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技术室的玻璃窗蒙着层薄灰,阳光透进来时,在老旧的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斑。那台刚从省厅器材库调来的“简易指纹比对仪”就摆在桌子中央,银灰色的机身沾着运输时的灰尘,像个刚被唤醒的大家伙,正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林砚站在桌旁,指节无意识地蹭着口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红衣女尸案”的关键信息:豫东睢县的第一起案发现场,受害者指甲缝里残留的黑色机油;皖北亳州的第二起,尸体旁散落的货车防滑链碎片;还有苏南高淳的第三起,凶手遗留的半枚模糊指纹,边缘沾着点红漆。这三起案子横跨四省,受害者都是穿红色外套的独居女性,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却因缺乏串联线索,搁置了整整三个月。
“小林,真能行?这玩意儿比咱们手画指纹快多少?”老技术员周明山搓着手,额角沁出细汗。他从警二十年,查指纹全靠“眼睛对眼睛”,把现场提取的指纹拓在透明纸上,再跟档案库里的前科人员指纹逐一比对,光豫省的指纹档案就堆了半间屋,他们已经熬了两个通宵,眼睛都快花了。
林砚没直接回答,伸手擦了擦指纹仪的镜头:“周叔,您把高淳案那枚指纹的拓片扫描进去,再调省厅前科人员的指纹库,重点筛‘货运、汽修’相关职业的。”他记得现代刑侦里,这种连环作案的凶手,往往会在作案手法里留下职业痕迹——黑色机油、防滑链碎片,还有那枚沾着红漆的指纹,大概率是长期接触货车的人。
苏晓端着杯热水走过来,把杯子递到老周手里:“周叔您先歇会儿,我刚跟高淳警局确认过,那枚指纹是在受害者家门框上提取的,凶手应该是撬门时留下的,边缘的红漆是附近汽修厂常用的‘东方红’牌,跟货车车厢喷漆一致。”她的袖口还卷着,露出手腕上那道在“虎哥案”里留下的疤痕,此刻正专注地盯着指纹仪的屏幕,眼神里满是期待。
老周喝了口热水,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把指纹拓片放进扫描槽。机器的嗡嗡声突然变大,屏幕上先是闪过一片雪花点,接着慢慢浮现出那枚指纹的清晰图像——纹路像迷宫似的铺开,边缘的红漆痕迹被放大后,能清楚看到细小的漆粒。林砚凑上前,指着指纹中心的一个“斗形纹”:“周叔,把这个特征标出来,还有边缘的残缺处,这是关键比对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技术室里只剩下机器的声响和几人的呼吸声。窗外的太阳慢慢西斜,把影子拉得老长,老周的手指在操作键上按得有些发僵,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不行啊小林,”老周突然叹了口气,指着屏幕上的“比对失败”提示,“筛了三百多个货运相关的前科人员,没一个对得上的。是不是……咱们方向错了?”
林砚皱了皱眉,没急着否定。他接过老周手里的操作杆,重新调出那枚指纹,放大到最大倍数——在指纹边缘靠近红漆的地方,有一个极细微的“分叉纹”,之前因为拓片模糊没注意到,现在在仪器上却看得清清楚楚。“周叔,您看这里,”他指着那个分叉纹,“之前的比对没标这个特征,咱们再筛一次,把这个加上,另外范围扩大到‘跨省货运司机’,不光是本省的。”
苏晓在一旁补充:“我记得皖北案的防滑链碎片,上面有个‘鲁q’的钢印,应该是山东临沂的货车,说不定凶手是跑鲁豫皖苏这条线的长途司机。”她从包里拿出一叠地图,摊在桌上——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案发现场的位置,刚好连成一条从山东到江苏的货运路线,“这条线的司机,经常会在沿途的县城歇脚,很可能认识独居的受害者。”
