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过去了,林万骁心中免不了嘀咕:前世中,青川经开区差不多要升级了,怎么现在还没动静呢?难道自己这只重生的蝶扇了扇翅膀,改变了历史走向?
但很快,经开区考评办法来了。历史的轨迹没变!
周五,青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两份文件,标题看似平常《关于印发〈北江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及〈省级经开区申报与认定标准〉的通知》,一般人根本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
林万骁却心中狂喜!这正是他当初坚持要来开发区的原始动力!经开区升级,他这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水涨船高,顺势成为正处级书记主任。
人生得意事,莫过于此了!
文件是办公室主任张诚送进来的,他惯例性地做了摘要,重点标注了考核时间和报送材料的要求。“林书记,省里下的考评通知,要求下个月底前上报自评报告和申报材料。”
他的语气公事公办,显然还没意识到这份文件背后蕴藏的巨大机遇。
林万骁接过文件,只扫了一眼标题,目光便骤然锐利起来。“放下吧,我仔细看看。”他的声音平静,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平静下压抑的激动。
张诚退出去后,林万骁立刻埋首文件,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越看,他眼中的光芒越盛。这份文件,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年度考评!它更是一份路线图,一个跃龙门的指引!
《考评办法》详细列明了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集约水平、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等五大类数十项细化指标,权重清晰。《认定标准》则更是明确了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硬性条件:年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占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一条条,一款款,简直是为开发区量身定做的升级 指南。
林万骁的大脑飞速运转,将开发区的现状与这些标准逐一对照。
· 经济总量:虽然近期增长迅猛,但基数低,总量排名靠后,这是短板。
· 增速指标:绝对领先!这是最大优势。
· 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仅有知句科技等寥寥几家,数量严重不足。
· 研发投入:总量偏小。
· 利用外资:刚实现零的突破,额度太小。
· 土地集约:刚刚清理完僵尸企业,大有文章可做。
· 行政管理:“服务革命”成效显着,是加分项。
机遇!天大的机遇!林万骁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一旦成功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
1. 级别提升:管委会机构规格有望进一步提升,他这个主任的位置将水涨船高。
2. 政策倾斜:将直接获得省一级的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政策支持,享受更多税收优惠和财政返还。
3. 品牌效应:“省级”招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可同日而语。
4. 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规划建设、自主创新和改革试点权限。
但这机遇背后,是极其严峻的挑战。考评竞争激烈,全省几十个开发区虎视眈眈。青川经开区底子薄,很多硬指标短期内难以达标。而且,准备时间极其仓促!
必须抓住!必须拿下!林万骁几乎瞬间就下定了决心。这不仅关系到开发区的发展上限,更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前途!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他立刻按响内部电话:“张主任,通知所有班子成员,半小时后紧急开会!另外,马上把这份文件复印,人手一份!”
半小时后,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班子成员们传阅着文件,表情各异。
张宏志眉头紧锁:“书记,这是好事…可是,这标准也太高了点吧?你看这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咱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啊。全省竞争,我们能行吗?”他主要负责财政和内部运转,对家底最清楚,习惯性保守。
吉同祥咂咂嘴:“时间也太紧了,满打满算一个多月,要准备这么多材料,还要补齐短板,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建国没直接表态,眼神闪烁,嘀咕了一句:“省里的考评,水很深啊,不光看材料,还得看关系…”
只有纪工委书记陈亮态度明确:“我觉得这是个历史性机遇!再难也要争!考核指标就是指挥棒,就算这次评不上,也能让我们看清差距,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
林万骁听完大家的议论,双手按在桌上,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人:“大家都说完了?好,那我来说几句。”
“首先,这不是讨论‘要不要争’的问题,而是‘必须争,而且必须争赢’的问题!这是命令,没有价钱可讲!”他开门见山,定下基调,语气斩钉截铁。
“其次,你们只看到了我们的短板,为什么没看到我们的优势?”他语速加快,充满力量,“我们的经济增速,全省第一!我们的营商环境改善,有目共睹!我们啃下了债务硬骨头,清理了闲置土地!我们引进的知句科技、锐感科技,代表的是未来产业方向!这些,都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第三,时间紧?任务重?”林万骁声音提高,“正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才需要我们拿出开发区‘事不过夜’的精神,拿出拼刺刀的劲头!别人用一年准备,我们就用一个月完成!这正能检验我们的战斗力!”
