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安人初立显风范,药香浸润九重深-《流放岭南:开局一座破酒馆》

  救驾之功,如同在暗流汹涌的宫廷投下了一块定海神针。那道赐封“安人”并准其“酌情参赞”药膳食疗的圣旨,虽未给予林薇薇实际的官职,却赋予了她一种超然的地位和一道无形的护身符。一夜之间,静舍门庭若市的景象悄然改变,前来拜访者虽依旧众多,但态度已从试探、好奇转变为恭敬、甚至带了几分讨好。连静舍的日常用度,也恢复了从前的精细,甚至犹有过之。

  然而,林薇薇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尊荣冲昏头脑。她深知,这份殊荣源于一场极其侥幸的急救,根基并不牢固。太医署内,以张太医为首的那股敌意并未消散,只是暂时被压制,转而变得更加隐蔽和深沉。皇帝的身体虽暂时脱险,但沉疴依旧,未来的调理之路漫长而艰巨,稍有差池,前功尽弃。更重要的是,她如今已彻底暴露在宫廷权力场的聚光灯下,一言一行,皆被无数双眼睛注视着。

  站稳脚跟的第一步,是谨言慎行,巩固成果。

  面对纷至沓来的道贺与拜访,林薇薇一律以礼相待,却愈发低调谦和。对于各方送来的礼物,价值寻常的土仪果品,她酌情收下,并回赠以自己制作的、不涉及核心秘方的安神茶包或润喉膏以示谢意;对于过于贵重的金银珠宝,则坚决婉拒,言明“陛下恩典已厚,不敢再受厚赐,唯愿尽心竭力以报圣恩”。此举既保全了清誉,也彰显了宠辱不惊的气度,赢得了不少人的暗中赞许。

  对于太医署,她更是摆出了极其合作的姿态。次日,她便主动前往太医署求见孙院判,态度恭谨地表示:“晚辈侥幸得陛下垂青,实乃惶恐。于医道一途,晚辈所学粗浅,日后还需各位大人多多指点。陛下后续调理,晚辈一切听从孙院判及各位大人安排,绝不敢擅专。若有食养方面的浅见,也必先禀明院判,共同商议。”

  这番表态,给足了孙院判和太医署面子,将“酌情参赞”的权力主动置于太医署的监管之下,极大地缓和了潜在的冲突。孙院判虽对她仍有保留,但见她如此识趣,面色也缓和了许多,淡淡道:“林安人明白事理便好。陛下龙体事关国本,谨慎为上。日后若有建言,你我共同参详便是。”

  第二步,则是将工作重心重新拉回到扎实的“药膳调理”上。

  皇帝经历痰厥险情后,身体极度虚弱,脾胃功能更是受损。太医署用了大剂量的参附汤回阳救逆后,转向以健脾益气、化痰通络为主的温和调理。林薇薇深知,此时正是药膳发挥“扶助正气、调和脾胃”优势的最佳时机。

  她并未急于献上复杂的方子,而是从最基础的“开胃健脾”入手。她依据《百草归真》中“虚人调理,先实脾胃”的原则,精心设计了几款近乎饮食的粥品和汤羹。例如,用上好粳米加入少量切碎的党参、茯苓、山药,慢火熬制成“参苓山药粥”,气香米烂,极易消化吸收,专为陛下恢复期调养胃气;又用新鲜鲫鱼一条,配以生姜数片、白蔻仁少许,炖煮成乳白色的“鲫鱼健脾汤”,取其鲜美开胃、利水消肿之效。

  这些粥品汤羹,由她亲自拟定食材和做法,交由御膳房严格按规程制作,再经太医查验后奉予皇帝。因其口味清淡适口,远比苦汤药易于接受,皇帝用了之后,竟真的胃口渐开,精神也一日好似一日。冯保太监每次来传膳,脸上都带着笑意,言道“陛下近来进膳香了,夜里也能安睡几个时辰了”。

  扎实的效果,是最好的证明。林薇薇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步步地将药膳的价值,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皇帝和近侍面前,也让那些原本对她持怀疑态度的太医,不得不承认其在饮食调理上的独到之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林薇薇以为可以暂时安稳度日时,新的挑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这一日,坤宁宫(皇后居所)派来一位有品级的女官,言道皇后娘娘近日凤体违和,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听闻林安人擅长药膳调理,特请其过宫一叙。

  皇后的召见!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后宫之地,关系错综复杂,远非太医署可比。皇后乃六宫之主,若能得其青眼,地位将更加稳固;但若稍有不慎,卷入后宫纷争,则万劫不复。

  林薇薇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不敢怠慢,恭敬应下。她仔细斟酌,去时并未携带任何药材或成品,只带了一本自己誊写的、关于常见食材养生功效的通俗册子作为见面礼。

  坤宁宫内香气馥郁,陈设华贵。皇后端坐凤榻之上,年约四旬,容貌端庄,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郁色和威严。她并未过多寒暄,直接询问林薇薇关于调理脾胃、安神助眠的食养之法。

  林薇薇应对得极其谨慎,所言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道理,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脾胃喜暖恶寒,可适当食用些姜、枣”等,推荐的也都是红枣桂圆茶、小米百合粥这等极其平和常见的方子,绝不涉及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具有特定药效的药材。

  皇后听罢,不置可否,只是淡淡道:“林安人果然心思细腻。只是本宫这病,由来已久,恐非寻常饮食可解。” 言语间,似有未尽之意。

  林薇薇心知肚明,皇后之疾,多半与情志有关,但她绝不会点破,只恭敬道:“娘娘凤体尊贵,调理之事,还需太医署诸位大人精心诊治。民女所言,不过是一些养生小技,供娘娘平日颐养参考,万万不敢僭越。”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承认了太医署的权威,又守住了自己药膳师的界限。皇后见她如此谨慎,也未再多言,赏了些东西便让她退下了。

  这次坤宁宫之行,虽无实际收获,却让林薇薇再次体会到宫廷的复杂。她意识到,自己虽有了“安人”的名号,但本质上仍是无根之萍,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位置,不越雷池半步。

  回到静舍,她收到了一封通过特殊渠道辗转送来的、来自南疆州府的信。是石头和春生联名所写,信中详细汇报了“百草轩”的近况,一切安好,生意平稳,药圃长势喜人,并隐晦地提及“近日州府平静,未见异常”,让她安心。

  这封家书,如同一股暖流,滋润了林薇薇的心田。她知道,南疆的根基未被动摇,这让她在京城奋斗,有了最坚实的后盾。她提笔回信,只报平安,叮嘱他们守好店铺,精进技艺,对宫中之事,只字不提。

  夜色渐深,林薇薇独坐灯下,抚摸着“安人”的封诰文书,心中百感交集。她凭借医术和运气,在这九重宫阙初步立足,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险。太医署的明枪暗箭,后宫莫测的深水,乃至皇帝那依旧严峻的病情,都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但她已不再是那个初入宫门时彷徨无措的少女。如今的她,有了名分,有了经验,有了更深的城府和更明确的目标。

  药香已深深浸润这宫廷的肌理,但想要真正扎根,乃至开花结果,还需要更多的智慧、耐心与机缘。 她吹熄灯火,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筹划着下一步该如何走。前方的迷雾依然浓重,但她手中的灯,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