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同一块巨大的、浸透了浓墨的绒布,缓缓覆盖了整个城市。白日里的喧嚣与浮躁渐渐沉淀,只剩下远处高楼零星的灯火,如同散落在黑色天鹅绒上的碎钻,闪烁着冰冷而遥远的光。书房里没有开主灯,只有书桌一角那盏黄铜底座的老式台灯亮着,投下一圈温暖而集中的光晕,像舞台上唯一的追光,笼罩着桌前那个略显焦躁的身影。
苏念蜷缩在宽大的电脑椅上,身上裹着一件柔软的珊瑚绒毯子,却依然感觉手脚有些冰凉。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散发着刺眼的白光,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文字和设计草图。
这是她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从前期市场调研、文化梳理,到概念构思、团队组建,她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前期筹备一切顺利,客户对整体方向也很认可。可偏偏卡在了最核心的创意呈现环节。客户的要求既明确又苛刻:既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保留纯粹的古风韵味,又要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传播性。
为了达到这个平衡,她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桌角散落着好几个空掉的咖啡杯和揉成一团的废纸。屏幕上最新一版的方案,已经是第三次被客户驳回。红色的批注刺眼地分布在文档各处:“传统元素堆砌过重,显得陈旧”、“创新点流于表面,未能与内核融合”、“整体感觉‘隔靴搔痒’,未能触及目标用户痛点”……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细针,扎在她疲惫的神经上。她反复敲击着键盘,删删改改,试图将那些被否定的部分重新整合,寻找新的突破口。可思绪就像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越是心急,越是理不出头绪。那些曾经让她灵感迸发的古籍纹样、诗词歌赋,此刻都变得面目模糊,失去了生命力。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根本无法驾驭如此重要的项目。
眼底是难以掩饰的焦躁和红血丝,连带着整个人都像被霜打过的茄子,蔫蔫的,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最终无力地趴倒在桌面上,下巴抵着手臂,眼神放空地盯着屏幕上那些让她挫败的文字,连有人走进书房都未曾察觉。
陆时砚结束晚间的工作,从学校回到公寓时,已是深夜。客厅里一片漆黑,只有书房门缝下透出一点微弱的光线。他放下公文包,换了鞋,径直走向书房。推开门的瞬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的小姑娘像只受伤的小兽,蜷缩在灯下,背影透着一股浓浓的沮丧和疲惫,连他推门的声音都没能惊动她。
他心头微微一紧,放轻脚步,先去厨房热了一杯温牛奶,然后才端着杯子走回书房。牛奶的温热透过杯壁传递到他的掌心。他走到书桌旁,将牛奶轻轻放在她手边不易碰倒的位置。
“又在跟方案较劲?”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像夜色里流淌的溪水,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同时,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抚上她有些凌乱的发顶,动作轻柔地梳理着。
苏念这才恍然惊觉他的存在。她抬起头,眼眶因为疲惫和委屈而微微泛红,像蒙上了一层水汽。看到是他,她强撑着的坚强仿佛瞬间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声音闷闷的,带着显而易见的挫败感:“陆时砚,我是不是很没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反反复复修改了这么多次,还是不行……”
她指着屏幕上那些刺眼的红色批注,语气里充满了自我怀疑:“客户想要传统和新潮的结合,我试了好几种思路,要么太保守,要么太跳脱,就是找不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感觉所有的灵感都枯竭了……再这样下去,这个项目可能真的要做砸了。”
陆时砚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的倾诉,目光温柔而包容。他弯腰,拉过旁边一把椅子,坐在她身边。然后,他伸手拿起她打印出来、上面布满各种勾画和笔记的方案草稿,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起来。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极其专注。修长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偶尔在某些被重点标注的修改意见处稍作停留,眉头微微蹙起,陷入深沉的思考。书房里一时间只剩下电脑风扇运行的轻微嗡鸣,和他翻动纸页时发出的沙沙声响。
苏念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台灯的光线在他挺直的鼻梁一侧投下淡淡的阴影,让他原本清冷的轮廓显得格外沉静可靠。不知为何,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她心里那股火烧火燎的焦躁,竟奇迹般地慢慢平复了一些。她知道陆时砚的研究领域与她的文创设计相去甚远,但他那种善于从庞杂信息中梳理脉络、抓住核心本质的思维能力,或许真的能给她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安静地等待着,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淌。过了许久,陆时砚才放下手中的草稿,转过头看向她。他的眼神清明而冷静,并没有直接安慰,而是用平和的语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念念,我看完了。并不是你的基本思路不对,也不是你不够努力。”他的指尖点向方案中的某一页,那里她试图将一幅复杂的古代山水画直接应用在手机壳设计上,旁边配以生硬的现代标语,“问题在于,你在处理‘传统’与‘新潮’这两个概念时,潜意识里把它们当成了对立的两极,或者说,是简单的物理叠加。”
