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油库空赃引疑云,老搬运工深夜送灯塔线索-《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南州市码头的夜晚,只有几盏挂在电线杆上的马灯亮着,昏黄的光线下,搬运工住的矮棚子像一排蜷缩的影子。林砚和李建国踩着碎石路往东侧废弃油库走,胶鞋碾过碎玻璃的脆响,在寂静里格外刺耳——半小时前,他们带着刑警队扑空的消息,从市局匆匆赶回来。

  “老吴明明招了,说赃款就藏在油库最里面的铁柜里!”李建国攥着老吴的供词,指节都泛了白,语气里满是憋闷,“这混小子,难道还留了后手?”

  林砚没接话,抬手推开油库生锈的铁门。门轴“吱呀”尖叫着,一股混杂着机油和霉味的冷风涌出来。他从口袋里摸出火柴,擦亮后点燃手里的马灯,昏黄的光团瞬间照亮了空荡荡的油库——地面上只有几串凌乱的脚印,原本该放铁柜的角落,只剩一块磨得发亮的水泥地,连个钉子印都没留下。

  “不是老吴留后手。”林砚蹲下身,用手指蹭了蹭地面的灰尘,指尖沾到一点潮湿的油迹,“你看,脚印是新的,边缘还没被风吹散,最多离开两小时。而且这油迹,是码头常用的柴油——有人提前转移了赃款。”

  李建国凑过来一看,眉头拧得更紧:“除了老吴,还有谁知道咱们今天来搜油库?队里的人都是我亲手挑的,总不能……”话没说完,他自己先停了——老吴的事刚过,他实在不敢再想“内鬼”这两个字。

  林砚站起身,马灯的光扫过油库的墙壁,突然停在一道新鲜的划痕上。划痕从地面延伸到半人高,边缘还沾着点红色油漆,像是有人搬重物时蹭到的。“这油漆颜色,跟码头食堂后门的铁门一模一样。”他指给李建国看,“转移赃款的人,应该是从食堂方向过来的——那里离油库最近,还能借食堂的后门避开巡逻的联防队。”

  两人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建国瞬间按住腰后的警棍,林砚也把马灯举高了些,光线里很快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是码头的老搬运工王大叔,就是之前帮林砚混入搬运队的那位。

  王大叔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手里攥着个破布包,看到林砚和李建国,才松了口气,往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说:“林同志,李警官,你们可别在这儿待着了!‘瘦猴’刚才带着两个人往这边来,嘴里还骂着‘谁走漏了风声,让警察先来了’!”

  “瘦猴?”林砚心里一动——那是虎哥团伙里负责看赃款的小头目,之前他伪装搬运工时,见过这小子几次,总揣着把弹簧刀,眼神贼溜溜的。“王大叔,你怎么知道我们在这儿?又怎么知道瘦猴要来?”

  王大叔把破布包往怀里紧了紧,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我晚上起夜,看见瘦猴他们推着个大木箱子往食堂后面走,觉得不对劲,就悄悄跟着。听见他们说‘油库的钱得赶紧挪去灯塔’,还说‘警察肯定会来搜,让他们扑个空’。我一想,你们白天抓了老吴,肯定会来油库,就赶紧跑过来报信。”

  “灯塔?”李建国皱起眉,“你说的是码头最北边那个废弃的航标灯塔?那玩意儿年久失修,楼梯都快塌了,怎么藏钱?”

  “是真的!”王大叔急得摆了摆手,“去年冬天,我帮虎哥他们搬过东西,去过一次灯塔。那里面有个暗格,就在顶层的灯座下面,用铁板盖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虎哥还说,那地方最安全,谁也想不到警察会去搜个破灯塔!”

  林砚盯着王大叔的眼睛,没看到半分慌乱——之前相处的几天里,他知道这位老人虽然胆小,但从不说谎。而且瘦猴转移赃款的时间、路线,都和王大叔说的能对上。他转头看向李建国,递了个眼神:“李队,不管是不是真的,咱们都得去看看。要是晚了,赃款说不定又被转移了。”

  李建国咬了咬牙,点了点头:“行!王大叔,你跟我们一起去,指认一下暗格的位置。不过你放心,我们会保证你的安全。”

  王大叔连忙点头,跟着两人往灯塔方向走。路上,林砚从口袋里摸出个馒头——那是他从市局食堂带出来的,还热乎着,递给王大叔:“您先垫垫,一会儿可能得费点劲。”

  王大叔接过馒头,眼眶有点红:“林同志,你们真是好人。之前我不敢说,是怕虎哥报复——我儿子还在码头当搬运工,要是被他们知道我报信,肯定没好果子吃。但现在老吴被抓了,我想,这伙人也该到头了。”

  林砚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多说什么——在1985年的南州码头,老百姓的勇气,往往就是这样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慢慢攒起来的。

  走了大概二十分钟,终于看到了灯塔的轮廓。那是个十几米高的圆柱形建筑,外层的红砖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水泥,顶层的灯座早就没了玻璃,黑黢黢的像个张开的嘴。林砚让王大叔在灯塔下面等着,自己和李建国拿着马灯先往上爬。

