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总结会那番精心斟酌的“发言”,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比我想象的要更为持久和微妙。
会后几天,研究室里的气氛似乎有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变化。对桌的老王,不再只是跟我讨论食堂菜谱,偶尔会凑过来,压低声音说两句“听说周副秘书长很重视基层反映的情况”之类的“内部消息”,那眼神里带着一种试图拉近距离的试探。连一向眼高于顶的钱处长,在走廊里碰到我,也会罕见地停下脚步,点点头,扯两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之类的场面话。
张主任对我的态度,则更显出一种公事公办的“器重”。他开始把一些相对重要的材料交给我起草或参与修改,虽然仍是些不涉及核心决策的边缘文稿,但比起之前纯粹的端茶倒水、抄写文件,已是天壤之别。在一次处务会上,他甚至点名让我就某个政策热点谈谈看法。
我小心翼翼地应对着这一切。我知道,这些变化并非源于我林致远个人有多么出众的才华,而是源于我背后若隐若现的、与周副秘书长那次谈话所带来的“光环”,以及我在总结会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被视为“懂事”和“有潜力”的成熟。
我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陈默电话里那沉重的叹息,赵瑞龙信中隐含的轻视,都像警钟一样时时在我耳边敲响。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现在所拥有的这点“资本”,脆弱得不堪一击,完全系于上级领导偶然的关注和赏识之上。一旦这关注转移,或者我行差踏错,这一切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我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努力地“学会发言”。这里的“发言”,不仅仅是指在会议上的公开讲话,更是指在所有场合、面对所有人时,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建立关系,如何保护自己。
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研究身边那些“成功”的同事和领导。我观察张主任如何在不表态的情况下主持会议,如何用模糊的语言化解分歧;我观察钱处长如何把三分成绩说成十分,如何巧妙地迎合上级喜好;我甚至观察老王如何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用插科打诨的方式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发现,在机关里,“会说”比“会做”往往更重要。这里的“会说”,不是指夸夸其谈,而是指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语言、向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这是一种极其精妙的艺术,涉及到对权力结构、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一次,我参与起草一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汇报材料。初稿由我执笔,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引用了很多数据,自觉写得扎实丰满。交给张主任审阅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
“致远,材料写得不错,下了功夫。”张主任先肯定了一句,这是惯例。然后他拿起红笔,在几处地方画了圈。
“这里,‘部分地区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再斟酌一下?”他看着我,语气平和,“改成‘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呈现出结构趋同、布局有待优化的阶段性特征’,你看怎么样?”
我仔细品味着这两句话的差别。我的原话直接指出了问题,显得有些尖锐;而张主任修改后的话,将问题归结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用“结构趋同”、“布局有待优化”等中性词汇替代了“盲目”、“重复”等贬义词,听起来就温和、客观了许多,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会让相关地区和部门感到难堪。
“还有这里,”张主任又指向另一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这个‘突出’……改成‘一定程度存在’,可能更稳妥些。我们要反映问题,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基层同志的接受度,要有利于推动工作,而不是制造对立。”
我恍然大悟。原来,“发言”的艺术,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直来直去,可能碰得头破血流;而委婉曲折,或许更能达到目的。
“我明白了,主任,我这就去改。”我心悦诚服。
张主任点了点头,似乎对我的“悟性”感到满意。“致远,在机关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有些话,说得太满、太直,就容易把自己和别人都逼到墙角,没有转圜余地。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留有余地,进退自如。”我默默咀嚼着这八个字。这或许就是官场“发言”的核心要义之一。
我开始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新学到的“知识”。在与其他处室沟通协调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据理力争,而是学会先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难处,然后用“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能否请你们再支持一下”等商量的口吻,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学会了突出重点,数据准确,但结论和建议则尽量委婉,多用“建议”、“考虑”、“供领导参考”等词汇。
我甚至开始留意一些非语言的“发言”。比如,参加会议时坐的位置,与其他同志交往时的称呼和距离,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可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我学着让自己看起来更沉稳,更谦逊,但又不能显得过于卑微。
这种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有些痛苦。它要求我不断地压抑那个想要直抒胸臆的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审查和调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属于官场的、充满潜台词和微妙暗示的语言。
有时夜深人静,我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和陌生感。镜子里的那个年轻人,眼神里似乎少了几分曾经的清澈和锐气,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深沉和计算。这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但每当想起清河县张大河家因为自己那番“成熟”的发言和后续的“借力”而得到的一丝改善,我又会觉得,这种代价或许是值得的。如果纯粹的理想主义注定头破血流,那么,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是否是在现实世界中推动微小改变的唯一途径?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在这条刚刚窥见门径的路上,继续小心翼翼地前行,继续学习如何更好地“发言”。
