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的省厅技术室,玻璃窗上凝着一层薄霜。林砚哈了口气,用指腹擦出一小块透明区域,目光落在桌上那台深灰色的“简易指纹比对仪”上——这是三天前从北京公安部调拨来的设备,机身还带着长途运输的磕碰痕迹,却成了侦破“红衣女尸案”的唯一希望。
“小林,设备预热好了,安徽那边的指纹样本也传过来了。”技术科的老张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将一张泛着油墨味的指纹卡片塞进仪器卡槽。卡片上的指纹边缘有些模糊,是安徽警方在第三名红衣女尸的毛衣袖口提取的,之前因为技术有限,只能确定是男性指纹,却始终没法和数据库比对。
林砚点点头,指尖在仪器的旋钮上轻轻转动。这台设备比他在警校接触的模拟机简陋太多,没有触屏,只能靠手动调整焦距,屏幕也只有书本大小,闪烁着微弱的绿光。他深吸一口气,想起这三个月来的僵局——豫、皖、苏三省接连发现四名穿红色外套的女尸,死者都是独自外出的年轻女性,颈部有勒痕,身上没有反抗伤,凶手作案后会把尸体抛在铁路沿线的荒地里,现场除了一枚模糊的货车轮胎印,再无其他线索。
“开始比对。”老张按下启动键,仪器发出“嗡嗡”的低鸣,屏幕上的指纹图像开始缓慢移动,与数据库里的前科人员指纹逐一重叠。技术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北风的呼啸,李建国靠在门框上,烟卷烧到了指尖也没察觉——他是特地从南州赶来的,自从林砚借调省厅,两人还是第一次一起参与“红衣案”的关键环节。
苏晓站在林砚身边,手里攥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她昨天刚从南州送来了最新的尸检补充报告,在第四名死者的指甲缝里发现了微量的柴油残留,这让林砚更加确定凶手的职业与“运输”有关。“要是能比对上就好了,”苏晓的声音很轻,“安徽那边已经又接到两起失踪报案,都是穿红衣服的姑娘。”
林砚没说话,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数据库里的指纹一页页翻过,大多是盗窃、斗殴的前科人员,与现场提取的指纹轮廓根本不符。二十分钟过去,屏幕突然定格在一张指纹卡片上——编号“豫-”,姓名栏写着“马四海”,案由是“1983年盗窃货运列车物资,被判两年缓刑”。
“停!”林砚猛地按住老张的手,“倒回去,放大右侧第三组特征点。”
老张赶紧调整旋钮,屏幕上的指纹逐渐清晰:靠近指根处有一道斜向的裂痕,是长期握方向盘留下的老茧造成的;食指指纹边缘有一个不规则的缺口,与安徽警方提取的指纹完全吻合。技术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建国掐灭烟卷,快步走到屏幕前:“确定吗?会不会是巧合?”
“不会。”林砚指着屏幕上的特征点,“这道裂痕和缺口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身份证。马四海的档案里写着,他是河南漯河的长途货车司机,跑的路线刚好覆盖豫、皖、苏三省的铁路沿线——这和我们之前侧写的‘凶手熟悉跨省运输路线’完全对得上!”
苏晓立刻翻开笔记本,找到之前记录的轮胎印数据:“安徽现场的轮胎印是‘7.50-16’型,这种型号大多用在解放cA10b货车上,而马四海的档案里备注了,他名下有一辆1982年出厂的解放货车!”
“太好了!”老张一拍桌子,差点碰倒桌上的墨水瓶,“我这就联系河南警方,让他们立刻控制马四海!”
林砚却突然皱起眉头:“等等,先查他最近的行踪。如果他真的是凶手,现在可能已经听到风声跑了。”
老张赶紧拨通长途电话,通过省厅总机转接河南漯河公安局。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断断续续传来:“马四海……上周就没在家……邻居说他拉了一车百货往西北走了,说是要去新疆送货……”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拿起桌上的全国公路地图,手指沿着河南到新疆的路线滑动:“西北边境管控严,他很可能会从甘肃酒泉的边境口岸偷渡出去。老李,我们得立刻出发,晚了就来不及了!”
