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信省长即将调任省人大的消息,像一场无声的瘟疫,在省政府大楼里悄然蔓延。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躁动,平日里毕恭毕敬的笑容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把重新衡量人际价值的天平。
我这间小小的秘书室,以往算是“门庭若市”,各路消息、请示报告络绎不绝。这几天,却明显冷清了不少。偶尔有人进来,也是放下文件就走,眼神躲闪,连寒暄都带着几分敷衍。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未走,茶已凉,而且凉得飞快。
我正对着电脑屏幕,心思却完全不在那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汇报材料上。内线电话响了,是赵瑞龙。
“致远兄,忙呢?”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热情,甚至比平时更添了几分亲昵。
“赵大处长有何指教?”我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赵瑞龙如今在邻市一个实权局任处长,风头正劲。
“指教不敢当。听说……周省长要高升了?真是可喜可贺啊!”他话里有话,所谓的“高升”不过是场面上的说法,谁都清楚省人大意味着什么。
“组织安排,我们服从就是了。”我打着官腔。
“那是自然。”赵瑞龙呵呵一笑,切入正题:“致远啊,咱们老同学,我就不绕弯子了。周省长这一动,你这边……有什么打算?刘省长那边,最近可是求贤若渴啊。”他口中的刘省长,正是周汝信多年的政治对手。
我心里咯噔一下。赵瑞龙这话,等于是直接递过来一张站队的报名表。他何时成了刘省长的说客?看来,这张关系网远比我想象的更要盘根错节。
“瑞龙,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这人你是知道的,反应慢,还得消化消化。”我没有把话说死,但拒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赵瑞龙也不生气,依旧笑吟吟的:“理解,理解。这么大的事,是得好好考虑。不过啊,机遇这东西,稍纵即逝。咱们这个年纪,一步慢,可能就步步慢了。你再想想,随时给我电话。”
挂了电话,我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赵瑞龙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在了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对未来的焦虑,对仕途的渴望。跟着周老去人大,意味着提前进入“半退休”状态,清闲,但也基本告别了权力核心。接受刘省长那边的橄榄枝?且不说这是对周老的背叛,光是想想刘省长那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行事风格,我就觉得心里没底。
下班回家,沈清薇正在厨房里忙碌。小小的出租屋里飘着饭菜的香气,这寻常的烟火气,此刻却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安宁。
我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有些食不知味。
“怎么了?今天心事重重的。”沈清薇给我夹了一筷子青菜,轻声问。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目前的处境和赵瑞龙的电话简单说了说。
清薇放下碗筷,认真地看着我:“致远,我记得你刚进研究室的时候,回来总跟我说,周省长是个真正想做实事的人,你跟着他,能学到东西,也能为老百姓做点事。现在,这些变了吗?”
我愣住了。
她继续说道:“我不懂你们官场那些弯弯绕绕。但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周省长赏识你,提拔你,是恩情。现在他处境变了,你就急着另攀高枝,这……这不像你林致远能做出来的事。”她的语气很平静,但话语里的分量却很重。
“可是,清薇,如果去人大,我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有些烦躁地揉了揉额头。
“那样又如何呢?”清薇看着我,眼神清澈而坚定,“难道只有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才能实现你的价值吗?在哪个岗位上,就不能为百姓做事了?致远,别忘了你当初为什么出发。”
你为什么出发?
这简单的几个字,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我混沌的脑海里。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仅仅是为了权力和地位吗?不,最初那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怀揣的是一份用知识改变命运,进而能为像他父母那样的普通人做点实事的朴素理想。
这时,我的bp机响了。拿起来一看,是陈默发来的信息,只有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致远,守心不易,慎之择之。”
我心里猛地一颤。陈默在省纪委工作,消息灵通,他定然是听到了风声。这条信息,既是提醒,也是告诫。
一边是赵瑞龙描绘的“步步高升”的捷径,一边是清薇提醒的“不忘初心”的本真,中间还横亘着陈默“守心不易”的警钟。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这个内陆省份省会城市的夜景,灯火零星,远谈不上繁华。我想起了跟随周老下乡调研时,看到的那些贫困村庄,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乡亲的脸庞。
权力是什么?是赵瑞龙眼中可以交换、依附的资源?还是周老手中用来推动改革、为民谋利的工具?
