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深谋远虑!-《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正因如此,他们难免揣测:土耳其人会不会也以同样的手段回敬他们?若是投降后反而遭受非人待遇,那还不如拼个你死我活!

  这种互不信任的局面,正是两国关系最尴尬之处。

  长年累月的敌意使双方都渴望复仇,谁也不肯轻易低头。

  倘若此刻站在眼前的不是土耳其军队,而是来自天朝的汉家将士,恐怕这些俄军不会犹豫太久,便会纷纷弃械归顺。

  毕竟汉军名声在外,从未听说有虐待战俘的传闻。

  更有人传言,只要服役一段时日,便可获得自由,甚至被送返故土。

  这般待遇,在俄国士兵眼中极具诱惑。

  至于是否会被当作劳工驱使,他们反倒不太在意——在国内时何尝不是被当成牲口一般使唤?但在天朝军中,虽需出力干活,却少有鞭打羞辱之事。

  相较之下,为汉军效力似乎更为体面。

  于是东线战场上便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俄军作战时极为悍勇,可一旦察觉败局已定,立刻转向汉军阵地投降。

  只要汉军占据上风,胜负基本已成定局。

  战事结束后,除少数精锐部队外,其余俄军大多不再溃逃,而是安静地留在原地,等候汉军前来收编。

  这般景象,堪称近代战争史上罕见奇观。

  究其原因,无非是汉军纪律严明,天朝在国际上的声望卓着。

  在欧洲人眼中,远东这片土地曾是文明昌盛的象征。

  尽管前些年因两次战败,一度被西方视为闭塞落后的异邦,但随着汉军崛起,这一印象迅速扭转。

  那个富庶、强大、礼仪之邦的形象再度浮现于欧陆人心中,尤其在各国争相采购天朝制造的步枪、机枪、火炮乃至战舰之后,这份敬畏更是达到了顶峰。

  相比之下,土耳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可谓黯淡至极。

  至今仍被称为“西亚病夫”,被视为愚昧落后的代表。

  这样的国家,如何让人甘心屈服?向其投降,在许多俄军眼里,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李绍恩的劝降并未奏效,俄军虽已被逼入绝境,却仍在犹豫是否放下武器,并未真正下定投降的决心。

  “既然不愿屈服,那就只能迎接末路了!”

  他的耐心很快耗尽。

  若是率领汉军作战,或许还能多些耐性,毕竟强攻必然带来惨重伤亡。

  可如今他指挥的是土军——尽管身为土鸡驸马,但他终究不是本地人,对这支军队的死伤自然不会太过在意。

  眼下最要紧的是迅速攻下敖德萨。

  若再拖延下去,几十万大军断了粮草补给,后果不堪设想。

  他没有工夫在这支垂死挣扎的俄军身上浪费时间!

  一声令下,土军立刻集结主力,向俄军阵地发起如潮水般的猛烈进攻。

  俄军防线顿时摇摇欲坠,整条战线如同风中残烛,火光微弱,随时可能熄灭。

  更糟糕的是,就在他们濒临崩溃之际,努里帕夏率领的马穆鲁克骑兵突然从后方杀出,直扑俄军指挥中枢。

  与此同时,土军在冲锋中大声喊话:敖德萨已经陷落!

  轰然一声,仿佛惊雷炸响在俄军将领耳畔。

  敖德萨丢了?那岂不是意味着退路已断,四面皆敌?

  “呵,看来你们行动得很顺利啊。”

  战场上,随着努里帕夏部队的抵达,胜负已然分明。

  腹背受敌、士气崩塌的俄军再也无力招架,防线迅速瓦解。

  残余士兵虽仍在顽抗,但也只是垂死挣扎。

  土军已开始逐个清剿,彻底结束战斗不过是片刻之间的事。

  不出半刻钟,这场战役便将画上句号。

  而胜利的一方,毫无疑问属于土鸡。

  此战,他们仅付出不到一千五百人的伤亡,却取得了惊人战果:五千俄军全军覆没,俘虏一千五百有余。

  更重要的是,敖德萨终于落入掌控,后勤危机迎刃而解。

  当李绍恩再次见到努里帕夏时,对方脸上难掩兴奋之色。

  “这次真是大获全胜!李,你的计策太妙了。

  南门守军根本不像传言那样有五千人,实际连三百都不到。

  我们骑兵一冲过去,他们当场溃散,几乎没怎么抵抗就被尽数歼灭。”

  这场突袭让努里帕夏酣畅淋漓。

  他已经多年未曾体验过如此痛快的战斗。

  亲率数千铁骑深入敌后,悄然绕至背后,一举击溃守军,夺取城池,完成对主力敌军的战略合围——这样的战例,曾是他梦寐以求的画面,如今竟真实上演。

  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人物,正是眼前这位来自天朝的谋士。

  “哈哈,恭喜你了。”李绍恩笑着打趣,“这一仗打完,你在土鸡国内‘军神’的名号算是坐实了。

  回去之后,怕是有不少美人主动投怀送抱,夫人那边可要吃醋了。”

  努里帕夏连忙摆手,示意别开这种玩笑,否则传到家中,免不了一顿麻烦。

  “李,这一胜最大的功臣是你。

  我会把整场战役的经过如实写入战报,呈报给苏丹陛下。”

  虽然奇袭由他亲自执行并取得决定性成果,但努里帕夏心知肚明,真正的关键在于李绍恩的谋划。

  若非对方提出这等奇招,土军只会继续在正面硬拼坚固工事,徒增伤亡。

  况且从战场局势看,即便他未能及时赶到,眼前的俄军也支撑不了太久,最终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他的出现,更像是为胜利添上最后一把火,而非扭转乾坤之举。

  这场胜利,说到底还是李绍恩的功劳!

