容,但心中却泛起波澜。

  她能感觉到苏轩话语中隐藏的锋芒。

  “具体来说,纪录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苏轩重新在屏幕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我们从哪里来?蓝星文明的根源是什么?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传统,那些消失的生活方式,那些曾经的价值观念。”

  林晓雨开始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作为纪录片导演,她能感受到这个题材的独特价值。

  “现在,我们是谁?高楼大厦里的现代人,智能设备包围的生活,效率至上的社会运转模式。我们获得了便利,但是否也失去了什么?”

  张伟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

  “未来,我们要去哪里?继续加速前进,还是停下来思考一下方向?科技的极限在哪里?人性的底线在哪里?”

  苏轩放下笔,扫视着会议室里的每个人。

  “这不是批判,也不是怀旧,而是思考。只有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决定要成为谁。”

  会议室里响起了轻微的议论声。

  李德明看起来有些为难。

  “这个提案确实很有深度,但是否符合委员会的预期…”

  “委员会要的是文化作品,这就是文化作品。”

  苏轩打断了他,“真正的文化不是娱乐,也不是宣传,而是让人思考。”

  林晓雨突然开口:

  “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棒。现在的纪录片要么就是纯粹的科普,要么就是歌功颂德,很少有人敢触及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

  “制作周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张伟问道。

  “三个月。”

  苏轩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一个月拍摄,两个月后期制作。”

  顾稀抬起头,看着站在屏幕前的苏轩。

  在这个瞬间,她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用文化改变世界”。

  不是强制灌输,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引导人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选择。

  “那么,大家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苏轩重新坐下。

  林晓雨翻开笔记本。

  “拍摄地点的选择很重要。我建议实地走访一些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村落,对比现代化的都市场景。”

  “音乐方面,我想为这部纪录片创作主题曲。”

  苏轩看向张伟,“后期制作时,音乐和画面的配合需要特别注意。”

  老王这时插话:

  “摄影风格上,我建议使用一些手持镜头,增加真实感和亲近感,让观众觉得是在和朋友对话,而不是在听讲座。”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

  当所有细节敲定后,已经接近黄昏。

  “那么,《蓝星之问》项目正式启动。”

  李德明做最后总结,“预算委员会会全力支持,希望大家能拿出一部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

  散会后,苏轩和顾稀走出研究院。

  夕阳西下,把整个建筑群染成了金黄色。

  “你觉得委员会会完全支持这个项目吗?”

  顾稀问道。

  苏轩上了车,启动引擎。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这部纪录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车子驶出科技园区,汇入了回城的车流。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写字楼,霓虹灯开始闪烁。

  “你真的要用一部纪录片改变整个蓝星吗?”

  顾稀的声音很轻。

  “我只是想让人们重新思考一些被遗忘的问题。”

  苏轩看着前方的路,“思考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

  回到公寓后,苏轩直接走向书房。

  他需要开始构思《蓝星之问》的主题曲。

  顾稀站在门口,看着他坐在钢琴前沉思的背影。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一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时刻。

  而她,不再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