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技术科的玻璃窗蒙着层薄灰,冬日的阳光透进来,把空气中漂浮的煤尘照得无所遁形。林砚蹲在地上,看着两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小心翼翼地把一台半人高的铁壳机器抬进来,机器表面印着“Fd-1型指纹比对仪”的白色字样,边角还沾着运输时的泥点——这是省厅花了三个月才从北京调来的宝贝,也是他们破获“红衣女尸案”的最后希望。
“林警官,这玩意儿真能比人眼快?”技术科的王科长凑过来,手里的搪瓷杯冒着热气,杯沿还缺了个口。他从事指纹比对二十多年,靠的是放大镜和一沓沓指纹卡,对这“通电就能找凶手”的机器,满是怀疑,“上个月我去省城培训,见他们用这东西,半天没调出一个结果,还不如我手翻得快。”
林砚直起身,拍了拍机器上的灰,指尖触到冰凉的铁皮:“王科长,手工比对靠经验,但这案子跨了豫、皖、苏三省,光嫌疑人指纹卡就攒了八百多份,靠手翻得查到猴年马月。这机器虽然慢,但能精准比对细节,比如指纹边缘的断裂纹,人眼容易漏,它能标出来。”
说话间,苏晓提着一个黑色的物证箱走了进来,脸颊冻得通红:“林砚,你要的三个现场的指纹样本都带来了,我重新做了固定,用的是你说的‘硝酸银显影法’,比之前的碘熏法更清晰。”她打开箱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三张玻璃片,每张上面都贴着透明胶带,胶带上是暗红色的指纹痕迹——那是从三名红衣女尸的指甲缝、衣物纽扣上提取到的,也是目前唯一能关联凶手的物证。
王科长凑过去看了眼,摇着头:“还是太浅了,第三个现场的指纹边缘都模糊了,机器未必能识别。”
林砚没反驳,只是戴上乳胶手套,小心翼翼地把玻璃片放进指纹仪的样本槽里。机器通电后发出“嗡嗡”的低鸣,像老拖拉机启动时的声音,屏幕上慢慢跳出一行绿色的字:“样本加载中,请等待……”
技术科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机器的嗡鸣声和墙上挂钟的滴答声。王科长捧着搪瓷杯,眼神紧紧盯着屏幕;苏晓站在林砚身边,手指无意识地攥着衣角——这三个月,他们跟着林砚跑遍了三省的案发地,受害者家属哭红的眼睛、案发现场残留的红色衣角,像块石头压在每个人心里。如果这次比对失败,他们又要回到原点。
十分钟后,屏幕突然跳成白色,接着弹出一行红色的字:“样本特征点不足,比对失败。”
王科长“啧”了一声,把搪瓷杯放在桌上:“我说吧,这玩意儿不靠谱。还是按老办法,把指纹卡分下去,让各市县的同志帮忙翻,虽然慢,但至少不会出错。”
苏晓的脸色也沉了下来,看向林砚:“是不是显影出了问题?我回去再重新做一次?”
