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南州市公安局刑侦队办公室的窗台上,那盆苏晓送的仙人掌刚冒出新芽,林砚手里的“码头霸案”结案报告还没写完,桌上的红色电话机突然响了——那是市局直通省厅的专线,铃声急促得像在敲警钟。
“是林砚吗?我是省厅赵东来。”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立刻收拾行李,半小时后市局门口有车接你,到金陵参加紧急专案会,关于跨省红衣女尸案。”
“红衣女尸案?”林砚心里一沉,这名字他半个月前在省厅的简报上见过——豫省、皖省接连发现两具穿红色外套的女尸,都被抛在铁路沿线,右手腕处有整齐的切割伤,现场没留任何指纹。他攥紧钢笔,“赵处长,我需要带现场勘查箱和之前整理的刑侦笔记。”
“都带上,越快越好。”电话挂断时,林砚已经抓起椅背上的军绿色挎包,刚跑出办公室,就撞见迎面而来的李建国。老队长手里攥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刚买的肉包子,见他急匆匆的样子,立刻明白过来:“是省厅调你?那案子我听说了,邪乎得很,去了别硬扛,有难处就往回打电话。”
林砚接过李建国塞过来的肉包子,心里暖了半截:“李队放心,我会跟队里保持联系。”说话间,市局门口的吉普车已经鸣了两声喇叭,墨绿色的车身在初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那是省厅专门用来接送专案人员的车,座椅上铺着磨得发亮的人造革,仪表盘上的里程表显示,到金陵要跑四个小时。
车刚驶出南州市区,林砚就打开了随身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是他穿越以来整理的现代刑侦笔记,其中一页写着“系列命案侦查要点”:一是找共性(受害者、抛尸地、作案手法),二是画轨迹(凶手活动范围),三是侧写(职业、心理特征)。他翻到“红衣女尸案”的简报复印件,用铅笔在“铁路沿线抛尸”“红衣”“右手切割伤”三个关键词下画了横线——这三个特征太刻意,不像是随机作案,更像凶手在完成某种“仪式”。
下午两点,吉普车终于停在省厅大院门口。红砖楼墙上的“从严治警”标语格外醒目,赵东来已经在门口等他,这位省厅刑侦处处长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袖口挽到小臂,露出一道战时留下的疤痕:“跟我来,其他地市的同志都到了。”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长条木桌旁坐满了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搪瓷杯和一叠案卷。林砚刚坐下,旁边一位满脸胡茬的警官就递过来一支烟:“南州来的林队吧?我是豫省的老郑,这案子快把我们熬秃了。”他指了指桌上的照片,“第一具女尸是正月十五发现的,在豫省商丘的铁路桥下,死者是个二十岁的纺织厂女工,穿的红外套是死前刚买的;第二个是上个月,在皖省蚌埠的货运站旁边,死者是个卖菜的大妈,也是红外套,右手腕被切了,伤口跟第一个一模一样。”
林砚拿起照片,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两张照片里的女尸都蜷缩着,红色外套在灰暗的背景里格外刺眼,像是凶手故意留下的标记。他注意到,两张照片的抛尸地都离货运轨道不到十米,地面都有车轮碾压的痕迹,但因为是公共场所,痕迹早就被破坏了。
“我们查了死者的社会关系,没交集,一个在豫省东部,一个在皖省北部,这辈子都没去过对方的城市。”皖省的周姐推了推黑框眼镜,声音带着疲惫,“凶手像是随机选的目标,抛尸后就消失了,跨省查起来太费劲,我们这边刚摸到点线索,就发现凶手跑到你们邻省了。”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林砚看着桌上摊开的全国铁路地图,突然开口:“赵处长,我有个提议——咱们先建一个‘红衣女尸案’的信息库,把所有线索都整合起来。”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立刻起了骚动。老郑皱着眉:“林队,不是我们没想过,可跨省调资料太麻烦,光开介绍信就要好几天,而且每个地市的记录方式不一样,怎么整合?”
