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刑侦队办公室的窗户敞开着,早春的风裹着码头方向的煤烟味飘进来,落在林砚面前的搪瓷杯沿上,凝出一层薄薄的灰。他指尖按着“虎哥”张彪的审讯笔录,目光停在“赃款部分存在城郊”这句供词上,眉头拧成了疙瘩——自从三天前团伙核心成员全部落网,他们追查赃款时,却发现虎哥口中的“城郊仓库”早已空空如也,只留下几个装过布匹的旧木箱。
“这老狐狸,肯定留了后手。”李建国把烟蒂按在铁皮烟灰缸里,火星溅起时,他指了指笔录上的墨迹,“供词里说‘让表弟帮忙转移’,可他那表弟是谁、在哪,死活不肯吐口。”
林砚抬眼,从抽屉里翻出之前潜入码头时记录的烟盒纸——上面用铅笔头歪歪扭扭记着“虎哥常提‘阿强’,住在砖厂附近”。他把烟盒纸推到李建国面前:“之前在码头卧底时,听团伙小喽啰提过这个名字,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阿强’很可能就是他表弟。”
“可南州城郊有三个砖厂,怎么找?”李建国揉了揉太阳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兄弟们已经连着跑了两天,每个砖厂都问遍了,没人认识叫‘阿强’的。”
林砚沉吟片刻,突然想起那个曾在码头帮过他的老搬运工王大叔——当初他身份暴露时,是王大叔打翻水桶帮他争取了逃跑时间,后来做笔录时,王大叔还提过“跟虎哥的人打过几次交道,知道些他们的底细”。他立刻站起身:“李队,我们去码头找王大叔问问,说不定他知道‘阿强’的下落。”
两人骑着自行车往码头赶,车铃在狭窄的石板路上叮当作响。路过街角的供销社时,林砚瞥见窗台上摆着的铁皮饼干盒,突然想起穿越前父亲给自己买的同款——那时候他还在警校,父亲也是刑警,总说“办案要靠腿,更要靠心”。如今站在1985年的街头,他摸了摸口袋里父亲留下的旧警徽,心里忽然生出一股踏实的劲。
码头比三个月前热闹了不少,搬运工们扛着粮袋穿梭在货轮与仓库之间,再也没人敢拦着收“保护费”。林砚很快在码头东侧的杂货铺旁找到了王大叔——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给刚卸完货的工人递搪瓷缸。看到林砚和李建国,他赶紧放下缸子,拉着两人往杂货铺后院走:“林警官,你们咋来了?是不是虎哥那边又出啥事了?”
“王大叔,我们想找个人,叫‘阿强’,是虎哥的表弟,据说住在城郊砖厂附近。”林砚尽量放缓语气,怕吓着老人,“您之前跟虎哥的人打过交道,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王大叔的手顿了顿,端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口凉水,眼神有些犹豫:“‘阿强’我知道,是虎哥的远房表弟,在西郊红光砖厂烧窑。可那小子跟虎哥一样狠,去年有个工人不小心碰坏了他的自行车,被他打断了两根肋骨……我怕我说了,他要是没被抓住,回头找我麻烦。”
“您放心,现在码头和砖厂都有民警巡逻,我们已经加派了人手保护证人。”李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治安巡逻表,指给王大叔看,“而且虎哥已经认罪,就算‘阿强’想跑,我们也能抓住他。您提供的线索,是在帮那些被虎哥欺负过的人讨公道啊。”
王大叔盯着巡逻表看了半天,终于咬了咬牙:“行,我跟你们说。阿强住在砖厂后面的小平房里,平时很少出门,只有晚上会去砖厂旁边的小卖部买酒。对了,我还听人说,上个月月底,他用三轮车拉过几个大木箱子去砖厂,当时有人问他装的啥,他说‘虎哥让存的货’。”
林砚心里一紧——那木箱子很可能装的就是赃款。他赶紧记下红光砖厂的地址,又从包里拿出二十块钱递给王大叔:“谢谢您提供线索,这钱您拿着,买点营养品。”
“不行不行,我不能要!”王大叔推着林砚的手,突然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个泛黄的笔记本,“林警官,其实还有件事我没说。十年前,你父亲林卫国警官来码头查过虎哥的走私案,当时也是找我了解情况,还把这个笔记本落在我这了。我一直想还,可后来听说林警官……”
林砚的呼吸猛地顿住,指尖碰到笔记本封面时,像是触到了父亲的温度。笔记本的封皮上印着“南州市公安局”的字样,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是父亲熟悉的字迹,记录着当年查走私案的细节:“1975年3月,虎哥团伙走私粮食,通过货轮运往苏北,接头人外号‘阿强’……”
原来父亲当年查的,就是虎哥团伙的前身!林砚的眼眶瞬间发热,之前心里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父亲的牺牲,从来都不是意外,而是为了打击这群危害百姓的黑恶势力。他紧紧攥着笔记本,对王大叔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王大叔,这个笔记本对我太重要了。”
从王大叔家出来,两人立刻骑车赶往西郊红光砖厂。砖厂的烟囱正冒着黑烟,黄土路上满是车轮印,远远就能听到烧窑的轰鸣声。林砚和李建国没直接去小平房,而是先找到砖厂厂长,亮明身份后,让厂长以“检查安全生产”为由,把阿强叫到了办公室。
阿强走进来的时候,穿着沾满煤灰的工装,袖口挽到胳膊肘,露出一道狰狞的刀疤。他看到林砚和李建国,眼神立刻警惕起来,双手悄悄背到身后:“你们找我干啥?我就是个烧窑的,没犯过事。”
“没犯事?”林砚把父亲的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开记录“阿强接头”的那一页,“1975年你帮虎哥走私粮食,2024年你帮他转移赃款,还打断工人的肋骨,这些算不算犯事?”
