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情之后,生活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而且似乎转得更快了。
进入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的工作,比我想象中还要繁忙和紧张。周省长(现在需要改口了)是新任的常务副省长,分管的工作领域重要且繁杂,会议、调研、文件、接待……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作为负责文稿和调研的随行秘书之一,我需要快速熟悉情况,精准把握领导思路,高效完成各类材料的起草和整理。
那段时间,我像一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办公室成了我待得最久的地方,那盏台灯见证了我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虽然疲惫,但内心是充实的,能参与到全省核心决策的辅助工作中,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挑战性。
与此同时,我和沈清薇的婚事也被提上了日程。我们没有选择大操大办,一来我刚刚进入新岗位,需要低调,不宜张扬;二来我们双方家庭都不富裕,不想给家里增添太多负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觉得,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形式远不如内容重要。
婚礼定在我到办公厅工作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没有盛大的迎亲队伍,没有奢华的酒店宴席,甚至没有通知太多人。
那天早上,我请了半天假,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接来了从老家赶来的沈清薇。她穿着一条崭新的红色连衣裙,这是她为自己准备的“嫁衣”,脸上带着羞涩而幸福的红晕。我的父母和她的父母也都提前一天到了省城,住在我临时租下准备用作新房的一间小房子里。
所谓的“婚礼”,就是在我们租的那间不到四十平米的小屋里进行的。墙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红双喜字,是我和清薇一起剪的。桌子上摆了些瓜子、花生和水果糖,还有我母亲从老家带来的、自己蒸的喜馍。
来宾很少。除了双方父母,我只请了研究室的老王——他算是我的“娘家人”,非说要来沾沾喜气。清薇那边,只来了她在省城培训时认识的一位关系要好的女教师。周省长那边,我自然不敢惊动,只是通过孙秘书委婉地报告了一声,周省长让孙秘书转达了他的祝贺,并特批了我一天婚假。
没有司仪,没有繁琐的仪式。我们就在这间简陋却充满温馨的小屋里,向双方父母敬了茶,改了口。
我父亲,那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穿着他最好的一件中山装,手有些颤抖地接过清薇奉上的茶,嘴唇嗫嚅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好,好孩子……以后,致远就交给你了。”
清薇的父亲,那位小镇上的知识分子,则显得更拘谨一些,只是反复说着:“互相照顾,互相体谅。”
我母亲和清薇的母亲拉着的手就没松开过,眼里都含着泪花,那是高兴的泪,也是放心的泪。
敬完茶,我们就算正式成为夫妻了。
中午,我们在附近一家普通的小饭馆订了个包间,请双方父母和两位朋友吃了顿便饭。菜很简单,但气氛很热烈。老王发挥了他插科打诨的本事,把几位老人都逗得合不拢嘴。清薇的那位女同事则不停地夸我们郎才女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觥筹交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这种简单、质朴的温暖,比任何豪华的排场都更让人动容。
吃完饭,送走了父母和朋友(他们当天下午就坐车返回了,不想多打扰我们),我和清薇回到了我们租来的“小家”。
屋子里还弥漫着淡淡的喜庆气息。那个红双喜字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相视一笑,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几个小时前,我们还是恋人;现在,我们已经是法律上和习俗上都认可的夫妻了。
“累了么?”我看着她,轻声问。
她摇摇头,脸上带着新婚的羞涩和甜蜜:“不累。”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景,轻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嗯,暂时是我们的家。”我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拥住她,“委屈你了,婚礼这么简单。”
她转过身,靠在我怀里,仰起脸看着我,眼神清澈而坚定:“我不觉得委屈。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家。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你在一起的人。”
她的话,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帖了我因婚礼简陋而产生的那一丝丝愧疚。是啊,重要的是人,是彼此的心意。这份在患难与共中萌芽、在相互理解中成长的感情,远比一场风光无限的婚礼更加珍贵。
这个简单的婚礼,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掌声雷动,但它见证了两个年轻人以最真诚的方式,将彼此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像一粒种子,虽然埋藏在朴素的土壤里,却蕴含着生长出参天大树的全部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小屋里,亮起了温暖的灯火。
