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遗诏-《病弱太子的全宫团宠日常》

  胤礽刚接过胤祉递来的孔明灯,还未来得及点燃,身后便传来一道低沉含笑的声音——

  “保成,这么晚了,还不去歇息?”

  众人回头,只见康熙不知何时已站在廊下,明黄的龙袍在宫灯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晕,眉眼间虽带着笑意,语气却不容置疑。

  胤礽一怔,连忙放下灯盏,恭敬行礼:“皇阿玛。”

  胤禔皱了皱眉,似有不甘,却也只能跟着行礼。胤祉缩了缩脖子,悄悄往胤礽身后躲了躲。

  康熙缓步走近,伸手替胤礽拢了拢微敞的斗篷领口,温声道:“夜深露重,你身子弱,别跟着他们胡闹。”

  胤礽无奈:“儿臣只是……”

  “只是什么?”康熙挑眉,“明日还有朝贺,你若精神不济,朕可是要心疼的。”

  胤禔忍不住插话:“皇阿玛,儿臣会照顾好保成,绝不会让他累着。”

  康熙淡淡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哦?朕怎么听说,前几日保成半夜被你拉去校场射箭,第二日差点在早朝上睡着?”

  胤禔一听,立刻瞪圆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皇阿玛,你——”

  “嗯?”康熙眉梢一挑,语气悠悠,“你的意思是,朕听错了?”

  胤禔一噎,憋得脸都红了,忍不住小声嘀咕:“您年纪大了,耳背也不是没可能……”

  “放肆!”康熙佯怒,“朕看你最近是皮痒了!”

  胤祉憋笑憋得肩膀直抖,被胤禔狠狠瞪了一眼,立刻缩回胤礽身后。

  康熙不再多言,直接牵起胤礽的手:“走吧,随朕回乾清宫。”

  胤礽回头看了眼弟弟们,略带歉意地笑了笑,低声道:“改日再放。”

  胤禔不甘心地盯着两人交握的手,拳头攥得死紧。胤祉委屈巴巴地扁了扁嘴,小声嘀咕:“二哥又被抢走了……”

  胤禛站在阴影处,眸光微暗,却终究没有上前。

  康熙牵着胤礽走出几步,忽然回头,似笑非笑地扫了众人一眼:“你们几个,也早些回去歇着,若让朕知道谁又偷偷闹腾——”

  “儿臣不敢!”众人齐声应道。

  康熙满意地点点头,这才带着胤礽施施然离去。

  胤禔盯着两人的背影,磨了磨牙:“皇阿玛也太……”

  “太什么?”胤祉凉凉接话,“大哥有本事去抢人啊。”

  胤禔冷笑:“你以为我不敢?”

  胤禛终于开口,语气平静:“乾清宫外有御前侍卫十二人,轮值太监八名,暗处还有暗卫。”

  言下之意——你试试?

  胤禔:“……”

  另一边,胤礽跟着康熙走在宫道上,夜风微凉,他忍不住往康熙身侧靠了靠。

  康熙察觉,直接伸手将他揽住,笑道:“冷了?”

  胤礽摇头:“没有,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觉得,皇阿玛对儿臣太过小心了。”胤礽抬眸,眼中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儿臣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康熙轻笑,揉了揉他的发顶:“在朕眼里,你永远都是。”

  胤礽耳尖微红,低声道:“那也不能总把儿臣当瓷娃娃似的护着……”

  康熙忽然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保成,朕护着你,不是因为觉得你弱。”

  “那是为何?”

  “因为——”康熙眸光深邃,声音低沉而温柔,“你是朕的太子,是大清的将来,更是……朕最珍视的儿子。”

  夜风拂过,宫灯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胤礽心头微热,垂下眼眸,轻声道:“儿臣明白了。”

  康熙笑着捏了捏他的肩膀:“明白就好。走吧,回去朕让人给你熬碗姜汤,免得着凉。”

  胤礽哭笑不得:“皇阿玛,儿臣真的不冷……”

  “朕说你需要,你就需要。”

  “……是。”

  父子二人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乾清宫的朱红宫门后。

  而此刻的慈宁宫外——

  胤禔黑着脸踹了一脚雪堆:“老四!你刚才那话什么意思?”