老周点点头,重新调整参数。这次,机器的扫描速度慢了下来,屏幕上的指纹图像和档案库里的指纹一个个重叠、比对,又一个个分开。林砚的手心也冒出了汗,他盯着屏幕,心脏跟着机器的节奏跳动——如果这次再失败,他们可能又要回到原点,而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叮——”
突然,一声清脆的提示音打破了寂静。屏幕上跳出一个绿色的“比对成功”框,旁边跟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留着寸头,颧骨很高,嘴角有一道浅疤,眼神里透着股狠劲。下面的档案信息清晰可见:
姓名:王海涛
性别:男
年龄:32岁
职业:长途货车司机(车牌号鲁q·)
前科:1982年因盗窃货车轮胎被判有期徒刑两年,服刑地:山东济宁监狱
指纹特征:斗形纹,边缘有分叉,与高淳案现场指纹完全吻合
“找到了!就是他!”老周激动得一拍桌子,手里的杯子差点翻倒。苏晓也凑上前,看着照片上的男人,眼神凝重:“我查过他的服刑记录,狱友说他出狱后一直没成家,性格孤僻,而且特别讨厌穿红衣服的女人,说是因为他母亲当年就是穿红衣服跟人跑了。”
林砚的手指在档案上轻轻敲了敲,突然想起什么:“苏晓,你之前说豫东案受害者指甲缝里有黑色机油,查一下王海涛的货车保养记录。”苏晓立刻拿起桌上的绿皮电话,拨通了山东临沂车管所的电话——80年代没有联网,只能靠电话联系当地部门查询。
等待电话的间隙,林砚翻开笔记本,在王海涛的名字旁边画了个圈:“他跑的鲁豫皖苏线,刚好经过三个案发现场,而且每次案发时间,都是他送货到当地的日子。豫东案是上个月12号,他那天在睢县卸过粮食;皖北案是25号,他在亳州修过货车;高淳案是这个月8号,他刚好在高淳拉过螃蟹。”这些时间点,跟他们之前整理的“犯罪时间线”完全对上了。
“喂,是临沂车管所吗?我是省厅刑侦队苏晓,想查一下鲁q·货车的保养记录……好,麻烦您了……什么?上个月20号,他在你们那儿换过防滑链,而且车厢喷过红漆?”苏晓的声音突然提高,挂了电话后,她看着林砚,眼神里满是肯定,“没错了!他上个月换的防滑链,跟皖北案现场的碎片型号一致,车厢喷的红漆,也跟高淳案指纹上的红漆成分相同!”
老周在一旁感慨地说:“以前咱们查这种跨省案,光发协查通报就要半个月,现在有了这指纹仪,一天就锁定了嫌疑人,还是小林你这思路对!”他说着,又擦了擦额角的汗,不过这次,脸上带着笑意。
林砚没放松,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省厅领导的办公室:“张厅长,‘红衣女尸案’嫌疑人已经锁定,名叫王海涛,山东临沂人,长途货车司机,现在可能正往西北边境跑——他的货车登记信息里,有一笔去新疆乌鲁木齐的货运订单,明天出发。”
电话那头传来张厅长急促的声音:“立刻组建专案组,你带队,跟新疆警方联系,务必在他出境前抓住他!需要什么支援,随时跟我汇报!”
挂了电话,林砚看着桌上的地图,手指在“临沂”到“乌鲁木齐”的路线上划了一道线——这条线要经过甘肃、青海,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路况复杂,而且王海涛熟悉货运路线,很可能会绕开检查站。
苏晓看出了他的顾虑,递过来一个装着晕车药和干粮的背包:“我跟你一起去,沙漠里的现场勘查我有经验,而且王海涛的心理测写我还能再完善,说不定能帮上忙。”她的眼神很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林砚看着她,点了点头——从“菜窖女尸案”的第一次合作,到“虎哥案”的并肩作战,苏晓早已不是那个只在法医室里做鉴定的女孩,而是他最信任的战友。
老周把王海涛的档案复印件塞进林砚手里,又递过来一把手电筒:“西北那边晚上冷,多穿点,这小子有前科,肯定带了家伙,你们一定要小心!”
