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结业论文-《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两个月的光阴悄然滑过,党校青干班里的气氛,终于从“周末事件”带来的雷霆震撼和肃杀凝重中逐渐缓和下来。

  那场风波象一次高强度的政治淬火,烧掉了一些杂质,也让剩下的人变得更加警醒、沉稳。

  课堂上的讨论依旧热烈,但少了几分轻浮,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思考;课余的交流依然存在,但“纪律”、“规矩”、“底线”这些词,无形中成了更高频的词汇,也成了每个人心中更加清晰的标尺。

  那几个受处分的学员早已离开,他们的空位逐渐被新搬来的学习资料填满,但偶尔目光扫过,仍会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李方军、王启明他们的名字,成了本期青干班一个不愿被轻易提起,却又无人能够真正忘却的注脚。

  课程渐进尾声,学习的重心开始转向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撰写结业论文。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学术作业。

  在党校,尤其是在这样高规格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结业论文的分量极重。

  它不仅是衡量学员理论学习成果、政策研究水平和结合实际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一次向组织展示自身思想深度、战略眼光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机会。

  论文选题、质量乃至答辩表现,都会清晰记录在结业鉴定里,装入个人档案,成为上级组织部门未来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消息一经公布,培训班里刚刚松弛了些许的神经立刻又重新绷紧了起来。图书馆迎来了人流高峰,电脑房夜夜爆满,学员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嘿,论文题目定了吗?”

  选题成了首要难题,也是战略方向的抉择。选得太宏大,容易空洞无物;选得太细微,显得格局不够;选得太冷僻,难以引起重视;选得太热门,又怕千篇一律。

  更重要的是,这题目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学员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和定位。

  赵大河为此愁得抓耳挠腮,在宿舍里来回踱步:“俺滴个娘诶,这比让俺去修条路还难!让俺干点实际的还行,这趴桌子上憋文章,真要了亲命了!万骁,你脑袋好使,帮俺琢磨琢磨,俺写点啥好?总不能写《论俺镇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吧?”

  林万骁被他逗笑了:“大河兄,你这个题目其实也不是不行,关键在于提升理论高度,比如可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与风险防控’,结合你们镇的实际案例,既有实践又有思考。”

  赵大河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俺这笔头子……唉,算了,俺还是整个稳妥点的,就写写基层党建啥的吧,好歹不容易出错。”

  曹云峰则显得目标明确,他推了推眼镜,平静地说:“我打算写关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题目,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数据案例都熟悉,写起来顺手,也能体现出一些专业思考。”他的选择务实而稳健。

  傅逸明的选题则透着几分取巧和敏锐,他选择研究“新时期干部队伍‘精气神’提升路径探析”,这个题目既契合了当前组织工作的重点,又相对务虚,容易写出高度,且不易触碰敏感点,显示了他善于把握风向的一面。

  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比较、犹豫,试图从授课老师的只言片语中,从近期政策文件的热点词汇里,捕捉到最能体现分量又最适合发挥的题目。

  林万骁同样在深思熟虑。他站在宿舍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手指无意识地在窗台上轻轻敲击。他的选择,远比旁人要多,也远比旁人要难。

  拥有前世的记忆和视野,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政策演变的脉络,有着远超当下所有人的洞察。他可以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即将掀起浪潮的领域,一鸣惊人;他可以深度剖析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中国战略选择,展现宏大国视野;他甚至可以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极具前瞻性的构想……

  但这些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迅速否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于超前的观点,在眼下这个环境,带来的可能不是赏识,而是质疑和风险。一个基层干部,对这些领域表现出如此精深的理解,并非好事,反而可能引人怀疑其信息来源或动机。

  他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体现青川经开区实践价值,又能紧扣当前政策热点、符合自身身份定位,并且安全稳妥、挑不出毛病的题目。

  两个选题在他脑中反复斟酌,盘旋。

  第一个是《新时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基于青川经开区的实践》。这个题目极好,务实、贴切。青川经开区在他手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充足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撑。他可以系统总结“青桥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面对传统要素红利减弱、区域竞争加剧、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形势,开发区如何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如何从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制度创新转型,如何从产业集聚向创新生态升级。这既能展示他的政绩和能力,又体现了战略思考,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

  但另一个题目,却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

  这个题目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刚刚过去的那场风波。李方军、王启明等人的事件,表面是纪律松懈,深层次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运行失范、政商关系不清,从而对营商环境构成潜在破坏的体现?而他在青川的实践,一方面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坚决守住底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开发区的良性发展。

  这个选题,将“发展”与“纪律”这两个看似有时矛盾的维度统一起来,探讨其内在的协同性和互促性。这既回应了欧锦年部长高度重视的纪律建设问题,又紧扣了当前从上到下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心工作,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兼备,格局似乎更高一层,也更具有普遍指导价值。而且,经历过风波之后,探讨这个议题,更显得应景和必要。

  两个题目在脑中激烈交锋。前者稳妥,优势明显;后者新颖,更具挑战性和思想性。

  沉思良久,林万骁的目光逐渐变得清晰坚定。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在标题栏,他郑重地敲下了一行字:

  《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纪律保障协同性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不仅是一次论文选题,更是一次政治表态和学术探索的有机结合。他要通过这篇论文,向组织,特别是向欧锦年部长表明,他林万骁不仅懂经济、会发展,更深谙纪律规矩是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一个真正“又红又专”、值得信赖和重用的干部。

  选题既定,方向已明。接下来,便是沉心静气,搜集资料,梳理思路,将他在青川的实践、在党校的所学所思以及对未来的洞察,熔铸于这篇至关重要的结业论文之中。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他自己为自己拟定的,而阅卷人,是组织,是未来。