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高建明首次登场-《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棉纺厂的风波在周省长的强力干预下,暂时告一段落。联合评估小组已经成立,老刘师傅作为工人代表之一,参与了进去。每次在省政府遇到他来开会,他依旧会对我点点头,眼神里的戒备少了一些,但那份沉重的忧虑并未散去。他偶尔欲言又止的样子,总让我想起他提到“姓高的老板”时那未尽的语意。

  就在我以为与这位“高老板”的关联仅止于工人诉求的层面时,命运却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将他推到了我的面前。

  为了推进全省的招商引资工作,打破内陆省份的封闭局面,省政府筹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沿海企业与内地经济合作洽谈会”。周省长是本次会议的总负责人,我这个秘书,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协调和准备工作,忙得脚不沾地。

  会议前一天下午,我正在会场——省迎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做最后的巡查。巨大的水晶吊灯下,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调试音响、摆放席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大型活动前特有的忙碌与肃穆。

  “林秘书!林秘书!”办公厅综合二处的老王处长小跑着过来,脸上洋溢着热情过度的笑容,“您这边检查得怎么样了?有什么需要我协调的,尽管吩咐!”

  我对他这种见缝插针表功的行为早已习惯,点点头:“基本没问题了,王处费心。明天安保和媒体接待再确认一遍就好。”

  “放心,放心,都安排妥了!”老王拍着胸脯,随即凑近一步,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对了,林秘书,今晚有个小范围的接待晚宴,周省长点名要您参加。”

  “晚宴?日程表上没安排啊。”我有些诧异。

  “是临时增加的,”老王挤挤眼,“主要是接待几位提前到的重量级客商,特别是那位……”他拖长了语调,像是在卖关子,“东海集团的高建明,高总!可是咱们省里这次重点争取的对象,听说背景很深,在沿海一带能量不小。”

  高建明!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原来是他,东海集团,那个想要兼并棉纺厂,给出苛刻安置方案的企业老板。老刘口中那个“眼里只有机器、地皮”的资本家。

  我心里瞬间闪过无数念头,面上却不动声色:“哦?是吗。周省长亲自作陪?”

  “那倒不是,周省长晚上还有个外宾要见,露个面就走。主要是孙副省长主持,咱们办公厅这边,郑秘书长点名让您作陪,说是让您多见见场面。”老王解释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作为省长秘书,参与这种级别的商务接待,确实是扩大人脉、增长见识的机会。

  我知道,这既是工作,也是一次无形的考验。郑秘书长点名让我去,恐怕不只是“见见场面”那么简单。

  晚宴设在迎宾馆最雅致的“听松阁”。华灯初上,古色古香的包间里,红木桌椅,青花瓷瓶,氛围与下午那个现代化的会场截然不同。我到的时候,孙副省长和郑秘书长已经到了,正陪着几位客商喝茶聊天。

  我的目光迅速扫过在场众人,几乎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那个被簇拥在中心位置的男人。

  他看起来四十出头年纪,身材保持得很好,没有常见商人的富态。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没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随意地敞开着,显得既正式又不拘谨。他的脸庞棱角分明,鼻梁高挺,嘴角似乎总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很亮,看人时带着一种温和的审视,仿佛能轻易穿透表象。

  这就是高建明。与我想象中那种咄咄逼人或者油滑精明的商人形象完全不同,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沉稳、自信,甚至带着几分儒雅。

  “致远来了,”郑秘书长看到我,笑着招手,“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东海集团的董事长,高建明先生。高总,这位是周省长的秘书,林致远同志,年轻有为啊!”

  “高总,您好。”我上前一步,伸出手,不卑不亢。

  高建明站起身,他的动作不快,却自带一种气场。他的手温暖干燥,握手的力量恰到好处。“林秘书,久仰大名。”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磁性,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南方口音,“周省长身边的大将,果然气度不凡。”

  “高总过奖了,我只是为领导服务。”我谦逊地回应,心里却是一凛。他一句“久仰大名”,显然是场面话,但我这个刚上任不久的秘书,名字能被他记住,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量和对信息掌握的细致程度。

  “林秘书不必过谦,”高建明笑容温和,示意我坐下,“我们这些做企业的,最希望能和政府里像林秘书这样年轻、有想法、懂政策的干部多交流。政策通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嘛。”他说话滴水不漏,直接将交流拔高到“政企合作、共谋发展”的层面。

  孙副省长在一旁笑道:“建明这话说得对!致远啊,高总可是我们请都请不来的财神爷,你们年轻人多聊聊,思想碰撞,说不定能碰出好点子来!”

  席间,高建明无疑是绝对的主角。他谈笑风生,引经据典,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到国内宏观政策调整,再到省内具体的资源优势,都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甚至连省里最近出台的一些产业扶持文件的具体条款,他都似乎了如指掌。他并不刻意炫耀,但那种对信息和局势的精准把握,让人无法忽视。

  他偶尔也会把话题引到我身上,问我对某个经济现象的看法,或者省里近期某些政策的理解。他的问题看似随意,却都恰到好处地停留在学术探讨和政策理解的层面,绝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分寸感拿捏得极好。

  “林秘书是学中文的?”听到我的专业,他略显惊讶,随即笑道,“难怪谈吐不凡。学文好啊,人文底蕴是根基。我做企业,也最看重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

  他这番话,说得真诚自然,毫无刻意奉承之感,让人如沐春风。我必须承认,抛开棉纺厂事件的先入为主,高建明这个人,极具个人魅力和感染力。他展现出的,是一个有格局、有文化、懂政策、心怀“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形象。

  酒过三巡,周省长果然如预料般前来露了个面,与众人寒暄几句,和高建明简单交流了一下明天大会的发言安排,便匆匆离去。高建明对周省长表现得极为尊重,言语间满是仰慕。

  周省长离开后,气氛更加放松。高建明端着酒杯,走到我身边,看似随意地低声道:“林秘书,今天工人同志到省政府反映情况,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件事,我们东海集团也有责任,沟通不到位,让工友们产生了误解。”

  我心里一动,他终于提到了这件事。我保持着微笑:“高总言重了。改革过程中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关键是沟通和解决。周省长非常重视,已经要求重新评估安置方案,相信会有一个妥善的结果。”

  “那就好,那就好。”高建明点点头,语气诚恳,“我们集团是真心想在贵省扎根发展的,绝不是短期行为。员工的安置和权益,我们一定会依法依规,尽可能照顾到。毕竟,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和社会口碑。以后这方面,可能还需要林秘书多多指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政策。”

  他说得合情合理,态度无可挑剔。但不知为何,我脑海中却再次浮现出老刘师傅那张忧虑的脸,和他那句“心歪了,再好经也能念歪”。眼前这个言辞恳切、风度翩翩的高建明,和工人口中那个冷酷算计的“高老板”,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晚宴在看似宾主尽欢的氛围中结束。送走客人,我站在迎宾馆门口,夜风微凉。高建明的首次登场,像一颗包装精美的糖果,外表光鲜亮丽,味道也似乎甜美,却让我心底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警惕。这个人的出现,绝不仅仅意味着资本和项目,他更像是一股复杂而强大的暗流,他的儒雅与手腕,他的精准与神秘,都预示着,我未来的仕途路上,与他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交集。而关于棉纺厂,关于老刘师傅们的命运,乃至关于我自身的选择,似乎都因这个人的出现,蒙上了一层更加迷离的色彩。这是一个坑,一个关于人性与利益、表象与真相的,深不见底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