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团由卡尔亲王统率,这支军队在先前的战斗中已经多次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是整个德军序列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
将如此精锐之师交由老毛奇调度,足见威廉一世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当第二帝国正式对毛熊宣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欧洲迅速为之震动。
相比之下,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关注远不及普法战争那样强烈。
毕竟,普法战争爆发于西欧核心地带,影响的是整个欧洲格局,周边国家无不高度关注,尤其是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三国,更是对战火蔓延的可能性忧心忡忡。
而德意芷与毛熊之间的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欧,远离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波及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此反应较为冷淡。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没有直接影响的事务,西欧诸国表现得漠不关心,也算情理之中。
当然,小国可以冷眼旁观,但大国却不能无动于衷。
当这个消息传到日不落帝国的首都雾都城时,朝野上下反而松了一口气。
此前,他们一直担忧汉斯人是否会借着高卢政局动荡之际,趁势扩张,逐步削弱甚至取代高卢,进而成为比高卢更强、甚至超过日不落的欧洲头号强国。
如今,见德军将矛头转向东方,与毛熊交战,他们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毛熊一直是日不落帝国高度警惕、长期遏制的对象;而汉斯人的迅速崛起,也让日不落颇为忌惮。
让这两个令人生厌的国家互相消耗,对日不落而言,简直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坐收渔人之利的最佳局面。
因此,对于这场战争,日不落表面上虽然表达了对和平的“关切”与“遗憾”,呼吁双方尽快停战,但实际上却并未采取任何实质行动,完全放任局势发展。
当然,日不落也并非真的袖手旁观。
他们真正的重心,放在战后如何拉拢高卢的问题上。
高卢的皇帝流亡到了日不落,国内爆发了革命,成立了共和国。
但铁塔城的工人起义却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社运动,导致高卢局势愈发混乱。
刚刚输掉一场战争,若再陷入一场大规模内战,恐怕高卢将彻底陷入衰退,从此一蹶不振。
一个衰弱的高卢固然对日不落有利,但过于衰弱则未必是好事。
他们的欧洲大陆政策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扶持“老二”,以牵制“老大”,维持大陆势力均衡。
在普鲁士尚未统一德意芷、未打败高卢之前,普鲁士是欧洲的“老二”,高卢是“老大”。
如今局势逆转,普鲁士不仅统一了德意芷,还从高卢那里夺取了两块战略要地,并获得了巨额战争赔款,实力大增。
这笔因战争带来的意外之财,令普鲁士迅速崛起,称霸欧洲已只是迟早的事情。
相较之下,高卢的处境就显得格外艰难。
阿尔萨斯与洛林的煤炭与钢铁资源是其工业命脉,如今一朝失去,工业发展必然大受打击。
再加上高达六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高卢的财政几乎被彻底掏空,国力衰退已成定局。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卢都无法再与德意志相提并论,注定只能退居欧洲第二。
既已如此,高卢自然不再是日不落帝国的敌人,而是可以拉拢的盟友。
英伦方面也开始重新调整策略,试图借助高卢的力量来牵制德意志。
恰逢第二帝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毛熊国之际,日不落帝国趁机向高卢正府军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与军事支持,协助其镇压本国铁塔城内的公社运动。
