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会议室的白炽灯亮得刺眼,桌面上摊开的五张案件卷宗,边缘都被反复翻阅磨出了毛边。林砚指尖按在豫省那起红衣女尸案的现场照片上,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照片里铁轨旁那片泛黄的草地,眉头拧成了疙瘩。
“ victim都是独居女性,年龄在25到32岁之间,案发时间集中在每月农历十五前后,抛尸地点全在铁路沿线——这绝对不是巧合。”林砚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他把五张受害者的基本信息表按案发时间排开,用红笔在“独居”“红衣”“铁路”三个关键词上重重画了圈。
坐在对面的豫省老刑警张队皱了皱眉,指尖敲了敲桌面:“林警官,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跨省追查太难了。铁路线四通八达,凶手要是沿着铁路跑,我们根本摸不清他的行踪。”
“所以要先把凶手的‘画像’画出来,缩小范围。”林砚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先是画了一个简单的男性轮廓,“首先看作案周期,每月农历十五前后,这个时间点很特殊。要么是凶手对月亮有特殊执念,要么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只有这个时间能离开——比如需要按月结算工资、有固定休假的职业。”
苏晓坐在旁边,推过来一份整理好的尸检报告汇总:“所有受害者都是机械性窒息死亡,颈部勒痕一致,应该是同一种工具,比如尼龙绳。而且凶手对尸体有轻微的摆放行为,比如让受害者双手交叠放在腹部,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控制欲,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完成某种仪式’。”
林砚点头,接过报告翻了两页,在白板上补充:“仪式感,加上专门选择穿红衣的女性,这指向凶手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是经历过情感创伤,比如被穿红衣的女性背叛——妻子出轨、恋人分手,而且时间点可能就在几年前,导致他对这类女性产生了报复心理。”
“年龄呢?”皖省的李警官追问,“会不会是年轻人一时冲动?”
“不太可能。”林砚摇了摇头,指着抛尸地点的地图,“你们看,五个抛尸点都选在铁路沿线的偏僻地段,但又都距离村落或小镇不远——既方便他抛尸后快速离开,又能确保尸体被人发现。这种缜密的规划,不是年轻人能做到的,尤其是跨省作案,需要对路线、时间有精准的把控。”
他顿了顿,在男性轮廓旁边写下“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要么有稳定的工作,要么有长期跑长途的经验,心智成熟,反侦察意识强。而且从受害者的身份来看,凶手能轻易接触到独居女性,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他人生活状态的职业——比如送货员、维修师傅,或者……长途司机。”
“长途司机?”周厅长挑了挑眉,身体微微前倾,“这个方向有点意思,你说说理由。”
“第一,长途司机的工作性质符合‘跨省移动’和‘固定周期’。如果他跑的是固定路线,每月可能会有固定的时间经过这几个省份,农历十五前后刚好是他路过的时间。”林砚走到地图前,用马克笔把五个抛尸点连起来,“你们看,这几个点基本沿着一条铁路线分布,而旁边就是国道,货车完全可以沿着国道走,到了地方就把尸体抛在铁路边,不容易引起怀疑。”
“第二,货车本身就是很好的作案和运尸工具。”苏晓补充道,“货车空间大,有独立的驾驶室和货厢,凶手可以在驾驶室里控制受害者,然后用货厢运尸,到了抛尸点再趁夜色把尸体搬下去——铁路沿线晚上人少,很难被发现。”
林砚继续说:“第三,长途司机长期独自开车,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偏执,要是再经历情感创伤,很容易滋生极端情绪。而且他们常年在外,家人对其行踪不了解,就算偶尔失踪几天,也不会引起怀疑,这给了他充足的作案时间。”
张队还是有些疑虑:“可是全国的长途司机那么多,就算锁定了年龄段和职业,排查起来也像是大海捞针啊。”
“所以要进一步缩小范围。”林砚拿起一份现场勘查记录,“豫省那起案件,现场发现了少量柴油残留,不是铁路机车用的柴油,而是货车常用的0号柴油。皖省的现场,受害者指甲缝里有微量的橡胶颗粒,成分和货车轮胎的橡胶一致——这说明凶手很可能在货车上作案,受害者在挣扎时抓伤了轮胎或者驾驶室里的橡胶部件。”
他在白板上又加了两条:“1. 驾驶柴油货车;2. 近期可能更换过轮胎,或者轮胎有磨损痕迹。另外,所有受害者都是在自己家中或住处附近失踪的,说明凶手能精准找到独居女性的住址,可能是通过问路、送货,或者在镇上观察——他对小镇的环境很熟悉,不是完全的陌生人。”