阿强的脸“唰”地白了,盯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嘴唇哆嗦着:“这……这是假的,我没干过!”
“假的?”李建国把之前在码头查获的旧木箱照片推到他面前,“这箱子上的木纹,跟你上个月拉到砖厂的木箱一模一样。我们已经问过小卖部老板,他说你上个月买酒时,身上沾着跟木箱里一样的布匹纤维。现在人证物证都在,你还想抵赖?”
阿强的肩膀垮了下来,双手撑在桌上,头埋得低低的:“我……我就是帮虎哥把箱子藏在砖窑的夹层里,我不知道里面是赃款。他说要是我不帮他,就把我当年走私的事捅出去。”
林砚和李建国跟着阿强来到砖窑,推开窑门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阿强指着窑壁上的一块松动的砖块,李建国伸手一推,砖块掉下来,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里面果然放着三个大木箱子,打开后,一沓沓用报纸包着的现金和几匹的确良布料露了出来,正好对应受害者报案时丢失的财物。
“太好了,赃款终于找到了!”李建国拍了拍林砚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这次多亏了你,不仅破了案,还帮你父亲当年的案子找到了线索。”
林砚看着木箱里的现金,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追回了赃款,更是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回到警局时,天色已经擦黑。苏晓拿着一个药包走进办公室,看到林砚,眼睛亮了亮:“听说你们找回赃款了?我给你带了点消炎药,你之前在码头被划伤的胳膊,别忘了换药。”
林砚接过药包,指尖碰到苏晓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赶紧移开目光。苏晓脸颊微红,转身要走时,林砚叫住她:“苏法医,谢谢你。等案子彻底结了,我请你去吃街角的馄饨。”
苏晓回头笑了笑,点了点头:“好啊,我等着。”
办公室里只剩下林砚一人时,他再次翻开父亲的笔记本,最后一页上,父亲写着“守一方平安,护百姓周全”。林砚拿起笔,在旁边添上自己的名字——他知道,从穿越到1985年的那天起,他就接过了父亲的担子,而这份守护正义的责任,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老狐狸,肯定留了后手。”李建国把烟蒂按在铁皮烟灰缸里,火星溅起时,他指了指笔录上的墨迹,“供词里说‘让表弟帮忙转移’,可他那表弟是谁、在哪,死活不肯吐口。”
林砚抬眼,从抽屉里翻出之前潜入码头时记录的烟盒纸——上面用铅笔头歪歪扭扭记着“虎哥常提‘阿强’,住在砖厂附近”。他把烟盒纸推到李建国面前:“之前在码头卧底时,听团伙小喽啰提过这个名字,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阿强’很可能就是他表弟。”
“可南州城郊有三个砖厂,怎么找?”李建国揉了揉太阳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兄弟们已经连着跑了两天,每个砖厂都问遍了,没人认识叫‘阿强’的。”
林砚沉吟片刻,突然想起那个曾在码头帮过他的老搬运工王大叔——当初他身份暴露时,是王大叔打翻水桶帮他争取了逃跑时间,后来做笔录时,王大叔还提过“跟虎哥的人打过几次交道,知道些他们的底细”。他立刻站起身:“李队,我们去码头找王大叔问问,说不定他知道‘阿强’的下落。”
两人骑着自行车往码头赶,车铃在狭窄的石板路上叮当作响。路过街角的供销社时,林砚瞥见窗台上摆着的铁皮饼干盒,突然想起穿越前父亲给自己买的同款——那时候他还在警校,父亲也是刑警,总说“办案要靠腿,更要靠心”。如今站在1985年的街头,他摸了摸口袋里父亲留下的旧警徽,心里忽然生出一股踏实的劲。
码头比三个月前热闹了不少,搬运工们扛着粮袋穿梭在货轮与仓库之间,再也没人敢拦着收“保护费”。林砚很快在码头东侧的杂货铺旁找到了王大叔——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给刚卸完货的工人递搪瓷缸。看到林砚和李建国,他赶紧放下缸子,拉着两人往杂货铺后院走:“林警官,你们咋来了?是不是虎哥那边又出啥事了?”
“王大叔,我们想找个人,叫‘阿强’,是虎哥的表弟,据说住在城郊砖厂附近。”林砚尽量放缓语气,怕吓着老人,“您之前跟虎哥的人打过交道,有没有听过这个名字?”