这种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运动,虽然眼下仅限于高卢国内,但若任其发展蔓延,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日不落拥有庞大的工人阶级群体,其工业实力也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高卢国内的工人运动对英伦而言,无疑是一记警钟。
倘若不加以控制,任由类似思潮在本国传播,恐怕也会引发本国工人的效仿与反抗。
为防止国内工人走上街头,拿起武器对抗正府,他们必须尽快扑灭铁塔城内的动荡局势。
否则,一旦局势失控,英伦本土将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内部动荡。
然而,高卢军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其精锐部队大多已被德军俘虏,至今仍关押在战俘营中,尚未释放。
更糟的是,德军似乎有意削弱高卢的军事能力,不仅迟迟不释放普通士兵,连高级军官也一并扣押。
这在以往的欧洲战争中极为罕见。
过去各国之间有种不成文的默契:战争中尽量不主动攻击敌方指挥官;一旦敌军军官尤其是贵族被俘,只需支付赎金便可将其赎回。
这一规则的形成,源于欧洲贵族阶层之间的通婚关系密切,各国贵族多有血缘联系。
正因如此,战争时彼此手下留情,也成了默认的惯例。
但这一传统并未在北美延续。
鹰酱人作战风格强硬,专挑敌军军官下手,令英军在北美吃了大亏,尤其是贵族军官伤亡惨重。
但这也不能全怪鹰酱人,毕竟他们大多是底层移民,并不认同欧洲贵族的那一套,打仗自然也无所顾忌。
而在欧洲大陆,这种传统依旧被部分保留下来。
然而,眼下德意志似乎并不打算遵循这一惯例,大批高卢军官仍被羁押未归。
若这些经验丰富的将领能重返岗位,即便部队尚未释放,他们仍可在日不落的支持下重组军队,建立一支足以应对铁塔城局势的武装力量。
但如今,这一切都已难以实现。
尽管高卢正府军得到了日不落的大力援助,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他们曾多次对铁塔城发起进攻,但屡战屡败,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让城内的工人武装从他们手中缴获了大量先进武器,还借机积累了实战经验,战斗力大大增强。
结果反而是工人武装的力量日益壮大。
眼看高卢军队屡战不利,日不落终于忍无可忍,从本土派遣了一批军队和军官前往高卢,意图亲自指挥作战。
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高卢方面的强烈反对。
尽管日不落是出于援助之意,但在高卢人看来,让英军进入铁塔城协助作战,无疑是对民族尊严的一种伤害。
毕竟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约翰牛对法国造成的伤害实在太过深远,以至于两国之间积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恨。
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翰牛和法国曾两度并肩作战,但这段历史恩怨依然难以彻底消弭。
在民间,彼此视对方为最大敌人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因此,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双方再度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推诿之中。
在东欧战场上,德军依照老毛奇的战略构想,正式展开了对俄军阵地的第二阶段攻势。
不得不说,老毛奇的战略判断力的确非凡。
他的这一战术很快便显现成效。
原本让德军一筹莫展的俄军防线,在集中兵力发起猛攻后,很快被撕开了口子。
找到应对之策后,德军士气大振,攻势如潮,接连突破俄军多道防线。
西线战场传来的坏消息令沙俄国内震动不已。
为了抵御德军的猛烈攻势,俄国人不得不将大批兵力调往西线作战。
而一直在静观其变的汉军,在得知这一动向后,终于决定全面出击。
1867年12月1日,在对叶卡捷琳堡完成将近一个半月的围困之后,汉军正式向城中俄军发起进攻。
此时,城内的俄军早已断粮多日,不仅耗尽了城中所有粮食储备,连战马也被宰杀殆尽。
由于本土未派出援军,补给断绝、突围无望,守军士气已跌至谷底。
此役,汉军集中数百门重炮,对叶卡捷琳堡城墙展开猛烈轰击。
城中俄军本已情绪低迷,再遭猛烈炮火打击,顿时伤亡惨重,军心彻底瓦解。
因此,当汉军正式发起进攻时,俄军几乎未作抵抗便纷纷投降。
12月2日,仅仅一天之内,汉军便成功占领这座西伯利亚最重要的城市,并歼灭驻守此地的约十七万沙俄顿河军团!
