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舍的日子在深研与等待中悄然流逝。林薇薇将对皇帝病机的分析及那个大胆的“引火归元”食疗思路,反复推敲,誊写整理成一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的札记,却深藏匣中,未敢轻易示人。她深知,在这太医署内,一言一行皆需万分谨慎,未得良机,宁可藏拙。
转机出现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午后。温院判再次来到静舍,此次面色比往日更加凝重,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
“林娘子,”他屏退左右,压低声音,“陛下近日咳喘又见反复,夜不能寐,精神愈发不济。太医署连番会诊,用药却收效甚微。孙院判等人主张加重温补之力,以峻补求速效;另有一些同僚则认为虚不受补,恐生变症,主张仍以平和调理为主。两派争执不下,陛下闻之,心绪愈发烦躁。”
林薇薇心中了然,太医署内部的矛盾终于因皇帝病情的加剧而表面化了。这对她而言,是危机,也是契机。
温院判看着她,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期待:“陛下……今日午后,偶然问起了你。言道‘那南疆女子,所奉茶饮,倒有几分清爽’。林娘子,你之前于药膳调理,可还有别的稳妥思路?此刻署内情形复杂,任何方子都需慎之又慎。”
皇帝主动问起!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但温院判的提醒也极为明确——此刻献方,无异于卷入太医署的派系之争,风险极大。
林薇薇心念电转。直接献上那个“引火归元”的方子,太过激进,且涉及对当前治疗思路的质疑,必然引火烧身。必须找一个更巧妙、更稳妥的切入点,既能展现价值,又能规避锋芒。
她沉吟片刻,抬头迎上温院判的目光,谨慎开口道:“温大人,晚辈愚见,陛下久病,脾胃虚弱乃是根本。无论温补还是清调,若脾胃不运,药力难行,反增其累。前次桑梨茶饮,或正是因其平和,稍安胃气,故得陛下青眼。晚辈或可……再拟一两道侧重于调和脾胃、兼能润肺安神的食疗方,取材务必寻常平和,近乎饮食,或可在诸位大人药剂之外,作为辅助,稍稍缓解陛下不适,亦为后续调理铺垫根基。”
她绝口不提“引火归元”,也不质疑现有药方,只强调“辅助”、“调和脾胃”、“近乎饮食”,将姿态放到最低,专注于自己“药膳师”的本分,完美避开了太医们的争议焦点。
温院判眼中精光一闪,显然明白了她的用意,微微颔首:“调和脾胃,确是根本。不知娘子有何具体想法?”
林薇薇道:“譬如,可制一道‘山药百合羹’。取怀山药健脾益气,百合润肺安神,二者皆属药食同源之品,性味甘平,制成羹汤,易于消化吸收。或再制一款‘莲心麦冬饮’,以莲子心微清心火,麦冬滋阴润肺,用量极轻,仅取其意,泡水代茶,或有助于陛下安神静心。”
这两个方子,简单到了极致,几乎就是家常食物,但配伍却暗合调理之理,尤其是“莲心麦冬饮”,莲子心的清心与麦冬的润肺,恰好针对了皇帝可能存在的虚烦不安,却又因用量极轻而毫无风险。
温院判沉吟良久,方道:“方子虽简,思路却正。如今署内僵持,或可借此另辟蹊径。老夫可寻机向孙院判进言,只道是娘子感念圣恩,献上些许民间安神健脾的食方,供陛下调剂口味,或可一试。成与不成,皆看天意。”
“全凭院判大人安排。”林薇薇恭敬道。
数日后,一场由孙院判亲自主持的、范围极小的御前诊视在养心殿进行。除了几位核心太医,温院判亦在列。诊视完毕,商议用药时,气氛依旧凝重。孙院判主张用一剂加了倍量人参和蛤蚧的“参蛤散”峻补元气,而张太医等人则强烈反对,认为风险太大。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温院判趁机进言,提及林薇薇感念天恩,献上两道安神健脾的民间食方,言明近乎饮食,或可佐助药力,缓解陛下不适。他将山药百合羹和莲心麦冬饮的方子呈上。
正处于烦躁中的皇帝,或许是对苦药汤已然厌倦,或许是前次桑梨茶留下了好印象,竟挥挥手道:“整日便是这些苦汤药,朕的脾胃早已腻烦!既是近乎饮食之物,试试何妨?便按此方制备吧!”
