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洪山村不就是离牟河最近,一直鱼塘藕塘多,旁边就靠着大马路,位置上占尽便宜嘛。你以为是你们能耐,干出来的?”
两个人之前的不对付,全当成气撒出来了。
“放屁!当然是我们大队干出来的!”
赵宝强鼻子里哼出阴阳怪气。
“不就是有了个外人当帮手嘛,瞧把你能的!”
“外人咋了?现在是我们大队的同志!”
“呦呦呦,还同志呢!”
富木生产队长语气酸不溜秋的。
赵宝强气哼哼的。
“他咋不到我们村当同志? 你们都占那么多便宜了,还先下手为强,占了教堂啊?”
李大和愤愤地道。
“去你们村,你们要吗?”
当初,不是你们一个劲地赶人家毕尔走的吗?
方圆几个村,就数你们去轰得最勤,一趟一趟地,说什么要烧教堂。把人家毕尔和毕可天天吓得。
现在看见德西给力,又抢人来了。
这俩快撕起来了。洪队和双方的壮小伙都开始拉人。
“别动,别动手,都像什么样子!”
德西见这阵仗也有点傻眼。为什么动手了?
大家不都是一个战线的好同志吗?
赵宝强被大家拉开,愤愤地朝地上唾了一口。
他也不能张口骂德西。
但狠狠瞪了一眼德西,又瞪着李大和,带着人走了。
这段小插曲倒是没太影响什么。
只是过两天富木村又来借车,李大和气哼哼地说,“不借!”
两个队长好说歹说,还是维护了关系。
有了摩托车,德西每天上工就带着毕可,骑摩托车去大队。
在谷仓停好车,去换卡车开。
带媳妇这一路可拉风了。就是初冬的风有些湿,吹脑袋。
毕可想起有那种大耳朵棉帽子,交代德西去镇上供销社买。
戴上帽子的两个人就不冷了。
摩托车、大棉帽、新棉衣,这两个人太潮了。回头率超高。
旁人倒是一脸艳羡。
大队原会计李川的媳妇来喜嫂子,每每见了,都转身到墙角,气呼呼地“呸 !”一声。
毕可是得意了。我家李川现在下地干活了。
十几年不下地的人,又五十多岁了,才干了小半个月,就腰酸背痛,回家“哎呦哎呦”,找赤脚医生贴虎皮膏药。
来喜和儿媳妇还得忙活伺候着。
自己男人的好工、好日子,就是被那个小娼妇夺的。
我呸 ! 能不气吗?
*
十几天后,德西跟李大和再次去了乌口农场,他还了之前借的工具。
他有发电机了。
造那三轮摩托可费事多了,多一个轮子的钢构就是大家伙,元件和铁棍都不够。
还要别的大块铁皮,杜为国二话不说,凡是农场有的,又给了他。
让德西从新的破烂堆里,又捡了点东西,也没收他钱。
这次德西又帮着检修了其他农机。
兵团有八个农场,其他农场听说了这个师傅,说想让德西去看看。
杜为国也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那位领导没同意。
杜为国想,大概还是觉得德西的身份,用着有风险,考虑得很谨慎。
上级只叮嘱杜为国,再观察观察。包括此人的背景、立场、政治动向,再认真考察。
不过有了农场介入,德西的签证妥了。痛快地给了他十年。
六十五岁的毕尔,再续十年,相当于默许他在此地养老。
另一个垦利农场,与乌口相隔五十公里。里面的李厉场长与杜为国熟。听说了德西的本事,也想让他去看看机器。
吃完午饭,马昆便陪着德西两人去了一趟。
垦利农场开发得更早,已经开始有设施成熟的蛋鸡饲养场了。
在这里,德西用了一个下午,帮着修了拖拉机和脱谷粒的机器。
那种单缸水冷11匹马力发动机的拖拉机,已经是西方五十年代中期淘汰的产品。
西德现在生产的,已经是空冷和风冷发动机了。
但是农场没有钱。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旧的农机只能修修,凑合用。
德西现场换了零件,经过观察,他告诉李厉,旧机器还能用,就是大轴承磨损厉害,需要好好维护。
他列了单子让农场去买。常备几个配件,他定期过来换。这机器要是保养得好,至少还能再用五年。
他的专业和技术,再一次被李厉肯定。
这一次,垦利农场最不缺鸡。鸡和蛋最多。
德西吃了丰盛的晚饭。看中了食堂的红卤大鸡腿,想给媳妇带回家。
李厉早听说他是个爱媳妇顾家的。
当下大手一挥,让人给他拿油纸包了十个鸡腿,还怕给得不够,又给了两条腊肉、两只烧鸡。
又给了两大篮子鸡蛋,有十来斤。
这个人才,上面不让用。不让给开工资、招他做工。
但下面实际干活搞生产的人,知道这位师傅,得好好用。
李厉再三挽留,安排他当夜在农场住下。
可德西却惦记着,他答应媳妇的,不在外面过夜,坚持要回家。
