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把南州市公安局的红砖楼染成暖橙色时,林砚刚把“菜窖女尸案”的结案报告誊写完毕。钢笔尖最后一笔落在“犯罪嫌疑人张强供认不讳”上,他才松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80年代没有电脑,所有文书都得手写,一份报告抄下来,比在警校做整套模拟勘查还累。
办公室里只剩他和角落里整理尸检报告的苏晓。老式吊扇慢悠悠转着,扇叶切割着空气中的粉笔灰味,林砚正收拾东西准备走,身后忽然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林警官,等一下。”
林砚回头,看见苏晓抱着一摞文件夹站在身后,白大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骨节分明的手。她今天没戴口罩,露出一张清秀的脸,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墨,和解剖台上那个冷静到近乎淡漠的法医判若两人。
“苏法医,有事吗?”林砚把钢笔插进上衣口袋,语气不自觉放轻——他还记得第一次见苏晓时,她蹲在菜窖旁的泥地里,戴着手套捏起那捧沾了青灰色矿物质的泥土,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宝。
苏晓把文件夹放在桌上,从中抽出一张纸推到林砚面前,纸上画着泥土样本的草图,旁边用铅笔标注着“分层提取位置”“矿物质颗粒大小”。“这是我根据你那天的操作整理的,想跟你确认下细节。”她指尖点在“表层土与深层土分界”的标注上,“你当时说,要在鞋印周围三十厘米内,按五厘米一层取样,这个距离是有什么讲究吗?”
林砚愣了下,随即反应过来——苏晓是在问现代现场勘查的基础规范。他拿起笔,在草图上补充了一条横线:“主要是为了避免污染。鞋印下方的泥土可能混有嫌疑人的足迹残留物,而外围三十厘米的分层土,能判断嫌疑人是否多次往返现场,比如张强案里,我们就是靠外围土层的踩踏痕迹,确认他埋尸后又回来检查过。”
苏晓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等林砚说完,她忽然抬头,眼镜反射着窗外的夕阳:“林警官,你这些方法,是在警校学的吗?我在医科大学时,老师只教过尸体解剖的基础,从没提过泥土还能这么查。”
林砚心里咯噔一下——他差点忘了,自己现在是1985年的“林砚”,不能暴露穿越的秘密。他迅速调整语气,含糊道:“算是吧,之前看过一些国外的刑侦资料,试着结合实际情况改了改。”
这个说法显然说服了苏晓。她轻轻“哦”了一声,眼神里带着点向往:“国外的技术应该很先进吧?比如……尸检的时候,有没有办法更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
提到专业领域,林砚话多了些:“有,比如根据尸温变化曲线,或者观察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不过现在条件有限,可能不太好实现。”他想起苏晓在菜窖案里,只能靠尸僵程度和尸斑位置,大致推断死亡时间在72小时左右,误差至少有10小时。
苏晓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的衣角:“现在局里连台像样的显微镜都没有,上次查一具腐败尸体,想确认是否有中毒迹象,只能靠肉眼观察内脏颜色,差点误判。”她忽然抬头,眼神亮了些,“林警官,以后有案件,我能不能跟你合作?你负责现场勘查,我负责尸检,咱们试着用你的方法,看看能不能多发现些线索。”
林砚看着她期待的眼神,忽然想起穿越前的导师说过的话——刑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勘查、法医、审讯多部门配合。在这个技术落后的年代,有苏晓这样愿意接受新方法的搭档,无疑是件好事。他点头:“当然可以,下次出警,我提前跟你说。”
苏晓立刻笑了,脸上的严肃褪去,多了几分年轻人的鲜活:“那太好了!对了,我这里有本《法医学基础》,里面有些尸检案例,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拿去看。”她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书,书页已经有些泛黄,封面上写着“1982年版”。
林砚接过书,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忽然有些暖。在这个陌生的1985年,除了李建国那句“好好干”,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同行的认可。他把书放进包里,抬头时,看见苏晓正收拾东西准备走:“正好我也要下班,一起吧?”