皇帝金口一开,孙院判等人虽面色不豫,却也不好再反对。张太医更是冷哼一声,斜睨了温院判一眼,显然认为这是温院判和林薇薇在借机讨好。
然而,结果却出乎不少人意料。那山药百合羹,口感软糯甘甜,皇帝用了小半碗,竟未反胃;而那莲心麦冬饮,淡淡的甘苦之味,饮后喉间舒爽,心头的烦闷似乎也消散了些许。连续两日作为辅助食用后,皇帝虽未立刻病愈,但夜寐稍安,咳喘时的痛苦似有减轻,对林薇薇的“食方”也多了几分认可,甚至吩咐御膳房,日后药膳可多参考此类思路。
这一次,林薇薇的名字,真正在皇帝和部分核心近臣心中留下了印记。她凭借的不是猛药奇方,而是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基本医理的坚守,以及巧妙避开锋芒、以“食”辅“药”的智慧。
消息传出,静舍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不少中低阶的太医、医官,乃至宫中有些头脸的太监、嬷嬷,都寻着各种由头前来拜访,或好奇打量,或试图结交,或打探虚实。林薇薇一律以礼相待,却谨言慎行,对于医术问题,只谈药膳调理的基础,绝不涉及对皇帝病情的任何评论,更不评价太医署的任何方略。
她深知,自己虽初步站稳脚跟,但已身处漩涡中心。张太医一党对她的敌意有增无减;孙院判等人虽未明确表态,但审视的目光愈发严厉;就连温院判,与她的接触也愈发谨慎,显然也在权衡利弊。
这一日,那位曾有一面之缘的年轻太医魏铭(林薇薇后来打听到的名字),竟趁着夜色,悄悄来到静舍外,塞给值守太监一个小布包,请其转交林薇薇,言是“感谢日前指点菊花之功”。
林薇薇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小盒上等的杭白菊和一张字条,上写:“虚火浮越,清泻非宜,然可佐使。陛下近日痰色微黄,恐兼热象。望珍重。” 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在匆忙中写下。
这简短的信息,却如同暗夜明灯!痰色微黄,证实了她关于“郁热”、“痰热”的猜测!魏铭此举,无疑是冒着风险向她示好,也暗示了太医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林薇薇将字条焚毁,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冰冷的宫墙之内,总算还有一丝基于医道的善意。
她将杭白菊小心收好,知道这或许将是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一枚重要的棋子。如今的她,已不再是初入宫门时那个茫然无措的民间女子,她开始在这九重宫阙的棋局中,看清了一些线条,也悄然落下了自己的棋子。
药香已悄然渡过了最险要的关隘,但前方的路,依旧布满荆棘。太医院深处的暗流,因她的出现而涌动得更加激烈。下一场风暴,或许即将来临。而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转机出现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午后。温院判再次来到静舍,此次面色比往日更加凝重,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
“林娘子,”他屏退左右,压低声音,“陛下近日咳喘又见反复,夜不能寐,精神愈发不济。太医署连番会诊,用药却收效甚微。孙院判等人主张加重温补之力,以峻补求速效;另有一些同僚则认为虚不受补,恐生变症,主张仍以平和调理为主。两派争执不下,陛下闻之,心绪愈发烦躁。”
林薇薇心中了然,太医署内部的矛盾终于因皇帝病情的加剧而表面化了。这对她而言,是危机,也是契机。
温院判看着她,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期待:“陛下……今日午后,偶然问起了你。言道‘那南疆女子,所奉茶饮,倒有几分清爽’。林娘子,你之前于药膳调理,可还有别的稳妥思路?此刻署内情形复杂,任何方子都需慎之又慎。”
皇帝主动问起!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但温院判的提醒也极为明确——此刻献方,无异于卷入太医署的派系之争,风险极大。
林薇薇心念电转。直接献上那个“引火归元”的方子,太过激进,且涉及对当前治疗思路的质疑,必然引火烧身。必须找一个更巧妙、更稳妥的切入点,既能展现价值,又能规避锋芒。
她沉吟片刻,抬头迎上温院判的目光,谨慎开口道:“温大人,晚辈愚见,陛下久病,脾胃虚弱乃是根本。无论温补还是清调,若脾胃不运,药力难行,反增其累。前次桑梨茶饮,或正是因其平和,稍安胃气,故得陛下青眼。晚辈或可……再拟一两道侧重于调和脾胃、兼能润肺安神的食疗方,取材务必寻常平和,近乎饮食,或可在诸位大人药剂之外,作为辅助,稍稍缓解陛下不适,亦为后续调理铺垫根基。”
她绝口不提“引火归元”,也不质疑现有药方,只强调“辅助”、“调和脾胃”、“近乎饮食”,将姿态放到最低,专注于自己“药膳师”的本分,完美避开了太医们的争议焦点。
温院判眼中精光一闪,显然明白了她的用意,微微颔首:“调和脾胃,确是根本。不知娘子有何具体想法?”
