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副驾的专属位置-《岁时予你》

  晨光透过车窗,在车内洒下一片暖金色的光晕。陆时砚的车平稳地行驶在柏油路上,轮胎压过路面发出细微的声响,仿佛与清晨的城市节奏达成了某种默契。车内弥漫着淡淡的雪松香气,与他身上的味道如出一辙,清冽中带着一丝温润,像是秋日森林里阳光穿过枝桠的气息。

  苏念坐在副驾驶座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帆布包。帆布粗糙的纹理触感让她想起昨夜雨伞的木质手柄,那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主人掌心的温度。她偶尔侧头看一眼窗外掠过的街景,行道树的影子在车窗上飞快地倒退,如同她心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思绪。

  早晨被陆时宇撞见的那一幕还在脑海中回放,那句“不用等太久了”像是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间漾开圈圈涟漪。她偷偷瞥了一眼驾驶座上的人,他正专注地看着前方,修长的手指搭在方向盘上,阳光落在他干净的手腕处,映出一小片明亮的光斑。

  “实习单位最近忙吗?”陆时砚忽然开口,声音打破了车厢里的安静,像是清晨的第一声钟鸣,清越而温和。

  苏念回过神,稍稍坐直了些:“还好,就是整理之前的民俗调研资料,有点繁琐。”她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跟着前辈学了不少东西,比在学校里纸上谈兵有意思多了。”

  车窗外,一群白鸽从广场上掠过,翅膀划破晨光,留下转瞬即逝的阴影。陆时砚微微颔首,目光仍专注在前方的路况上:“实践出真知。民俗学尤其如此,很多文化的精髓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需要亲身去体会。”

  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苏念注意到,每当谈论学术相关的话题时,他的眼神总会变得格外明亮,像是暗夜中突然点亮的灯火。

  车驶过一座石桥,桥下的河水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陆时砚稍稍放慢车速,指向窗外:“你看那边,河岸的洗衣台。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在那里洗衣了,但这个习俗从明代延续至今,是市井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苏念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几个妇人正在水边浣洗衣物,动作娴熟而富有韵律。她忽然想起《明代市井杂记》中的记载,不禁脱口而出:“书记载明代妇人洗衣时,会唱特定的捣衣曲,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唱了。”

  陆时砚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弯:“你很用心。上次提到的灯彩手艺,你后来补充的案例就很到位。”

  得到肯定,苏念的心像是被阳光照亮的湖面,泛起温暖的光泽。她轻声说:“还要谢谢您推荐的那本书,前辈还夸我案例找得准呢。”

  “是你自己肯下功夫。”陆时砚的语气平淡,但眼底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笑意。他转动方向盘,车子平稳地拐过一个弯道,“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你能从古籍中发掘出与现代实践的连接点,这很好。”

  车子驶入一条林荫道,梧桐树的枝叶在车顶交织成绿色的穹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车内投下跳跃的光斑。苏念注意到车窗上挂着一个精致的香囊,绣着细密的云纹,随着车身的晃动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雪松香气。

  “这个香囊很别致。”她忍不住称赞道。

  陆时砚瞥了一眼香囊,语气温和:“是家母绣的。里面的香料是按古方配的,据说能安神醒脑。”他顿了顿,补充道,“明代文人出行时,车上常挂类似的香囊,既是装饰,也有实用价值。”

  苏念细细端详着香囊上精细的针脚,忽然觉得这辆车仿佛是一个移动的文化空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想起第一次坐这辆车时,还是雨夜,车内弥漫的雪松香曾让她莫名安心。如今在晨光中重新品味,更觉得这份雅致与陆时砚的气质相得益彰。

  车快到实习单位所在的写字楼时,苏念瞥见路边有家新开的面包店。玻璃橱窗里摆着刚出炉的牛角包,金黄酥脆,表面刷着亮晶晶的蜂蜜,撒着细碎的杏仁片,看着就诱人。她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小声嘀咕了一句:“这家面包好像不错,下次路过可以试试。”

  话音未落,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把心里话说了出来,不禁有些不好意思。陆时砚的目光从后视镜里扫过她的侧脸,没有说什么,只是记下了那家店的招牌。

  车停在写字楼门口,苏念解开安全带,刚要推开车门,就听见陆时砚说:“晚上下班,我来接你。”

  “啊?不用麻烦您了,我自己坐地铁回去就行。”苏念连忙摆手,“您下午还有会,肯定很忙。”

  阳光透过车前玻璃,在他镜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点。他的语气平静却不容拒绝:“不麻烦,刚好我晚上要去附近的书店取本书,顺路。”他看了眼腕表,“六点在楼下等你,别迟到。”

  苏念看着他认真的眼神,拒绝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好轻轻点头:“那……麻烦您了。”

  “嗯。”陆时砚应了一声,看着她推开车门下车。直到她走进写字楼大门,身影消失在玻璃转门后,他才缓缓发动车子离开。

  一整天的时光在文件与资料间流淌。苏念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整理着民俗调研的资料,心思却时不时飘向窗外。阳光逐渐西斜,在桌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影。她想起早晨车里的对话,想起陆时砚说起民俗文化时专注的神情,想起他不动声色地记下面包店的样子。

  同事林姐端着茶杯走过来,见她频频走神,笑着戳了戳她的胳膊:“苏念,想什么呢?脸都红了。”

  苏念慌忙低下头,假装整理文件:“没什么,就是在想一个案例……”

  林姐在她对面坐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是哪个特别的案例,让我们苏念想得这么出神?”