他深入浅出地分析道:“你看这里,你直接挪用了这幅古画,元素本身很美,但对于不了解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过于晦涩,有距离感。而旁边搭配的标语,为了追求‘新潮’,又显得过于直白和商业化,两者放在一起,非但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互相削弱,显得格格不入,失去了传统应有的韵味,新潮也变得肤浅。”
苏念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再结合他的分析,脑海中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敲击了一下,豁然开朗。她之前一直困在如何“平衡”两者上,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确实是将它们割裂开看待的。
“那我该怎么把它们真正融合在一起呢?”她急切地追问,身体不自觉地向他倾斜,“我试过把古诗词的意境和潮流图案结合,但效果总是很奇怪,像是生搬硬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思考的角度。”陆时砚说着,伸手拿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机,熟练地调出之前他研究宋代文人雅集时整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屏幕上出现一些古代文人使用的器物、书画以及生活场景的复原图。
“你之前和我讨论古风文创时提到,其核心是让年轻人能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进而产生兴趣和认同,对吧?”他引导着她,“这其实和宋代文人的某些行为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们喜欢在日常使用的折扇上题诗作画,一把扇子,既是纳凉的工具,也是个人审美和情趣的表达载体,是融入生活场景的‘雅趣’。”
他一边说,一边耐心地帮她重新梳理思路,声音平稳而富有逻辑:“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生活化’、‘场景化’的思路。不要想着去‘教育’年轻人接受高深的传统,而是想办法让传统‘自然地’融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消费习惯里。”
他指着电脑上的一幅宋代织物纹样图,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可以将这些古籍中记载的精美纹样,进行现代化的提炼和简化,保留其神韵和骨骼,但去掉过于繁复的细节,变成简约的、富有设计感的线条或色块。然后将这些提炼后的元素,应用在年轻人日常高频使用的物品上,比如帆布包、手机壳、笔记本电脑贴纸、甚至是一些潮流服饰的印花上。”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这些元素时,可以搭配一句精心挑选的、通俗易懂且意境优美的古诗词片段,并附上简短有趣的背景注解或现代解读,不是机械地注释,而是建立一种情感或意境的连接。让使用者首先被设计本身吸引,然后通过这句诗和注解,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故事,完成一次无声的文化浸润。”
接着,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方向:“或者,我们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具有互动性的文创产品。比如,一套以古代着名画作或建筑为蓝本的可拼接立体模型或拼图。每一块拼图或组件,都对应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人物典故或者文化知识点。年轻人在动手拼搭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创造的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传统文化信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往往比单向的知识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陆时砚的话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像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瞬间穿透了苏念脑海中那团纠缠已久的迷雾,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她之前所有的纠结和阻塞,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疏通的出口。
她眼睛猛地一亮,像是夜空中骤然被点亮的星辰,之前笼罩在眉宇间的阴霾一扫而空。她立刻坐直身体,原本无精打采的神情被一种兴奋和专注所取代。她一把抓过鼠标,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在新的文档页面上敲击起来,指尖在键盘上飞舞,速度快得惊人。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陆时砚!”她一边打字,一边激动地说,“之前是我太执着于形式的‘像’,而忽略了精神的‘融’!我们可以做一个系列,就叫‘古籍新生’或者‘纹样密码’!对!就像你说的,提取核心元素,做极简设计,搭配金句和趣闻……”
她完全沉浸到了新的创作思路中,嘴里念念有词,手指不停,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又快速记录下灵感。