“用现代刑侦的方法。”林砚把笔记本推到桌子中间,“第一,整理受害者共性:年龄、职业、是否穿红衣、是否有仇家,哪怕是死者当天吃过的饭,都要记下来;第二,画抛尸轨迹图,把两个抛尸地标在铁路地图上,看凶手是沿着哪条铁路线移动的;第三,做犯罪侧写——凶手能跨省抛尸,说明有方便运输的工具,很可能是长途货车司机或者铁路工作人员;他每次都让死者穿红衣,还切割右手腕,说明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很压抑。”
“长途货车司机?”赵东来眼睛一亮,拿起铅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商丘到蚌埠,刚好有一条货运专线,连接豫、皖、苏三省,要是凶手沿着这条线跑,下一个抛尸地可能在苏省!”
“还有,”林砚补充道,“凶手选择铁路沿线抛尸,一是因为铁路沿线人少,不容易被发现;二是货运站流动性大,方便他隐藏身份。我们可以排查近半年内,经常往返豫、皖、苏三省的长途货车司机,尤其是有前科,或者跟死者有过接触的。”
老郑看着林砚的笔记,忍不住拿起笔抄了起来:“林队,你这方法靠谱!我们之前光盯着死者的关系网,没往凶手的职业上想。要是早这么分析,也不至于卡这么久。”
周姐也点头:“我回去就把我们这边的线索整理好,明天一早就派人送过来。对了,死者的尸检报告里还有个细节,两个死者的胃里都有安眠药的残留,但剂量不大,刚好能让死者失去反抗能力,说明凶手很懂药理,或者之前接触过药品。”
林砚立刻在笔记上记下“懂药理”三个字:“这也是个关键线索,可能凶手的家人是医生或者药师,或者他自己在药店工作过。”
会议一直开到傍晚,赵东来拍板决定:成立“红衣女尸案”跨省专案组,林砚负责信息库搭建和犯罪侧写,豫、皖、苏三省的刑警队各出两人,负责排查当地的长途货车司机和药店。散会时,赵东来拍了拍林砚的肩膀:“林队,省厅把这个担子交给你,是因为你破的那几个案子,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刑侦的力量。这个案子,就靠你了。”
林砚走出省厅大楼时,天已经黑了。金陵的街头挂着红灯笼,是刚过元宵节的缘故,红色的灯光落在地上,让他莫名想起照片里的红衣女尸。他找了个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南州市局的电话,想跟苏晓说一声,却被告知苏晓去郊区勘查一个无名尸案了,要明天才能回来。
“那麻烦你转告她,我在金陵一切都好,等案子有进展再给她打电话。”挂了电话,林砚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以前不管破什么案子,苏晓都会在身边,帮他分析尸检细节,现在跨省办案,身边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总觉得少了点底气。
回到省厅安排的招待所,林砚没心思休息,立刻拿出铁路地图和笔记本。他在地图上把商丘、蚌埠两个抛尸地连起来,发现这条线刚好经过苏省的徐州,要是凶手继续沿着这条线走,徐州很可能是下一个目标。他又翻出受害者的尸检报告,发现两个死者都是在死后十二小时内被抛尸的,说明凶手从作案到抛尸的时间很固定,可能有严格的作息习惯。
“笃笃笃——”敲门声突然响起,是省厅的通讯员:“林队,刚收到苏省公安厅的电报,徐州铁路沿线发现一具女尸,穿红色外套,右手腕有切割伤,跟之前的案子一模一样!”
林砚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铅笔“啪”地掉在地上。果然,凶手真的去了苏省!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跑:“快,带我去见赵处长,我们得立刻去徐州!”