至此,他们通往欧洲的道路已无阻碍。
得知汉军攻陷叶卡捷琳堡的消息后,威廉一世大为振奋。
他立即下令德军全线出击,趁着俄军因西伯利亚局势陷入混乱之际,一举攻占波兰境内俄军据点,将其全部纳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疆域。
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俄军损失惨重,几乎全线溃败。
与此同时,在西伯利亚方向,汉军虽然在攻克叶卡捷琳堡后继续向东欧推进,但其推进速度明显放缓,兵力投入也不大,似乎因距离过远而导致后勤濒临极限,无法再维持更大规模的西进作战。
根据这一情况,俄国内部迅速做出判断:
汉军可能无力跨越乌拉尔山脉,对核心区域构成长远威胁,因此不必在东部投入过多兵力。
应将主力集中于西线,优先应对德军的进攻。
毕竟,汉军目前所占领的地区多为地广人稀的荒芜地带,这些土地不仅价值不高,反而会加重后勤负担。
而东欧地区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德军每拿下一个村庄或城市,就能获得土地、资源与人口,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其东扩的野心。
将如此精锐之师交由老毛奇调度,足见威廉一世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当第二帝国正式对毛熊宣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欧洲迅速为之震动。
相比之下,这场战争所引发的关注远不及普法战争那样强烈。
毕竟,普法战争爆发于西欧核心地带,影响的是整个欧洲格局,周边国家无不高度关注,尤其是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三国,更是对战火蔓延的可能性忧心忡忡。
而德意芷与毛熊之间的战争发生在遥远的东欧,远离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波及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此反应较为冷淡。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没有直接影响的事务,西欧诸国表现得漠不关心,也算情理之中。
当然,小国可以冷眼旁观,但大国却不能无动于衷。
当这个消息传到日不落帝国的首都雾都城时,朝野上下反而松了一口气。
此前,他们一直担忧汉斯人是否会借着高卢政局动荡之际,趁势扩张,逐步削弱甚至取代高卢,进而成为比高卢更强、甚至超过日不落的欧洲头号强国。
如今,见德军将矛头转向东方,与毛熊交战,他们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毛熊一直是日不落帝国高度警惕、长期遏制的对象;而汉斯人的迅速崛起,也让日不落颇为忌惮。
让这两个令人生厌的国家互相消耗,对日不落而言,简直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坐收渔人之利的最佳局面。
因此,对于这场战争,日不落表面上虽然表达了对和平的“关切”与“遗憾”,呼吁双方尽快停战,但实际上却并未采取任何实质行动,完全放任局势发展。
当然,日不落也并非真的袖手旁观。
他们真正的重心,放在战后如何拉拢高卢的问题上。
高卢的皇帝流亡到了日不落,国内爆发了革命,成立了共和国。
但铁塔城的工人起义却演变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社运动,导致高卢局势愈发混乱。
刚刚输掉一场战争,若再陷入一场大规模内战,恐怕高卢将彻底陷入衰退,从此一蹶不振。
一个衰弱的高卢固然对日不落有利,但过于衰弱则未必是好事。
他们的欧洲大陆政策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扶持“老二”,以牵制“老大”,维持大陆势力均衡。
在普鲁士尚未统一德意芷、未打败高卢之前,普鲁士是欧洲的“老二”,高卢是“老大”。
如今局势逆转,普鲁士不仅统一了德意芷,还从高卢那里夺取了两块战略要地,并获得了巨额战争赔款,实力大增。
这笔因战争带来的意外之财,令普鲁士迅速崛起,称霸欧洲已只是迟早的事情。
相较之下,高卢的处境就显得格外艰难。
阿尔萨斯与洛林的煤炭与钢铁资源是其工业命脉,如今一朝失去,工业发展必然大受打击。
再加上高达六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高卢的财政几乎被彻底掏空,国力衰退已成定局。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卢都无法再与德意志相提并论,注定只能退居欧洲第二。
既已如此,高卢自然不再是日不落帝国的敌人,而是可以拉拢的盟友。
英伦方面也开始重新调整策略,试图借助高卢的力量来牵制德意志。
恰逢第二帝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毛熊国之际,日不落帝国趁机向高卢正府军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与军事支持,协助其镇压本国铁塔城内的公社运动。
这种工人阶级主导的社会运动,虽然眼下仅限于高卢国内,但若任其发展蔓延,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
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日不落拥有庞大的工人阶级群体,其工业实力也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高卢国内的工人运动对英伦而言,无疑是一记警钟。