陆时砚看着她重新焕发光彩的侧脸,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和安心。他没有出声打扰她,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开始帮她整理桌面上那些散乱的文件、草稿纸和废弃的打印稿,将它们分门别类,叠放整齐。偶尔,当苏念的敲击声停顿下来,眉头微蹙,似乎遇到新的卡点时,他会适时地、用极低的声音提醒一两句,或是提供一个关键词,或是引导她换个角度思考,从不越俎代庖,只是恰到好处地充当着她的“外脑”和“回音壁”。
夜深人静,窗外的霓虹也渐渐稀疏。陆时砚看了一眼时间,悄无声息地起身,走出书房。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进来,浓郁的香气瞬间驱散了书房里沉闷的空气。
“先吃点东西,补充点能量再继续。”他将其中一碗放在苏念手边。
苏念刚好修改完一个关键部分的设计说明,长舒一口气,抬起头,正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她脸上露出了这几天来第一个真心实意、轻松甜美的笑容,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陆时砚,你太厉害了!真的!我现在感觉思路清晰多了,好像所有的关节都打通了!”
“是你自己本身就很优秀,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之前暂时钻了牛角尖,需要一个外力帮你轻轻推一下。”陆时砚把筷子递给她,语气里满是肯定和鼓励。看着她拿起筷子,有些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条,显然是饿坏了,他眼底泛起浓浓的宠溺,轻声叮嘱,“慢点吃,小心噎着。”
两人就这样并肩坐在宽敞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将他们的身影笼罩在一起。面前是散发着食物香气的面条,旁边是重新燃起斗志的创意方案。苏念一边吃,一边兴奋地跟陆时砚分享着自己刚刚迸发出的新想法,语速很快,眼睛亮晶晶的。陆时砚则认真地倾听着,偶尔点点头,或者在她某个想法不够完善时,用温和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补充。
原本寂静得有些压抑的深夜书房,因为两人之间低声的、充满生机的交谈,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书房内的这一方天地,却仿佛充满了希望的微光。
凌晨两点多,苏念终于敲下了方案的最后一个句号。她将修改完善后的方案快速浏览了一遍,整体架构清晰,创意点新颖且具有可行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自然而不突兀,远远超出了之前的版本。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轻松感涌上心头。
她长长地、满足地舒了一口气,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感觉全身的疲惫都随着这个动作消散了不少。然后,她身体一软,自然而然地靠向身边一直陪伴着她的陆时砚,将头轻轻枕在他坚实温暖的肩膀上,声音里带着浓浓的倦意,却充满了完成任务的释然和对他的感激:“终于……改完了。陆时砚,谢谢你。真的,如果没有你,我可能现在还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在原地打转,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她的依赖和信任,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
陆时砚侧过头,能清晰地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清香,能看到她睫毛下淡淡的阴影。他心中一片柔软,低头,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而珍重的吻,声音低沉温柔得如同这静谧的夜色,能滴出水来:“我们之间,永远不需要说这个‘谢’字。”
他关掉她的电脑屏幕,又合上自己的笔记本,然后扶着她站起身。“太晚了,你消耗了太多心神,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息。”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剩下的事情,明天睡醒了,精神好了再说。”
苏念顺从地点点头,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确实让她此刻头晕眼花,脚步都有些虚浮。她任由他牵着自己的手,带领着她走出书房,走向温暖的卧室。
她的手被他温暖干燥的大手紧紧包裹着,那温度仿佛能一直传递到心里最深处。回想今晚的一切,从最初的绝望焦躁,到他的出现,他的点拨,他的陪伴,他的守护……苏念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踏实和温暖。
原来,爱情最美好的形态之一,并不仅仅是日常琐碎中的甜蜜依偎,更是成长路途上的彼此扶持,互为灯塔。是在你陷入迷茫、困顿不堪时,有人能为你拨开迷雾,指引方向;是在你奋力前行、精疲力尽时,有人能给你一个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为你补充能量。他不仅是爱人,更是战友,是彼此最坚实、最可靠的“加油站”,让两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苏念蜷缩在宽大的电脑椅上,身上裹着一件柔软的珊瑚绒毯子,却依然感觉手脚有些冰凉。她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散发着刺眼的白光,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文字和设计草图。
这是她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从前期市场调研、文化梳理,到概念构思、团队组建,她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前期筹备一切顺利,客户对整体方向也很认可。可偏偏卡在了最核心的创意呈现环节。客户的要求既明确又苛刻:既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保留纯粹的古风韵味,又要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传播性。