招待所的走廊里,灯光昏暗,林砚的脚步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他知道,这场跨省追凶的硬仗,才刚刚开始。凶手就像躲在暗处的猎手,沿着铁路线不断移动,而他和专案组的同志们,必须在凶手再次作案前,找到那把能锁定凶手的钥匙。
走到门口时,林砚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笔记本,笔记上的“长途货车司机”“懂药理”“控制欲强”三个关键词,在灯光下像是在发光。他攥紧拳头,心里默念:放心,我们一定会抓住凶手,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是林砚吗?我是省厅赵东来。”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立刻收拾行李,半小时后市局门口有车接你,到金陵参加紧急专案会,关于跨省红衣女尸案。”
“红衣女尸案?”林砚心里一沉,这名字他半个月前在省厅的简报上见过——豫省、皖省接连发现两具穿红色外套的女尸,都被抛在铁路沿线,右手腕处有整齐的切割伤,现场没留任何指纹。他攥紧钢笔,“赵处长,我需要带现场勘查箱和之前整理的刑侦笔记。”
“都带上,越快越好。”电话挂断时,林砚已经抓起椅背上的军绿色挎包,刚跑出办公室,就撞见迎面而来的李建国。老队长手里攥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刚买的肉包子,见他急匆匆的样子,立刻明白过来:“是省厅调你?那案子我听说了,邪乎得很,去了别硬扛,有难处就往回打电话。”
林砚接过李建国塞过来的肉包子,心里暖了半截:“李队放心,我会跟队里保持联系。”说话间,市局门口的吉普车已经鸣了两声喇叭,墨绿色的车身在初春的阳光下泛着冷光——那是省厅专门用来接送专案人员的车,座椅上铺着磨得发亮的人造革,仪表盘上的里程表显示,到金陵要跑四个小时。
车刚驶出南州市区,林砚就打开了随身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是他穿越以来整理的现代刑侦笔记,其中一页写着“系列命案侦查要点”:一是找共性(受害者、抛尸地、作案手法),二是画轨迹(凶手活动范围),三是侧写(职业、心理特征)。他翻到“红衣女尸案”的简报复印件,用铅笔在“铁路沿线抛尸”“红衣”“右手切割伤”三个关键词下画了横线——这三个特征太刻意,不像是随机作案,更像凶手在完成某种“仪式”。
下午两点,吉普车终于停在省厅大院门口。红砖楼墙上的“从严治警”标语格外醒目,赵东来已经在门口等他,这位省厅刑侦处处长穿着洗得发白的警服,袖口挽到小臂,露出一道战时留下的疤痕:“跟我来,其他地市的同志都到了。”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长条木桌旁坐满了人,每个人面前都摆着搪瓷杯和一叠案卷。林砚刚坐下,旁边一位满脸胡茬的警官就递过来一支烟:“南州来的林队吧?我是豫省的老郑,这案子快把我们熬秃了。”他指了指桌上的照片,“第一具女尸是正月十五发现的,在豫省商丘的铁路桥下,死者是个二十岁的纺织厂女工,穿的红外套是死前刚买的;第二个是上个月,在皖省蚌埠的货运站旁边,死者是个卖菜的大妈,也是红外套,右手腕被切了,伤口跟第一个一模一样。”
林砚拿起照片,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两张照片里的女尸都蜷缩着,红色外套在灰暗的背景里格外刺眼,像是凶手故意留下的标记。他注意到,两张照片的抛尸地都离货运轨道不到十米,地面都有车轮碾压的痕迹,但因为是公共场所,痕迹早就被破坏了。
“我们查了死者的社会关系,没交集,一个在豫省东部,一个在皖省北部,这辈子都没去过对方的城市。”皖省的周姐推了推黑框眼镜,声音带着疲惫,“凶手像是随机选的目标,抛尸后就消失了,跨省查起来太费劲,我们这边刚摸到点线索,就发现凶手跑到你们邻省了。”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作响。林砚看着桌上摊开的全国铁路地图,突然开口:“赵处长,我有个提议——咱们先建一个‘红衣女尸案’的信息库,把所有线索都整合起来。”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立刻起了骚动。老郑皱着眉:“林队,不是我们没想过,可跨省调资料太麻烦,光开介绍信就要好几天,而且每个地市的记录方式不一样,怎么整合?”