  胤禛面无表情:“陈述事实而已。”

  胤祉摇着折扇,幽幽叹气:“唉,二哥又被皇阿玛霸占了……”

  胤禟不知从哪冒出来,笑嘻嘻道:“要不咱们去乾清宫外蹲着?万一二哥偷偷溜出来呢?”

  众人齐刷刷看向他,眼神复杂。

  胤?挠头:“九哥,你是嫌命太长吗?”

  胤祥噗嗤一笑:“十哥说得对,咱们还是洗洗睡吧。”

  最终,一群阿哥垂头丧气地各回各宫,只留下几盏未点燃的孔明灯,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

  夜,还很长。

  *

  慈宁宫内,烛火幽幽。

  太皇太后端坐在案前,苍老的手指缓缓展开一卷明黄绢帛,提笔蘸墨,笔尖悬于纸上,却迟迟未落。

  苏麻喇姑站在一旁,眼中满是心疼:“格格,夜深了,您该歇息了……”

  太皇太后摇摇头,轻叹一声:“有些事,得趁我还清醒时,早作打算。”

  说罢,她手腕微沉,笔锋在绢帛上徐徐游走,字迹端庄而凝重。

  苏麻喇姑低头看去,只见上面写着——

  “

  予,孝庄文皇后,蒙天恩祖德,历三朝而护社稷。

  皇帝,予视尔自幼及长,今为天下主,予心甚慰。然储君之事,予不得不言,望尔静听:

  胤礽,尔之嫡子,亦予之曾孙。

  彼孩提时,尔常抱于膝上,亲授诗书,教以骑射。

  彼聪慧过人,尔曾笑言:“此子类朕。”及长,勤勉克己,仁孝兼备,朝野称颂。

  每见尔父子论政,彼引经据典,见解独到;

  观彼代尔郊祀,威仪天成,百官敬服。

  然近日,尔父子渐生嫌隙。

  ——玄烨,胤礽乃尔骨血,非他人也。

  彼自幼视尔如天,敬之爱之,岂有二心?

  尔为君父,彼为储贰,本是同根,何须相忌?

  昔年尔八龄践祚,予护尔于权臣环伺之中,深知帝王孤独。

  然帝王虽孤,不可无亲;天下虽重,不可无情。

  今予已去,唯愿尔父子同心。

  尔教彼三十载,心血所寄,岂可因流言而自毁家国?

  皇帝,尔为明君,亦当为慈父。

  予在九泉,唯盼见胤礽承尔之志,光大我大清江山。

  若尔能全父子之恩,保储位之安,则予魂归盛京,亦含笑矣。 ”

  最后一笔落下,太皇太后的手微微颤抖,眼中泛起一丝湿润。

  她轻轻放下笔,从袖中取出自己的私印,郑重地盖在绢帛末尾。

  “格格……”苏麻喇姑声音哽咽,“您这是何苦?皇上如今待太子殿下如珠似宝,怎会……”

  太皇太后苦笑:“苏麻,你跟了我一辈子,难道还不明白吗?”

  她缓缓抬眸,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声音低沉而苍凉:

  “保成是太子,是储君,更是众矢之的。他性子纯善,不懂得防备,若有一日……”

  她顿了顿,闭了闭眼,才继续道:

  “若真有那一日,玄烨与保成父子反目,你便将这封诏书交给皇帝。”

  苏麻喇姑眼眶通红,跪下来握住太皇太后的手:“格格,您别说了……太子殿下福泽深厚,定不会走到那一步的!”

  太皇太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眼中满是疲惫与慈爱:“但愿如此。可我这把老骨头,总得为他留一条后路。”

  她将绢帛仔细折好,放入一个锦囊中,递给苏麻喇姑:“收好,莫让旁人知晓。”

  她要让皇帝知道,保成不仅仅是太子,更是他的儿子。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可她偏要在这颗心里,为保成种下一颗柔软的种子。

  哪怕将来风雨欲来,这颗种子也能生根发芽,护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