为了达到这个平衡,她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桌角散落着好几个空掉的咖啡杯和揉成一团的废纸。屏幕上最新一版的方案,已经是第三次被客户驳回。红色的批注刺眼地分布在文档各处:“传统元素堆砌过重,显得陈旧”、“创新点流于表面,未能与内核融合”、“整体感觉‘隔靴搔痒’,未能触及目标用户痛点”……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细针,扎在她疲惫的神经上。她反复敲击着键盘,删删改改,试图将那些被否定的部分重新整合,寻找新的突破口。可思绪就像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越是心急,越是理不出头绪。那些曾经让她灵感迸发的古籍纹样、诗词歌赋,此刻都变得面目模糊,失去了生命力。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根本无法驾驭如此重要的项目。
眼底是难以掩饰的焦躁和红血丝,连带着整个人都像被霜打过的茄子,蔫蔫的,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她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最终无力地趴倒在桌面上,下巴抵着手臂,眼神放空地盯着屏幕上那些让她挫败的文字,连有人走进书房都未曾察觉。
陆时砚结束晚间的工作,从学校回到公寓时,已是深夜。客厅里一片漆黑,只有书房门缝下透出一点微弱的光线。他放下公文包,换了鞋,径直走向书房。推开门的瞬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的小姑娘像只受伤的小兽,蜷缩在灯下,背影透着一股浓浓的沮丧和疲惫,连他推门的声音都没能惊动她。
他心头微微一紧,放轻脚步,先去厨房热了一杯温牛奶,然后才端着杯子走回书房。牛奶的温热透过杯壁传递到他的掌心。他走到书桌旁,将牛奶轻轻放在她手边不易碰倒的位置。
“又在跟方案较劲?”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像夜色里流淌的溪水,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同时,他伸出手,指尖轻轻抚上她有些凌乱的发顶,动作轻柔地梳理着。
苏念这才恍然惊觉他的存在。她抬起头,眼眶因为疲惫和委屈而微微泛红,像蒙上了一层水汽。看到是他,她强撑着的坚强仿佛瞬间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声音闷闷的,带着显而易见的挫败感:“陆时砚,我是不是很没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反反复复修改了这么多次,还是不行……”
她指着屏幕上那些刺眼的红色批注,语气里充满了自我怀疑:“客户想要传统和新潮的结合,我试了好几种思路,要么太保守,要么太跳脱,就是找不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感觉所有的灵感都枯竭了……再这样下去,这个项目可能真的要做砸了。”
陆时砚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的倾诉,目光温柔而包容。他弯腰,拉过旁边一把椅子,坐在她身边。然后,他伸手拿起她打印出来、上面布满各种勾画和笔记的方案草稿,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起来。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极其专注。修长的手指在纸页上轻轻划过,偶尔在某些被重点标注的修改意见处稍作停留,眉头微微蹙起,陷入深沉的思考。书房里一时间只剩下电脑风扇运行的轻微嗡鸣,和他翻动纸页时发出的沙沙声响。
苏念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台灯的光线在他挺直的鼻梁一侧投下淡淡的阴影,让他原本清冷的轮廓显得格外沉静可靠。不知为何,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她心里那股火烧火燎的焦躁,竟奇迹般地慢慢平复了一些。她知道陆时砚的研究领域与她的文创设计相去甚远,但他那种善于从庞杂信息中梳理脉络、抓住核心本质的思维能力,或许真的能给她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安静地等待着,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放轻了。
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淌。过了许久,陆时砚才放下手中的草稿,转过头看向她。他的眼神清明而冷静,并没有直接安慰,而是用平和的语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念念,我看完了。并不是你的基本思路不对,也不是你不够努力。”他的指尖点向方案中的某一页,那里她试图将一幅复杂的古代山水画直接应用在手机壳设计上,旁边配以生硬的现代标语,“问题在于,你在处理‘传统’与‘新潮’这两个概念时,潜意识里把它们当成了对立的两极,或者说,是简单的物理叠加。”
他深入浅出地分析道:“你看这里,你直接挪用了这幅古画,元素本身很美,但对于不了解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过于晦涩,有距离感。而旁边搭配的标语,为了追求‘新潮’,又显得过于直白和商业化,两者放在一起,非但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互相削弱,显得格格不入,失去了传统应有的韵味,新潮也变得肤浅。”
苏念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再结合他的分析,脑海中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敲击了一下,豁然开朗。她之前一直困在如何“平衡”两者上,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确实是将它们割裂开看待的。