  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咯吱”作响,仿佛随时会断裂。林砚走在前面,马灯的光小心地照着脚下,每走一步都要确认楼梯的稳固性。爬到中层时,他突然停住脚步——楼梯上有几处新鲜的划痕,还有几滴未干的柴油,和油库地面的一模一样。

  “看来王大叔没说错,瘦猴他们确实来过。”林砚回头对李建国说,声音压得很低,“你注意点,顶层可能有人留守。”

  李建国点了点头,握紧了腰后的警棍。两人继续往上爬,快到顶层时,隐约听到上面传来哼歌的声音——是瘦猴的声音,还夹杂着嚼东西的脆响。

  林砚示意李建国停下,自己悄悄摸到顶层的门口,慢慢探出头。马灯的光扫过去,只见瘦猴正坐在灯座旁边,手里拿着个肉包子,脚边放着个大木箱子,正是王大叔说的那个装赃款的箱子。

  “好小子,倒挺会享受。”林砚心里冷笑一声,突然大喝一声:“不许动!警察!”

  瘦猴吓得一哆嗦,肉包子掉在地上,手忙脚乱地去摸腰后的弹簧刀。可还没等他摸到,李建国就从后面冲了上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腕,使劲一拧,“咔嚓”一声,瘦猴痛得惨叫起来,弹簧刀“当啷”掉在地上。

  “老实点!”李建国把瘦猴按在墙上,掏出手铐铐住他的手腕,“说,木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同伙?”

  瘦猴咬着牙,不肯说话。林砚走过去,蹲下身打开木箱子——里面用油布包着好几层,解开后,一沓沓崭新的人民币、粮票、布票露了出来,还有一个黑色的账本,上面记着“收布匹商张老板保护费500元”“卖粮食差价200元”等字样,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证据确凿,你还想抵赖?”林砚拿起账本,晃了晃,“这账本上的记录,跟老吴的供词、码头商户的证词都能对上,你就算不说,也能定你的罪。”

  瘦猴看着账本,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我……我只是个看场子的,都是虎哥让我干的……他说只要我看好钱,就给我涨工钱……”

  林砚没再追问,而是走到灯座下面,按照王大叔说的,用手敲了敲灯座的铁板。果然,有一块铁板的声音是空的。他找来个铁棍,撬开铁板,里面还有一个小铁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沓外汇券——那在1985年可是稀罕物,一般只有做外贸生意的人才有,看来虎哥的生意,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李队,赃款找到了,还有账本和外汇券,足够作为指控虎哥的关键证据了。”林砚把铁盒递给李建国,心里松了口气。

  李建国接过铁盒,看着里面的钱和账本,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好!太好了!有了这些,咱们就能彻底把虎哥团伙连根拔起了!”

  两人带着瘦猴和赃款下了灯塔,王大叔还在下面等着,看到他们手里的木箱子,激动得直搓手:“找到了?太好了!这下虎哥他们再也不能欺负我们了!”

  “谢谢您,王大叔。”林砚真诚地说,“要是没有您的线索,我们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您放心,我们会安排人保护您和您儿子的安全,不会让虎哥的人报复。”

  王大叔连连点头,眼眶又红了。林砚看着他的样子,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没有监控、没有dNA技术的年代,刑警办案,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老百姓的信任和勇气。

  往市局走的路上,李建国拍了拍林砚的肩膀,语气里带着敬佩:“林砚,这次多亏了你。要是按我的老办法,可能还在油库周围打转,根本想不到去灯塔。你这脑子,真是跟别人不一样。”

  林砚笑了笑:“李队,我只是比您多注意了一些细节。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王大叔的帮助——没有他,咱们也找不到灯塔的线索。”

  李建国点了点头,深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对。办案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咱们刑警队,还有老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咱们就拿着这些证据,申请抓捕虎哥,争取一举端了他的团伙!”

  林砚抬头看了看夜空,虽然没有月亮,但星星很亮。他知道,抓捕虎哥的行动,肯定不会容易——那个老狐狸,肯定还有后手。但只要有这些证据,有身边的战友,有像王大叔这样的老百姓支持,他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仗,还南州码头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

  回到市局时,苏晓还在办公室等着。看到他们带回的赃款和账本,她眼睛一亮:“太好了!我刚才还在整理老吴的供词,现在加上这些证据,证据链就完整了。对了,我还在账本里发现了一个地址,好像是虎哥的一个秘密据点,咱们明天可以去查一查。”

  林砚接过苏晓递过来的纸条,上面写着“城郊砖厂废弃厂房”。他点了点头:“好,明天一早咱们就去查。现在,先把瘦猴带回审讯室,看看能不能从他嘴里问出更多关于虎哥的消息。”

  夜色渐深,市局的灯光依旧亮着。林砚知道,这只是打击虎哥团伙的一小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们。但他不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李建国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有苏晓这样专业的搭档,还有无数像王大叔这样支持他们的老百姓。只要他们坚持下去,正义就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