林砚没说话,俯身盯着样本槽里的玻璃片,手指轻轻敲着机器外壳。他记得在警校学过,Fd-1型指纹仪的识别精度虽然比手工高,但对样本的清洁度要求极高,只要有一点杂质,就会影响特征点提取。他拿起放大镜,凑近玻璃片看了看,突然发现胶带边缘有一丝极淡的黄色痕迹——是之前处理样本时,不小心沾到的泥土残留。
“不是显影的问题,是样本污染了。”林砚抬起头,语气肯定,“第三个现场在玉米地,指纹胶带上沾了玉米花粉和泥土,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机器能识别出来,把这些杂质当成了指纹的一部分,所以比对失败。”
王科长皱着眉:“那怎么办?样本就这么一张,再折腾坏了,连手工比对的机会都没了。”
“有办法。”林砚转身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细如发丝的棉签和一瓶透明的试剂,“这是我托人从上海买来的‘无水乙醇’,能溶解花粉和泥土,还不会破坏指纹痕迹。苏晓,你帮我拿张新的胶带过来,我们重新提取。”
苏晓立刻点头,从物证箱里找出新的透明胶带。林砚戴上无菌手套,用棉签蘸了点无水乙醇,轻轻擦拭旧胶带边缘的黄色痕迹,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玻璃。酒精挥发得快,没一会儿,胶带边缘的黄色就消失了。接着,他把新胶带覆盖在旧胶带上,轻轻按压,再缓慢揭下来——这样既能保留原有的指纹痕迹,又能去除杂质。
重新把玻璃片放进样本槽,机器再次“嗡嗡”启动。这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王科长也忘了质疑,凑到屏幕前,眼睛瞪得溜圆。
屏幕上的进度条一点点往前走,从10%到50%,再到80%。突然,屏幕跳了一下,弹出一个指纹图案,旁边还列着一串数据:“特征点匹配度92%,关联人员:张磊,男,38岁,籍贯河南省周口市,1982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成了!”苏晓忍不住低呼一声,眼睛亮了起来。
王科长愣了几秒,伸手摸了摸屏幕上的指纹图案,又赶紧缩回手,像是怕碰坏了:“还真……真找着了?这张磊是干什么的?”
林砚立刻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河南省厅的号码:“喂,我是南州市局借调的林砚,麻烦查一下张磊的最新信息,特别是他的职业和近期行踪……对,就是1982年因盗窃入狱的那个张磊。”
挂了电话,林砚翻开桌上的“红衣女尸案”卷宗,指着里面的犯罪侧写报告:“我们之前判断凶手是长途货车司机,因为三个案发地都在国道旁,且间隔距离符合货车一天的行程。张磊有盗窃前科,出狱后很可能从事货运行业,这跟我们的侧写完全吻合。”
苏晓看着屏幕上张磊的基本信息,补充道:“我记得第二个受害者的丈夫说,案发前一天,他在国道旁的加油站见过一辆蓝色的解放牌货车,司机戴着黑色的帽子,跟张磊的登记照片里的形象有点像。”
“等河南厅的消息过来,我们就能确认他的货车牌照和行驶路线了。”林砚的语气里终于有了一丝轻松,他拿起搪瓷杯,喝了口里面的热水,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王科长,您看,这机器不是不靠谱,只是需要点耐心。以后咱们可以把手工比对和机器结合起来,效率能提高不少。”
王科长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笑着点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之前是我老顽固了,以后这机器,还得靠你多教教我们。”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河南省厅打来的。林砚赶紧接起:“喂,我是林砚……什么?张磊现在在周口市的一个货运站,开的是蓝色解放牌货车,车牌号豫p-02587?最近半个月去过安徽宿州和江苏徐州?”
宿州和徐州,正是第二、第三个受害者的案发地。
林砚握紧了电话,声音不自觉地提高:“麻烦你们派人盯着他,别打草惊蛇,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他转身看向苏晓和王科长,眼神里满是坚定:“张磊的行踪确定了,就在周口。我们现在就跟赵队汇报,申请立刻出发,这次一定要把他抓住!”
