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我心里有数-《天堂来的风》

  她黑眸亮亮地看着德西,眼里是满满的爱意,觉得自己真是好幸福啊。温柔地叮嘱道。

  “你去吧。”

  “能早点回来就早点。不过,得给大队挑好车。”

  德西好想再抱抱媳妇,不过旁边有这两个碍眼的,还是让他没伸出手。

  他眼巴巴地看着,小可俏丽的身影小跑着去追摘橘子队伍了,这才收回目光。

  洪队长和大和对个眼色。行了,可算是搞定了这个“新婚不离媳妇”的家伙。

  司马德能做的事儿,大队上无人能干。

  可不得把他媳妇的工分整利索了。

  不过,刚才对他连哄带生拉硬拽地,从小可身边带走,也真是不容易啊。

  *

  李大和三人坐着公共汽车,中间又倒了好几路车,从这个省地图上的一端去另一端,终于,下午到了。

  说是三小时,他们运气不好,没有搭上任何一辆更快的车,结果走了四个小时。

  到地方,午饭的点儿早都过了。德西又着急,也决定不吃午饭了。

  建设兵团下面有八个农场,他们去的是其中一个乌口农场,兵团快报废的车都给他们,一片空场地上能做二手卡车交易的。

  洪队长拿出了上级批复的买车指标证明。接待的人倒是挺奇怪,这村里怎么带来了个外国人。

  “他这,……,”

  “你们哪位是司机? 驾驶证有吗?车能开走吗?”

  这会儿,如果是开农用的低速车,村里有人会,教教怎么开就行了,不一定要求必须有正式驾照。

  既往汽车驾驶培训都是部队上做的,都是培养汽车兵,地方上的人员会开车的极少。

  但今天这车必须得上路开走,回村里改装,买车的人必须得会开啊。

  李大和赶紧指德西。

  “他是司机。”

  负责人看看这外国人。“有驾驶证吗?”好奇了,外国驾驶证? 来这儿咋用?

  德西来时,可没有拿自己在西德的驾照证明,华国这边的,他人在农村又没地方办。

  李大和赶紧找认识的农场革委会组长马昆,说明了原因。

  毕竟怀里信封里揣的三千块钱钞票,是诚心诚意的。

  马昆和负责人便领他们去看车。

  其实车也不多,场地上只有正经的五辆。边上还有些打算卖破铜烂铁的各种轮胎、废件。

  轻型卡车,载重量不能超过五吨。车价2500-3000元不等。

  大和两人都不懂车,目光就盯着德西,就指望他去挑选了。

  德西每辆都先仔细检查了一遍,又上手开了下。

  就看着他在狭窄的小场地里,腾挪把轮试车的功夫,有点文化的马昆就挺好奇的,问李大和。

  “这外国人你们哪儿找来的?车开得不错。”

  “西德人,是牧师。他们那儿汽车满地跑,这都二十八了,以前学过开车。”

  “牧师? 教堂的?那种洋和尚?”

  “对啊。”

  “他们对洋和尚,都教开车?”

  李大和翻着白眼想了想。这和尚,还结过婚呢。

  大概是那个资产阶级家庭,对女婿入赘能力有要求。

  不仅人要长得好看,体力得精壮,还得当个什么汽车司机、车夫。

  给人家成天当牛做马的。

  唉,说起来,这罪恶的资产阶级对司马德的压迫,真的是……。可怜啊。

  以后我兄弟在这儿给大队当司机,一定让他好吃好喝地养媳妇孩子。不剥削、不压迫,让他当家做主人。

  兵团农场就有汽车兵,有部队上的关系,可以现场给办个驾驶证。

  马昆看德西身手利落,大卡车开得游刃有余,就一口答应给他盖章、办了。

  “他刚娶完媳妇。”李大和说了下教堂的事。

  “那教堂还留着呢?”别地儿上一轮斗争,基本上都烧了、清了。

  “我们那儿的详细情况,你不知道。那教堂,之前打日本鬼子的时候,可帮了周围不少老百姓,村里人还有生在里面的呢。”

  李大和撇撇嘴。

  “他们现在根本不宣传什么教了。这位,他叫司马德,和他干爸爸都改我们的名儿了。他都娶这里媳妇安家了。”

  “他可是干农活儿的一把好手。现在中央决定的政策不是说了嘛: "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那就得干劲十足,大力搞生产。这车,我们村必须买。”

  那倒是,之前林标之流煽动“停产闹革命”那是弯路,现在要拨乱反正。兵团也接受了组织新决定,就是支持地方和广大农村,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保证革命和生产两不误。

  这马组长别看也是革委会的,但农场的风格务实,不爱搞批斗人那一套。

  也是主张搞生产口的,和李大和志同道合。

  几个农场都在热火朝天地干,还互相公布生产战报。乌口农场已经开始折腾蛋鸡养殖场了,打算走上规模化。

  哪个农场产量高,哪个的革命性就强。

  正聊着呢,德西从最后一辆车下来,大和迎上去问,“怎样?哪辆好?”

  德西看中了一辆,是里面车况最好的,不过,他开车的时候,也一直扫视着场地周边的轮胎废件。

  这些都是报废之后的废品,那些钢管、发动机、刹车盘片各种废件,在德西眼里就是宝藏。

  德西说了其中一辆卡车,马昆乐了,立马开价。

  “呦,你挺会挑。这是里面车况最好的,2800。”

  大和一脸期盼地看着德西,兄弟,车好,是好。

  可我们的钱……紧张啊。你千万,再砍砍价。

  德西扫到他眼神里的恳求,顿时了然。

  索性拉着马昆去车里,“你来,你来。”

  德西把车里里外外的各种状况、毛病挑了一遍。零部件都点名批评了几句。

  “你看,这个ABC柱原厂焊点,间距1.2-1.5毫米,这偏离太大了。……能少100块吧。”

  “这车暴雨时泡过水吧?还泡得不轻。……得少100块吧。”德西指着座椅导轨的锈斑。

  车辆负责人摸摸后脑勺,和马组长对视一眼。

  神了,这车有次暴雨时开到河沟运沙子筑堤坝,司机操作不当滑下河床,费老大劲才拉出来。

  就是泡过水,时间还不短。

  德西又直接钻进车底,看底盘。伸出脑袋说。

  “你们来看,这前纵梁褶皱和焊接痕迹,纵梁金属疲劳度,增加至少200%。这车撞过吧?这得少100块吧。……”

  ……

  德西一边说,大和和洪队长心里就越发毛,虽然听不懂这些术语,但貌似都是很严重的缺点。

  他们表情越来越担忧。这……,车的毛病这样多,还买不买啊。

  负责人和马昆越听越惊奇。之前来买车的村,就没这样的。

  这个司马德,太懂行。

  虽然都是为了公家,但旧车卖价高点,也是给农场产值创收啊。

  马组长边听边看着这个外国人。德西每一句挑毛病,都一矢中的、毫不废话,极为精通。

  越听,越觉得不能让德西再往下说了,他一挥手。再挑下去,这车卖不掉了。

  “停,停停。”他重新竖了手指比划。“2400。”

  大和和洪队长大喜过望,一下子砍下来400!可是,洪队长难免又忧心忡忡。

  这车至少还得拉货五六年的。这么多毛病,能用那么久吗?

  德西从车底下钻出来,像是看出了他们的顾虑,拍干净手,拍拍洪队的肩膀。

  “放心。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