这灯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我们新生活的起点,也预示着一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漫长旅程,就此开启。
进入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的工作,比我想象中还要繁忙和紧张。周省长(现在需要改口了)是新任的常务副省长,分管的工作领域重要且繁杂,会议、调研、文件、接待……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作为负责文稿和调研的随行秘书之一,我需要快速熟悉情况,精准把握领导思路,高效完成各类材料的起草和整理。
那段时间,我像一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办公室成了我待得最久的地方,那盏台灯见证了我无数个奋笔疾书的夜晚。虽然疲惫,但内心是充实的,能参与到全省核心决策的辅助工作中,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挑战性。
与此同时,我和沈清薇的婚事也被提上了日程。我们没有选择大操大办,一来我刚刚进入新岗位,需要低调,不宜张扬;二来我们双方家庭都不富裕,不想给家里增添太多负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觉得,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形式远不如内容重要。
婚礼定在我到办公厅工作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没有盛大的迎亲队伍,没有奢华的酒店宴席,甚至没有通知太多人。
那天早上,我请了半天假,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接来了从老家赶来的沈清薇。她穿着一条崭新的红色连衣裙,这是她为自己准备的“嫁衣”,脸上带着羞涩而幸福的红晕。我的父母和她的父母也都提前一天到了省城,住在我临时租下准备用作新房的一间小房子里。
所谓的“婚礼”,就是在我们租的那间不到四十平米的小屋里进行的。墙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红双喜字,是我和清薇一起剪的。桌子上摆了些瓜子、花生和水果糖,还有我母亲从老家带来的、自己蒸的喜馍。
来宾很少。除了双方父母,我只请了研究室的老王——他算是我的“娘家人”,非说要来沾沾喜气。清薇那边,只来了她在省城培训时认识的一位关系要好的女教师。周省长那边,我自然不敢惊动,只是通过孙秘书委婉地报告了一声,周省长让孙秘书转达了他的祝贺,并特批了我一天婚假。
没有司仪,没有繁琐的仪式。我们就在这间简陋却充满温馨的小屋里,向双方父母敬了茶,改了口。
我父亲,那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穿着他最好的一件中山装,手有些颤抖地接过清薇奉上的茶,嘴唇嗫嚅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好,好孩子……以后,致远就交给你了。”
清薇的父亲,那位小镇上的知识分子,则显得更拘谨一些,只是反复说着:“互相照顾,互相体谅。”
我母亲和清薇的母亲拉着的手就没松开过,眼里都含着泪花,那是高兴的泪,也是放心的泪。
敬完茶,我们就算正式成为夫妻了。
中午,我们在附近一家普通的小饭馆订了个包间,请双方父母和两位朋友吃了顿便饭。菜很简单,但气氛很热烈。老王发挥了他插科打诨的本事,把几位老人都逗得合不拢嘴。清薇的那位女同事则不停地夸我们郎才女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觥筹交错,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这种简单、质朴的温暖,比任何豪华的排场都更让人动容。
吃完饭,送走了父母和朋友(他们当天下午就坐车返回了,不想多打扰我们),我和清薇回到了我们租来的“小家”。
屋子里还弥漫着淡淡的喜庆气息。那个红双喜字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我们相视一笑,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几个小时前,我们还是恋人;现在,我们已经是法律上和习俗上都认可的夫妻了。
“累了么?”我看着她,轻声问。
她摇摇头,脸上带着新婚的羞涩和甜蜜:“不累。”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景,轻声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嗯,暂时是我们的家。”我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拥住她,“委屈你了,婚礼这么简单。”
她转过身,靠在我怀里,仰起脸看着我,眼神清澈而坚定:“我不觉得委屈。只要我们在一起,哪里都是家。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你在一起的人。”
她的话,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帖了我因婚礼简陋而产生的那一丝丝愧疚。是啊,重要的是人,是彼此的心意。这份在患难与共中萌芽、在相互理解中成长的感情,远比一场风光无限的婚礼更加珍贵。
这个简单的婚礼,没有鲜花簇拥,没有掌声雷动,但它见证了两个年轻人以最真诚的方式,将彼此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像一粒种子,虽然埋藏在朴素的土壤里,却蕴含着生长出参天大树的全部力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小屋里,亮起了温暖的灯火。
这灯火,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我们新生活的起点,也预示着一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漫长旅程,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