他的话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会议室。张宏志和吉同祥的腰杆不自觉挺直了些。
“现在,我宣布!”林万骁开始部署,雷厉风行,“成立‘争创省级经开区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张主任、刘主任(招商引资)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宏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各局办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脱产准备!”
“任务分解:
1. 材料组:由张宏志牵头,吃透考评体系和标准,负责撰写自评报告、整理支撑材料,必须做到数据准确、逻辑严密、亮点突出!这是基础,绝不能出错!
2. 短板攻坚组:由吉同祥牵头。对照标准,逐项排查短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够?马上筛选区内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对一辅导,协助申请认定!研发投入空白?立刻出台鼓励企业研发的补贴政策,设立研发投入统计台账!外资额度小?集中力量攻关那几个有意向的外资项目!
3. 对接协调组:由我亲自牵头,陈亮书记配合。负责与省商务厅、发改委、科技厅等相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指导和支持!同时,密切关注其他竞争对手的动态。”
4. 后勤保障组:由马建国负责,确保筹备工作所需的一切人、财、物到位,不能掉链子!”
部署清晰,责任到人。林万骁最后环视全场,语气沉凝:“同志们,这是一场大考!考的是开发区这半年来的成色,考的更是我们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赢了,青川经开区将海阔天空,我们每个人都将无愧于这段奋斗岁月!打输了,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大打折扣!”
“从今天起,取消所有休假,领导小组办公室24小时轮班!我带头住办公室!有没有信心?!”
“有!”陈亮第一个响应。 “有…有信心!”张宏志、吉同祥也被带动起来。 马建国也赶紧附和:“保证后勤没问题!”
“散会!立刻行动!”林万骁一挥手,如同将军下达了总攻令。
整个开发区管委会瞬间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运转起来。灯光彻夜通明,打印机嗡嗡作响,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夜色中,开发区的灯火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它们仿佛也感知到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冲刺。
但很快,经开区考评办法来了。历史的轨迹没变!
周五,青川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两份文件,标题看似平常《关于印发〈北江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及〈省级经开区申报与认定标准〉的通知》,一般人根本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
林万骁却心中狂喜!这正是他当初坚持要来开发区的原始动力!经开区升级,他这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水涨船高,顺势成为正处级书记主任。
人生得意事,莫过于此了!
文件是办公室主任张诚送进来的,他惯例性地做了摘要,重点标注了考核时间和报送材料的要求。“林书记,省里下的考评通知,要求下个月底前上报自评报告和申报材料。”
他的语气公事公办,显然还没意识到这份文件背后蕴藏的巨大机遇。
林万骁接过文件,只扫了一眼标题,目光便骤然锐利起来。“放下吧,我仔细看看。”他的声音平静,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平静下压抑的激动。
张诚退出去后,林万骁立刻埋首文件,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越看,他眼中的光芒越盛。这份文件,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年度考评!它更是一份路线图,一个跃龙门的指引!
《考评办法》详细列明了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集约水平、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等五大类数十项细化指标,权重清晰。《认定标准》则更是明确了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硬性条件:年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占比、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一条条,一款款,简直是为开发区量身定做的升级 指南。
林万骁的大脑飞速运转,将开发区的现状与这些标准逐一对照。
· 经济总量:虽然近期增长迅猛,但基数低,总量排名靠后,这是短板。
· 增速指标:绝对领先!这是最大优势。
· 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仅有知句科技等寥寥几家,数量严重不足。
· 研发投入:总量偏小。
· 利用外资:刚实现零的突破,额度太小。
· 土地集约:刚刚清理完僵尸企业,大有文章可做。
· 行政管理:“服务革命”成效显着,是加分项。
机遇!天大的机遇!林万骁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一旦成功升格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
1. 级别提升:管委会机构规格有望进一步提升,他这个主任的位置将水涨船高。
2. 政策倾斜:将直接获得省一级的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政策支持,享受更多税收优惠和财政返还。
3. 品牌效应:“省级”招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可同日而语。
4. 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规划建设、自主创新和改革试点权限。
但这机遇背后,是极其严峻的挑战。考评竞争激烈,全省几十个开发区虎视眈眈。青川经开区底子薄,很多硬指标短期内难以达标。而且,准备时间极其仓促!