王大叔的手顿了顿,端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口凉水,眼神有些犹豫:“‘阿强’我知道,是虎哥的远房表弟,在西郊红光砖厂烧窑。可那小子跟虎哥一样狠,去年有个工人不小心碰坏了他的自行车,被他打断了两根肋骨……我怕我说了,他要是没被抓住,回头找我麻烦。”
“您放心,现在码头和砖厂都有民警巡逻,我们已经加派了人手保护证人。”李建国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治安巡逻表,指给王大叔看,“而且虎哥已经认罪,就算‘阿强’想跑,我们也能抓住他。您提供的线索,是在帮那些被虎哥欺负过的人讨公道啊。”
王大叔盯着巡逻表看了半天,终于咬了咬牙:“行,我跟你们说。阿强住在砖厂后面的小平房里,平时很少出门,只有晚上会去砖厂旁边的小卖部买酒。对了,我还听人说,上个月月底,他用三轮车拉过几个大木箱子去砖厂,当时有人问他装的啥,他说‘虎哥让存的货’。”
林砚心里一紧——那木箱子很可能装的就是赃款。他赶紧记下红光砖厂的地址,又从包里拿出二十块钱递给王大叔:“谢谢您提供线索,这钱您拿着,买点营养品。”
“不行不行,我不能要!”王大叔推着林砚的手,突然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个泛黄的笔记本,“林警官,其实还有件事我没说。十年前,你父亲林卫国警官来码头查过虎哥的走私案,当时也是找我了解情况,还把这个笔记本落在我这了。我一直想还,可后来听说林警官……”
林砚的呼吸猛地顿住,指尖碰到笔记本封面时,像是触到了父亲的温度。笔记本的封皮上印着“南州市公安局”的字样,边角已经磨得发白。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是父亲熟悉的字迹,记录着当年查走私案的细节:“1975年3月,虎哥团伙走私粮食,通过货轮运往苏北,接头人外号‘阿强’……”
原来父亲当年查的,就是虎哥团伙的前身!林砚的眼眶瞬间发热,之前心里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父亲的牺牲,从来都不是意外,而是为了打击这群危害百姓的黑恶势力。他紧紧攥着笔记本,对王大叔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王大叔,这个笔记本对我太重要了。”
从王大叔家出来,两人立刻骑车赶往西郊红光砖厂。砖厂的烟囱正冒着黑烟,黄土路上满是车轮印,远远就能听到烧窑的轰鸣声。林砚和李建国没直接去小平房,而是先找到砖厂厂长,亮明身份后,让厂长以“检查安全生产”为由,把阿强叫到了办公室。
阿强走进来的时候,穿着沾满煤灰的工装,袖口挽到胳膊肘,露出一道狰狞的刀疤。他看到林砚和李建国,眼神立刻警惕起来,双手悄悄背到身后:“你们找我干啥?我就是个烧窑的,没犯过事。”
“没犯事?”林砚把父亲的笔记本放在桌上,翻开记录“阿强接头”的那一页,“1975年你帮虎哥走私粮食,2024年你帮他转移赃款,还打断工人的肋骨,这些算不算犯事?”
阿强的脸“唰”地白了,盯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嘴唇哆嗦着:“这……这是假的,我没干过!”
“假的?”李建国把之前在码头查获的旧木箱照片推到他面前,“这箱子上的木纹,跟你上个月拉到砖厂的木箱一模一样。我们已经问过小卖部老板,他说你上个月买酒时,身上沾着跟木箱里一样的布匹纤维。现在人证物证都在,你还想抵赖?”
阿强的肩膀垮了下来,双手撑在桌上,头埋得低低的:“我……我就是帮虎哥把箱子藏在砖窑的夹层里,我不知道里面是赃款。他说要是我不帮他,就把我当年走私的事捅出去。”
林砚和李建国跟着阿强来到砖窑,推开窑门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阿强指着窑壁上的一块松动的砖块,李建国伸手一推,砖块掉下来,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里面果然放着三个大木箱子,打开后,一沓沓用报纸包着的现金和几匹的确良布料露了出来,正好对应受害者报案时丢失的财物。
“太好了,赃款终于找到了!”李建国拍了拍林砚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这次多亏了你,不仅破了案,还帮你父亲当年的案子找到了线索。”
林砚看着木箱里的现金,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追回了赃款,更是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回到警局时,天色已经擦黑。苏晓拿着一个药包走进办公室,看到林砚,眼睛亮了亮:“听说你们找回赃款了?我给你带了点消炎药,你之前在码头被划伤的胳膊,别忘了换药。”
林砚接过药包,指尖碰到苏晓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又赶紧移开目光。苏晓脸颊微红,转身要走时,林砚叫住她:“苏法医,谢谢你。等案子彻底结了,我请你去吃街角的馄饨。”
苏晓回头笑了笑,点了点头:“好啊,我等着。”
办公室里只剩下林砚一人时,他再次翻开父亲的笔记本,最后一页上,父亲写着“守一方平安,护百姓周全”。林砚拿起笔,在旁边添上自己的名字——他知道,从穿越到1985年的那天起,他就接过了父亲的担子,而这份守护正义的责任,会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