“那我该怎么把它们真正融合在一起呢?”她急切地追问,身体不自觉地向他倾斜,“我试过把古诗词的意境和潮流图案结合,但效果总是很奇怪,像是生搬硬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思考的角度。”陆时砚说着,伸手拿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开机,熟练地调出之前他研究宋代文人雅集时整理的一些资料和图片。屏幕上出现一些古代文人使用的器物、书画以及生活场景的复原图。
“你之前和我讨论古风文创时提到,其核心是让年轻人能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进而产生兴趣和认同,对吧?”他引导着她,“这其实和宋代文人的某些行为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们喜欢在日常使用的折扇上题诗作画,一把扇子,既是纳凉的工具,也是个人审美和情趣的表达载体,是融入生活场景的‘雅趣’。”
他一边说,一边耐心地帮她重新梳理思路,声音平稳而富有逻辑:“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生活化’、‘场景化’的思路。不要想着去‘教育’年轻人接受高深的传统,而是想办法让传统‘自然地’融入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消费习惯里。”
他指着电脑上的一幅宋代织物纹样图,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可以将这些古籍中记载的精美纹样,进行现代化的提炼和简化,保留其神韵和骨骼,但去掉过于繁复的细节,变成简约的、富有设计感的线条或色块。然后将这些提炼后的元素,应用在年轻人日常高频使用的物品上,比如帆布包、手机壳、笔记本电脑贴纸、甚至是一些潮流服饰的印花上。”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这些元素时,可以搭配一句精心挑选的、通俗易懂且意境优美的古诗词片段,并附上简短有趣的背景注解或现代解读,不是机械地注释,而是建立一种情感或意境的连接。让使用者首先被设计本身吸引,然后通过这句诗和注解,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故事,完成一次无声的文化浸润。”
接着,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方向:“或者,我们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具有互动性的文创产品。比如,一套以古代着名画作或建筑为蓝本的可拼接立体模型或拼图。每一块拼图或组件,都对应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人物典故或者文化知识点。年轻人在动手拼搭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创造的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传统文化信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往往比单向的知识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陆时砚的话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像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瞬间穿透了苏念脑海中那团纠缠已久的迷雾,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她之前所有的纠结和阻塞,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疏通的出口。
她眼睛猛地一亮,像是夜空中骤然被点亮的星辰,之前笼罩在眉宇间的阴霾一扫而空。她立刻坐直身体,原本无精打采的神情被一种兴奋和专注所取代。她一把抓过鼠标,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在新的文档页面上敲击起来,指尖在键盘上飞舞,速度快得惊人。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陆时砚!”她一边打字,一边激动地说,“之前是我太执着于形式的‘像’,而忽略了精神的‘融’!我们可以做一个系列,就叫‘古籍新生’或者‘纹样密码’!对!就像你说的,提取核心元素,做极简设计,搭配金句和趣闻……”
她完全沉浸到了新的创作思路中,嘴里念念有词,手指不停,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又快速记录下灵感。
陆时砚看着她重新焕发光彩的侧脸,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和安心。他没有出声打扰她,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开始帮她整理桌面上那些散乱的文件、草稿纸和废弃的打印稿,将它们分门别类,叠放整齐。偶尔,当苏念的敲击声停顿下来,眉头微蹙,似乎遇到新的卡点时,他会适时地、用极低的声音提醒一两句,或是提供一个关键词,或是引导她换个角度思考,从不越俎代庖,只是恰到好处地充当着她的“外脑”和“回音壁”。
夜深人静,窗外的霓虹也渐渐稀疏。陆时砚看了一眼时间,悄无声息地起身,走出书房。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两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进来,浓郁的香气瞬间驱散了书房里沉闷的空气。
“先吃点东西,补充点能量再继续。”他将其中一碗放在苏念手边。
苏念刚好修改完一个关键部分的设计说明,长舒一口气,抬起头,正对上他温柔的目光。她脸上露出了这几天来第一个真心实意、轻松甜美的笑容,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陆时砚,你太厉害了!真的!我现在感觉思路清晰多了,好像所有的关节都打通了!”
