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边境荒漠寻踪迹,车轮印藏凶徒方向-《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呼——”

  干燥的风卷着沙粒,打在林砚的警服上沙沙作响。他蹲在滚烫的沙地上,手指轻轻拂过地面一道浅浅的印记,指尖瞬间沾满细沙,连带着还有一丝轮胎摩擦后留下的黑褐色橡胶碎屑——这是他们在西北荒漠里找到的第三处车轮印,也是最清晰的一处。

  “林队,再往前就是无人区了,对讲机信号越来越弱,省厅那边刚才说,最晚明天中午要是还没消息,就派搜救队过来。”队员王勇凑过来,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他手里攥着半瓶矿泉水,瓶身早就被晒得发烫,瓶盖拧得紧紧的——这是他们剩下的最后半瓶水,从昨天中午进入荒漠到现在,五个人只敢分着喝了不到两瓶。

  林砚没抬头,从口袋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放大镜和一把小毛刷——这是他从南州带来的“老伙计”,之前破“操场埋尸案”时,就是靠这把毛刷提取到了草种。他用毛刷小心地清理着车轮印周围的沙粒,放大镜下,轮胎纹路逐渐清晰:横纹主胎纹,边缘有三道明显的缺口,胎面磨损程度集中在右侧——这和豫皖苏三省“红衣女尸案”现场提取到的车轮印特征,一模一样。

  “是他的车。”林砚站起身,指了指车轮印延伸的方向,“解放牌cA141,长途货车常用的型号,而且从印子的深浅看,车身载重不轻,要么是带了行李,要么是……”他顿了顿,没说下去,但王勇已经明白了——要么是带了行李准备潜逃,要么是还藏着和案子有关的证物。

  两人身后,另外三名省厅的队员正围着地图讨论。1985年的西北边境,没有卫星导航,只有一张泛黄的纸质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零星的水源地和牧民定居点。林砚走过去,手指点在地图上一个叫“红柳泉”的地方:“昨天遇到的牧民说,这一片只有红柳泉有常年不枯的水,凶手开货车跑了两天,肯定要去那补水。我们现在的位置,离红柳泉最多还有十五公里,顺着这道车轮印走,应该能赶上。”

  “可这沙地里的印子说没就没,万一走岔了呢?”队员李刚皱着眉,他是省厅的老刑警,一开始对这个从南州借调过来的“年轻队长”还有些不服,直到林砚靠着“犯罪侧写”把凶手锁定为长途货车司机,又通过轮胎磨损规律缩小了排查范围,他才渐渐收起了轻视。

  林砚拿起地图,对着太阳看了看——地图边缘标注着“1983年测绘”,有些地形可能已经变化。他想了想,从背包里掏出个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这是我之前整理的凶手作案轨迹,他每次杀人后,都会往西北方向跑,而且特别喜欢走偏僻的省道,避开检查站。红柳泉旁边有一条废弃的老公路,是以前运煤用的,现在虽然没人走,但能直通边境口岸,他肯定会选这条路。”

  说话间,一阵风刮过,林砚赶紧按住笔记本,却瞥见地上的车轮印突然变深了——他蹲下去仔细看,发现印子旁边有几滴水渍,已经快被晒干了,水渍周围还有细小的盐粒。

  “他刚走没多久!”林砚眼睛一亮,“沙漠里的水蒸发快,这水渍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大家加快速度,注意保持距离,别惊动他!”

  五个人立刻收拾东西,王勇把最后半瓶水分给每个人一口,林砚接过水,只抿了抿嘴唇,就递给了旁边体力不支的年轻队员:“我不渴,你拿着。”说完,他率先顺着车轮印往前走,警靴踩在沙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很快又被风卷来的细沙盖住一半。

  荒漠里没有参照物,只有头顶的太阳在慢慢西斜,温度也渐渐降了下来。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前面终于出现了一片低矮的红柳树,远远就能看到树下有一片小小的水洼——那就是红柳泉。林砚示意大家停下,自己猫着腰,慢慢靠近红柳树。

  离水洼还有十几米时,他突然停住脚步,眼睛盯着水洼旁边的地面:那里扔着一个空的罐头盒,罐头盒旁边,还有一块被丢弃的红色布料,布料边缘有撕扯的痕迹,颜色和质地,跟前三起“红衣女尸案”受害者穿的连衣裙一模一样!