两人并肩走出办公楼,门口的老槐树下,停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是苏晓的。她推着车,跟林砚并排走在人行道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林警官,你家住在附近吗?”苏晓忽然问。
“嗯,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林砚指了指不远处的青砖巷口,“你呢?”
“我住得远些,在城西,骑车得半小时。”苏晓跨上自行车,脚踩在脚踏上,却没立刻蹬车,“对了,下次有案件,你要是需要帮忙,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电话到法医室,我住单位宿舍,随叫随到。”
林砚点点头:“好,你路上注意安全。”
苏晓“嗯”了一声,脚下用力,自行车缓缓向前。走了几步,她忽然回头,朝林砚挥了挥手:“那本《法医学基础》,看完记得还我,里面有我的笔记!”
林砚笑着挥手:“知道了!”
看着苏晓的自行车消失在街角,林砚才转身往家走。晚风带着槐花香吹过来,他摸了摸包里的书,又想起父亲林卫东的旧照片——或许,在这个年代,他不仅能查清父亲的悬案,还能和苏晓这样的搭档一起,做些真正改变刑侦现状的事。
走到巷口时,林砚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赵伟正靠在巷子口的墙上,手里夹着根烟,看见林砚,他把烟扔在地上,用脚碾灭,阴阳怪气地说:“哟,林警官,跟苏法医聊得挺投机啊?怎么,刚破个案子,就想拉帮结派了?”
林砚皱了皱眉——他没想到赵伟会在这里堵他。他没打算跟赵伟争执,只是淡淡道:“我和苏法医讨论工作,赵警官要是没事,就早点回家吧。”
说完,他绕过赵伟,径直走进巷子。身后传来赵伟的冷哼声,但林砚没回头——他知道,赵伟的嫉妒早晚会成为麻烦,但现在,他更在意的是苏晓的邀约,以及那本藏着80年代法医心血的《法医学基础》。
回到宿舍,林砚把书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苏晓清秀的字迹:“若有疑问,可随时找我探讨——苏晓。”他看着纸条,忽然觉得,这个1985年的刑侦之路,似乎没那么难走了。
办公室里只剩他和角落里整理尸检报告的苏晓。老式吊扇慢悠悠转着,扇叶切割着空气中的粉笔灰味,林砚正收拾东西准备走,身后忽然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林警官,等一下。”
林砚回头,看见苏晓抱着一摞文件夹站在身后,白大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骨节分明的手。她今天没戴口罩,露出一张清秀的脸,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墨,和解剖台上那个冷静到近乎淡漠的法医判若两人。
“苏法医,有事吗?”林砚把钢笔插进上衣口袋,语气不自觉放轻——他还记得第一次见苏晓时,她蹲在菜窖旁的泥地里,戴着手套捏起那捧沾了青灰色矿物质的泥土,眼神专注得像在研究一件稀世珍宝。
苏晓把文件夹放在桌上,从中抽出一张纸推到林砚面前,纸上画着泥土样本的草图,旁边用铅笔标注着“分层提取位置”“矿物质颗粒大小”。“这是我根据你那天的操作整理的,想跟你确认下细节。”她指尖点在“表层土与深层土分界”的标注上,“你当时说,要在鞋印周围三十厘米内,按五厘米一层取样,这个距离是有什么讲究吗?”
