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代拟讲话稿-《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周省长即将在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做一个关于“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的总结讲话。这任务,毫无意外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政策研究室的王主任把一摞参考资料放在我桌上,胖胖的脸上堆着惯常的、近乎谦卑的笑容:“致远啊,周省长点名要你主笔。这是省长近期的几次谈话要点和一些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材料,你好好琢磨,拿出点真东西来。”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压低声音,“关键是…要摸准省长的思路,更要‘出新意’。”他特意在“出新意”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我明白这“出新意”的分量。它意味着不能是老生常谈,不能是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要在政策框架内,说出周省长想说、敢说,或许还未能完全形诸文字的话。这既是信任,也是巨大的压力。

  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堆积如山的材料,我泡了一杯浓茶,烟雾缭绕中开始“揣摩上意”。周省长是搞工业出身,务实,厌恶空谈,讲话喜欢用数据说话,逻辑严密,同时又不乏文采和鼓动性。他最近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矛头直指省里某些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风气。

  “思想的打磨”,真是一个痛苦而又兴奋的过程。我反复咀嚼周省长的过往讲话,试图捕捉他那独特语感背后的思维脉络。这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是在尝试进入一位封疆大吏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焦虑、他的抱负、他面临的掣肘以及他想要破开的局。

  熬了两个通宵,骨架终于搭起来了。我决定以省内几个在改革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案例切入,用鲜活的事实打破僵化观念的坚冰。然后笔锋一转,直指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不干事就不出事”的惰政心态。最后,提出几条颇具突破性的建议,比如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试点“一窗办理”,以及对勇于改革探索的干部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

  写到关键处,我感觉文思泉涌,笔下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我甚至能想象出周省长念到某些段落时,那略带本地口音的铿锵语调,以及台下干部们或振奋、或沉思、或不安的表情。

  初稿写成,我怀着志忑的心情,通过机要渠道呈送周省长审阅。

  等待批复的那两天,时间过得格外慢。我坐立不安,连食堂的饭菜都尝不出滋味。沈清薇看出我的焦虑,周末拉着我去逛公园散心。看着湖面上悠闲划船的一家子,我忍不住跟她念叨起讲话稿里关于“打破铁饭碗”的论述,担心是不是写得太尖锐了。

  清薇安静地听着,然后挽住我的胳膊,轻声说:“致远,我记得你以前说过,写文章贵在真诚,要像你下乡调研时那样,说真话,察实情。如果你觉得那是真问题,是省长想推动解决的事,那就没什么好怕的。最多…也就是打回来重写嘛。”她笑了笑,阳光洒在她清澈的眸子里。

  她的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些许迷雾。是啊,我何时变得如此瞻前顾后了?代领导立言,固然要体现其意志,但若失去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失去了那份为民请命的初心,这文字还有什么灵魂?

  第三天下午,内线电话响了,是周省长的秘书:“小林,省长让你过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整理了一下衣着,深吸一口气,我快步走向省长办公室。

  周省长正戴着老花镜,在我的稿子上写写画画。见我进来,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脸上看不出喜怒。

  “稿子我看了。”他开口,声音平稳。

  “请省长批评指正。”我站得笔直。

  他拿起那份稿子,我瞥见上面密密麻麻满是红笔的批注,心里咯噔一下。

  “总体框架可以,案例也用得不错。”他先给了颗定心丸,随即话锋一转,“但是,小林啊,你这个‘容错机制’的提法,太扎眼了。”

  他点了点稿纸:“想法是好的,鼓励干部敢闯敢试嘛。但‘容错’这两个字,太敏感,容易被人抓住做文章。好像我们鼓励犯错一样。改成…‘建立改革探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备案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意思一样,听起来就稳妥多了。”

  我恍然大悟,连忙点头。这就是政治智慧,同样的内核,不同的表述,效果天差地别。

  “还有这里,”他又指向另一段,“批评惰政现象,力度够了,但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加上一句‘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想干事、能干事、也干得成事的’,把基调拉回来,要团结大多数人。”

  他一条一条地讲,我凝神静听。他不仅在改文章,更是在教我如何把握分寸,如何在高阶政治话语体系中精准表达。这比我读多少本政治学着作都来得深刻。

  最后,他放下稿子,看着我,目光锐利:“文章的思想性、针对性都很强,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里面有些话,是我想说还没找到合适机会说的。年轻人,就要有这股子闯劲和思考深度。不错!”

  这一句“不错”,让我心头一块大石轰然落地,甚至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成就感。

  “按照我的批注,尽快修改完善,明天一早交给我。”他吩咐道。

  “是,省长!我马上改!”我几乎是铿锵有力地回答。

  拿着那份布满“御笔”批红的稿子走出省长办公室,我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走廊里遇到综合二处的孙处长,他笑着跟我打招呼:“小林,稿子过了?周省长要求可是很高的,看来你很得赏识啊。”

  我谦虚地笑笑,心里却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篇讲话稿的通过。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核心运作逻辑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波澜壮阔的改革图景背后,决策者们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突破与稳定之间,进行着怎样精妙的权衡与执着的推进。

  回到座位,我摩挲着稿纸上省长力透纸背的字迹,开始逐字逐句地修改。窗外,华灯初上,省政府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如同繁星。我知道,属于我的征途,才刚刚开始。而这篇凝聚了心血与智慧的讲话稿,或许就是那第一声清脆的“青萍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