倘若不加以控制,任由类似思潮在本国传播,恐怕也会引发本国工人的效仿与反抗。
为防止国内工人走上街头,拿起武器对抗正府,他们必须尽快扑灭铁塔城内的动荡局势。
否则,一旦局势失控,英伦本土将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内部动荡。
然而,高卢军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其精锐部队大多已被德军俘虏,至今仍关押在战俘营中,尚未释放。
更糟的是,德军似乎有意削弱高卢的军事能力,不仅迟迟不释放普通士兵,连高级军官也一并扣押。
这在以往的欧洲战争中极为罕见。
过去各国之间有种不成文的默契:战争中尽量不主动攻击敌方指挥官;一旦敌军军官尤其是贵族被俘,只需支付赎金便可将其赎回。
这一规则的形成,源于欧洲贵族阶层之间的通婚关系密切,各国贵族多有血缘联系。
正因如此,战争时彼此手下留情,也成了默认的惯例。
但这一传统并未在北美延续。
鹰酱人作战风格强硬,专挑敌军军官下手,令英军在北美吃了大亏,尤其是贵族军官伤亡惨重。
但这也不能全怪鹰酱人,毕竟他们大多是底层移民,并不认同欧洲贵族的那一套,打仗自然也无所顾忌。
而在欧洲大陆,这种传统依旧被部分保留下来。
然而,眼下德意志似乎并不打算遵循这一惯例,大批高卢军官仍被羁押未归。
若这些经验丰富的将领能重返岗位,即便部队尚未释放,他们仍可在日不落的支持下重组军队,建立一支足以应对铁塔城局势的武装力量。
但如今,这一切都已难以实现。
尽管高卢正府军得到了日不落的大力援助,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他们曾多次对铁塔城发起进攻,但屡战屡败,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让城内的工人武装从他们手中缴获了大量先进武器,还借机积累了实战经验,战斗力大大增强。
结果反而是工人武装的力量日益壮大。
眼看高卢军队屡战不利,日不落终于忍无可忍,从本土派遣了一批军队和军官前往高卢,意图亲自指挥作战。
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高卢方面的强烈反对。
尽管日不落是出于援助之意,但在高卢人看来,让英军进入铁塔城协助作战,无疑是对民族尊严的一种伤害。
毕竟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约翰牛对法国造成的伤害实在太过深远,以至于两国之间积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恨。
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翰牛和法国曾两度并肩作战,但这段历史恩怨依然难以彻底消弭。
在民间,彼此视对方为最大敌人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因此,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双方再度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推诿之中。
在东欧战场上,德军依照老毛奇的战略构想,正式展开了对俄军阵地的第二阶段攻势。
不得不说,老毛奇的战略判断力的确非凡。
他的这一战术很快便显现成效。
原本让德军一筹莫展的俄军防线,在集中兵力发起猛攻后,很快被撕开了口子。
找到应对之策后,德军士气大振,攻势如潮,接连突破俄军多道防线。
西线战场传来的坏消息令沙俄国内震动不已。
为了抵御德军的猛烈攻势,俄国人不得不将大批兵力调往西线作战。
而一直在静观其变的汉军,在得知这一动向后,终于决定全面出击。
1867年12月1日,在对叶卡捷琳堡完成将近一个半月的围困之后,汉军正式向城中俄军发起进攻。
此时,城内的俄军早已断粮多日,不仅耗尽了城中所有粮食储备,连战马也被宰杀殆尽。
由于本土未派出援军,补给断绝、突围无望,守军士气已跌至谷底。
此役,汉军集中数百门重炮,对叶卡捷琳堡城墙展开猛烈轰击。
城中俄军本已情绪低迷,再遭猛烈炮火打击,顿时伤亡惨重,军心彻底瓦解。
因此,当汉军正式发起进攻时,俄军几乎未作抵抗便纷纷投降。
12月2日,仅仅一天之内,汉军便成功占领这座西伯利亚最重要的城市,并歼灭驻守此地的约十七万沙俄顿河军团!
至此,他们通往欧洲的道路已无阻碍。
得知汉军攻陷叶卡捷琳堡的消息后,威廉一世大为振奋。
他立即下令德军全线出击,趁着俄军因西伯利亚局势陷入混乱之际,一举攻占波兰境内俄军据点,将其全部纳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疆域。
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俄军损失惨重,几乎全线溃败。
与此同时,在西伯利亚方向,汉军虽然在攻克叶卡捷琳堡后继续向东欧推进,但其推进速度明显放缓,兵力投入也不大,似乎因距离过远而导致后勤濒临极限,无法再维持更大规模的西进作战。
根据这一情况,俄国内部迅速做出判断:
汉军可能无力跨越乌拉尔山脉,对核心区域构成长远威胁,因此不必在东部投入过多兵力。
应将主力集中于西线,优先应对德军的进攻。
毕竟,汉军目前所占领的地区多为地广人稀的荒芜地带,这些土地不仅价值不高,反而会加重后勤负担。
而东欧地区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德军每拿下一个村庄或城市,就能获得土地、资源与人口,这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其东扩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