必须抓住!必须拿下!林万骁几乎瞬间就下定了决心。这不仅关系到开发区的发展上限,更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前途!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他立刻按响内部电话:“张主任,通知所有班子成员,半小时后紧急开会!另外,马上把这份文件复印,人手一份!”
半小时后,小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班子成员们传阅着文件,表情各异。
张宏志眉头紧锁:“书记,这是好事…可是,这标准也太高了点吧?你看这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咱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啊。全省竞争,我们能行吗?”他主要负责财政和内部运转,对家底最清楚,习惯性保守。
吉同祥咂咂嘴:“时间也太紧了,满打满算一个多月,要准备这么多材料,还要补齐短板,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建国没直接表态,眼神闪烁,嘀咕了一句:“省里的考评,水很深啊,不光看材料,还得看关系…”
只有纪工委书记陈亮态度明确:“我觉得这是个历史性机遇!再难也要争!考核指标就是指挥棒,就算这次评不上,也能让我们看清差距,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
林万骁听完大家的议论,双手按在桌上,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人:“大家都说完了?好,那我来说几句。”
“首先,这不是讨论‘要不要争’的问题,而是‘必须争,而且必须争赢’的问题!这是命令,没有价钱可讲!”他开门见山,定下基调,语气斩钉截铁。
“其次,你们只看到了我们的短板,为什么没看到我们的优势?”他语速加快,充满力量,“我们的经济增速,全省第一!我们的营商环境改善,有目共睹!我们啃下了债务硬骨头,清理了闲置土地!我们引进的知句科技、锐感科技,代表的是未来产业方向!这些,都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第三,时间紧?任务重?”林万骁声音提高,“正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才需要我们拿出开发区‘事不过夜’的精神,拿出拼刺刀的劲头!别人用一年准备,我们就用一个月完成!这正能检验我们的战斗力!”
他的话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会议室。张宏志和吉同祥的腰杆不自觉挺直了些。
“现在,我宣布!”林万骁开始部署,雷厉风行,“成立‘争创省级经开区工作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张主任、刘主任(招商引资)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宏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各局办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脱产准备!”
“任务分解:
1. 材料组:由张宏志牵头,吃透考评体系和标准,负责撰写自评报告、整理支撑材料,必须做到数据准确、逻辑严密、亮点突出!这是基础,绝不能出错!
2. 短板攻坚组:由吉同祥牵头。对照标准,逐项排查短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够?马上筛选区内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对一辅导,协助申请认定!研发投入空白?立刻出台鼓励企业研发的补贴政策,设立研发投入统计台账!外资额度小?集中力量攻关那几个有意向的外资项目!
3. 对接协调组:由我亲自牵头,陈亮书记配合。负责与省商务厅、发改委、科技厅等相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指导和支持!同时,密切关注其他竞争对手的动态。”
4. 后勤保障组:由马建国负责,确保筹备工作所需的一切人、财、物到位,不能掉链子!”
部署清晰,责任到人。林万骁最后环视全场,语气沉凝:“同志们,这是一场大考!考的是开发区这半年来的成色,考的更是我们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赢了,青川经开区将海阔天空,我们每个人都将无愧于这段奋斗岁月!打输了,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大打折扣!”
“从今天起,取消所有休假,领导小组办公室24小时轮班!我带头住办公室!有没有信心?!”
“有!”陈亮第一个响应。 “有…有信心!”张宏志、吉同祥也被带动起来。 马建国也赶紧附和:“保证后勤没问题!”
“散会!立刻行动!”林万骁一挥手,如同将军下达了总攻令。
整个开发区管委会瞬间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运转起来。灯光彻夜通明,打印机嗡嗡作响,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夜色中,开发区的灯火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它们仿佛也感知到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决定命运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