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击溃敌军,迫使退出战争!-《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而现在,天朝这边也稍作让步,没有坚持要求日不落掌控的枫叶国核心地带,转而只要了西边那片地广人稀、遍布森林与冰原的区域。

  这让日不落方面也能够勉强接受,毕竟他们在北美的主要利益并未受到严重影响,对大西洋的控制力也没有明显削弱。

  同时,一些头脑清醒的人士已经察觉到,天朝大举进入北美,势必要与北鹰酱发生摩擦。

  让北鹰酱吸引天朝的注意力,正好可以为日不落争取时间,专心应对欧洲局势。

  这个思路似乎也并不糟糕!

  至于盟友鹰酱的安危,日不落人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于是,日不落接受了天朝的提议,同意将枫叶国西部、澳洲以及新加坡等地移交天朝。

  作为交换,天朝不得派遣军队参与欧洲战争,尤其不得出兵攻击日不落。

  日不落原本还想要求天朝停止向汉斯出售武器装备,好让自己能更快地收拾掉汉斯,但这种条件自然被天朝毫不犹豫地拒绝。

  武器出售属于天朝的自主权,他们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日不落无权干涉。

  正如日不落希望北鹰酱能牵制天朝、分散其精力一样,天朝也希望汉斯能在欧洲拖住日不落,使其无暇顾及其他地区,从而方便自己在别处开疆拓土。

  因此,他们绝不会停止对汉斯的援助!

  不过,他们也不会答应汉斯的请求,不会出兵参与西线战场与德军并肩作战对抗协约国。

  至于理由,其实也十分简单:天朝尚未彻底击败毛熊,未来还可以在北美挑起与鹰酱的冲突。

  鹰酱同样是协约国的一员,所以天朝若与其开战,也算是在履行盟约,汉斯方面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毕竟,直接派兵前往欧洲参战,对于天朝而言,收益微乎其微。

  无论是胜是败,对他们都没有明显的好处。

  而如果能在北美开疆拓土,则收获颇丰!

  在与天朝达成协议后,日不落解除了后方的威胁,随即调集全部兵力奔赴西欧前线,准备与汉斯决一死战!

  而此时的高卢也已经整军备战,集结了大量部队,意图一洗前耻,在汉斯身上夺回当年普法战争中失去的尊严!

  受此局势影响,感受到巨大压力的汉斯决定结束东线战事,集中兵力迎战西线强敌!

  然而,若要结束东线战争,就必须先与毛熊签订和平协议。

  而且这件事不能由他们主动提出,否则毛熊会认为他们急于停战,势必趁机提出苛刻条件,令德方难以接受!

  汉斯希望的结果是毛熊承认菠兰的被吞并,并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割让给他们。

  至于毛熊在东欧的其他地区,虽然汉斯有能力进一步占领,但他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因为眼下正面临日不落与高卢等国的军事威胁,没有时间继续在东方消耗力量。

  这场战争也让他们看清了毛熊的真实面貌——这个国家看似庞大,如同一只盘踞欧洲的北极熊,气势汹汹。

  但实际国力并不强,军力也不过如此,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

  要打败它,对德军来说并非难事。

  更何况,毛熊此刻正深陷国内农奴起义、哥萨克动荡以及东部天朝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中,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发展与恢复。

  因此,汉斯并不担心战败的毛熊将来会重整旗鼓、报仇雪恨。

  对汉斯而言,既然毛熊如此虚弱,内忧外患不断,那就无需急于吞并它。

  完全可以等解决西线威胁之后,再回头收拾。

  毕竟毛熊的土地不会自己飞走,只要德意志帝国军队依旧强大,迟早会将其纳入囊中。

  为了促使毛熊主动求和,德军集结了五十万大军,摆出一副直扑毛熊首都莫斯科、配合东边天朝军事压力的架势。

  德军摆出一副要将毛熊彻底击溃的态势。

  毛熊果然中计,刚刚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年纪尚轻,执政经验不足。

  加之其父在政变中遇刺身亡的经历,使他对国内旧贵族的势力心存忌惮。

  在这种背景下,沙皇首要考虑的是稳固皇位、肃清内部隐患。

  因此,面对德军的强势推进,他选择派出外交大臣前往德军大营议和,希望能与德意志帝国达成和平协议,促使德军撤兵。

  这一请求正中威廉一世下怀,他欣然接受了新沙皇的和解提议。

  于是,双方于1868年5月底在圣彼得堡冬宫签署和约,史称《冬宫条约》或《德俄条约》。

  条约内容如下:

  一、毛熊承认德意志对波兰的实际控制权,并将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国家割让给德意志帝国;

  二、毛熊退出战争,并承诺五年内不得主动对德开战;

  三、双方边境驻军不得超过五万人,任何超过百人的军事调动均需提前通报;

