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稳定客源-《被休后,清白人间味》

  “清白滋味”的匾额高悬月余,其带来的声誉如同陈年佳酿,日益醇厚,浸润着“安食铺”的每一寸角落。而在这日渐扩大的客源中,松涛书院的书生群体,无疑成为了最稳定、也最独特的一道风景。他们不再是初期那零星试探的雨点,而是汇成了一股清澈而持续的溪流,每日准时流淌过这市井小店的门槛,已然成为了小店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日午时未至,便能见到三三两两身着半旧襕衫的身影,从镇子通向松涛书院的那条青石板路上拐过来,步履或急促或从容,目标却明确地指向“安食铺”。他们大多是在上午课业结束后,趁着午休时分前来用餐,为下午的讲学或自修积蓄精力。傍晚时分,亦是如此,晚霞映照下,更多的青衫学子会聚拢而来,卸下一日的疲乏与思索。

  这些年轻的书生,已然将这里当成了书院之外的一个固定驿站。他们熟门熟路地走进来,与柜台后的沈微婉或忙碌的李嫂点头致意,有时会简单问候一句“沈掌柜”、“李嫂”,然后便径直走向自己常坐的位置——多半是那几张靠窗、光线明亮且相对安静的桌子。点餐也极少犹豫,“三素套餐”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至多是在“今日是配红薯还是山药”这类细微处有所偏好,沈微婉往往能根据平日的观察,提前给出建议。

  他们的存在,为小店注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店内的喧嚣被一种低沉的、富有韵律的嗡嗡声所取代。那是压低的交谈声,是竹筷轻触碗沿的脆响,是书页被小心翻动的沙沙声。有的书生习惯独处,一人一桌,面前摆着简单的餐食,手边却摊开一卷书册或几张写满批注的文稿,边吃边看,眉头微蹙,沉浸在学问的海洋里,仿佛周围的市井之声都已隔绝。有的则是二三好友同来,围坐一桌,虽也顾及店内安静的氛围,交谈声放得极低,但依旧能见到他们时而因某个观点争辩而略显激动地比划手势,时而又因达成共识而相视颔首,手边的腌菜碟和面碗,成了他们思想交锋间歇最好的能量补充。

  “赵兄,昨日先生所讲‘性即理’,小弟仍有一处不明……”

  “钱兄,且先用饭,食毕再论不迟。你看这腌菘菜,今日格外爽脆。”

  “唉,这篇制艺破题总觉不佳,心神耗损,腹中更是空空。幸有此热汤面,暖身亦暖心。”

  这些零碎的对话片段,夹杂着对学问的思索和对食物的简单评价,交织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连带着那些后来慕名而至、并非书生身份的顾客,进店后也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氛围感染,交谈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压低,举止也多了几分文气。仿佛这块“清白滋味”的匾额,连同这些孜孜不倦的学子,共同构筑起一个无形的场域,将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稍稍隔绝开来。

  沈微婉愈发熟悉这些年轻书生的习惯与需求。她知道哪位相公口味清淡,面汤要寡盐;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