李建国点点头,掏出随身携带的工作证:“我马上联系省厅,申请调用警车,再跟甘肃警方对接,让他们在沿途收费站设卡排查。你和苏晓收拾一下,我们半小时后出发。”
苏晓赶紧从包里拿出一件厚棉袄,递到林砚手里:“西北比这边冷多了,带上这个。我已经把尸检报告和指纹比对结果整理好了,路上可以再核对一遍。”
林砚接过棉袄,指尖碰到苏晓的手,她的手还带着冻意,却紧紧攥着整理好的资料。自从苏晓上次为了保护他受伤后,两人之间多了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他负责冲锋在前,她负责守住后方的证据防线。
“谢谢。”林砚轻声说,将棉袄搭在臂弯里,开始整理桌上的资料:马四海的档案、指纹比对报告、轮胎印数据,还有三省受害者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们都穿着红色外套,笑容灿烂,却永远停在了最好的年纪。林砚握紧拳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抓住马四海,给受害者和她们的家人一个交代。
半小时后,省厅门口的警车鸣响警笛,冲破晨雾往西北方向驶去。林砚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手里拿着马四海的档案。档案里有一张他的一寸照片,眼神阴鸷,嘴角向下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这和他之前侧写的“凶手性格孤僻,有暴力倾向,通过杀人获得控制感”完全一致。
“小林,你说马四海为什么非要选穿红衣服的姑娘?”李建国握着方向盘,目光盯着前方的公路。
林砚翻开受害者资料:“第一名受害者是他的前妻,1984年跟他离婚后,嫁给了一个货车司机。我们查过,马四海离婚后一直怀恨在心,而他前妻最喜欢穿红衣服——他是把对前妻的恨意,转移到了其他穿红衣服的女性身上。”
苏晓坐在后排,补充道:“尸检报告显示,所有受害者的颈部勒痕都是‘先轻后重’,说明凶手在作案时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极端方式。这也符合‘长期压抑后爆发’的心理特征。”
警车在公路上疾驰,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农田变成戈壁。林砚看着远处的雪山,心里清楚,接下来的追凶之路会更加艰难——西北地域广阔,加油站和村落稀少,马四海又是老司机,熟悉各种偏僻小路。但他手里握着证据,身边有并肩作战的伙伴,还有三省警方的协作,他有信心能在马四海偷渡前拦住他。
“前面就是河南和甘肃的省界了。”李建国指着前方的路牌,“甘肃警方说,他们已经在省界收费站安排了人,只要马四海的货车出现,立刻就能发现。”
林砚拿出对讲机,调到与甘肃警方对接的频道:“这里是省厅刑侦队,我们还有十分钟到达省界,请确认收费站的排查情况。”
对讲机里传来清晰的回应:“一切正常,我们已经核对了过往货车的信息,还没有发现马四海的解放货车。你们放心,只要他敢来,我们一定能抓住他!”
林砚放下对讲机,看向窗外。太阳正从东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戈壁上,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他知道,这场横跨四省的追凶之战,才刚刚开始。但只要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哪怕要穿越千里戈壁,哪怕要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也绝不会退缩。因为他肩上扛着的,是四名受害者的期待,是无数家庭对正义的渴望,更是一个刑警对职责的坚守。
“小林,设备预热好了,安徽那边的指纹样本也传过来了。”技术科的老张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将一张泛着油墨味的指纹卡片塞进仪器卡槽。卡片上的指纹边缘有些模糊,是安徽警方在第三名红衣女尸的毛衣袖口提取的,之前因为技术有限,只能确定是男性指纹,却始终没法和数据库比对。
林砚点点头,指尖在仪器的旋钮上轻轻转动。这台设备比他在警校接触的模拟机简陋太多,没有触屏,只能靠手动调整焦距,屏幕也只有书本大小,闪烁着微弱的绿光。他深吸一口气,想起这三个月来的僵局——豫、皖、苏三省接连发现四名穿红色外套的女尸,死者都是独自外出的年轻女性,颈部有勒痕,身上没有反抗伤,凶手作案后会把尸体抛在铁路沿线的荒地里,现场除了一枚模糊的货车轮胎印,再无其他线索。
“开始比对。”老张按下启动键,仪器发出“嗡嗡”的低鸣,屏幕上的指纹图像开始缓慢移动,与数据库里的前科人员指纹逐一重叠。技术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北风的呼啸,李建国靠在门框上,烟卷烧到了指尖也没察觉——他是特地从南州赶来的,自从林砚借调省厅,两人还是第一次一起参与“红衣案”的关键环节。
苏晓站在林砚身边,手里攥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她昨天刚从南州送来了最新的尸检补充报告,在第四名死者的指甲缝里发现了微量的柴油残留,这让林砚更加确定凶手的职业与“运输”有关。“要是能比对上就好了,”苏晓的声音很轻,“安徽那边已经又接到两起失踪报案,都是穿红衣服的姑娘。”
林砚没说话,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数据库里的指纹一页页翻过,大多是盗窃、斗殴的前科人员,与现场提取的指纹轮廓根本不符。二十分钟过去,屏幕突然定格在一张指纹卡片上——编号“豫-”,姓名栏写着“马四海”,案由是“1983年盗窃货运列车物资,被判两年缓刑”。
“停!”林砚猛地按住老张的手,“倒回去,放大右侧第三组特征点。”
老张赶紧调整旋钮,屏幕上的指纹逐渐清晰:靠近指根处有一道斜向的裂痕,是长期握方向盘留下的老茧造成的;食指指纹边缘有一个不规则的缺口,与安徽警方提取的指纹完全吻合。技术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建国掐灭烟卷,快步走到屏幕前:“确定吗?会不会是巧合?”