我转过身,对清薇说:“你说得对。我知道该怎么选了。”
第二天上班,我径直走进了周汝信省长的办公室。他正在整理文件,抬头看到我,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温和的笑容:“致远,来了。”
“省长,”我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而坚定:“如果您不嫌弃,您去哪,我还跟着您。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换个岗位,也许看得更清楚。”
周汝信看着我,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邃,仿佛要看到我心底去。片刻,他什么也没问,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抬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力道很重。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从办公室出来,走廊里恰好遇到几个原本围着刘省长转的处长,他们看到我,眼神复杂,有惊讶,有不解,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我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与他们擦肩而过。
我知道,我选择了一条在很多人看来“不够聪明”的路。但这一刻,我的内心却感到了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与踏实。
这个选择题,我交出了自己的答案。尽管前路未知,但至少,我对得起那个很多年前,怀揣理想,第一次走进省政府大门的青年。
我这间小小的秘书室,以往算是“门庭若市”,各路消息、请示报告络绎不绝。这几天,却明显冷清了不少。偶尔有人进来,也是放下文件就走,眼神躲闪,连寒暄都带着几分敷衍。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未走,茶已凉,而且凉得飞快。
我正对着电脑屏幕,心思却完全不在那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汇报材料上。内线电话响了,是赵瑞龙。
“致远兄,忙呢?”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热情,甚至比平时更添了几分亲昵。
“赵大处长有何指教?”我尽量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赵瑞龙如今在邻市一个实权局任处长,风头正劲。
“指教不敢当。听说……周省长要高升了?真是可喜可贺啊!”他话里有话,所谓的“高升”不过是场面上的说法,谁都清楚省人大意味着什么。
“组织安排,我们服从就是了。”我打着官腔。
“那是自然。”赵瑞龙呵呵一笑,切入正题:“致远啊,咱们老同学,我就不绕弯子了。周省长这一动,你这边……有什么打算?刘省长那边,最近可是求贤若渴啊。”他口中的刘省长,正是周汝信多年的政治对手。
我心里咯噔一下。赵瑞龙这话,等于是直接递过来一张站队的报名表。他何时成了刘省长的说客?看来,这张关系网远比我想象的更要盘根错节。
“瑞龙,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这人你是知道的,反应慢,还得消化消化。”我没有把话说死,但拒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赵瑞龙也不生气,依旧笑吟吟的:“理解,理解。这么大的事,是得好好考虑。不过啊,机遇这东西,稍纵即逝。咱们这个年纪,一步慢,可能就步步慢了。你再想想,随时给我电话。”
挂了电话,我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赵瑞龙的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在了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对未来的焦虑,对仕途的渴望。跟着周老去人大,意味着提前进入“半退休”状态,清闲,但也基本告别了权力核心。接受刘省长那边的橄榄枝?且不说这是对周老的背叛,光是想想刘省长那边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行事风格,我就觉得心里没底。
下班回家,沈清薇正在厨房里忙碌。小小的出租屋里飘着饭菜的香气,这寻常的烟火气,此刻却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安宁。
我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有些食不知味。
“怎么了?今天心事重重的。”沈清薇给我夹了一筷子青菜,轻声问。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目前的处境和赵瑞龙的电话简单说了说。
清薇放下碗筷,认真地看着我:“致远,我记得你刚进研究室的时候,回来总跟我说,周省长是个真正想做实事的人,你跟着他,能学到东西,也能为老百姓做点事。现在,这些变了吗?”
我愣住了。
她继续说道:“我不懂你们官场那些弯弯绕绕。但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周省长赏识你,提拔你,是恩情。现在他处境变了,你就急着另攀高枝,这……这不像你林致远能做出来的事。”她的语气很平静,但话语里的分量却很重。
“可是,清薇,如果去人大,我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有些烦躁地揉了揉额头。
“那样又如何呢?”清薇看着我,眼神清澈而坚定,“难道只有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才能实现你的价值吗?在哪个岗位上,就不能为百姓做事了?致远,别忘了你当初为什么出发。”
你为什么出发?
这简单的几个字,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我混沌的脑海里。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仅仅是为了权力和地位吗?不,最初那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怀揣的是一份用知识改变命运,进而能为像他父母那样的普通人做点实事的朴素理想。
这时,我的bp机响了。拿起来一看,是陈默发来的信息,只有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致远,守心不易,慎之择之。”
我心里猛地一颤。陈默在省纪委工作,消息灵通,他定然是听到了风声。这条信息,既是提醒,也是告诫。
一边是赵瑞龙描绘的“步步高升”的捷径,一边是清薇提醒的“不忘初心”的本真,中间还横亘着陈默“守心不易”的警钟。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这个内陆省份省会城市的夜景,灯火零星,远谈不上繁华。我想起了跟随周老下乡调研时,看到的那些贫困村庄,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乡亲的脸庞。
权力是什么?是赵瑞龙眼中可以交换、依附的资源?还是周老手中用来推动改革、为民谋利的工具?
我转过身,对清薇说:“你说得对。我知道该怎么选了。”
第二天上班,我径直走进了周汝信省长的办公室。他正在整理文件,抬头看到我,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温和的笑容:“致远,来了。”
“省长,”我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而坚定:“如果您不嫌弃,您去哪,我还跟着您。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换个岗位,也许看得更清楚。”
周汝信看着我,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邃,仿佛要看到我心底去。片刻,他什么也没问,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抬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力道很重。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从办公室出来,走廊里恰好遇到几个原本围着刘省长转的处长,他们看到我,眼神复杂,有惊讶,有不解,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我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与他们擦肩而过。
我知道,我选择了一条在很多人看来“不够聪明”的路。但这一刻,我的内心却感到了许久未曾有过的轻松与踏实。
这个选择题,我交出了自己的答案。尽管前路未知,但至少,我对得起那个很多年前,怀揣理想,第一次走进省政府大门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