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砚刚把“红衣女尸案”的初步卷宗整理好,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抬头一看,是赵伟端着搪瓷缸子走了过来。
“林哥,忙着呢?”赵伟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眼神也没像往常那样躲闪,反而直愣愣地盯着林砚桌上的卷宗。
林砚放下手中的钢笔,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坐,刚整理完拐卖团伙案的后续材料,省厅的表扬通报刚传过来,你看了吗?”
赵伟拉过椅子坐下,搪瓷缸子放在桌上发出“当”的一声轻响。他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递过去:“看了,全队都知道你立大功了。之前……之前是我不对,不该背后说你靠运气。”
林砚接过烟,却没点燃,夹在指间转了转。他知道赵伟这话说得不容易——自从“菜窖女尸案”后,赵伟就总觉得他抢了风头,要么在案情会上故意唱反调,要么私下跟其他民警嘀咕他“瞎折腾”,就连上次蹲守红色货车时,赵伟还因为嫌累擅自离岗,差点误了大事。
“都是为了破案,没什么对不对的。”林砚把烟放回烟盒,“你之前在社区走访时,不是还查出王浩有赌博前科吗?那线索对锁定嫌疑人也很重要。”
赵伟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砚会提这事。他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几分不自在:“那都是小事,跟你比差远了。你看你,又是画什么热力图,又是找草籽当证据,连省厅的张教授都愿意听你指挥,我之前还觉得你那套方法没用……”
话没说完,赵伟突然停住了,拿起搪瓷缸子猛喝了一口水。林砚看着他泛红的耳根,心里明白,赵伟的转变不是突然的——自从“操场埋尸案”破了之后,队里的老民警就常说,要是换了以前的办案方法,恐怕还得走不少弯路;这次打击拐卖团伙,林砚提出的“从受害者同乡关系入手排查”,更是让案件推进速度快了一倍。
“其实你的经验比我丰富。”林砚拿起桌上的刑侦笔记,翻开其中一页,“你在基层待了两年,知道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上次走访砖厂时,你不还跟老工人聊出张强欠了赌债吗?这些都是我比不上的。”
赵伟看着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现场勘查的要点,也有对80年代刑侦局限的分析,甚至还有几处标注着“可结合赵伟的走访经验优化”。他伸手摸了摸笔记的纸页,声音低了些:“林哥,我之前总觉得你是大学生,看不起我们这些靠经验办案的。现在才知道,你是真的想把案子办好。”
“办案哪分什么大学生和老民警。”林砚把笔记推过去,“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咱们可以一起琢磨。比如下次遇到盗窃案,你负责走访摸清嫌疑人活动范围,我来整理线索画轨迹图,说不定效率更高。”
赵伟眼睛一亮,猛地抬起头:“真的?那我以后要是有不懂的,能问你吗?比如你之前说的‘微量物证提取’,我到现在还没搞明白怎么分辨泥土里的矿物质。”
“当然能。”林砚笑了笑,“下次出警要是遇到有泥土的现场,我教你怎么用放大镜看矿物质的光泽,再结合地质图,就能缩小范围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李建国拿着一叠文件走了进来,看到两人坐在一起说话,脸上露出几分意外,随即又笑了:“你们俩倒是聊得热乎。正好,刚接到报案,东城区有户人家丢了孩子,孩子妈说早上买菜时,孩子在菜市场门口不见了,你们俩一起去看看。”
“好!”赵伟立刻站起来,拿起桌上的警帽,动作比平时快了不少。林砚也站起身,把刑侦笔记放进包里,跟着赵伟往门外走。
走出办公室时,赵伟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林哥,这次我肯定好好走访,争取早点找到孩子!”
林砚看着他干劲十足的样子,点了点头。阳光照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林砚知道,赵伟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没有监控、没有dNA技术的年代,要破更多的案子,靠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两人走到警车旁,赵伟主动拉开了副驾驶的车门:“林哥,你坐前面,我来开车。上次蹲守时我擅自离岗,这次一定好好表现!”
林砚坐进副驾驶,看着赵伟熟练地发动汽车,心里突然想起穿越前警校教官说过的话:“刑侦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他低头看了看口袋里父亲的旧照片,照片上的林卫东穿着警服,笑容格外明亮。
“东城区菜市场附近有三个小巷子,我之前在那片走访过,得先问问菜市场的摊贩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赵伟一边开车,一边跟林砚分析,“还有,孩子才五岁,说不定会记得家里的电话,要是有人看到孩子,说不定能问出来。”
林砚听着赵伟有条理的分析,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等下到了现场,你负责问摊贩,我去调取菜市场附近的小卖部监控——虽然只有一台黑白监控,但说不定能拍到孩子的身影。”
警车穿过热闹的街道,路边的自行车流、叫卖声,还有墙上“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标语,都让林砚觉得格外真实。他知道,在这个1985年的南州,还有很多案子等着他们去破,还有很多正义等着他们去守护。
而此刻,身边的赵伟正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嘴里还在念叨着走访的要点。林砚看着他的侧脸,突然觉得,或许这就是穿越到这个年代的意义——不仅要查清父亲的悬案,还要和身边的人一起,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时代的刑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林哥,忙着呢?”赵伟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眼神也没像往常那样躲闪,反而直愣愣地盯着林砚桌上的卷宗。
林砚放下手中的钢笔,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坐,刚整理完拐卖团伙案的后续材料,省厅的表扬通报刚传过来,你看了吗?”
