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郝经的游说与王坚的决断-《时空霸主:从宋末开始打造全球帝》

  凌岳采取了“拖字诀”,一方面让冉琎与郝经进行着冗长而繁琐的谈判,提出各种看似合理实则苛刻的条件,如要求蒙古军退出江南、保证宋帝安全、划分自治疆域等,另一方面则加紧备战,并投入巨大资源研发无线电技术。

  郝经是何等聪明人物,岂能看不出凌岳的敷衍?但他并不点破,反而配合着演戏,同样慢条斯理地“请示”、“磋商”,将谈判无限期拉长。他的任务本就是尽可能拖延时间,麻痹凌岳和王坚,为忽必烈的军事准备争取机会。双方各怀鬼胎,在谈判桌上上演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与此同时,郝经也并未闲着。他利用其儒雅博学的外表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试图接触夔州的中下层官吏、军官甚至士子,散布“天命在元”、“良禽择木而栖”的论调,并隐晦地展示蒙古的强大和忽必烈的“宽仁”,试图从内部瓦解抵抗意志。

  然而,他的努力收效甚微。凌岳对内部的掌控极其严密,暗卫无处不在,任何与郝经有过密接触的人都会受到严密监控和警告。更重要的是,凌岳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安居乐业)、强大的军力(屡挫强敌)和科技带来的希望(如水泥路、新农具),赢得了绝大多数军民的真诚信服。郝经那套虚无缥缈的“天命”说教,在现实利益和家国情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相比之下,合州钓鱼城那边,王坚的态度则更为直接和强硬。他根本拒绝与蒙古使者进行任何实质性谈判,甚至多次想杀掉使者,都被部下劝住(以免授人以柄)。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加固城防、操练军队上,摆出了一副死战到底的架势。

  王坚的决绝,一方面源于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抗元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合州地处抗元最前线,承受的压力更大,与蒙古的血仇更深,根本没有转圜的余地。他深知,无论忽必烈许下何等诺言,蒙古铁骑一旦入川,钓鱼城必然是第一个被拔掉的钉子。

  这一日,张珏再次奉命来到夔州,与凌岳商议同盟防务细节。期间,他私下向凌岳透露:“凌将军,王都统制让末将转告,忽必烈使者虽被赶走,然其私下曾试图贿赂我军中一员裨将,许以重利,欲其作为内应,被都统制察觉,已军法处置了。都统制言,鞑子诡计多端,我等务必严防内奸!”

  凌岳心中一凛,点头称是。看来忽必烈的渗透无处不在。他再次加强了内部的清查和安保措施。

  送走张珏后,凌岳对目前的僵持局面感到一丝焦虑。郝经就像一块牛皮糖,粘在这里,赶又不好赶,杀又不能杀,拖延的同时也在消耗己方的精力。而无线电的研发虽然理论上可行,但进展缓慢,短期内难以投入实用。

  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个局面,或者…给忽必烈找点别的麻烦,让他无法全力关注四川。

  凌岳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上的东南方向——临安。或许,该让那位醉生梦死的贾似道丞相,发挥一点“作用”了?

  他召来凌八,吩咐道:“想办法,将吕文德通敌、以及忽必烈派使者招降我与王坚的消息,还有他们开出的条件,‘泄露’给贾似道安插在四川的眼线。记得,要突出忽必烈对我二人的‘重视’和‘厚待’。”

  凌八心领神会。贾似道此人,专权误国,最忌惮的就是边将立功和与外敌勾结。如果他得知忽必烈如此看重凌岳和王坚,必然会心生猜忌,甚至可能在后方掣肘。但这盆脏水泼过来,也能迫使贾似道不得不做出表态,至少表面上要支持四川抗元,否则无法向天下人交代。

  这是一招险棋,可能引火烧身,但也可能搅浑 waters,让忽必烈的离间计难以奏效,甚至让南宋朝廷不得不增加对四川的(哪怕是象征性的)支持。

  棋局越来越复杂,凌岳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落下了又一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