  四、毛熊须解散波兰军团,并向德意志支付一亿马克战争赔款。

  这份条约对毛熊来说无疑是极为屈辱的。

  割让的领土多达六十万平方公里,且多为富庶之地。

  此外,一亿马克的赔款对当时财政捉襟见肘的毛熊而言,几乎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

  德意志方面虽允许分期付款,但年息高达百分之十,堪比地下高利贷。

  拖延越久,负担越重。

  而一旦毛熊违约拒付,德军便可名正言顺地再度出兵。

  在逼迫毛熊签署条约后,德军主力迅速撤离东线,仅留下约十五万人驻守占领区,其余精锐部队则调回国内休整补充,准备投入西线战场,以应对协约国即将发起的进攻。

  尽管德军在东线取得重大胜利,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自去年十一月开战以来,至今年五月华莎战役结束为止,德军阵亡人数超过十二万,受伤人数逾二十万,总战斗减员高达三十余万。

  部分轻伤士兵可在几个月内恢复作战能力,但重伤者将终身残废,只能依靠正府抚恤金生活,成为未来帝国财政的一大负担。

  然而,眼下德意志尚无暇顾及未来负担,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

  考虑到东线伤亡和西线敌军日益壮大的规模,德意志不得不在国内加紧征兵,以填补战损缺口,并组建新部队,避免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他们即将面对的,已不再是如毛熊般虚弱的对手,而是如日不落帝国与法兰西这样的传统强权。

  敌军的进攻将涵盖整个西线:从与比荷卢三国接壤的西北部,到与法兰西交界的东部边境,再到意大利方向的西南战线,防御范围极为广阔。

  要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部署兵力,必须组建庞大的军队。

  但仅靠防守远远不够,若一味被动应战,战火极易燃至本土。

  因此,德意志计划一旦开战便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将战场推至敌国境内,以此最大程度减少对本国的破坏。

  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进攻军团作为支撑。

  因此,汉斯方面决定筹建第四与第五军团,计划利用这两个新军团接替前线防御任务,使第一与第二军团得以从漫长的防线中抽调出来,转而对敌军展开主动攻势。

  比荷卢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适合大规模兵团展开作战。

  同时,这片区域也极难防守,因此汉斯将此地选为首轮进攻的目标。

  尽管比荷卢三国未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但天下皆知风车国是日不落帝国的忠实附庸。

  此前日不落向欧洲大陆增兵、在西线摆出随时可能进攻汉斯本土的态势时,英军部队便驻扎于风车国境内。

  对汉斯而言,风车国虽未公开参战,但实际上早已成为日不落及其盟友的战略支点。

  汉斯绝不允许敌方将其作为跳板,因此战役伊始便志在必得,旨在前移防线,减轻防御压力。

  东线战场的作战经历,以及早前俄土战争中的实战经验,使德军在防御作战方面积累了丰富手段。

  俄军虽战力远不及德军,却仍能在东线制造巨大麻烦,造成严重伤亡。

  其主要原因,正是其广泛采用的新型战术——堑壕战。

  堑壕为防守部队提供了极佳的掩蔽条件,使其对敌军火力、特别是炮击具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

  尽管德军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却难以通过火力打击造成俄军重大伤亡,从而迫使其撤退。

  为突破敌军防线,德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进行逐点争夺,在此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

  而造成如此伤亡的俄军,装备远逊于德军,甚至连关键的机枪都配备不足,却依然取得了不俗战果。

  若将机枪广泛部署于西线防线,协约国想要突破,必将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一想到英法及其他协约国军队成千上万地倒在己方防线前,汉斯上下无不心潮澎湃、满怀期待。

  因此,他们的初步战略构想已定:

  率先发起进攻,将战线推进至敌国境内后,立即挖掘堑壕、构筑防线,并依托坚固防御进行持久作战。

  若敌方不发起反攻,则逐步稳固防线、巩固占领区,积蓄力量以备后续行动。

  若敌军发动攻势,则利用坚固防线重创敌军,待其伤亡惨重、士气低迷之际,再一举发起反攻,击溃敌军,迫使其退出战争。

  届时,汉斯便可稳固其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并从战争中攫取巨大利益。

  汉斯的战略构想虽好,但要真正实施,目前时机尚不成熟。

  当前实力最强的第二军团在东线损失惨重,亟需补充兵力,大量战争物资也尚未补足。

  因此,他们希望争取更多时间,为全面进攻做好准备。

  于是,在与毛熊签署和平条约后,汉斯表面做出和谈姿态,派遣使者前往日不落寻求“和平”。

  日不落并非愚昧之辈,见汉斯不断从东线调兵西进、积极备战,便已明白对方毫无和谈诚意,此举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

  既然如此,何不将计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