赵伟拉过椅子坐下,搪瓷缸子放在桌上发出“当”的一声轻响。他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递过去:“看了,全队都知道你立大功了。之前……之前是我不对,不该背后说你靠运气。”
林砚接过烟,却没点燃,夹在指间转了转。他知道赵伟这话说得不容易——自从“菜窖女尸案”后,赵伟就总觉得他抢了风头,要么在案情会上故意唱反调,要么私下跟其他民警嘀咕他“瞎折腾”,就连上次蹲守红色货车时,赵伟还因为嫌累擅自离岗,差点误了大事。
“都是为了破案,没什么对不对的。”林砚把烟放回烟盒,“你之前在社区走访时,不是还查出王浩有赌博前科吗?那线索对锁定嫌疑人也很重要。”
赵伟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砚会提这事。他挠了挠头,脸上露出几分不自在:“那都是小事,跟你比差远了。你看你,又是画什么热力图,又是找草籽当证据,连省厅的张教授都愿意听你指挥,我之前还觉得你那套方法没用……”
话没说完,赵伟突然停住了,拿起搪瓷缸子猛喝了一口水。林砚看着他泛红的耳根,心里明白,赵伟的转变不是突然的——自从“操场埋尸案”破了之后,队里的老民警就常说,要是换了以前的办案方法,恐怕还得走不少弯路;这次打击拐卖团伙,林砚提出的“从受害者同乡关系入手排查”,更是让案件推进速度快了一倍。
“其实你的经验比我丰富。”林砚拿起桌上的刑侦笔记,翻开其中一页,“你在基层待了两年,知道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上次走访砖厂时,你不还跟老工人聊出张强欠了赌债吗?这些都是我比不上的。”
赵伟看着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现场勘查的要点,也有对80年代刑侦局限的分析,甚至还有几处标注着“可结合赵伟的走访经验优化”。他伸手摸了摸笔记的纸页,声音低了些:“林哥,我之前总觉得你是大学生,看不起我们这些靠经验办案的。现在才知道,你是真的想把案子办好。”
“办案哪分什么大学生和老民警。”林砚把笔记推过去,“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咱们可以一起琢磨。比如下次遇到盗窃案,你负责走访摸清嫌疑人活动范围,我来整理线索画轨迹图,说不定效率更高。”
赵伟眼睛一亮,猛地抬起头:“真的?那我以后要是有不懂的,能问你吗?比如你之前说的‘微量物证提取’,我到现在还没搞明白怎么分辨泥土里的矿物质。”
“当然能。”林砚笑了笑,“下次出警要是遇到有泥土的现场,我教你怎么用放大镜看矿物质的光泽,再结合地质图,就能缩小范围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李建国拿着一叠文件走了进来,看到两人坐在一起说话,脸上露出几分意外,随即又笑了:“你们俩倒是聊得热乎。正好,刚接到报案,东城区有户人家丢了孩子,孩子妈说早上买菜时,孩子在菜市场门口不见了,你们俩一起去看看。”
“好!”赵伟立刻站起来,拿起桌上的警帽,动作比平时快了不少。林砚也站起身,把刑侦笔记放进包里,跟着赵伟往门外走。
走出办公室时,赵伟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林哥,这次我肯定好好走访,争取早点找到孩子!”
林砚看着他干劲十足的样子,点了点头。阳光照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林砚知道,赵伟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没有监控、没有dNA技术的年代,要破更多的案子,靠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
两人走到警车旁,赵伟主动拉开了副驾驶的车门:“林哥,你坐前面,我来开车。上次蹲守时我擅自离岗,这次一定好好表现!”
林砚坐进副驾驶,看着赵伟熟练地发动汽车,心里突然想起穿越前警校教官说过的话:“刑侦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一群人的坚守。”他低头看了看口袋里父亲的旧照片,照片上的林卫东穿着警服,笑容格外明亮。
“东城区菜市场附近有三个小巷子,我之前在那片走访过,得先问问菜市场的摊贩有没有看到可疑人员。”赵伟一边开车,一边跟林砚分析,“还有,孩子才五岁,说不定会记得家里的电话,要是有人看到孩子,说不定能问出来。”
林砚听着赵伟有条理的分析,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等下到了现场,你负责问摊贩,我去调取菜市场附近的小卖部监控——虽然只有一台黑白监控,但说不定能拍到孩子的身影。”
警车穿过热闹的街道,路边的自行车流、叫卖声,还有墙上“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标语,都让林砚觉得格外真实。他知道,在这个1985年的南州,还有很多案子等着他们去破,还有很多正义等着他们去守护。
而此刻,身边的赵伟正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嘴里还在念叨着走访的要点。林砚看着他的侧脸,突然觉得,或许这就是穿越到这个年代的意义——不仅要查清父亲的悬案,还要和身边的人一起,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时代的刑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