“用现代刑侦的方法。”林砚把笔记本推到桌子中间,“第一,整理受害者共性:年龄、职业、是否穿红衣、是否有仇家,哪怕是死者当天吃过的饭,都要记下来;第二,画抛尸轨迹图,把两个抛尸地标在铁路地图上,看凶手是沿着哪条铁路线移动的;第三,做犯罪侧写——凶手能跨省抛尸,说明有方便运输的工具,很可能是长途货车司机或者铁路工作人员;他每次都让死者穿红衣,还切割右手腕,说明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很压抑。”
“长途货车司机?”赵东来眼睛一亮,拿起铅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商丘到蚌埠,刚好有一条货运专线,连接豫、皖、苏三省,要是凶手沿着这条线跑,下一个抛尸地可能在苏省!”
“还有,”林砚补充道,“凶手选择铁路沿线抛尸,一是因为铁路沿线人少,不容易被发现;二是货运站流动性大,方便他隐藏身份。我们可以排查近半年内,经常往返豫、皖、苏三省的长途货车司机,尤其是有前科,或者跟死者有过接触的。”
老郑看着林砚的笔记,忍不住拿起笔抄了起来:“林队,你这方法靠谱!我们之前光盯着死者的关系网,没往凶手的职业上想。要是早这么分析,也不至于卡这么久。”
周姐也点头:“我回去就把我们这边的线索整理好,明天一早就派人送过来。对了,死者的尸检报告里还有个细节,两个死者的胃里都有安眠药的残留,但剂量不大,刚好能让死者失去反抗能力,说明凶手很懂药理,或者之前接触过药品。”
林砚立刻在笔记上记下“懂药理”三个字:“这也是个关键线索,可能凶手的家人是医生或者药师,或者他自己在药店工作过。”
会议一直开到傍晚,赵东来拍板决定:成立“红衣女尸案”跨省专案组,林砚负责信息库搭建和犯罪侧写,豫、皖、苏三省的刑警队各出两人,负责排查当地的长途货车司机和药店。散会时,赵东来拍了拍林砚的肩膀:“林队,省厅把这个担子交给你,是因为你破的那几个案子,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刑侦的力量。这个案子,就靠你了。”
林砚走出省厅大楼时,天已经黑了。金陵的街头挂着红灯笼,是刚过元宵节的缘故,红色的灯光落在地上,让他莫名想起照片里的红衣女尸。他找了个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南州市局的电话,想跟苏晓说一声,却被告知苏晓去郊区勘查一个无名尸案了,要明天才能回来。
“那麻烦你转告她,我在金陵一切都好,等案子有进展再给她打电话。”挂了电话,林砚心里有点空落落的。以前不管破什么案子,苏晓都会在身边,帮他分析尸检细节,现在跨省办案,身边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总觉得少了点底气。
回到省厅安排的招待所,林砚没心思休息,立刻拿出铁路地图和笔记本。他在地图上把商丘、蚌埠两个抛尸地连起来,发现这条线刚好经过苏省的徐州,要是凶手继续沿着这条线走,徐州很可能是下一个目标。他又翻出受害者的尸检报告,发现两个死者都是在死后十二小时内被抛尸的,说明凶手从作案到抛尸的时间很固定,可能有严格的作息习惯。
“笃笃笃——”敲门声突然响起,是省厅的通讯员:“林队,刚收到苏省公安厅的电报,徐州铁路沿线发现一具女尸,穿红色外套,右手腕有切割伤,跟之前的案子一模一样!”
林砚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铅笔“啪”地掉在地上。果然,凶手真的去了苏省!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跑:“快,带我去见赵处长,我们得立刻去徐州!”
招待所的走廊里,灯光昏暗,林砚的脚步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他知道,这场跨省追凶的硬仗,才刚刚开始。凶手就像躲在暗处的猎手,沿着铁路线不断移动,而他和专案组的同志们,必须在凶手再次作案前,找到那把能锁定凶手的钥匙。
走到门口时,林砚回头看了一眼桌上的笔记本,笔记上的“长途货车司机”“懂药理”“控制欲强”三个关键词,在灯光下像是在发光。他攥紧拳头,心里默念:放心,我们一定会抓住凶手,还受害者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