  “行吧,你执意如此,那就按你的意思办。”

  李绍恩清楚对方的性子,话说到这个份上,显然是不会回头了。

  攻下敖德萨后,土军休整两天,补充完毕,随即分兵两路:一路沿海岸北上,另一路则掉头向西,直扑基甫而去!

  作为乌克蓝的政治中心,基甫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只要拿下此地,便可逼退周边俄军主力,顺势不费一兵一卒掌控大片疆土。

  而那支沿海进军的部队,目标显然指向了伏尔加河与顿河流域。

  此时,汉军主力早已翻过高加索山口,深入毛熊南部腹地。

  其高加索军团已被汉军团团围住,若土军能及时赶到,或许可与汉军联手,一举歼灭这支敌军。

  土鸡苏丹心中不安,生怕毛熊扛不住压力,向天朝低头求和。

  一旦双方议和成功,被围困的高加索军团极可能被放走。

  要知道,那支部队兵力雄厚,若得以生还,必将成为毛熊反扑的利刃,对土军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土军决定先发制人,务必将这股力量彻底摧毁。

  如此一来,即便毛熊之后与天朝讲和,顿河一带也再无可用之兵,元气大伤。

  这样一来,土军便能赢得更多战略缓冲时间。

  就在土鸡势如破竹、横扫东欧之际,毛熊朝廷彻底乱了阵脚。

  “戈尔恰科夫究竟在干什么?”

  “为何至今未能与天朝达成协议?”

  年轻的沙皇怒不可遏,当众咆哮出心中的焦躁。

  那些原本就与老首相不和的大臣们立刻趁机煽风点火:

  “是啊,他难道看不出眼下局势危急吗?”

  “堂堂首相办事如此迟缓,莫非是有意拖延?”

  言者虽无心,听者却有意。

  这些话一字一句钻进沙皇耳朵里,让他对戈尔恰科夫的疑虑愈发加深。

  他本就对这位老臣心存戒备,如今更是越想越觉得可疑——莫非是因为自己过去对他冷淡,令他心怀怨恨,故意借此机会破坏大局?

  倘若真是如此,那一切就说得通了,为何谈判进展如此缓慢!

  想到此处,亚历山大三世脊背发凉。

  若此人真存异心,那便是整个帝国的浩劫。

  倘若战事持续胶着,无法尽快结束与天朝的冲突,在内外夹击之下,毛熊恐怕难逃覆灭之命运!

  念头一起,沙皇再也坐不住了。

  “罗曼诺夫斯基,你即刻动身前往叶卡捷琳堡,接替戈尔恰科夫,全权负责与天朝交涉!”

  情急之下,亚历山大三世竟任命自己的启蒙老师罗曼诺夫斯基为谈判特使,直接取代首相职权!

  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殿中众人无不震惊。

  罗曼诺夫斯基从未涉足政坛,他不过是在沙皇年少时担任过宫廷讲师罢了。

  让这样一个毫无政治背景、毫无执政经历的人来主持如此重大的国事,真的合适吗?

  “陛下……”

  有人欲言又止,想劝上一句。

  尽管他们与老首相素来不合,但对方的能力有目共睹,多年掌舵帝国航向,功过自有公论。

  而这位新上任的罗曼诺夫斯基,却从未在任何要职上证明过自己。

  这样的任命,怎能不让人心中生疑?

  “不必多言!时间不等人,你即刻启程,务必尽快赶到叶卡捷琳堡!”

  亚历山大三世年纪尚轻,却极擅乾纲独断。

  历史上,正是他在登基之后,推翻了其父与老首相戈尔恰科夫共同维系的外交布局,主动退出了与第二帝国和奥匈的三皇协约,转而与高卢缔结同盟,最终形成协约阵营。

  这一战略转向,使俄国在欧洲陆地上凭空树敌两个强国,旋即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终致江山倾覆。

  当时国内不乏重臣劝谏,但他一概置若罔闻,执意按自己的心意行事。

  如今他刚即位不久,过去长期受制于戈尔恰科夫的阴影之下,如今终于将那位权臣调离中枢,怎会放过这个机会?

  若不趁此良机安插亲信、培植势力,难道等那老家伙卷土重来,再过几年被人架空的日子?

  身为一国之君,手中无实权,形同虚设,这种滋味,岂能忍受?

  因此,他对夺回权力的决心,坚如磐石。

  至于罗曼诺夫斯基本人,则根本顾不上这些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