周厅长看着白板上逐渐清晰的凶手画像,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露出了认可的神色:“不错,这个侧写很具体。30到40岁男性,长途柴油货车司机,有情感创伤史,对穿红衣的独居女性有执念,跑的路线可能覆盖豫、皖、苏三省的铁路沿线国道,近期轮胎可能有磨损或更换。”
他抬头看向在场的各省民警:“接下来,就按照这个画像排查。各省先整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长途货车司机名单,重点排查近三年有离婚、失恋记录,或者有暴力倾向的人。林砚,你负责汇总各省的名单,再结合作案时间和货车的出车记录,进一步筛选。”
林砚点头应下,目光又落回了白板上的凶手画像。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凶手的名字,但他仿佛已经能看到那个独自开着货车,在夜色中沿着国道行驶的身影——对方以为自己的罪行能被铁路线的漫长和跨省的距离掩盖,却不知道,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作案细节,都已经在他身后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散会后,苏晓跟在林砚身后走出会议室,递给他一瓶温水:“你的侧写很准,尤其是职业和年龄的推断,逻辑很严密。”
林砚接过水,拧开瓶盖喝了一口,视线望向窗外省厅院子里的梧桐树:“只是初步锁定方向,接下来的排查才是关键。长途司机流动性大,要是不能尽快找到线索,他可能还会继续作案。”
“放心吧,有了明确的方向,各省警方都会全力配合的。”苏晓看着他眼底的疲惫,轻声说,“你已经两天没怎么休息了,今晚早点睡,明天还要整理名单呢。”
林砚点了点头,心里却没放松下来。他知道,这场跨省追凶战才刚刚开始,而那个隐藏在长途货车司机身份背后的凶手,此刻或许还在某个国道上行驶着,寻找着下一个目标。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在凶手再次动手之前,将他绳之以法。
回到临时办公室,林砚把白板上的凶手画像拍了下来,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然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各省传过来的初步排查名单——屏幕上的名字一个个闪过,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仔细筛选着每一个可能与凶手画像匹配的人。夜色渐深,办公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声音,伴随着窗外偶尔传来的火车鸣笛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 victim都是独居女性,年龄在25到32岁之间,案发时间集中在每月农历十五前后,抛尸地点全在铁路沿线——这绝对不是巧合。”林砚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他把五张受害者的基本信息表按案发时间排开,用红笔在“独居”“红衣”“铁路”三个关键词上重重画了圈。
坐在对面的豫省老刑警张队皱了皱眉,指尖敲了敲桌面:“林警官,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跨省追查太难了。铁路线四通八达,凶手要是沿着铁路跑,我们根本摸不清他的行踪。”
“所以要先把凶手的‘画像’画出来,缩小范围。”林砚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先是画了一个简单的男性轮廓,“首先看作案周期,每月农历十五前后,这个时间点很特殊。要么是凶手对月亮有特殊执念,要么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只有这个时间能离开——比如需要按月结算工资、有固定休假的职业。”
苏晓坐在旁边,推过来一份整理好的尸检报告汇总:“所有受害者都是机械性窒息死亡,颈部勒痕一致,应该是同一种工具,比如尼龙绳。而且凶手对尸体有轻微的摆放行为,比如让受害者双手交叠放在腹部,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控制欲,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完成某种仪式’。”
林砚点头,接过报告翻了两页,在白板上补充:“仪式感,加上专门选择穿红衣的女性,这指向凶手的心理问题。很可能是经历过情感创伤,比如被穿红衣的女性背叛——妻子出轨、恋人分手,而且时间点可能就在几年前,导致他对这类女性产生了报复心理。”
“年龄呢?”皖省的李警官追问,“会不会是年轻人一时冲动?”