夕阳透过玻璃窗,把几人的影子映在墙上,重叠在一起。林砚握紧手里的档案,心里清楚,这场千里追凶,才刚刚开始。王海涛手里沾着三条人命,绝不能让他逍遥法外。他看了一眼手表,现在是下午四点,距离王海涛出发还有二十个小时,他们必须尽快赶到临沂,追上那辆通往西北的货车。
“走,去车站!”林砚拿起背包,率先朝门口走去。苏晓和老周跟在后面,技术室里的指纹仪还在嗡嗡作响,屏幕上王海涛的照片,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而窗外,南州市的街道上,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人们正忙着下班回家,谁也不知道,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追凶行动,即将启程。
林砚站在桌旁,指节无意识地蹭着口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红衣女尸案”的关键信息:豫东睢县的第一起案发现场,受害者指甲缝里残留的黑色机油;皖北亳州的第二起,尸体旁散落的货车防滑链碎片;还有苏南高淳的第三起,凶手遗留的半枚模糊指纹,边缘沾着点红漆。这三起案子横跨四省,受害者都是穿红色外套的独居女性,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却因缺乏串联线索,搁置了整整三个月。
“小林,真能行?这玩意儿比咱们手画指纹快多少?”老技术员周明山搓着手,额角沁出细汗。他从警二十年,查指纹全靠“眼睛对眼睛”,把现场提取的指纹拓在透明纸上,再跟档案库里的前科人员指纹逐一比对,光豫省的指纹档案就堆了半间屋,他们已经熬了两个通宵,眼睛都快花了。
林砚没直接回答,伸手擦了擦指纹仪的镜头:“周叔,您把高淳案那枚指纹的拓片扫描进去,再调省厅前科人员的指纹库,重点筛‘货运、汽修’相关职业的。”他记得现代刑侦里,这种连环作案的凶手,往往会在作案手法里留下职业痕迹——黑色机油、防滑链碎片,还有那枚沾着红漆的指纹,大概率是长期接触货车的人。
苏晓端着杯热水走过来,把杯子递到老周手里:“周叔您先歇会儿,我刚跟高淳警局确认过,那枚指纹是在受害者家门框上提取的,凶手应该是撬门时留下的,边缘的红漆是附近汽修厂常用的‘东方红’牌,跟货车车厢喷漆一致。”她的袖口还卷着,露出手腕上那道在“虎哥案”里留下的疤痕,此刻正专注地盯着指纹仪的屏幕,眼神里满是期待。
老周喝了口热水,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把指纹拓片放进扫描槽。机器的嗡嗡声突然变大,屏幕上先是闪过一片雪花点,接着慢慢浮现出那枚指纹的清晰图像——纹路像迷宫似的铺开,边缘的红漆痕迹被放大后,能清楚看到细小的漆粒。林砚凑上前,指着指纹中心的一个“斗形纹”:“周叔,把这个特征标出来,还有边缘的残缺处,这是关键比对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技术室里只剩下机器的声响和几人的呼吸声。窗外的太阳慢慢西斜,把影子拉得老长,老周的手指在操作键上按得有些发僵,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不行啊小林,”老周突然叹了口气,指着屏幕上的“比对失败”提示,“筛了三百多个货运相关的前科人员,没一个对得上的。是不是……咱们方向错了?”
林砚皱了皱眉,没急着否定。他接过老周手里的操作杆,重新调出那枚指纹,放大到最大倍数——在指纹边缘靠近红漆的地方,有一个极细微的“分叉纹”,之前因为拓片模糊没注意到,现在在仪器上却看得清清楚楚。“周叔,您看这里,”他指着那个分叉纹,“之前的比对没标这个特征,咱们再筛一次,把这个加上,另外范围扩大到‘跨省货运司机’,不光是本省的。”
苏晓在一旁补充:“我记得皖北案的防滑链碎片,上面有个‘鲁q’的钢印,应该是山东临沂的货车,说不定凶手是跑鲁豫皖苏这条线的长途司机。”她从包里拿出一叠地图,摊在桌上——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案发现场的位置,刚好连成一条从山东到江苏的货运路线,“这条线的司机,经常会在沿途的县城歇脚,很可能认识独居的受害者。”