会后几天,研究室里的气氛似乎有了一些难以言喻的变化。对桌的老王,不再只是跟我讨论食堂菜谱,偶尔会凑过来,压低声音说两句“听说周副秘书长很重视基层反映的情况”之类的“内部消息”,那眼神里带着一种试图拉近距离的试探。连一向眼高于顶的钱处长,在走廊里碰到我,也会罕见地停下脚步,点点头,扯两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之类的场面话。
张主任对我的态度,则更显出一种公事公办的“器重”。他开始把一些相对重要的材料交给我起草或参与修改,虽然仍是些不涉及核心决策的边缘文稿,但比起之前纯粹的端茶倒水、抄写文件,已是天壤之别。在一次处务会上,他甚至点名让我就某个政策热点谈谈看法。
我小心翼翼地应对着这一切。我知道,这些变化并非源于我林致远个人有多么出众的才华,而是源于我背后若隐若现的、与周副秘书长那次谈话所带来的“光环”,以及我在总结会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被视为“懂事”和“有潜力”的成熟。
我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陈默电话里那沉重的叹息,赵瑞龙信中隐含的轻视,都像警钟一样时时在我耳边敲响。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现在所拥有的这点“资本”,脆弱得不堪一击,完全系于上级领导偶然的关注和赏识之上。一旦这关注转移,或者我行差踏错,这一切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我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努力地“学会发言”。这里的“发言”,不仅仅是指在会议上的公开讲话,更是指在所有场合、面对所有人时,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建立关系,如何保护自己。
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研究身边那些“成功”的同事和领导。我观察张主任如何在不表态的情况下主持会议,如何用模糊的语言化解分歧;我观察钱处长如何把三分成绩说成十分,如何巧妙地迎合上级喜好;我甚至观察老王如何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用插科打诨的方式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发现,在机关里,“会说”比“会做”往往更重要。这里的“会说”,不是指夸夸其谈,而是指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语言、向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这是一种极其精妙的艺术,涉及到对权力结构、人际关系、利益格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一次,我参与起草一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汇报材料。初稿由我执笔,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引用了很多数据,自觉写得扎实丰满。交给张主任审阅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
“致远,材料写得不错,下了功夫。”张主任先肯定了一句,这是惯例。然后他拿起红笔,在几处地方画了圈。
“这里,‘部分地区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现象’,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再斟酌一下?”他看着我,语气平和,“改成‘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呈现出结构趋同、布局有待优化的阶段性特征’,你看怎么样?”
我仔细品味着这两句话的差别。我的原话直接指出了问题,显得有些尖锐;而张主任修改后的话,将问题归结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用“结构趋同”、“布局有待优化”等中性词汇替代了“盲目”、“重复”等贬义词,听起来就温和、客观了许多,既指出了问题,又不会让相关地区和部门感到难堪。
“还有这里,”张主任又指向另一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这个‘突出’……改成‘一定程度存在’,可能更稳妥些。我们要反映问题,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基层同志的接受度,要有利于推动工作,而不是制造对立。”
我恍然大悟。原来,“发言”的艺术,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直来直去,可能碰得头破血流;而委婉曲折,或许更能达到目的。
“我明白了,主任,我这就去改。”我心悦诚服。
张主任点了点头,似乎对我的“悟性”感到满意。“致远,在机关工作,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有些话,说得太满、太直,就容易把自己和别人都逼到墙角,没有转圜余地。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留有余地,进退自如。”我默默咀嚼着这八个字。这或许就是官场“发言”的核心要义之一。
我开始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新学到的“知识”。在与其他处室沟通协调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据理力争,而是学会先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难处,然后用“是不是可以这样考虑”、“能否请你们再支持一下”等商量的口吻,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学会了突出重点,数据准确,但结论和建议则尽量委婉,多用“建议”、“考虑”、“供领导参考”等词汇。
我甚至开始留意一些非语言的“发言”。比如,参加会议时坐的位置,与其他同志交往时的称呼和距离,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都可能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我学着让自己看起来更沉稳,更谦逊,但又不能显得过于卑微。
这种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有些痛苦。它要求我不断地压抑那个想要直抒胸臆的自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审查和调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种属于官场的、充满潜台词和微妙暗示的语言。
有时夜深人静,我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和陌生感。镜子里的那个年轻人,眼神里似乎少了几分曾经的清澈和锐气,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深沉和计算。这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但每当想起清河县张大河家因为自己那番“成熟”的发言和后续的“借力”而得到的一丝改善,我又会觉得,这种代价或许是值得的。如果纯粹的理想主义注定头破血流,那么,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是否是在现实世界中推动微小改变的唯一途径?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在这条刚刚窥见门径的路上,继续小心翼翼地前行,继续学习如何更好地“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