苏晓立刻收拾物证箱,王科长则忙着打印张磊的照片和指纹比对报告。技术科的机器还在嗡嗡作响,屏幕上的指纹图案亮得刺眼——那是三个红衣女子用生命留下的最后线索,也是他们跨越三省、追寻数月的正义曙光。
林砚拿起自己的外套,快步走向门口。冬日的寒风从门缝里灌进来,吹得他的衣角翻飞,但他的脚步却异常沉稳。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千里追凶,或许会遇到更多困难,但只要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告慰受害者的在天之灵,再难也值得。
走到楼梯口时,他想起什么,回头对苏晓说:“你跟李队说一声,我们在周口汇合。另外,让技术科的同志准备好现场勘查工具,万一张磊还有同伙,我们得做好万全准备。”
苏晓点头:“放心吧,我马上联系。”
林砚应了一声,推开省厅的大门,朝着停车场走去。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坚定的屏障,挡在罪恶与安宁之间。千里之外的周口,蓝色的解放牌货车还在等待出发,而正义的车轮,已经朝着那里,全速前进。
“林警官,这玩意儿真能比人眼快?”技术科的王科长凑过来,手里的搪瓷杯冒着热气,杯沿还缺了个口。他从事指纹比对二十多年,靠的是放大镜和一沓沓指纹卡,对这“通电就能找凶手”的机器,满是怀疑,“上个月我去省城培训,见他们用这东西,半天没调出一个结果,还不如我手翻得快。”
林砚直起身,拍了拍机器上的灰,指尖触到冰凉的铁皮:“王科长,手工比对靠经验,但这案子跨了豫、皖、苏三省,光嫌疑人指纹卡就攒了八百多份,靠手翻得查到猴年马月。这机器虽然慢,但能精准比对细节,比如指纹边缘的断裂纹,人眼容易漏,它能标出来。”
说话间,苏晓提着一个黑色的物证箱走了进来,脸颊冻得通红:“林砚,你要的三个现场的指纹样本都带来了,我重新做了固定,用的是你说的‘硝酸银显影法’,比之前的碘熏法更清晰。”她打开箱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三张玻璃片,每张上面都贴着透明胶带,胶带上是暗红色的指纹痕迹——那是从三名红衣女尸的指甲缝、衣物纽扣上提取到的,也是目前唯一能关联凶手的物证。
王科长凑过去看了眼,摇着头:“还是太浅了,第三个现场的指纹边缘都模糊了,机器未必能识别。”
林砚没反驳,只是戴上乳胶手套,小心翼翼地把玻璃片放进指纹仪的样本槽里。机器通电后发出“嗡嗡”的低鸣,像老拖拉机启动时的声音,屏幕上慢慢跳出一行绿色的字:“样本加载中,请等待……”
技术科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机器的嗡鸣声和墙上挂钟的滴答声。王科长捧着搪瓷杯,眼神紧紧盯着屏幕;苏晓站在林砚身边,手指无意识地攥着衣角——这三个月,他们跟着林砚跑遍了三省的案发地,受害者家属哭红的眼睛、案发现场残留的红色衣角,像块石头压在每个人心里。如果这次比对失败,他们又要回到原点。
十分钟后,屏幕突然跳成白色,接着弹出一行红色的字:“样本特征点不足,比对失败。”
王科长“啧”了一声,把搪瓷杯放在桌上:“我说吧,这玩意儿不靠谱。还是按老办法,把指纹卡分下去,让各市县的同志帮忙翻,虽然慢,但至少不会出错。”
苏晓的脸色也沉了下来,看向林砚:“是不是显影出了问题?我回去再重新做一次?”
林砚没说话,俯身盯着样本槽里的玻璃片,手指轻轻敲着机器外壳。他记得在警校学过,Fd-1型指纹仪的识别精度虽然比手工高,但对样本的清洁度要求极高,只要有一点杂质,就会影响特征点提取。他拿起放大镜,凑近玻璃片看了看,突然发现胶带边缘有一丝极淡的黄色痕迹——是之前处理样本时,不小心沾到的泥土残留。
“不是显影的问题,是样本污染了。”林砚抬起头,语气肯定,“第三个现场在玉米地,指纹胶带上沾了玉米花粉和泥土,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机器能识别出来,把这些杂质当成了指纹的一部分,所以比对失败。”
王科长皱着眉:“那怎么办?样本就这么一张,再折腾坏了,连手工比对的机会都没了。”
“有办法。”林砚转身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细如发丝的棉签和一瓶透明的试剂,“这是我托人从上海买来的‘无水乙醇’,能溶解花粉和泥土,还不会破坏指纹痕迹。苏晓,你帮我拿张新的胶带过来,我们重新提取。”
苏晓立刻点头,从物证箱里找出新的透明胶带。林砚戴上无菌手套,用棉签蘸了点无水乙醇,轻轻擦拭旧胶带边缘的黄色痕迹,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玻璃。酒精挥发得快,没一会儿,胶带边缘的黄色就消失了。接着,他把新胶带覆盖在旧胶带上,轻轻按压,再缓慢揭下来——这样既能保留原有的指纹痕迹,又能去除杂质。
重新把玻璃片放进样本槽,机器再次“嗡嗡”启动。这次,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王科长也忘了质疑,凑到屏幕前,眼睛瞪得溜圆。
屏幕上的进度条一点点往前走,从10%到50%,再到80%。突然,屏幕跳了一下,弹出一个指纹图案,旁边还列着一串数据:“特征点匹配度92%,关联人员:张磊,男,38岁,籍贯河南省周口市,1982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成了!”苏晓忍不住低呼一声,眼睛亮了起来。
王科长愣了几秒,伸手摸了摸屏幕上的指纹图案,又赶紧缩回手,像是怕碰坏了:“还真……真找着了?这张磊是干什么的?”
