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文旅爆发-《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初夏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青桥镇新落成的“楚风大墓”考古公园入口广场上。

  青铜铸就的楚文化图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沉睡两千年的魂灵在这一刻苏醒。

  林万骁站在观景台上,俯瞰下方。才早晨七点,停车场已经饱和,交警支队的同志满头大汗地引导后续车辆停到三公里外的临时接驳点。

  人流如开闸洪水,从旅游大巴、私家车、甚至骑行队伍中涌出,在检票口排起蜿蜒长龙。

  “开门!”对讲机里传来指令。

  闸机开启的刹那,人潮涌动。导游挥舞着小旗,用扩音器声嘶力竭地维持秩序;孩子们兴奋地奔跑,被父母急忙拉住;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捧着笔记本,眼神热切如少年。

  “爆了!彻底爆了!”宣传委员许婷小跑过来,激动得脸颊通红,“镇长,开园一小时,入园人数破万!省台直播车刚到,央视的采访组也在路上了!”

  林万骁面色平静,眼底却掠过一丝锐光:“安保措施再检查一遍,游客安全是第一位的。通知医疗点,预备防暑药品,今天气温高。”

  “已经安排了!”许婷连连点头,“就是餐饮供应有点吃紧,没想到这么多人...”

  “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县里餐饮协会支援。”林万骁下令干脆利落,“告诉商户,谁在这个时候涨价宰客,永久取消经营资格。”

  公园内,震撼的不只是人流。

  一号展馆内,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那把最初被林万骁“偶然”发现的青铜剑静静陈列,剑身上的菱形暗纹依然清晰,仿佛述说着当年沙场饮血的豪情。旁边是根据考古发现复原的编钟,虽残缺却气势犹存。

  游客们屏息凝神,手机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几个外国面孔的游客瞪大眼睛,连连惊叹。

  “不可思议!这比马王堆的发现毫不逊色!”一位白发老教授激动地拉住讲解员,“这改写了长江流域文明史啊!”

  二号展馆的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声光电技术再现了楚文化祭祀场景。幻影交错,编钟古乐回荡,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巫风盛行的神秘时代。孩子们吓得往父母怀里钻,却又忍不住睁大眼睛看。

  户外探坑区,戴着安全帽的游客走在高架廊桥上,俯瞰下方仍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真实的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清理土层,每一铲下去都可能带来新的惊喜。

  “妈妈!我看到陶片了!”一个小女孩兴奋地尖叫。

  她的声音淹没在更大的人声浪潮中,不远处,仿古祭坛正在进行每天定时的楚舞表演。身着楚服的演员峨冠博带,长袖翩跹,演绎着《楚辞》中的篇章。围观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掌声雷动。

  央视新闻频道的直播镜头牢牢捕捉着这一切。漂亮的女记者站在人海前,语气激动: “各位观众,我现在在北江省青桥镇楚风大墓考古公园。如大家所见,这里正迎来开园后的第一个游客高峰。这项震惊考古界的发现,正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与此同时,青桥镇的另一个奇迹正在上演。

  距考古公园三公里外的青禾民宿集群,迎来了它诞生以来最疯狂的一天。

  “满房!全部满房!”民宿总台的对讲机里,声音已经嘶哑,“有没有临时退房的?哪怕一间也行!有游客愿意出三倍价格!”

  “没有!连员工休息室都腾出来了!”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间,拖着行李箱的游客来回穿梭,寻找着任何可能的住宿机会。徽派院落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与周边山水浑然一体。每家民宿都有独特的设计,有的带观星天台,有的引温泉水入室,有的以楚文化为主题装饰。

  “老板,真的一间房都没有了吗?”一对年轻情侣几乎在哀求,“我们睡大堂沙发也行!”

  民宿老板苦笑摇头:“别说沙发了,连帐篷都租完了。建议你们去县城的酒店看看...”

  “县城?县城也全满了!”后面有人插话,“我刚打电话问过,连洗浴中心休息厅都爆满!”

  这样的场景在每个民宿前台同时上演。青禾民宿集群的入住率不是百分之百,是百分之二百,很多家庭将儿童房加床,甚至阁楼都收拾出来应急。

  农家乐的生意同样火爆。

  “翠姨家”院子里,十张圆桌座无虚席。城里来的客人顾不上斯文,抢着刚出锅的柴火饭、山笋炒腊肉、小河鱼炖豆腐。

  “慢点吃!后厨跟不上啦!”翠姨一边擦汗一边笑骂,手里炒勺翻飞,“二狗子!快去地里再摘点青菜!没看见盘子都空了吗?”

  镇上的土特产店,货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空。

  “野生山菇还有没有?” “茶叶!最好的明前茶给我来五斤!” “这些竹编工艺品我全要了!”

  老板娘收钱收到手软,脸笑成了一朵花:“没了没了,真的没了!预定的货要明天才到!”

  镇投公司设立的统一结算中心,电子屏上的数字疯狂跳动,仅开门半天,文旅综合收入已突破百万大关。

  林万骁穿行在熙攘的人群中,不时停下与游客交谈,与商户打招呼。所到之处,收获的是无数感激和敬佩的目光。

  “林镇长!多谢你啊!”老支书抓住他的手,老泪纵横,“我活了六十岁,没见过青桥这么热闹过!我家那民宿,今天一天赚的钱比过去一年还多!”

  几个大学生模样的游客认出了他,兴奋地围过来要求合影:“您就是发现大墓的林镇长吧?太厉害了!我们是专门从上海过来的!”

  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沈星澜。她作为省报首席记者,正在做深度采访。看到林万骁,她眨了眨眼,做了个“今晚老地方见”的口型。

  另一边,陆蔓正带着干警巡逻,警服整齐,神情冷峻。看到被群众簇拥的林万骁,她的目光柔和了一瞬,随即恢复职业性的警惕,继续扫视人群,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黄昏时分,第一天的游客潮缓缓退去,但古镇华灯初上,夜游项目又将开启。餐饮街上飘来阵阵香气,酒吧里传出民谣歌声。

  林万骁独自登上镇外的小山岗,俯瞰华灯初上的青桥镇。

  昔日寂静的山镇,如今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考古公园的夜景灯光如梦如幻,民宿集群的灯笼如繁星点点,街道上人流如织,车流如梭。

  他的手机震动,收到老周发来的初步统计数据:当日游客接待量突破五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超六百万元。这还只是第一天。

  又一条信息来自陈亮:央视新闻联播预告,今晚将有青桥考古公园的专题报道,时长三分钟。

  最后一条是陆蔓的简短汇报:全天治安状况良好,处理小型纠纷十七起,无重大事故发生。

  林万骁收起手机,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目光越过喧嚣的古镇,望向更远的黑暗山峦。

  文旅爆发只是开始,青桥镇的真正蜕变,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幕大戏的导演,正站在这里,冷静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筹划着下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演出。

  山下的欢呼声隐隐传来,仿佛在为他加冕。

  这一刻,他是青桥当之无愧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