“是你自己本身就很优秀,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之前暂时钻了牛角尖,需要一个外力帮你轻轻推一下。”陆时砚把筷子递给她,语气里满是肯定和鼓励。看着她拿起筷子,有些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条,显然是饿坏了,他眼底泛起浓浓的宠溺,轻声叮嘱,“慢点吃,小心噎着。”
两人就这样并肩坐在宽敞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将他们的身影笼罩在一起。面前是散发着食物香气的面条,旁边是重新燃起斗志的创意方案。苏念一边吃,一边兴奋地跟陆时砚分享着自己刚刚迸发出的新想法,语速很快,眼睛亮晶晶的。陆时砚则认真地倾听着,偶尔点点头,或者在她某个想法不够完善时,用温和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补充。
原本寂静得有些压抑的深夜书房,因为两人之间低声的、充满生机的交谈,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力量。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书房内的这一方天地,却仿佛充满了希望的微光。
凌晨两点多,苏念终于敲下了方案的最后一个句号。她将修改完善后的方案快速浏览了一遍,整体架构清晰,创意点新颖且具有可行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自然而不突兀,远远超出了之前的版本。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轻松感涌上心头。
她长长地、满足地舒了一口气,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感觉全身的疲惫都随着这个动作消散了不少。然后,她身体一软,自然而然地靠向身边一直陪伴着她的陆时砚,将头轻轻枕在他坚实温暖的肩膀上,声音里带着浓浓的倦意,却充满了完成任务的释然和对他的感激:“终于……改完了。陆时砚,谢谢你。真的,如果没有你,我可能现在还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在原地打转,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她的依赖和信任,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
陆时砚侧过头,能清晰地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清香,能看到她睫毛下淡淡的阴影。他心中一片柔软,低头,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而珍重的吻,声音低沉温柔得如同这静谧的夜色,能滴出水来:“我们之间,永远不需要说这个‘谢’字。”
他关掉她的电脑屏幕,又合上自己的笔记本,然后扶着她站起身。“太晚了,你消耗了太多心神,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息。”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剩下的事情,明天睡醒了,精神好了再说。”
苏念顺从地点点头,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确实让她此刻头晕眼花,脚步都有些虚浮。她任由他牵着自己的手,带领着她走出书房,走向温暖的卧室。
她的手被他温暖干燥的大手紧紧包裹着,那温度仿佛能一直传递到心里最深处。回想今晚的一切,从最初的绝望焦躁,到他的出现,他的点拨,他的陪伴,他的守护……苏念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踏实和温暖。
原来,爱情最美好的形态之一,并不仅仅是日常琐碎中的甜蜜依偎,更是成长路途上的彼此扶持,互为灯塔。是在你陷入迷茫、困顿不堪时,有人能为你拨开迷雾,指引方向;是在你奋力前行、精疲力尽时,有人能给你一个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为你补充能量。他不仅是爱人,更是战友,是彼此最坚实、最可靠的“加油站”,让两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