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成长的馈赠-《予你十年盛夏》

  时间的脚步,在重症监护室U)外冰冷的长廊里,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沉重如铅。陆辰轩守在门外,已经记不清过了多久。走廊的灯光白得刺眼,消毒水的气味无孔不入,耳边是监护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和偶尔传来的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他背靠着冰凉的墙壁,双眼布满血丝,下巴上冒出了青黑色的胡茬,西装革履早已被皱巴巴的休闲服取代,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只剩下疲惫的躯壳。母亲靠在他身旁的塑料椅上,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但稍有动静就会惊醒,眼中满是惊恐和不安。父亲在里面的每一次病情波动,都通过医生凝重的表情和简短的通知,牵动着门外两人紧绷的神经。

  手术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最关键的危险期。陆辰轩几乎不敢合眼,时刻盯U那扇紧闭的门,仿佛能穿透它感知到里面的情况。他反复回忆着医生的话:“手术很成功,血管通了,但心肌有损伤,现在要看后续的炎症反应、心率稳定情况和有没有并发症。”每一个医学术语都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上。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医学的局限,那种无法掌控、只能被动等待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他不再是那个在实验室里运筹帷幄、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家,只是一个祈祷父亲能闯过鬼门关的普通儿子。

  与此同时,在万里之外的波士顿,林晚星独自支撑的局面也到了压力临界点。白天,她要处理自己的工作,应对辰辰学校老师的沟通,操持家务;晚上,要安抚思念父亲、情绪不稳定的辰辰,还要定时与陆辰轩视频,了解最新病情,同时强打精神报平安。她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不敢有片刻停歇,生怕一停下来,累积的疲惫和担忧就会将她击垮。一次,在视频里看到陆辰轩憔悴不堪的模样和听到婆婆压抑的哭声后,她挂掉电话,终于忍不住在厨房的水槽边无声地痛哭起来,泪水混合着自来水,冲刷着内心的委屈和压力。但哭过之后,她擦干眼泪,继续给辰辰准备晚餐,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强。

  转折发生在一个清晨。陆辰轩在极度疲惫中,收到辰辰发来的一条长长的微信语音。点开收听,是儿子略显稚嫩却异常认真的声音:

  “爸爸,我知道爷爷生病了你很担心,也很辛苦。妈妈告诉我,男子汉要坚强,要承担责任。我在家会好好听话,认真写作业,不让妈妈操心。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睡觉,不然爷爷好了,你累倒了,奶奶和妈妈会更难过的。爸爸,加油!我和妈妈等你和爷爷平安回来!”

  听着儿子懂事的话语,陆辰轩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这泪水不再是绝望和无力,而是混合着心疼、欣慰和一种被支撑的温暖。他意识到,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开始懂得关心和分担。这份来自家庭的牵挂和支持,成了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几天后,父亲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U转入了普通心脏内科病房。这标志着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漫长的康复期。父亲的身体非常虚弱,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连翻身、吃饭都需要人协助。母亲年事已高,连续几天的陪护已经让她筋疲力尽。陆辰轩主动承担起了主要的护理工作。他学着给父亲擦洗身体、按摩四肢以防止血栓、小心翼翼地喂水喂饭、记录每天的出入量。这些琐碎而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对他这个习惯了抽象思维和宏观管理的人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起初他笨手笨脚,但在护士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渐渐熟练起来。

  在病床前守候的漫长时光里,父子间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他们的话题多围绕着工作、前程,父亲总是叮嘱他要努力、要出人头地,带着殷切的期望。而现在,虚弱的父亲更多时候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忙前忙后,偶尔会用微弱的声音说一句“歇会儿吧,别累着”,或者回忆起一些陆辰轩童年时的趣事,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依赖。这种角色的转换,让陆辰轩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真的老了,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子女的成就带来的荣耀,而是最朴素的陪伴和照顾。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和对生命轮回的感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林晚星虽然远在波士顿,但她的支持无处不在。她每天准时发来问候和信息,不仅关心病情,更关心陆辰轩和婆婆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她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许多心脏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饮食建议和情绪疏导方法,发给他参考。她还主动承担了与国内医保报销、后续康复医院联系等繁琐的事务性沟通,减轻了他的负担。在一次视频中,她看到陆辰轩熟练地给父亲喂药,轻声夸奖道:“老公,你做得真好。” 那一刻,陆辰轩感到,尽管相隔万里,但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面对着这场家庭危机。

  两周后,父亲的身体状况进一步好转,可以在搀扶下短时间下床活动了。出院前,医生详细交代了后续的康复计划:严格的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的康复运动,以及保持情绪平稳。医生特别强调,康复是一个漫长甚至终身的过程,需要家人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照料。

  陆辰轩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母亲跟在旁边,一起走出医院大门。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驱散了医院里阴郁的气息。父亲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神情。他回头看了看儿子明显消瘦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相伴一生的老伴,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陆辰轩推着轮椅的手背,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慨地说:“儿子,辛苦你了……这次,多亏有你在。”

  这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太多的情感。陆辰轩眼眶一热,用力摇了摇头:“爸,您说的什么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您好好康复,比什么都强。”

  回到父母略显陈旧但充满回忆的家,陆辰轩没有立刻订返程机票。他知道,父母的适应和康复初期还需要他。他联系了专业的康复师上门指导,仔细学习了所有的护理要点,并手把手教给母亲。他和姐姐详细讨论了后续轮流照顾父母的安排,确保父亲不会缺乏陪伴和支持。他还带着父亲在小区里慢慢散步,陪他下棋,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这些平淡的日常,却蕴含着最深沉的亲情。

  危机似乎正在过去,家庭展现了它的韧性。然而,就在陆辰轩稍微放松心情,开始思考返美事宜时,母亲在一次闲聊中,无意间透露,父亲这次发病前,其实已经持续胸闷好一段时间了,但怕耽误他工作,一直瞒着没去医院检查……

  这个消息像一记闷棍,让陆辰轩的心再次揪紧。他意识到,父母“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隐患。这次侥幸度过危机,但下一次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父母年老体衰、远离子女的养老和医疗困境?这个沉重而现实的问题,如同一个未解的方程式,摆在了即将返程的陆辰轩面前,预示着这场家庭成长带来的馈赠,除了温暖与凝聚,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关于未来责任的长远思考。悬念,从父亲的病床,延伸到了整个家庭未来的布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