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雨夜的蜂蜜水与旧笔记-《岁时予你》

  暮色四合时分,天色骤然暗沉下来。浓云自天边滚滚而来,不过片刻功夫,豆大的雨点便噼里啪啦地砸在窗玻璃上。苏念抱着笔记本电脑站在研究所门口,望着眼前密密的雨帘发愁。她今天跟着团队做宋代市集复原方案,一连开了几个研讨会,竟是忙得连午饭都忘了吃。此刻胃里隐隐作痛,才想起自己已经空着肚子工作了一整天。

  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下越大。狂风卷着雨丝斜斜地打在屋檐下,溅起的水花沾湿了她的裙摆。苏念正想着要不要冒雨跑回宿舍,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是陆时砚发来的消息,简短的几个字却让她心头一暖:“来我家,饭快好了。”

  她来不及多想,将电脑包紧紧护在怀里,一头扎进雨幕中。雨点密集地打在脸上,几乎让她睁不开眼。等她一路小跑冲进陆时砚住的教师公寓楼时,浑身都已经湿透了。发梢不停地滴着水,在浅色的地砖上晕开一个个深色的水渍。

  玄关处的感应灯自动亮起,柔和的光线洒落在原木色的柜子上。苏念一眼就看见柜面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条干净的毛巾,正是她上次来这里时落下的。毛巾旁边放着一杯温热的蜂蜜水,透明的玻璃杯壁上贴着张浅黄色的便签。那熟悉的清隽字迹让她不由自主地弯起嘴角:“先喝这个,胃别受凉。”

  她放下电脑包,用毛巾轻轻擦拭着湿发,这才捧起那杯蜂蜜水。温热的触感从掌心缓缓蔓延至全身,驱散了雨夜带来的寒意。轻轻抿了一口,甜润的滋味在舌尖化开,恰到好处地舒缓了胃部的不适。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气从厨房方向飘来。那是糖醋排骨特有的酸甜气息,夹杂着姜蒜的辛香,勾得人食欲大动。苏念这才想起,上周闲聊时她曾随口提过一句“好久没吃糖醋排骨了”,没想到他竟然记在了心里。

  她踮起脚尖,轻手轻脚地朝厨房走去。隔着磨砂玻璃门,能隐约看见一个修长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推开门的瞬间,暖黄的灯光倾泻而下,将整个厨房笼罩在温馨的氛围里。陆时砚穿着浅灰色的家居服,正弯腰调试着砂锅的火候。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额前几缕碎发随意垂落,少了几分平日里的严肃,多了些许居家的随意。

  “陆教授居然会做饭?”苏念晃着手中的蜂蜜水,倚在门框上笑道。

  陆时砚闻声回头,看见她湿漉漉的模样,眉头微蹙:“怎么淋成这样?”他顺手关小火,走到她身边,很自然地将她颊边一缕湿发别到耳后,“先去换身干衣服,我这边马上就好。”

  苏念却被他料理台上放着的一本旧笔记本吸引了目光。笔记本的封皮是深蓝色的布面,已经有些褪色,边角处微微起毛。封面上用工整的钢笔字写着“食谱记录”四个字,翻页处还夹着一片已经干枯的桂花,虽然失去了鲜活时的金黄,却仍保持着完整的形态。

  她情不自禁地伸手翻开笔记本。内页的纸张已经泛黄,但保存得相当完好。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菜品的做法,从食材配比到火候掌握,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更让她惊讶的是,每道菜旁边都写着一些小注解,字迹与现在陆时砚的笔迹如出一辙,只是墨色略显青涩。

  随手翻到某一页时,苏念的动作忽然顿住了。这一页详细记录着糖醋排骨的做法,但在常规的步骤说明下面,还额外添了一行小字:“念念叨叨说喜欢甜口,糖要多放半勺。”这行字的墨迹比前面的略浅,像是后来添上去的,但笔迹分明是同一个人的。

  她的指尖轻轻抚过这行字,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节拍。原来早在不知什么时候,她随口说的一句话,就这样被他郑重其事地记录在了这本食谱里。

  这时陆时砚端着盛好的糖醋排骨走过来,见她正盯着那本笔记出神,耳尖微微泛起红晕。但他并没有躲闪,只是将盘子放在餐桌上,在她身边的椅子上坐下。

  “这是......”苏念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着他。

  “上次你说喜欢,就找了以前的笔记翻出来,试着调整了味道。”他的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但苏念却从这句话里听出了太多未言明的心意。原来他不是“刚好”会做这道菜,而是早早就把她的话记在了心里,特意翻出从前的笔记,一遍遍地调试,只为了做出合她口味的味道。