“不会。”林砚指着屏幕上的特征点,“这道裂痕和缺口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的身份证。马四海的档案里写着,他是河南漯河的长途货车司机,跑的路线刚好覆盖豫、皖、苏三省的铁路沿线——这和我们之前侧写的‘凶手熟悉跨省运输路线’完全对得上!”
苏晓立刻翻开笔记本,找到之前记录的轮胎印数据:“安徽现场的轮胎印是‘7.50-16’型,这种型号大多用在解放cA10b货车上,而马四海的档案里备注了,他名下有一辆1982年出厂的解放货车!”
“太好了!”老张一拍桌子,差点碰倒桌上的墨水瓶,“我这就联系河南警方,让他们立刻控制马四海!”
林砚却突然皱起眉头:“等等,先查他最近的行踪。如果他真的是凶手,现在可能已经听到风声跑了。”
老张赶紧拨通长途电话,通过省厅总机转接河南漯河公安局。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断断续续传来:“马四海……上周就没在家……邻居说他拉了一车百货往西北走了,说是要去新疆送货……”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拿起桌上的全国公路地图,手指沿着河南到新疆的路线滑动:“西北边境管控严,他很可能会从甘肃酒泉的边境口岸偷渡出去。老李,我们得立刻出发,晚了就来不及了!”
李建国点点头,掏出随身携带的工作证:“我马上联系省厅,申请调用警车,再跟甘肃警方对接,让他们在沿途收费站设卡排查。你和苏晓收拾一下,我们半小时后出发。”
苏晓赶紧从包里拿出一件厚棉袄,递到林砚手里:“西北比这边冷多了,带上这个。我已经把尸检报告和指纹比对结果整理好了,路上可以再核对一遍。”
林砚接过棉袄,指尖碰到苏晓的手,她的手还带着冻意,却紧紧攥着整理好的资料。自从苏晓上次为了保护他受伤后,两人之间多了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他负责冲锋在前,她负责守住后方的证据防线。
“谢谢。”林砚轻声说,将棉袄搭在臂弯里,开始整理桌上的资料:马四海的档案、指纹比对报告、轮胎印数据,还有三省受害者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们都穿着红色外套,笑容灿烂,却永远停在了最好的年纪。林砚握紧拳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抓住马四海,给受害者和她们的家人一个交代。
半小时后,省厅门口的警车鸣响警笛,冲破晨雾往西北方向驶去。林砚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手里拿着马四海的档案。档案里有一张他的一寸照片,眼神阴鸷,嘴角向下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特征——这和他之前侧写的“凶手性格孤僻,有暴力倾向,通过杀人获得控制感”完全一致。
“小林,你说马四海为什么非要选穿红衣服的姑娘?”李建国握着方向盘,目光盯着前方的公路。
林砚翻开受害者资料:“第一名受害者是他的前妻,1984年跟他离婚后,嫁给了一个货车司机。我们查过,马四海离婚后一直怀恨在心,而他前妻最喜欢穿红衣服——他是把对前妻的恨意,转移到了其他穿红衣服的女性身上。”
苏晓坐在后排,补充道:“尸检报告显示,所有受害者的颈部勒痕都是‘先轻后重’,说明凶手在作案时曾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极端方式。这也符合‘长期压抑后爆发’的心理特征。”
警车在公路上疾驰,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农田变成戈壁。林砚看着远处的雪山,心里清楚,接下来的追凶之路会更加艰难——西北地域广阔,加油站和村落稀少,马四海又是老司机,熟悉各种偏僻小路。但他手里握着证据,身边有并肩作战的伙伴,还有三省警方的协作,他有信心能在马四海偷渡前拦住他。
“前面就是河南和甘肃的省界了。”李建国指着前方的路牌,“甘肃警方说,他们已经在省界收费站安排了人,只要马四海的货车出现,立刻就能发现。”
林砚拿出对讲机,调到与甘肃警方对接的频道:“这里是省厅刑侦队,我们还有十分钟到达省界,请确认收费站的排查情况。”
对讲机里传来清晰的回应:“一切正常,我们已经核对了过往货车的信息,还没有发现马四海的解放货车。你们放心,只要他敢来,我们一定能抓住他!”
林砚放下对讲机,看向窗外。太阳正从东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戈壁上,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他知道,这场横跨四省的追凶之战,才刚刚开始。但只要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哪怕要穿越千里戈壁,哪怕要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也绝不会退缩。因为他肩上扛着的,是四名受害者的期待,是无数家庭对正义的渴望,更是一个刑警对职责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