  “找到了!”林砚压低声音,朝后面的队员比了个“包围”的手势。五个人分成两组,从红柳树的两侧慢慢包过去,手里的手铐和手电筒都攥得紧紧的——虽然知道凶手可能有凶器,但他们现在只有两根警棍,连手枪都因为“边境管制”没带进来。

  可等他们绕到水洼后面,却只看到一道新鲜的车轮印,朝着废弃公路的方向延伸,旁边还有几个杂乱的脚印,显然凶手刚离开。林砚走过去,拿起那块红色布料,布料上还带着淡淡的血腥味,他又看了看那个罐头盒,上面印着“青岛食品厂”的字样——这和第二起案件现场找到的空罐头盒,是同一个牌子。

  “追!”林砚没犹豫,顺着车轮印就往废弃公路的方向跑。废弃公路的路面全是碎石,坑坑洼洼的,跑起来很费劲,可他不敢放慢速度——边境口岸离这里只有不到十公里,一旦凶手过了口岸,再想抓他就难了。

  跑了大概半个小时,前面终于出现了废弃公路的轮廓,远远地,能看到一辆红色的解放牌货车正慢吞吞地往前开,车后斗用帆布盖着,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就是那辆车!”王勇激动地喊了一声,刚想冲过去,就被林砚拉住了。

  “别冲动。”林砚压低声音,“前面有个弯道,过了弯道就是口岸检查站,我们等他过弯道的时候,从侧面拦他,别让他看到我们,免得他狗急跳墙。”

  五个人赶紧躲到路边的碎石堆后面,看着红色货车一点点靠近弯道。货车的速度很慢,引擎发出“突突突”的响声,像是随时会熄火。等货车的车头刚过弯道,林砚立刻站起身,大喊一声:“警察!停车!”

  货车司机显然没料到会有人拦车,猛地踩了刹车,轮胎在碎石路上摩擦出刺耳的声音,冒出一阵黑烟。林砚和队员们趁机冲上去,分别按住车头和车后斗,王勇一把拉开驾驶室的车门,却发现驾驶座上没人——只有副驾驶座上扔着一件黑色的外套,外套口袋里掉出一张身份证,上面的照片,正是他们追查了三个多月的“红衣女尸案”凶手:张四海!

  “人呢?”李刚急了,伸手去摸驾驶座的座椅,还是热的,“肯定没跑远!”

  林砚没慌,他绕到车后斗,用警棍挑开帆布——里面空荡荡的,只有几根绳子和一个空的行李箱,箱子里掉出几件女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他又走到驾驶室旁边,弯腰看了看车轮,发现车轮上还沾着红柳泉的湿泥,旁边的碎石地上,有一串新鲜的脚印,朝着口岸的方向跑,脚印很深,而且有些跛——张四海之前在第三起案件中被受害者抓伤了左腿,走路一直有点跛。

  “他想弃车逃跑,从口岸混出去!”林砚指着脚印的方向,“王勇,你跟我追,李刚,你们三个留在这,联系省厅和口岸检查站,让他们封锁出口!”

  说完,林砚拔腿就往口岸方向跑,王勇紧随其后。夜幕开始降临,远处口岸的灯光已经隐约可见,那串跛脚的脚印在碎石路上格外明显。林砚跑着跑着,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人在低声咒骂——是张四海!

  “张四海!站住!”林砚大喊一声,加快了速度。前面的脚步声明显乱了,张四海回头看了一眼,眼神里满是惊恐,跑得更快了,可他的左腿显然撑不住,跑了没几步,就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林砚冲上去,一把按住张四海的后背,手铐“咔嚓”一声锁在了他的手腕上。张四海还想挣扎,王勇也赶了上来,按住他的腿,两人合力把他翻过来——他的脸上满是尘土,眼神里充满了绝望,嘴里还在喃喃自语:“我没杀她们……是她们自己要跟着我的……”

  林砚没说话,只是拿出手电筒,照了照张四海的左手——他的左手食指上有一道疤痕,这是第一起案件中,受害者反抗时用剪刀划的,也是林砚之前在犯罪侧写里提到的“凶手左手有明显疤痕”的关键特征。

  “证据确凿,你跑不了了。”林砚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远处,口岸检查站的灯光越来越亮,省厅的支援也应该在路上了。林砚看着被按在地上的张四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横跨四省、追查了三个多月的“红衣女尸案”,终于快要画上句号了。

  就在这时,他的对讲机突然响了,里面传来苏晓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林砚,省厅查到张四海在口岸有个相好的,是个边贸商人,可能会帮他偷渡,你们一定要看好他!”

  林砚握紧对讲机,沉声回答:“放心,人已经抓到了,我们在等支援。”

  挂了对讲机,他低头看了看张四海,对方已经不再挣扎,只是瘫在地上,看着远处的口岸灯光,眼神空洞。林砚知道,这起案子的侦破,不仅仅是抓住了一个凶手,更验证了“跨省犯罪信息库”和“犯罪侧写”的有效性——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跨省大案,他们就能更快地锁定凶手,更少地让受害者出现。

  风又刮了起来,这一次,林砚却觉得没那么冷了。他抬头望着渐渐黑下来的天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把张四海押回省厅,一定要好好跟苏晓报个平安,还要把这次追凶的经验整理成笔记,说不定以后能帮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