李厉只好作罢,又送了他很多需要的东西。
不能给工资,但农场富余的建筑材料、物品,他这个场长还是能给的。
德西临走时,看着那规模不算小的蛋鸡养殖厂房,他心里念头动了动。
富木和洪山矛盾的根源,就是穷。
如果大家都能吃饱饭,就不打这架了。
富木村缺水临山,草地多。可以养鸡啊。如果和洪山共建一个养鸡场,会怎么样?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现在德西顾不上。太忙了。
大队的第二辆摩托还要造。
洪山临近的村,都要过来借卡车、借司机。
他现在每天都得往镇上运一趟货,大半天时间就没了。
顾不上。
*
这天德西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了。
洪队担心卡车出事。晚饭后在村口一直张望,终于看见卡车从大路上开进了村,停进谷仓停车场。
大和和德西下车。车上的东西,两人都拎了下来。
德西现在不缺肉,他大方地把一条腊肉给大和,一只烧鸡给洪队。
那两人都摆手,不要不要。
“德,这是农场给你的辛苦费。你拿走。”
“是啊,我们不要。”
“我们那边吃的够。”德西给他俩推过去。“这个,拿给你们爸爸妈妈。”
又是这句话,"给爸爸妈妈"。那两人顿时不作声了。接了。
德西再看着两筐鸡蛋发愁。
快一百个蛋。这是他人生拿蛋史上的巅峰了。
李大和顺着他的目光看,赶紧摆手。
“不要不要。肉我拿了。蛋不要,你们慢慢吃。这个可以拿盐腌,也能做变蛋,李婆婆肯定会弄。”
洪队也不要。他知道这是德西的“工资”,不好意思要。
德西只得把两篮鸡蛋,和卡车上麻袋装好的零碎造车材料,都拖到他摩托车小车斗里。
跟两人告别了,回教堂。
这两人拎着鸡和肉,当然心里都暖。一直看着德西的背影不见了,各自回家。
德西骑车回去的路上就想着。这么多鸡蛋,要送谁。
除了大和和洪队,跟他最近的人,是张山。
这个德语老师,从他来的第一天就互相认识了,带他熟悉环境。
最早,他说话有些话词不达意,还帮他翻译。平常劳动时也常在一起,无形中与他更近。
想起张山,德西就想起了张山的老师,郑光明。
想起那一头白发的老人,吃力地搬运,趔趄的脚步,却不能再说一句德语。德西心里就有些沉重。
他并不想做什么英雄。
但是在善良的内心里,那个角落,只觉得应该去帮、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语言老师,他就想力所能及地帮。
两个人之前的不对付,全当成气撒出来了。
“放屁!当然是我们大队干出来的!”
赵宝强鼻子里哼出阴阳怪气。
“不就是有了个外人当帮手嘛,瞧把你能的!”
“外人咋了?现在是我们大队的同志!”
“呦呦呦,还同志呢!”
富木生产队长语气酸不溜秋的。
赵宝强气哼哼的。
“他咋不到我们村当同志? 你们都占那么多便宜了,还先下手为强,占了教堂啊?”
李大和愤愤地道。
“去你们村,你们要吗?”
当初,不是你们一个劲地赶人家毕尔走的吗?
方圆几个村,就数你们去轰得最勤,一趟一趟地,说什么要烧教堂。把人家毕尔和毕可天天吓得。
现在看见德西给力,又抢人来了。
这俩快撕起来了。洪队和双方的壮小伙都开始拉人。
“别动,别动手,都像什么样子!”
德西见这阵仗也有点傻眼。为什么动手了?
大家不都是一个战线的好同志吗?
赵宝强被大家拉开,愤愤地朝地上唾了一口。
他也不能张口骂德西。
但狠狠瞪了一眼德西,又瞪着李大和,带着人走了。
这段小插曲倒是没太影响什么。
只是过两天富木村又来借车,李大和气哼哼地说,“不借!”
两个队长好说歹说,还是维护了关系。
有了摩托车,德西每天上工就带着毕可,骑摩托车去大队。
在谷仓停好车,去换卡车开。
带媳妇这一路可拉风了。就是初冬的风有些湿,吹脑袋。
毕可想起有那种大耳朵棉帽子,交代德西去镇上供销社买。
戴上帽子的两个人就不冷了。
摩托车、大棉帽、新棉衣,这两个人太潮了。回头率超高。
旁人倒是一脸艳羡。
大队原会计李川的媳妇来喜嫂子,每每见了,都转身到墙角,气呼呼地“呸 !”一声。
毕可是得意了。我家李川现在下地干活了。
十几年不下地的人,又五十多岁了,才干了小半个月,就腰酸背痛,回家“哎呦哎呦”,找赤脚医生贴虎皮膏药。
来喜和儿媳妇还得忙活伺候着。
自己男人的好工、好日子,就是被那个小娼妇夺的。
我呸 ! 能不气吗?