林薇薇道:“譬如,可制一道‘山药百合羹’。取怀山药健脾益气,百合润肺安神,二者皆属药食同源之品,性味甘平,制成羹汤,易于消化吸收。或再制一款‘莲心麦冬饮’,以莲子心微清心火,麦冬滋阴润肺,用量极轻,仅取其意,泡水代茶,或有助于陛下安神静心。”
这两个方子,简单到了极致,几乎就是家常食物,但配伍却暗合调理之理,尤其是“莲心麦冬饮”,莲子心的清心与麦冬的润肺,恰好针对了皇帝可能存在的虚烦不安,却又因用量极轻而毫无风险。
温院判沉吟良久,方道:“方子虽简,思路却正。如今署内僵持,或可借此另辟蹊径。老夫可寻机向孙院判进言,只道是娘子感念圣恩,献上些许民间安神健脾的食方,供陛下调剂口味,或可一试。成与不成,皆看天意。”
“全凭院判大人安排。”林薇薇恭敬道。
数日后,一场由孙院判亲自主持的、范围极小的御前诊视在养心殿进行。除了几位核心太医,温院判亦在列。诊视完毕,商议用药时,气氛依旧凝重。孙院判主张用一剂加了倍量人参和蛤蚧的“参蛤散”峻补元气,而张太医等人则强烈反对,认为风险太大。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温院判趁机进言,提及林薇薇感念天恩,献上两道安神健脾的民间食方,言明近乎饮食,或可佐助药力,缓解陛下不适。他将山药百合羹和莲心麦冬饮的方子呈上。
正处于烦躁中的皇帝,或许是对苦药汤已然厌倦,或许是前次桑梨茶留下了好印象,竟挥挥手道:“整日便是这些苦汤药,朕的脾胃早已腻烦!既是近乎饮食之物,试试何妨?便按此方制备吧!”
皇帝金口一开,孙院判等人虽面色不豫,却也不好再反对。张太医更是冷哼一声,斜睨了温院判一眼,显然认为这是温院判和林薇薇在借机讨好。
然而,结果却出乎不少人意料。那山药百合羹,口感软糯甘甜,皇帝用了小半碗,竟未反胃;而那莲心麦冬饮,淡淡的甘苦之味,饮后喉间舒爽,心头的烦闷似乎也消散了些许。连续两日作为辅助食用后,皇帝虽未立刻病愈,但夜寐稍安,咳喘时的痛苦似有减轻,对林薇薇的“食方”也多了几分认可,甚至吩咐御膳房,日后药膳可多参考此类思路。
这一次,林薇薇的名字,真正在皇帝和部分核心近臣心中留下了印记。她凭借的不是猛药奇方,而是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基本医理的坚守,以及巧妙避开锋芒、以“食”辅“药”的智慧。
消息传出,静舍的门槛几乎被踏破。不少中低阶的太医、医官,乃至宫中有些头脸的太监、嬷嬷,都寻着各种由头前来拜访,或好奇打量,或试图结交,或打探虚实。林薇薇一律以礼相待,却谨言慎行,对于医术问题,只谈药膳调理的基础,绝不涉及对皇帝病情的任何评论,更不评价太医署的任何方略。
她深知,自己虽初步站稳脚跟,但已身处漩涡中心。张太医一党对她的敌意有增无减;孙院判等人虽未明确表态,但审视的目光愈发严厉;就连温院判,与她的接触也愈发谨慎,显然也在权衡利弊。
这一日,那位曾有一面之缘的年轻太医魏铭(林薇薇后来打听到的名字),竟趁着夜色,悄悄来到静舍外,塞给值守太监一个小布包,请其转交林薇薇,言是“感谢日前指点菊花之功”。
林薇薇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小盒上等的杭白菊和一张字条,上写:“虚火浮越,清泻非宜,然可佐使。陛下近日痰色微黄,恐兼热象。望珍重。” 字迹略显潦草,显然是在匆忙中写下。
这简短的信息,却如同暗夜明灯!痰色微黄,证实了她关于“郁热”、“痰热”的猜测!魏铭此举,无疑是冒着风险向她示好,也暗示了太医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林薇薇将字条焚毁,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冰冷的宫墙之内,总算还有一丝基于医道的善意。
她将杭白菊小心收好,知道这或许将是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一枚重要的棋子。如今的她,已不再是初入宫门时那个茫然无措的民间女子,她开始在这九重宫阙的棋局中,看清了一些线条,也悄然落下了自己的棋子。
药香已悄然渡过了最险要的关隘,但前方的路,依旧布满荆棘。太医院深处的暗流,因她的出现而涌动得更加激烈。下一场风暴,或许即将来临。而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