  苏念感到耳根发烫,幸好这时电脑提示收到新邮件。她趁机转移话题,点开邮件却发现是陆时砚发来的参考资料——关于明代市井音乐的研究文献,正好与她早上提到的捣衣曲相关。

  邮件内容简洁专业,但最后附了一句:“书店旁有家不错的茶馆,或许可以一起去尝尝。”

  简单的一句话,让苏念的心跳莫名加快。她反复读了几遍,才回复了感谢的邮件。整个下午,工作时总会不自觉地瞥向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期待着下班的时刻。

  终于熬到下班,苏念整理好桌面,乘电梯下楼。刚走出写字楼,就看见陆时砚的车已经停在路边。他靠在车旁,手里拿着一个纸袋,夕阳在他身上镀上一层金边。

  见她出来,他迎了上去:“等很久了吗?”苏念快步走过去。

  “刚到。”他把手里的纸袋递给她,“下午路过你看的那家面包店,买了两个牛角包,热的时候好吃,你尝尝。”

  苏念愣了一下,接过纸袋。指尖碰到袋子,还带着温热。她打开一看,两个金黄的牛角包躺在里面,散发着黄油的香气,表面撒着的杏仁片在夕阳下闪着诱人的光泽。原来他下午说的“顺路”,连她随口一提的面包店都记在了心里。

  “谢谢您,陆教授。”她抬头看他,眼底映着夕阳的光辉。

  陆时砚没说话,只是替她拉开了副驾驶座的车门。苏念坐进去,刚系好安全带,就发现储物格里放着一瓶温牛奶,正是她平时爱喝的牌子。瓶身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显然是刚加热不久。

  “早上看你没怎么吃早饭,这个垫垫肚子。”他发动车子,语气平淡,却透着细心。

  苏念拿起牛奶,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淡淡的甜香,暖得她心里发烫。她小心地取出一个牛角包,酥脆的外皮在指尖碎裂,掉落在嘴角。

  陆时砚瞥见了,从储物格里拿出一张纸巾,递到她手边:“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苏念接过纸巾,擦了擦嘴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小口咬着牛角包,外层酥脆,内里柔软,黄油的香气在唇齿间弥漫开来。她注意到今天的车载音乐换成了轻柔的古琴曲,与窗外的暮色相得益彰。

  车子驶过繁华的街道,窗外的霓虹灯渐次亮起。苏念看着陆时砚专注开车的侧脸,忽然发现这辆车的副驾驶座好像渐渐成了她的“专属位置”。这里有她喜欢的草莓糖,有温好的牛奶,有他特意准备的靠枕,甚至连他开车的节奏,都在悄悄跟着她的习惯走。

  等红灯的间隙,陆时砚从后座取出一本书:“下午去书店取书时看到的,觉得你可能用得上。”

  苏念接过书,是一本关于明代饮食文化的专着。书页间夹着一枚银杏叶书签,叶脉分明,像是精心挑选过的。她翻开扉页,看见上面题着一行字:“食者,民之本也。知饮食之道,可观民风之淳。”

  “这是……”她抬头看向陆时砚。

  他目视前方,语气淡然:“明代学者对饮食文化的见解。觉得与你的研究方向相关,就买来了。”

  苏念摩挲着书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总是在这些细微处展现着关怀,不张扬,却恰到好处。就像窗外的暮色,温柔地笼罩着整个城市,不声不响,却改变着光线的质地。

  车子驶入一条安静的林荫道,两旁的梧桐树在道路上空交织成拱形的穹顶。夕阳的余晖从枝叶间漏下,在车前盖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取出那颗草莓糖。

  “陆教授,您要尝尝吗?”她剥开糖纸,将红色的糖果递过去。

  陆时砚侧头看了一眼,微微张口接住了糖。他的唇不经意间擦过她的指尖,温热的触感让苏念的手指轻轻一颤。

  “很甜。”他轻声说,目光仍然注视着前方的路,但耳根却微微泛红。

  草莓的甜香在车内弥漫开来,混合着雪松的清冽,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苏念看着窗外流转的街景,忽然觉得这个傍晚格外温柔。路灯渐次亮起,像是为他们的行程点亮的指引灯。

  她想起早晨陆时宇的调侃,想起同事们好奇的目光,心中那些模糊的情感渐渐清晰起来。文化传承在于日用而不觉,真情流露发乎自然而不自知。或许有些缘分,就像这车行的路途,不知始于何时,却在每一个转弯处都有新的风景。

  夜色渐浓,车内的灯光自动亮起,柔和的光线洒在两人身上。苏念轻轻咬着牛角包,看着身边的人,心里那份好感,像被温水泡开的茶叶,渐渐舒展,散发出清甜的味道。她偷偷想,要是以后每次坐他的车,都能这样安稳又温暖,好像也不错。

  车子缓缓驶过最后一段路,远处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在这个平凡的傍晚,副驾驶座上的苏念忽然明白,有些位置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座位本身,而是因为坐在那里时,看到的风景和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