*
十几天后,德西跟李大和再次去了乌口农场,他还了之前借的工具。
他有发电机了。
造那三轮摩托可费事多了,多一个轮子的钢构就是大家伙,元件和铁棍都不够。
还要别的大块铁皮,杜为国二话不说,凡是农场有的,又给了他。
让德西从新的破烂堆里,又捡了点东西,也没收他钱。
这次德西又帮着检修了其他农机。
兵团有八个农场,其他农场听说了这个师傅,说想让德西去看看。
杜为国也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那位领导没同意。
杜为国想,大概还是觉得德西的身份,用着有风险,考虑得很谨慎。
上级只叮嘱杜为国,再观察观察。包括此人的背景、立场、政治动向,再认真考察。
不过有了农场介入,德西的签证妥了。痛快地给了他十年。
六十五岁的毕尔,再续十年,相当于默许他在此地养老。
另一个垦利农场,与乌口相隔五十公里。里面的李厉场长与杜为国熟。听说了德西的本事,也想让他去看看机器。
吃完午饭,马昆便陪着德西两人去了一趟。
垦利农场开发得更早,已经开始有设施成熟的蛋鸡饲养场了。
在这里,德西用了一个下午,帮着修了拖拉机和脱谷粒的机器。
那种单缸水冷11匹马力发动机的拖拉机,已经是西方五十年代中期淘汰的产品。
西德现在生产的,已经是空冷和风冷发动机了。
但是农场没有钱。没有资金更新设备。旧的农机只能修修,凑合用。
德西现场换了零件,经过观察,他告诉李厉,旧机器还能用,就是大轴承磨损厉害,需要好好维护。
他列了单子让农场去买。常备几个配件,他定期过来换。这机器要是保养得好,至少还能再用五年。
他的专业和技术,再一次被李厉肯定。
这一次,垦利农场最不缺鸡。鸡和蛋最多。
德西吃了丰盛的晚饭。看中了食堂的红卤大鸡腿,想给媳妇带回家。
李厉早听说他是个爱媳妇顾家的。
当下大手一挥,让人给他拿油纸包了十个鸡腿,还怕给得不够,又给了两条腊肉、两只烧鸡。
又给了两大篮子鸡蛋,有十来斤。
这个人才,上面不让用。不让给开工资、招他做工。
但下面实际干活搞生产的人,知道这位师傅,得好好用。
李厉再三挽留,安排他当夜在农场住下。
可德西却惦记着,他答应媳妇的,不在外面过夜,坚持要回家。
李厉只好作罢,又送了他很多需要的东西。
不能给工资,但农场富余的建筑材料、物品,他这个场长还是能给的。
德西临走时,看着那规模不算小的蛋鸡养殖厂房,他心里念头动了动。
富木和洪山矛盾的根源,就是穷。
如果大家都能吃饱饭,就不打这架了。
富木村缺水临山,草地多。可以养鸡啊。如果和洪山共建一个养鸡场,会怎么样?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现在德西顾不上。太忙了。
大队的第二辆摩托还要造。
洪山临近的村,都要过来借卡车、借司机。
他现在每天都得往镇上运一趟货,大半天时间就没了。
顾不上。
*
这天德西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了。
洪队担心卡车出事。晚饭后在村口一直张望,终于看见卡车从大路上开进了村,停进谷仓停车场。
大和和德西下车。车上的东西,两人都拎了下来。
德西现在不缺肉,他大方地把一条腊肉给大和,一只烧鸡给洪队。
那两人都摆手,不要不要。
“德,这是农场给你的辛苦费。你拿走。”
“是啊,我们不要。”
“我们那边吃的够。”德西给他俩推过去。“这个,拿给你们爸爸妈妈。”
又是这句话,"给爸爸妈妈"。那两人顿时不作声了。接了。
德西再看着两筐鸡蛋发愁。
快一百个蛋。这是他人生拿蛋史上的巅峰了。
李大和顺着他的目光看,赶紧摆手。
“不要不要。肉我拿了。蛋不要,你们慢慢吃。这个可以拿盐腌,也能做变蛋,李婆婆肯定会弄。”
洪队也不要。他知道这是德西的“工资”,不好意思要。
德西只得把两篮鸡蛋,和卡车上麻袋装好的零碎造车材料,都拖到他摩托车小车斗里。
跟两人告别了,回教堂。
这两人拎着鸡和肉,当然心里都暖。一直看着德西的背影不见了,各自回家。
德西骑车回去的路上就想着。这么多鸡蛋,要送谁。
除了大和和洪队,跟他最近的人,是张山。
这个德语老师,从他来的第一天就互相认识了,带他熟悉环境。
最早,他说话有些话词不达意,还帮他翻译。平常劳动时也常在一起,无形中与他更近。
想起张山,德西就想起了张山的老师,郑光明。
想起那一头白发的老人,吃力地搬运,趔趄的脚步,却不能再说一句德语。德西心里就有些沉重。
他并不想做什么英雄。
但是在善良的内心里,那个角落,只觉得应该去帮、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语言老师,他就想力所能及地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