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前程似锦(下)-《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省城火车站的喧嚣比京城更显粗粝。我提着沉重的行李,挤过摩肩接踵的人群,汗水浸湿了衬衫。站前广场上,各式各样的摊贩吆喝着,长途汽车司机扯着嗓子拉客,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汗水和小吃的混合气味。

  这就是我未来要奋斗的城市了。它与京城的雍容华贵不同,带着一种内陆省份特有的、努力追赶却又略显滞重的气息。

  按照报到通知的地址,我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省政府。高大的院门,庄严肃穆,门前有武警站岗,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被挤皱的衣衫,向门口走去。

  “同志,请出示证件。”武警战士拦住了我,声音年轻却带着公事公办的严肃。

  我连忙掏出报到证和毕业分配通知书。他仔细查验后,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小窗口:“去传达室登记。”

  传达室里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我的证件,又上下打量了我几眼:“林致远?政策研究室的?新来的大学生?”

  “是的,师傅。”

  “嗯,”他在一个厚厚的登记本上写下我的信息,递给我一个临时出入证,“拿好,进去右拐,那栋灰白色的三层楼就是。找张主任。”

  “谢谢师傅。”

  踏进省政府大院,仿佛进入了一个与门外喧嚣截然不同的世界。院内绿树成荫,道路整洁,一栋栋办公楼安静地矗立着,偶尔有穿着中山装或衬衫西裤的人步履沉稳地走过,低声交谈着。这里的空气似乎都凝滞着一种特殊的氛围——那是权力运转中心特有的安静与秩序。

  我按照指引,找到了那栋灰白色的三层小楼。楼有些年头了,墙皮有些斑驳,与旁边气派的新办公楼相比,显得低调甚至有些寒酸。门厅不大,光线有些昏暗,墙上挂着几块牌子,其中一块写着“政策研究室”。

  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就是这里了,我仕途的起点。

  上到二楼,按照门牌指示,我找到了主任办公室。门虚掩着,我轻轻敲了敲。

  “请进。”一个温和的中年男声传来。

  我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陈设简单,一张旧办公桌,几个文件柜,沙发上堆着一些报纸和杂志。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约莫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正伏案写着什么。他抬起头,看到我,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

  “是林致远同志吧?欢迎欢迎!”他站起身,热情地向我伸出手,“我是研究室的主任,姓张,张明华。”

  “张主任您好!”我连忙上前握手。他的手温暖而干燥。

  “路上辛苦了吧?坐,快请坐。”张主任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自己则拿起桌上的暖水瓶,给我倒了一杯白开水,“咱们这儿条件简陋,别介意。”

  我接过水杯,连声道谢,在沙发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你的情况,组织部那边已经跟我们通过气了。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好啊!咱们研究室就需要你们这样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同志注入新鲜血液。”张主任坐回他的椅子,笑容可掬,语气让人如沐春风。

  “张主任您过奖了,我刚出校门,什么都不懂,以后还需要您和各位老同志多多指点。”我谨慎地回应着。

  “谦虚是好事。”张主任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稍微正式了些,“不过,小林啊,政策研究室跟学校不一样。这里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一个字,一个数据,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谨,再严谨。”

  “我明白,主任。”我认真地点头。

  “咱们研究室,说白了,就是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笔杆子’。主要工作就是调查研究,起草文件,撰写内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张主任介绍着基本情况,“工作可能会比较枯燥,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

  “我不怕枯燥,能学到东西就好。”我表态道。

  “有这个态度就好。”张主任满意地笑了笑,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压低了些声音,“对了,咱们这儿,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有些规矩,你刚来,还是要留意一下。”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比如,文件报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不能越级;比如,看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再比如,有些话题,在公开场合要注意影响……这些,你慢慢体会。”

  我默默记下。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或许就是王伯年老师提醒过的“水不浅”的一部分。

  “走吧,我带你去见见其他同事,顺便给你安排个办公桌。”张主任站起身。

  我跟着他走出办公室,来到旁边的大办公室。这是一个通透的大间,摆放着七八张办公桌,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文件和书籍。有四五个人正在伏案工作,听到动静,都抬起头来。

  “大家停一下,”张主任拍了拍手,声音温和却带着权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事,林致远同志,京华大学刚毕业的高材生,从今天起,就在我们研究室工作了。大家欢迎!”

  办公室里响起了稀稀落落但还算热情的掌声。我连忙躬身:“各位老师好,我叫林致远,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张主任一一给我介绍:“这位是老王,王伯年老师,咱们研究室的笔杆子,老前辈了。”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者对我微微颔首,眼神锐利。

  “这位是小李,李强,比你早来两年。”一个看起来精明干练的年轻男子对我笑了笑。

  “这位是刘大姐,负责内勤和文件收发。”一位面容和善的中年妇女笑着点了点头。

  还有两位同事外出调研了,暂时没见到。

  张主任指着靠窗边一张空着的、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对我说:“小林,你就先用这张桌子吧。虽然旧了点,但位置还不错,光线好。”

  我走到那张办公桌前。桌面上有些划痕,但擦得很干净。我放下随身带来的几本书,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就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奋斗的“阵地”了。

  “你先安顿一下,熟悉熟悉环境。”张主任吩咐道,“小李,你把咱们研究室的一些规章制度、近期的重点课题资料找给小林看看。”

  “好的主任。”李强应道。

  张主任又鼓励了我几句,便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我坐在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抚摸着冰凉的桌面,环顾着这个安静而略显沉闷的环境。窗外,是省政府大院熟悉的景象,与未名湖畔的浪漫诗意截然不同。

  这里没有激扬文字的同学少年,只有伏案疾书的前辈同事;没有天马行空的学术争论,只有严谨务实的政策研究。

  我的“前程似锦”,就将在这张旧书桌上,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文件材料中,一步步展开。

  李强抱着一摞资料走过来,放在我桌上,带着一丝前辈的口吻说:“林老弟,先看看这些吧,了解了解情况。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我。”

  “谢谢李哥。”我道了谢。

  翻开那些散发着油墨香的资料,里面是各种调研报告、政策文件、内参清样。标题都显得宏大而严肃:《关于我省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若干思考》、《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初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我省的启示》……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的身份不再是学生林致远,而是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名新兵。我的“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就在这间安静的办公室里,悄然写下了第一个标点。

  未来是锦缎还是荆棘,唯有前行,方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