老周点点头,重新调整参数。这次,机器的扫描速度慢了下来,屏幕上的指纹图像和档案库里的指纹一个个重叠、比对,又一个个分开。林砚的手心也冒出了汗,他盯着屏幕,心脏跟着机器的节奏跳动——如果这次再失败,他们可能又要回到原点,而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叮——”
突然,一声清脆的提示音打破了寂静。屏幕上跳出一个绿色的“比对成功”框,旁边跟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留着寸头,颧骨很高,嘴角有一道浅疤,眼神里透着股狠劲。下面的档案信息清晰可见:
姓名:王海涛
性别:男
年龄:32岁
职业:长途货车司机(车牌号鲁q·)
前科:1982年因盗窃货车轮胎被判有期徒刑两年,服刑地:山东济宁监狱
指纹特征:斗形纹,边缘有分叉,与高淳案现场指纹完全吻合
“找到了!就是他!”老周激动得一拍桌子,手里的杯子差点翻倒。苏晓也凑上前,看着照片上的男人,眼神凝重:“我查过他的服刑记录,狱友说他出狱后一直没成家,性格孤僻,而且特别讨厌穿红衣服的女人,说是因为他母亲当年就是穿红衣服跟人跑了。”
林砚的手指在档案上轻轻敲了敲,突然想起什么:“苏晓,你之前说豫东案受害者指甲缝里有黑色机油,查一下王海涛的货车保养记录。”苏晓立刻拿起桌上的绿皮电话,拨通了山东临沂车管所的电话——80年代没有联网,只能靠电话联系当地部门查询。
等待电话的间隙,林砚翻开笔记本,在王海涛的名字旁边画了个圈:“他跑的鲁豫皖苏线,刚好经过三个案发现场,而且每次案发时间,都是他送货到当地的日子。豫东案是上个月12号,他那天在睢县卸过粮食;皖北案是25号,他在亳州修过货车;高淳案是这个月8号,他刚好在高淳拉过螃蟹。”这些时间点,跟他们之前整理的“犯罪时间线”完全对上了。
“喂,是临沂车管所吗?我是省厅刑侦队苏晓,想查一下鲁q·货车的保养记录……好,麻烦您了……什么?上个月20号,他在你们那儿换过防滑链,而且车厢喷过红漆?”苏晓的声音突然提高,挂了电话后,她看着林砚,眼神里满是肯定,“没错了!他上个月换的防滑链,跟皖北案现场的碎片型号一致,车厢喷的红漆,也跟高淳案指纹上的红漆成分相同!”
老周在一旁感慨地说:“以前咱们查这种跨省案,光发协查通报就要半个月,现在有了这指纹仪,一天就锁定了嫌疑人,还是小林你这思路对!”他说着,又擦了擦额角的汗,不过这次,脸上带着笑意。
林砚没放松,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省厅领导的办公室:“张厅长,‘红衣女尸案’嫌疑人已经锁定,名叫王海涛,山东临沂人,长途货车司机,现在可能正往西北边境跑——他的货车登记信息里,有一笔去新疆乌鲁木齐的货运订单,明天出发。”
电话那头传来张厅长急促的声音:“立刻组建专案组,你带队,跟新疆警方联系,务必在他出境前抓住他!需要什么支援,随时跟我汇报!”
挂了电话,林砚看着桌上的地图,手指在“临沂”到“乌鲁木齐”的路线上划了一道线——这条线要经过甘肃、青海,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路况复杂,而且王海涛熟悉货运路线,很可能会绕开检查站。
苏晓看出了他的顾虑,递过来一个装着晕车药和干粮的背包:“我跟你一起去,沙漠里的现场勘查我有经验,而且王海涛的心理测写我还能再完善,说不定能帮上忙。”她的眼神很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林砚看着她,点了点头——从“菜窖女尸案”的第一次合作,到“虎哥案”的并肩作战,苏晓早已不是那个只在法医室里做鉴定的女孩,而是他最信任的战友。
老周把王海涛的档案复印件塞进林砚手里,又递过来一把手电筒:“西北那边晚上冷,多穿点,这小子有前科,肯定带了家伙,你们一定要小心!”
夕阳透过玻璃窗,把几人的影子映在墙上,重叠在一起。林砚握紧手里的档案,心里清楚,这场千里追凶,才刚刚开始。王海涛手里沾着三条人命,绝不能让他逍遥法外。他看了一眼手表,现在是下午四点,距离王海涛出发还有二十个小时,他们必须尽快赶到临沂,追上那辆通往西北的货车。
“走,去车站!”林砚拿起背包,率先朝门口走去。苏晓和老周跟在后面,技术室里的指纹仪还在嗡嗡作响,屏幕上王海涛的照片,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而窗外,南州市的街道上,自行车铃声此起彼伏,人们正忙着下班回家,谁也不知道,一场跨越数千公里的追凶行动,即将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