林砚愣了下,随即反应过来——苏晓是在问现代现场勘查的基础规范。他拿起笔,在草图上补充了一条横线:“主要是为了避免污染。鞋印下方的泥土可能混有嫌疑人的足迹残留物,而外围三十厘米的分层土,能判断嫌疑人是否多次往返现场,比如张强案里,我们就是靠外围土层的踩踏痕迹,确认他埋尸后又回来检查过。”
苏晓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笔尖在纸上飞快记录。等林砚说完,她忽然抬头,眼镜反射着窗外的夕阳:“林警官,你这些方法,是在警校学的吗?我在医科大学时,老师只教过尸体解剖的基础,从没提过泥土还能这么查。”
林砚心里咯噔一下——他差点忘了,自己现在是1985年的“林砚”,不能暴露穿越的秘密。他迅速调整语气,含糊道:“算是吧,之前看过一些国外的刑侦资料,试着结合实际情况改了改。”
这个说法显然说服了苏晓。她轻轻“哦”了一声,眼神里带着点向往:“国外的技术应该很先进吧?比如……尸检的时候,有没有办法更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
提到专业领域,林砚话多了些:“有,比如根据尸温变化曲线,或者观察胃内容物的消化程度。不过现在条件有限,可能不太好实现。”他想起苏晓在菜窖案里,只能靠尸僵程度和尸斑位置,大致推断死亡时间在72小时左右,误差至少有10小时。
苏晓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的衣角:“现在局里连台像样的显微镜都没有,上次查一具腐败尸体,想确认是否有中毒迹象,只能靠肉眼观察内脏颜色,差点误判。”她忽然抬头,眼神亮了些,“林警官,以后有案件,我能不能跟你合作?你负责现场勘查,我负责尸检,咱们试着用你的方法,看看能不能多发现些线索。”
林砚看着她期待的眼神,忽然想起穿越前的导师说过的话——刑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勘查、法医、审讯多部门配合。在这个技术落后的年代,有苏晓这样愿意接受新方法的搭档,无疑是件好事。他点头:“当然可以,下次出警,我提前跟你说。”
苏晓立刻笑了,脸上的严肃褪去,多了几分年轻人的鲜活:“那太好了!对了,我这里有本《法医学基础》,里面有些尸检案例,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拿去看。”她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书,书页已经有些泛黄,封面上写着“1982年版”。
林砚接过书,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忽然有些暖。在这个陌生的1985年,除了李建国那句“好好干”,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同行的认可。他把书放进包里,抬头时,看见苏晓正收拾东西准备走:“正好我也要下班,一起吧?”
两人并肩走出办公楼,门口的老槐树下,停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是苏晓的。她推着车,跟林砚并排走在人行道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林警官,你家住在附近吗?”苏晓忽然问。
“嗯,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林砚指了指不远处的青砖巷口,“你呢?”
“我住得远些,在城西,骑车得半小时。”苏晓跨上自行车,脚踩在脚踏上,却没立刻蹬车,“对了,下次有案件,你要是需要帮忙,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电话到法医室,我住单位宿舍,随叫随到。”
林砚点点头:“好,你路上注意安全。”
苏晓“嗯”了一声,脚下用力,自行车缓缓向前。走了几步,她忽然回头,朝林砚挥了挥手:“那本《法医学基础》,看完记得还我,里面有我的笔记!”
林砚笑着挥手:“知道了!”
看着苏晓的自行车消失在街角,林砚才转身往家走。晚风带着槐花香吹过来,他摸了摸包里的书,又想起父亲林卫东的旧照片——或许,在这个年代,他不仅能查清父亲的悬案,还能和苏晓这样的搭档一起,做些真正改变刑侦现状的事。
走到巷口时,林砚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赵伟正靠在巷子口的墙上,手里夹着根烟,看见林砚,他把烟扔在地上,用脚碾灭,阴阳怪气地说:“哟,林警官,跟苏法医聊得挺投机啊?怎么,刚破个案子,就想拉帮结派了?”
林砚皱了皱眉——他没想到赵伟会在这里堵他。他没打算跟赵伟争执,只是淡淡道:“我和苏法医讨论工作,赵警官要是没事,就早点回家吧。”
说完,他绕过赵伟,径直走进巷子。身后传来赵伟的冷哼声,但林砚没回头——他知道,赵伟的嫉妒早晚会成为麻烦,但现在,他更在意的是苏晓的邀约,以及那本藏着80年代法医心血的《法医学基础》。
回到宿舍,林砚把书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苏晓清秀的字迹:“若有疑问,可随时找我探讨——苏晓。”他看着纸条,忽然觉得,这个1985年的刑侦之路,似乎没那么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