“不太可能。”林砚摇了摇头,指着抛尸地点的地图,“你们看,五个抛尸点都选在铁路沿线的偏僻地段,但又都距离村落或小镇不远——既方便他抛尸后快速离开,又能确保尸体被人发现。这种缜密的规划,不是年轻人能做到的,尤其是跨省作案,需要对路线、时间有精准的把控。”
他顿了顿,在男性轮廓旁边写下“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要么有稳定的工作,要么有长期跑长途的经验,心智成熟,反侦察意识强。而且从受害者的身份来看,凶手能轻易接触到独居女性,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他人生活状态的职业——比如送货员、维修师傅,或者……长途司机。”
“长途司机?”周厅长挑了挑眉,身体微微前倾,“这个方向有点意思,你说说理由。”
“第一,长途司机的工作性质符合‘跨省移动’和‘固定周期’。如果他跑的是固定路线,每月可能会有固定的时间经过这几个省份,农历十五前后刚好是他路过的时间。”林砚走到地图前,用马克笔把五个抛尸点连起来,“你们看,这几个点基本沿着一条铁路线分布,而旁边就是国道,货车完全可以沿着国道走,到了地方就把尸体抛在铁路边,不容易引起怀疑。”
“第二,货车本身就是很好的作案和运尸工具。”苏晓补充道,“货车空间大,有独立的驾驶室和货厢,凶手可以在驾驶室里控制受害者,然后用货厢运尸,到了抛尸点再趁夜色把尸体搬下去——铁路沿线晚上人少,很难被发现。”
林砚继续说:“第三,长途司机长期独自开车,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偏执,要是再经历情感创伤,很容易滋生极端情绪。而且他们常年在外,家人对其行踪不了解,就算偶尔失踪几天,也不会引起怀疑,这给了他充足的作案时间。”
张队还是有些疑虑:“可是全国的长途司机那么多,就算锁定了年龄段和职业,排查起来也像是大海捞针啊。”
“所以要进一步缩小范围。”林砚拿起一份现场勘查记录,“豫省那起案件,现场发现了少量柴油残留,不是铁路机车用的柴油,而是货车常用的0号柴油。皖省的现场,受害者指甲缝里有微量的橡胶颗粒,成分和货车轮胎的橡胶一致——这说明凶手很可能在货车上作案,受害者在挣扎时抓伤了轮胎或者驾驶室里的橡胶部件。”
他在白板上又加了两条:“1. 驾驶柴油货车;2. 近期可能更换过轮胎,或者轮胎有磨损痕迹。另外,所有受害者都是在自己家中或住处附近失踪的,说明凶手能精准找到独居女性的住址,可能是通过问路、送货,或者在镇上观察——他对小镇的环境很熟悉,不是完全的陌生人。”
周厅长看着白板上逐渐清晰的凶手画像,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露出了认可的神色:“不错,这个侧写很具体。30到40岁男性,长途柴油货车司机,有情感创伤史,对穿红衣的独居女性有执念,跑的路线可能覆盖豫、皖、苏三省的铁路沿线国道,近期轮胎可能有磨损或更换。”
他抬头看向在场的各省民警:“接下来,就按照这个画像排查。各省先整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长途货车司机名单,重点排查近三年有离婚、失恋记录,或者有暴力倾向的人。林砚,你负责汇总各省的名单,再结合作案时间和货车的出车记录,进一步筛选。”
林砚点头应下,目光又落回了白板上的凶手画像。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凶手的名字,但他仿佛已经能看到那个独自开着货车,在夜色中沿着国道行驶的身影——对方以为自己的罪行能被铁路线的漫长和跨省的距离掩盖,却不知道,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作案细节,都已经在他身后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散会后,苏晓跟在林砚身后走出会议室,递给他一瓶温水:“你的侧写很准,尤其是职业和年龄的推断,逻辑很严密。”
林砚接过水,拧开瓶盖喝了一口,视线望向窗外省厅院子里的梧桐树:“只是初步锁定方向,接下来的排查才是关键。长途司机流动性大,要是不能尽快找到线索,他可能还会继续作案。”
“放心吧,有了明确的方向,各省警方都会全力配合的。”苏晓看着他眼底的疲惫,轻声说,“你已经两天没怎么休息了,今晚早点睡,明天还要整理名单呢。”
林砚点了点头,心里却没放松下来。他知道,这场跨省追凶战才刚刚开始,而那个隐藏在长途货车司机身份背后的凶手,此刻或许还在某个国道上行驶着,寻找着下一个目标。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在凶手再次动手之前,将他绳之以法。
回到临时办公室,林砚把白板上的凶手画像拍了下来,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然后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各省传过来的初步排查名单——屏幕上的名字一个个闪过,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仔细筛选着每一个可能与凶手画像匹配的人。夜色渐深,办公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声音,伴随着窗外偶尔传来的火车鸣笛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