林砚立刻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河南省厅的号码:“喂,我是南州市局借调的林砚,麻烦查一下张磊的最新信息,特别是他的职业和近期行踪……对,就是1982年因盗窃入狱的那个张磊。”
挂了电话,林砚翻开桌上的“红衣女尸案”卷宗,指着里面的犯罪侧写报告:“我们之前判断凶手是长途货车司机,因为三个案发地都在国道旁,且间隔距离符合货车一天的行程。张磊有盗窃前科,出狱后很可能从事货运行业,这跟我们的侧写完全吻合。”
苏晓看着屏幕上张磊的基本信息,补充道:“我记得第二个受害者的丈夫说,案发前一天,他在国道旁的加油站见过一辆蓝色的解放牌货车,司机戴着黑色的帽子,跟张磊的登记照片里的形象有点像。”
“等河南厅的消息过来,我们就能确认他的货车牌照和行驶路线了。”林砚的语气里终于有了一丝轻松,他拿起搪瓷杯,喝了口里面的热水,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王科长,您看,这机器不是不靠谱,只是需要点耐心。以后咱们可以把手工比对和机器结合起来,效率能提高不少。”
王科长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笑着点头:“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之前是我老顽固了,以后这机器,还得靠你多教教我们。”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河南省厅打来的。林砚赶紧接起:“喂,我是林砚……什么?张磊现在在周口市的一个货运站,开的是蓝色解放牌货车,车牌号豫p-02587?最近半个月去过安徽宿州和江苏徐州?”
宿州和徐州,正是第二、第三个受害者的案发地。
林砚握紧了电话,声音不自觉地提高:“麻烦你们派人盯着他,别打草惊蛇,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他转身看向苏晓和王科长,眼神里满是坚定:“张磊的行踪确定了,就在周口。我们现在就跟赵队汇报,申请立刻出发,这次一定要把他抓住!”
苏晓立刻收拾物证箱,王科长则忙着打印张磊的照片和指纹比对报告。技术科的机器还在嗡嗡作响,屏幕上的指纹图案亮得刺眼——那是三个红衣女子用生命留下的最后线索,也是他们跨越三省、追寻数月的正义曙光。
林砚拿起自己的外套,快步走向门口。冬日的寒风从门缝里灌进来,吹得他的衣角翻飞,但他的脚步却异常沉稳。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千里追凶,或许会遇到更多困难,但只要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告慰受害者的在天之灵,再难也值得。
走到楼梯口时,他想起什么,回头对苏晓说:“你跟李队说一声,我们在周口汇合。另外,让技术科的同志准备好现场勘查工具,万一张磊还有同伙,我们得做好万全准备。”
苏晓点头:“放心吧,我马上联系。”
林砚应了一声,推开省厅的大门,朝着停车场走去。阳光洒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坚定的屏障,挡在罪恶与安宁之间。千里之外的周口,蓝色的解放牌货车还在等待出发,而正义的车轮,已经朝着那里,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