  她夹起一块排骨送入口中。酸甜适中的酱汁包裹着酥软的肉质,恰到好处的火候让排骨入口即化。这味道,竟比她记忆中最美好的那次还要美味。

  吃着吃着,她忽然想起很多从前不曾留意的细节。上次加班到深夜,他递来的那杯温热的蜂蜜水;她怕黑,他“顺路”送她回家时,车里永远亮着的暖黄色灯光;还有无数个她以为的“巧合”,现在想来,其实都是他藏在细节里的心意。

  窗外的雨声渐渐转缓,从急促的噼啪声变成了淅淅沥沥的轻响。餐厅里只开了一盏暖黄的吊灯,光线柔和地洒在餐桌上,将每一道菜的色泽都映照得格外诱人。除了糖醋排骨,他还做了清炒时蔬和一道豆腐羹,都是清淡养胃的菜色。

  “你什么时候开始学做饭的?”苏念一边小口喝着豆腐羹,一边好奇地问。

  陆时砚的目光投向窗外渐缓的雨势,声音里带着几分回忆:“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时候。那时候住在校外,吃不惯当地的饭菜,就自己学着做。”

  他伸手取过那本食谱,轻轻翻动着书页:“最开始连煎蛋都会糊锅,后来慢慢摸索,倒是摸出些门道来。”

  苏念注意到,在每一道菜谱的旁边,除了食材和步骤,还常常写着一些零散的笔记。有的记录着第一次尝试的日期,有的写着调整配比的心得,更有趣的是,在一些菜名旁边,还会标注着“适合雨天”、“冬日暖胃”之类的小贴士。

  “你写得很细致。”她轻声说。

  “做饭和做学问其实很像。”陆时砚的指尖划过书页上工整的字迹,“都需要耐心、细心,还有对细节的把握。”

  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声音柔和了几分:“只不过做饭更温暖些,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幸福。”

  这句话让苏念的心轻轻颤动。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厨房里忙碌,为一家人准备可口的饭菜。那时候她觉得,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就是厨房,最动听的声音就是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后来离家求学,已经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被人用心照顾的感觉了。

  “这个桂花,”她指了指夹在书页中的干花,“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陆时砚轻轻取出那片干枯的桂花,放在掌心:“这是老宅那棵桂花树的花。每年秋天,母亲都会采一些晾干,说是要留着泡茶、做点心。”他的眼神变得悠远,“后来她去世了,我就习惯性地每年也采一些,算是......一种纪念吧。”

  苏念这才注意到,在食谱的某一页,确实记录着桂花糕的做法。旁边用工整的小字写着:“母亲最爱,秋日必做。”

  这一刻,她忽然明白,这本看似普通的食谱,其实承载着太多珍贵的记忆。每一道菜,每一笔记录,都可能关联着某个重要的人、某段难忘的时光。而现在,他也将关于她的点滴,郑重地收录进了这本充满温情的笔记里。

  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月光从云层的缝隙中漏出来,在湿漉漉的窗玻璃上投下清辉。小区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在积水的路面上映出细碎的光斑。

  苏念举起手中的蜂蜜水,对着陆时砚甜甜地笑了:“陆教授的蜂蜜水和排骨,都超甜的!”

  陆时砚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伸手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动作温柔得像是触碰什么珍贵的宝物。“那以后,每天都做给你吃。”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这句话像是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苏念心里漾开圈圈涟漪。她低下头,掩饰微微发烫的脸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玻璃杯壁。

  窗外,被雨水洗涤过的夜空显得格外清澈,仿佛一块透明的蓝色绸缎,上面镶嵌着几颗璀璨的星子,宛如宝石般闪耀着微弱的光芒。这些星子在天幕上若隐若现,似乎在与人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远处,传来一阵滴滴答答的屋檐滴水声,这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像是这个雨夜最后的余韵。每一滴水珠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音符,在寂静的夜晚中奏响了一曲轻柔的交响乐。这声音既不突兀,也不吵闹,反而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心的感觉。

  在这个平凡的夜晚,在一杯蜂蜜水和一本旧笔记的见证下,有些东西正在悄然生长,如同春雨过后的新芽,悄无声息,却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